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家教智慧-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玻尔出生于一个学者世家,是玻尔家族的第三位教授。用丹麦人的话说,玻尔家族“有天花板那么高”。这是什么意思呢,丹麦人在形容一个家庭善良而充满智慧时,用的就是这句话。玻尔的祖父是一位教授,玻尔的父亲也是一位教授。玻尔的母亲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温柔善良,被学术界公认为一位“举世无双的女人”。由于波尔夫妇热情好客,玻尔家一下子成了世界名流会晤的中心。其时,玻尔的父亲经常在家里召开思想沙龙,玻尔和弟弟从小就深受这种文化熏陶。
  玻尔的父亲不仅深具哲学家气质,而且深谙教子之道。他对两个儿子,可以说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来;他关心儿子的健康成长,又颇费心机地引导、启发儿子的智慧能迅速发展。他从不摆父亲的架子,从不以父亲的权威压儿子。甚至可以这样说,他是儿子们的良师益友,他带儿子们远足、旅行,投奔大自然的怀抱,借以激发儿子们对大自然的爱,并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思考。玻尔3 岁时,就能向爸爸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甚至在父亲的鼓励下,还修理过出了毛病的自行车。当时,他三下五除二把自行车拆了,却装不上去了,一下子慌了手脚。家里其他人都急了,只有玻尔的父亲心中有底,他坚持让玻尔自己修。玻尔于是静下心来,仔细把零件又研究了一遍,最后终于把车子重新装配好。在后来进行科学研究时,不管遇到多大挫折,他都会坚持下来,从未半途而废过,并终身铭记父亲告诉他的“忠诚科学,保持气节”的谆谆教诲。
  1943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丹麦的德国盖世太保准备将诺贝尔奖得主玻尔抓走。玻尔事先得知了此事,整理行装准备逃走。当他从箱子中翻出诺贝尔奖章时,他犹豫了。把它带走吧,路上不方便,而且容易丢失。留下吧,他又不甘心落入法西斯的魔爪。最后他不慌不忙,将奖章扔到一瓶王水之中,闪闪发光的金质奖章很快就溶解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回到丹麦家中,发现那瓶王水仍然放在原处,于是,他让人把黄金从王水中提取出来,重新复原了奖章。
  马克思。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生长在一个科学气氛十分浓厚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大学著名的解剖学教授,父亲的思想、学识、研究方法等都对玻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父亲并没有狭隘地局限于仅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子,而是鼓励儿子向更有名的学者学习。在中学时,父亲就鼓励儿子和一位很有成就的兼职教师合作搞实验,终于成功地把电讯符号传递到了隔壁房间。玻恩后来在回忆录中以十分感激的心情写道:“我父亲建议我在固定某种专业之前去听听各种课程的课。”一次,玻恩从一位同学那里听到那里拜师求学。父亲毫不犹豫地、坚决支持儿子的请求,并鼓励儿子博采众长。玻恩在繁茂的“哥廷根花园”(当时的世界数学中心)拜大学者克莱茵。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为师,并很快成为希尔伯特的助手。这对他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第三十六课母爱的力量
  1960年的美国《哈伯斯》杂志上,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个大学教授参加的聚会上,有人要求人们写下他们认为在近代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要求是所选人物必须在他那个时代起了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得票的多少选出的前五个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丘吉尔和西拉德。
  那么,这位西拉德是何许人也?他是事实上的“原子弹之父”,其对原子弹的了解与贡献不亚于奥本海默,同时也是“核和平之父”,正是他和爱因斯坦的共同努力,才使美国政府下决心成立铀委员会;也正是他和爱因斯坦的努力,才使战后美国拉开了反对核军备竞赛的序幕。对于他的成功,西拉德曾说过:“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自何处,而我的价值观的来源却很清楚,这就是我母亲小时候给我讲的那些故事。我对真理的爱全部来源于这些故事,我乐于为‘拯救世界’做些事全部受这些哲理故事的启发。”
