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叮嘱刘桐道:“他那思维想法咱们跟不上,你别被他带着走,赶紧把他打发了了事。”

刘桐笑了笑,道:“放心吧。”

通报声刚过,岑王便虎虎生风地跨进门来,不待刘桐与他问好,劈头盖脸就问道:“九弟,九弟妹在家吧?我有问话她。”

刘桐悠悠喝着茶:“六哥有什么话就问我吧。”

岑王烦躁道:“与你有什么可说的,我——”

话音顿时顿住,岑王仔细看了刘桐一会儿,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这事儿你也知道对吧?是你帮萧家兄妹跑的对吧?”

刘桐并不否认,点点头道:“六哥坐。”

“坐个屁!”

岑王火冒三丈,几步跨前揪住刘桐的衣襟,骂道:“我好不容易同那泼妇周旋住,你可倒好,在背后拆我的台,看我的笑话,是吧?!”

“六哥息怒,且听弟弟一言。”

刘桐握住岑王的手腕,不慌不忙道:“六哥先坐吧,你这样,咱们兄弟也不好说话不是?”

岑王愤愤放了手:“我看你能说出个什么花儿来。”

刘桐微微一笑,示意仆人上茶,一边道:“六哥对那萧堂的心思,弟弟不是不知道。可是六哥你也得想想不是?人家可不愿意呐。再者,他们萧家,可就只剩下这么个萧堂还能传宗接代了,六哥你要是把他收了,他们家不是断后了嘛。”

刘桐闲适地拨了拨茶碗盖:“萧堂想走,就让他走得了,过个几年,他娶妻生子了,对列祖列宗有个交代,六哥你再出现,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嘛?到时候,他要是知道这些年,六哥你一直没放弃找他,估计他还会感动,心甘情愿地跟了六哥。六哥你说是不是?”

岑王摸着下巴,显然对刘桐的说辞动了心。

第三百三十九章 奏对

岑王寻人的动静依旧没有停下来,但显然比之前的急切要缓和许多。

对岑王妃,岑王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激进,变成了漠视。

岑王妃始终不肯放过岑王,哪怕要和他一辈子纠缠,她也无所谓。

常润之不知道该说岑王妃是痴心好呢,还是顽固不化好。

就连岑王妃生母长乐长公主也劝过岑王妃和岑王和离,岑王妃硬是不肯,也不知道她到底在坚持什么。

常润之私下里悄声问过刘桐,岑王妃是否知道她曾经怀过的那一胎小产,与岑王有关。

刘桐道:“应当是不知道的吧……”

“你说,要是她知道了,会怎么样?”

“这个……”

刘桐也不好说,只能道:“他们夫妻脑子里想的,和咱们不一样,这些事儿,咱们还是别掺和的好。”

“我看岑王的脑子也都有些废掉了,你敷衍他那套说法,他竟然肯信。”常润之摇头叹道。

刘桐笑说:“这不是好事儿吗?他肯信,总比不肯信要简单多了,不然还不知道他要如何烦我呢。”

刘桐最近的事情多,修订新典工作繁重,他也不耐烦管岑王那点儿破事儿。

有关岑王府的流言渐渐平息了下来。

泰昌帝自登上帝位,一直在励精图治。但他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帝王,不会像历任帝王一样,上位之初就要显示其能力卓绝而办几件惊天大案,或为显示其勤政,而宵衣旰食,置龙体健康于不顾。

他是在朝时理政,不在朝时,如何放松如何来。

言官们对此有些看不上眼,但毕竟泰昌帝治国没有丝毫懈怠,也没有犯过任何差错,所以御史们捏着这一条,总要等到有实例之后,才能出言劝谏。

泰昌三年初,朝堂平定。

刘桐作为荣郡王,主理刑部,在调审刑部各陈年旧案、疑案的过程中,他潜移默化地开始调整刑部职权。一年下来,刑部诸人也看出了刘桐的意思。但到底刘桐还没有做出将刑部各官员削官降职的事情来,所以大家也只是私底下揣测,有人甚至诛心地认为,荣郡王这是在总理刑部职权。

刘桐倒也不管大家如何议论,待时机成熟之时,他上书一封给泰昌帝,言明权责模糊的弊端、官员冗杂的弊病,以及对补缺官员多为贵族子弟,虽出身高门,却实无能力的忧虑。

刘桐表示,希望泰昌帝可以据此对刑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作出调整,广纳贤才,广开文武恩科,使天下共治。

朝臣们多半都是出自贵族,对寒门子弟向来不屑,当然不会希望寒门子弟跃居头上,立刻便对刘桐的谏言进行激烈的反对。

以往科举制度选官,其实多半是作为贵族子弟的助手而选的,也因此科举制能够得以实行,贵族中人也对科举制有所重视。

毕竟若要推家族子弟出来任官,尤其是出外任属官,若是治理当地不当,传回来总会使家族脸面无光。若能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在旁辅佐,治下有了保障,名声也能好听些不是?

