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55-幼幼集成-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搐搦反张之候。要知此证由风寒湿所致,虽有身热,俱皆表邪, 
非火热之比,且与《内经》诸痉项强,诸风掉眩,诸寒收引之例,恰正相符。因剔出风、寒二痉归于误搐条下, 
俾临证者,知为伤寒病痉,不致有开关镇治之害。何为类搐?盖伤暑疟痢,咳嗽丹毒,疮痘霍乱,客忤中恶, 
其证显然可见,辨认既明,一药可愈,何至作搐?由医者迁延时日,或抑遏邪气,无所发泄,间有变为搐者,搐 
非固有,所以谓之类搐。要知此证由火热居多,实非风寒,惟咳嗽疟疾微兼表邪,治者宜审。今遵《内经》诸热 
瞀,皆属于火之例,共一十条,总归于类搐条下,逐证注明,各从本门为治,以免截风定搐之患。何谓非搐? 
盖小儿大吐大泻,久病病后,脾败胃绝,昏睡露睛,虚痰来往,此竭绝之证,而幼科以为慢脾风。更以大惊卒 
恐,神魂离散之证,为急惊风。不知以上二证,死生呼吸,犹敢以惊风称之耶!因体东垣非风之意,竟以非搐 
名之,使后人知此等证候,全非风搐,而治风治搐之法,远摈三舍,庶可以保全竭绝,而不致于夭折无辜也。以 
上三门,逐证分晰,其所用药方,一遵经旨,罔敢立异。要使幼科之证,毫无遗漏,而惊风二字,不屏自却, 
人鬼关岂徒打破,行将化为琼楼玉宇矣。 
周虚中曰,雄辞闳辨,驳得诸家之言惊者,无可置喙,快极快极! 

卷二
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
属性:曰误搐,即伤寒病痉也。盖头项强,背反张,目上视,属太阳;低头下视,口噤不语,手足牵引,肘膝相 
构,属阳明;眼目或左或右而斜视,手足或左或右而搐搦,属少阳。此实三阳表证,岂得混称为惊风?痉由误 
致,今故易名误搐,然痉有刚柔,治非一类,以柔痉列之于首,刚痉次之,更详其致痉之由,与治痉之方,总 
归于误搐条下,证治井然有据,明者当不以予为妄也。 

卷二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
柔痉
属性:(伤风有汗为柔,风性软弱也) 
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其证初起,发热自汗,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 
甚则反张,由风邪伤卫,荣卫不和。小儿体弱者,最多此证,亦因腠理不密,自汗无时,所以风邪易入。幼科 
见其多汗昏沉,辄以慢惊称之。 
按∶此条风邪伤卫,本属轻证。若能早为解肌,调和荣卫,药到病起,误作慢惊,妄投补剂,其祸不可胜 
言矣(此即前诸家所云,慢惊温补而不愈,变为急惊者,即此例也。) 

卷二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
刚痉
属性:(伤寒无汗为刚,寒性刚劲也) 
经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变痉。盖伤风原有汗,愚人不知,重衣浓被,令其大汗。汗多衣褓必湿,湿 
久寒生,渗注关节,故为重感寒湿。寒湿内闭,反令无汗,是名刚痉。其证初恶风寒,发热头痛,偎藏于母怀 
者是也。小儿口不能言,父母一时不觉,但见其发热,不知其恶寒,但见其昏沉,不知其头痛。医者见其发热, 
满口称为惊风,置伤寒表里于不问,惟事镇坠凉泻,抑遏其表邪,不能外出,必致延及于三阳(太阳传阳明,阳明 
传少阳。)所以有身热足冷,颈项强急,头身俱热,面目红赤,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手足搐搦,眼目斜视。 
此则三阳经之全痉,幼科所称四证八候者,即此也。斯时正宜循经用药,解去三阳之邪,其病霍然而起。倘舍此 
不图,邪必自三阳而入于三阴,发热腹痛,四肢伛偻,能俯不能仰,已成阴痉凶危之候,犹以慢惊风称之,风 
药乱投,死将旋踵。哀哉!(此即前诸家所云,急惊凉泻而不愈,或与吐下药太过,变为慢惊者,即此例也。) 
按∶伤寒之来,岂初日便能变痉,由医者误治致之耳。盖邪自太阳而入,太阳之脉上起于头,中行于背, 
下至于足,因其经脉受邪,荣卫涩滞,则头项背足,皆有痛楚牵 
强之象。幼科见此,便诧为惊风,妄行镇坠,以致邪无所伸,而后乃变为痉。此际尚不知为误治所致,而反谓小 
儿固有之证。此其所以为误中之误也。尝观夏初明治小儿作搐而死,以至三五日不醒者,悉用天保采微汤投之 
而愈。其子禹铸广传其方,惜无一家发明之,致后人莫维其义。予不辞饶舌,聊为剖露∶夫天保采微汤乃败毒 
散、不换金正气散、升麻葛根汤三方合凑者也。其中作用,以羌、独走太阳而祛寒发表,以苍、前、升、葛、 
陈、朴、甘、苓走阳明而除湿解肌,以芎、柴入少阳而和解表里,以桔、半、枳、藿、芍药,入太阴而和荣逐 
饮。或问既为三阳表药,何以辄及于太阴?曰∶小儿全藉脾肺为行药之主。此实扶中气以托邪,岂引邪入里之 
谓耶?然其中一十七味,并非五金八石、三黄四神,而能于死中求活者,岂疏解之药可以起死回生乎?由从前 
误以伤寒作惊治,未经发散,以致邪闭而死。今投疏解以生者,亦不过为从前补其阙失耳,岂有奇特深义哉! 
第此等之治,犹为末着。若早循经治疗,又何至如是凶危,始效猎人之罗网四张,希庶几乎一遇。苟如鄙刻所 
集,一见小儿发热昏沉,即为之分别有汗无汗,有汗者解散肌邪,无汗者开通荣卫,领邪外出,神志自清,又 
何者闭塞昏迷之变耶? 