  其实,由于母亲的启发和引导而成功的犹太人远不止西拉德一个人。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还没有满两岁父母就抱着他去听交响音乐会。在开演前婴儿总是在乖乖地睡觉,可是听到音乐一响就醒过来了,对乐队的表演很有兴趣。乐队的演奏员全部认识并且非常宠爱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听众。梅纽因的母亲即会钢琴又会拉大提琴,并且酷爱音乐,因此梅纽因年满5 岁时,就开始了小提琴生涯。由于他的两只小手天生短粗,因此提琴生涯非常艰难。每每气馁时,母亲都会给他巨大鼓励,最后在严格的训练和多位名师的指导下,终于成功。
  大物理学家赫兹,年幼时并不聪明,相反显得有些笨拙。母亲出生于北欧名门。深谙教子之道,她考虑再三,认为光靠自己的教育不足以使孩子获得更大进步。于是,她决定把赫兹送到孩子的叔父——19世纪著名的电磁学家那里,由叔父培养他。叔父非常负责,除了坚持自己繁忙的研究工作外,还特地每天抽出半个多小时对赫兹进行启蒙教育。而当他做实验时,也把赫兹带到身边,这对赫兹后来的研究兴趣其了决定性作用,。不幸的是,在赫兹8 岁那年,年仅37岁的叔父就过早去世了,当时赫兹年岁虽小,可也悲痛欲绝。在出殡那天,赫兹看到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学者不远千里前来吊唁,甚至连皇帝、皇后也亲自赶来送殡。
  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说:“你叔叔献身科技事业,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无限敬仰,你要好好地向他学习呀!”赫兹把母亲的话铭刻在心间。后来,他一直有空暇就阅读叔父遗留下来的书籍和日记,每遇挫折时就信心倍增。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后终于成功了。而这一切和母亲的鞭策、明智的选择以及叔叔的启蒙是截然分不开的。
  普鲁斯特是著名的犹太文学大师,以一部《追忆逝水年华》闻名于世。母亲生前,他须臾也离不开母亲,始终依帮着母亲生活。因此,在他成年之后撰写的小说,我们还可以发现那个敏感得近似病态的小男孩的身影,尽管他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却非常清晰。母亲的去世,对他的打击不啻晴天霹雳,他在给孟德斯鸠的信中这样写道:
  母亲知道,离开她,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她知道我没有生活能力。假如临终前她预感到将要永远离开我(想到这一点,我现在仍感到万分恐惧),肯定会焦虑不安的。一想到这儿,我内心就会受到可怕的折磨……从此,我的生活丧失了它惟一的目标,失去了惟一的一点乐趣、一点恋情和仅存的一丝慰藉。母亲生前始终温柔安详地照料着我,使我的生活如蜜般甜美,如今我失去了一切,在一片宁静中,我不时怀着惶恐的心情缅怀那甜蜜的岁月,母亲生前曾使我生活在宁静的气氛中,尤其在我休息的时侯,她使家里的仆人养成了安静的习惯。她去世后,这种习惯还一直沿袭下来。当时,我内心充满了悲哀,我失去了她,并且亲眼目睹了她遭受的痛苦,我相信当时母亲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离开我了,但又不能把心中的焦虑告诉我。我能体会到,由于我的身体孱弱,母亲一直忧心忡忡,为我操尽了心……然而,她意识到自己将要和我永别了,并且深知我缺乏在生活中拼搏的能力,这些使她痛苦万分。她一定理解那些临终前将自己幼小孩子弄死的父母的心理状态……
  可见,母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著名的犹太科学大师李普曼小时候曾生活在卢森堡,父亲是一位贵族官府里的家庭教师。李普曼3 岁时,父母感到儿子理应在祖国法国的文化气氛中长大,推辞重金挽留,执意回国。李普曼果然不负厚望,不仅顺利考上大学,而且很年轻就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并发明了毛细管电位计。
  其时,不少朋友都劝他向法国政府或别国政府申请专利,这样,李普曼一下子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李普曼有点动心,因为他家里并不宽裕。
  他向母亲请示,结果遭到一阵数落:“儿呀,科学是神圣的,有什么比献身于科学事业更光荣的呢?当初,我们要是留恋荣华富贵,就不辞别卢森堡贵族官府的教职了。”在母亲的启发下,李普曼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献给了法国物理学会,自己仍旧过着清贫的生活。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普曼的艰苦努力下,他先后又发明了电毛细管发动机、毛细管电动机、电阻箱、电流计、水银电动测力计等,并创立了著名的电守恒定律,还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普曼终生铭记母亲的教诲,并竭力将这种精神传之后人,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荣华往往诱人,但转瞬即逝。我爱我儿子,但我儿习惯于荣华,恐怕我儿往后未必能得到世人之爱。”