但若要寒门子弟取代贵族子弟的任官,这是放在任何一户贵族之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文臣反对得厉害,笔杆子嘴皮子一刻不停。

武将也反对,直说带兵打仗寒门子弟懂个屁,以为读了两本兵书就能治军了吗?

迫于朝臣们的压力,泰昌帝对这道奏章留中不发。

但毕竟是没有驳回。

朝臣们如临大敌。

散朝之后,刘桐留了下来,进到勤政殿与泰昌帝单独奏对。

屏蔽左右之后,泰昌帝皱眉道:“看来你所建议的这些东西,触犯到了大家共同的利益。”

刘桐一笑:“是啊,臣弟还是头一次,看到文臣武将这般团结一心。”

泰昌帝也笑了。

“朕的目的不在精简机构,若是机构冗杂能使政令通达,朕也懒得废这番功夫。多养几个朝臣,朕又不是养不起。实在是如今官位冗杂,官员太多,非但没能更好治理天下,反倒是使得一些政令无法准确快速传达。这有违朕的初衷。”

刘桐颔首:“臣弟已经做好准备,要和朝臣们打一场拉锯仗了。”

“你可得小心,朝臣们会怕朕采纳你的谏言,下一步估计就要开始打压弹劾你了。”

刘桐拱手道:“臣弟明白。”

果然如泰昌帝所说,第二日,朝臣们的奏折便如同雪花儿一样,从宫外递到了泰昌帝御案上。

大多数人先是赞许了刘桐一番为天下计的心,然后就开始例数大魏祖宗规矩,及至说到先帝在位时,朝中官职便是如此设置,从一品到九品,从中央到地方,完善且健全,如何能轻易修改?

从前元武帝在位时,朝中官职设立确实沿用先祖,但大概是为了彰显巍巍皇权,元武帝在位后十年,朝中官员的数量越发多了,同一官职,从任用几人到任用十几人的事情屡见不鲜。

人是多了,可事儿却没变少,反而因为官员同僚之间的权责不分明,使得臣子们之间产生龃龉,有好事儿则争抢,没好事儿则推脱,政令如何通达?

但大臣们都抬出先祖来,仿佛泰昌帝若是采纳了荣郡王谏言,便是数典忘祖一样。

泰昌帝将这些折子,仍旧留中不发。

这下朝臣们就更心急了,觉得泰昌帝真的是对荣郡王所说上了心。

新一轮的对荣郡王的弹劾便也跟着来。

有说他被禁闭数年,已对朝政疏忽荒废的,有说他欲笼络天下寒门学子,居心不良的,也有说他早年受贵族高门低看,此番上书,乃是为了报复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弹劾点,是从荣郡王的身世来说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认为,荣郡王有外族血统,妄图对大魏官职设置进行干预改变,以期削弱大魏国力,使西域得以自治,并以他早年间帮扶西域人、创立西行商社等事加以佐证,还道,若是陛下纳谏,对官职进行调整,怕是对大魏江山有所妨碍,动摇大魏国本。

泰昌帝留下其他的弹劾奏章,单对弹劾刘桐身世的几份奏言,进行了批答,并在下一次朝会上,将这几个上书的臣子单独拎了来,当着全部朝臣的面骂了个狗血淋头。

第三百四十章 不妥

“荣郡王持身躬正,自朕登基以来,辅佐朕整肃朝纲,侦办大案,一直兢兢业业不敢倦怠。如今就因为他上了一封许会损害你们利益的折子,你们竟然就对朕进这些诛心之言,该当何罪!”

泰昌帝站在御座一旁,看着阶下几个跪着的朝臣,也不管他们额泛冷汗,冷哼一声说道:“即便是政见有所不同,就事论事便可,为何要扯上所谓血脉不同?你们瞧瞧,你们的弹劾奏章上都说了些什么?荣郡王有外族血统,所以他就对大魏、对朕,有不臣之心,言外之意还暗示朕,荣郡王希望大魏内乱,西域趁此机会自治,然后呢?荣郡王好去西域整合西域各国,并立国为皇吗?啊?!”

泰昌帝将他们的奏折摔了出去,怒道:“荣郡王母妃出自西域,乃是事实,从无遮掩。但西域早已归顺我大魏,你们口口声声说荣郡王妄图使西域自治,朕倒是疑惑了,这对荣郡王有何好处?大魏内乱,对荣郡王又有何好处?难道他还能趁此机会,兴兵造反吗?!漫说他手上毫无兵权,便是他有兵权,你们就能这样随心揣测,毫无证据时,就敢红口白牙地在朕面前,挑拨朕与荣郡王兄弟情义,你们该当何罪?!”

“陛下恕罪!”

“陛下饶命!臣等只是……只是一时心急……”

“一时心急?”泰昌帝又笑了:“身为臣子,君前奏对没有丝毫谨慎严肃之心,就区区‘一时心急’四字,就能随意攀咬当朝郡王?你们胆子可不小啊,是瞧着朕登基以来,一直虚怀纳谏,认定朕好说话,不会责罚你们不成?”

“陛下……”

“来人!”

“在!”

“御史秦召、蒙泉,中书舍人曹毅,光禄大夫李平山,归德将军赵昕,正议大夫周归正,通议大夫陈庸,为官不严,言行不规,令,降官一等,罚俸一年,闭门一月,小惩大诫。”

“臣等……遵旨。”

泰昌帝火速地料理完了这些事儿,让他们下去之后,方才又继续提到荣郡王的上书谏言。

“荣郡王之言,你们反对得厉害,今日荣郡王也在,就让他针对你们所反对的论点,说说他的想法。”

众臣此事都不敢吭声。

明摆着皇上这是要力保荣郡王啊!说不得,荣郡王这个谏言,皇上心里已经是定了的。

无非是因为现在朝臣们施压,所以皇上才暂时留中不发。

而等到荣郡王一一反驳了他们的反对点之后,他们再无反对的理由,那这道上疏,怕是就要成为可能了。

然而现在他们敢拦着荣郡王说话吗?

自然是不敢的。

先前皇上就说了,“政见有所不同,就事论事即可”。他们若是拦着荣郡王不让他说话,这岂非是在打皇上的脸?

种种思虑下,没人出来拦着荣郡王。

荣郡王出列拱手,语句清晰地道:“皇上,臣已知悉众位大人对臣的怀疑。针对大人们怀疑的点,臣请一一回复。”

“可。”泰昌帝颔首道。

“谢陛下。”

刘桐再次躬身道谢,道:“其一,称臣禁闭数年,对朝政已疏忽荒废。此言,不妥。先帝时,臣虽被禁于中官胡同不得出,亦不曾参与朝政,更不知道朝堂中事,但自臣解除禁闭,回归朝堂,便一直没有停下手中差事。从先帝在时,到先帝薨逝,陛下登基至今,臣手中经办差事大小共有一百三十七件,其中大差事三十五件,大差事中因办差得力,受过先帝和陛下夸赞奖赏的,有十八件。先帝朝时不说,陛下登基至今已有三年,臣自认为,差事办得不错,并无任何疏漏错处。这是臣归纳整理出的,臣经办的大概差事和结果,请陛下览阅。”

内侍接过刘桐递上来的厚重奏疏,放到了泰昌御案上。

刘桐接着道:“其二,称臣欲笼络天下寒门学子,居心不良的。此言,也不妥。陛下宏图广志,欲使天下太平安顺,臣虽不才,亦希望辅佐陛下,共创盛世。然盛世,非皇族、贵族一方之事,皇族贵族之人数,比于天下百姓,乃是小数,如何能以小数之浅薄之见,理大数之宏大之事?臣以为,寒门学子,见多,识广,比自小娇养长大的贵族子弟更心系百姓,更寄情江山,出外任官时,寒门子弟更能因地制宜,创一乡、一镇、一城、一州之富贵。”

刘桐说第一点时,还没人出声反驳,说第二点时,便有人忍不住道:“荣郡王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老臣不才,虽政绩平平,却也不愿意承认老臣犬子比不过寒门那些书生。若要论治下之道,犬子曾随老臣之妻入乡间,与农伯农夫谈论农事。”

插话的并非是反对刘桐上书的臣子,而是一位出身勋贵的老大人。

刘桐恭敬地对他行了一礼,道:“孙大人勿怪,本王也并非针对贵族子弟。诚然,贵族子弟里,不乏斗鸡走狗的纨绔,寒门学子中,也有那沽名钓誉之徒。所以,本王建议皇上广开恩科,并没有要只录用寒门子弟,而弃用贵族子弟的意思。本王只是希望,寒门子弟能与贵族子弟拥有同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