  犹太大师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他在事业上的自信和乐观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的影响。他曾说过:“母亲在同儿子的关系中,总是给予无限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的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由于对母亲的热爱,在弗洛伊德一生中,他甚至没有指责过其他妇女。弗洛伊德常常以他的母亲为自豪,并认为他给了他无法估量的奇妙的自信和力量。直至成年以后很多年,弗洛伊德还对母亲在他6 岁时对他说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母亲说:“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必须回到泥土之中。”弗洛伊德不相信这件事。
  为了证明这件事,母亲在他面前用双手搓来搓去,并指着搓下的皮屑说:“这就是和泥土一样的东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惊,从此,在脑海中牢牢记下这样一句话:“你必定会死。”正是这句话,成了他终生的座右铭,让他对时间的流逝无比珍惜。
  苏联著名政治家捷尔任斯基,因机极投身波兰和俄国的革命运动,屡遭逮捕和流放。1901年11月,在狱中给他的大姐阿莉多娜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格迪明和阿莉多娜:
  你们的信和孩子们的照片我都收到了,你们的诚意使我非常感动。
  现在我想稍微写一点关于你们孩子们的事。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非常可爱的,如果他们做了什么坏事或好事,他们是无意的,他们表里如一,主所欲,无所顾忌,毫不作假。鞭打、过分的严厉以及盲目的管教,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坏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们伪善、说假话。他们由于害怕,往往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鞭打只能使人疼痛,如果他们心灵娇弱,这种疼痛将迫使他们违心地行事;鞭打将又使他们成为自身的奴隶;像一块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的石头,永远压着他们,使他们成为没有灵魂、出卖良心、脆弱无能的人。而他们未来的生活——比鞭打更为疼痛,更加难忍的痛楚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处于良心与痛苦的经常斗争之中,并且,良心将会让步。你们不妨看看自己本身,看看你们周围的人们,看看他们的生活;生活是在良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经常搏斗中度过的,现实生活使人们违背良心,良心总是后先让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和教养人员在使孩子们的良心发育成熟的时候,在教会他们应该怎样生活,指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时候,没有同时教育他们,在他们身上培养正义的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抽打他们,大声斥责他们,用各种方法处罚他们,父母和教养人员正是用这些办法削弱了这些未来的人的力量,妨碍了自己孩子们的良心健康地发育成熟。
  抽打、过分的严厉以及体罚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触动孩子的只是来自更强有力一方的暴力,或者使他养成一种执拗脾气,甚至当他自己意识到他做了坏事以后,他还是固执;或者使他养成一种致命的胆怯及虚伪……
  只有用这种办法来纠正:那就是迫使犯错误者承认他做了坏事,认识到要换一种方式来生活和行动。那时他就会努力不再做坏事,鞭打也只不过短时间内起作用。孩子们一旦长大,就不再怕挨打,随之也就是丧失良心,开始堕落、撒谎,一旦遇到坏人,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不再害怕鞭打和体罚,而他们的良心将会沉默。对孩子们来说,鞭打和体罚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恫吓只能使孩子变得卑鄙、堕落、伪善、胆怯……恐吓不会教会孩子们区别伪善……
  阿莉多娜!你大概还记得我孩提时那种发狂的固执。正是由于这种固执,也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