卷二
附血虚寒袭太阳病痉案
属性:周虚中曰∶张景岳有云,太阳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张之证,俗医称为惊风,误矣。盖太阳经脉,起于目内 
,上额,由后颈下背脊,至足小指。凡有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者,一着寒邪,则收引而急缩,理固然也。时 
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风之剂,耗其血液,岂不悖哉!此景岳之特见也。 
予忆往者,张乃媛,年五六岁,体极瘦削,一日群坐,忽然颠倒,作反弓状,自言楼上有鬼,眼目翻腾, 
见白而不见黑。幼科群集,作惊风治不效,已经三日矣。观其人 
之骨露筋浮,明系太阳少血,况楼为枯木,鬼属阴邪,亦系寒气伤荣所致。乃遵景岳之言,与道翁先生相商榷, 
用厥阴门中当归四逆汤为主,甫投一剂,黑睛稍现,反弓之状亦减,于是连进三服而安。又姻翁高某某乃外家, 
冬月拥炉向火,忽然背筋抽引作痛,头足弯后,四肢厥逆,眼皮吊起不能下。亦用前汤,倍加当归,大剂煎服, 
一剂而痊。可见先生之力辟惊风,确乎不谬,而太阳之痉,又有血虚体弱之不同也。 
痉有刚柔,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而且肌肤薄,腠理疏,不胜发表,惟宜解肌治痉。 
当以《金匮》为主,奈《金匮》之方,未敢辄用,而世人亦不能用。今之所选,独海藏五方、《金匮》一方、 
杂选一方、附血虚寒袭一方,以为婴儿病痉之准则。其随机应变,又在后贤神而明之,予又何敢以拘? 

卷二附血虚寒袭太阳病痉案
入方
属性:x海藏桂枝葛根汤x 治伤风项背强,身热自汗柔痉。此盖邪在太阳,微兼阳明,用此方通其荣卫,则外 
受之邪,有出无入,其所全甚大。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粉干葛(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风邪自出,而汗孔自闭,但不可令其大汗,致伤荣气。 
x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风汤x 治发热自汗柔痉,比前方药性轻微。 
嫩桂枝(一钱五分) 白芍药(二钱) 北防风(一钱) 正川芎(一钱)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 
予按∶此方不特治痉,凡小儿外感初起发热,不论有汗无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人所未识。 
x海藏柴胡加防风汤x 治汗后不解,乍静 
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此证太阳阳明已罢,邪尚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故以小柴胡汤加防风和 
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 片黄芩(一钱) 制半夏(一钱) 北防风(一钱) 炙甘草(五分) 
老生姜(三片) 大红枣(一枚) 
水煎,热服。 
x海藏防风当归汤x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兼阳明也。宜去风养血,速救 
阴荣,以静胜躁也。 
北防风(一钱五分) 当归身(二钱) 正川芎(一钱) 大生地(一钱五分) 
净水煎,热服。 
x《金匮》栝蒌根桂枝汤x 治太阳头痛,身热,身体颈项俱强,无汗,为刚痉。此即先因伤风自汗,汗 
多衣湿,湿久寒生,反而入内,故谓重感寒湿。寒湿内闭,反令无汗,故见以前诸证,此荣卫闭塞也。设不用 
此通其荣卫,则未痉者成痉,已痉者难愈矣。 
栝蒌根(一钱五分)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 
草(一钱) 
水煎,热服,荣卫既和,微汗而解。 
予按∶小儿发热,身体颈项俱强,在幼科必以为惊风矣。孰肯认为太阳阳明之病痉,而用此开通荣卫之方? 
若早知为伤寒,能用此方,则未痉者不痉,已痉者可瘳。其如偏执惊风,舍太阳阳明之邪而不治,反攻其无过之 
心火肝风,致令外邪愈强,内气愈弱,不至于死地不止也。 
凡小儿伤寒无汗者,不论已痉未痉,皆当以此方为主,出入加减,断无不效之理。予非亲履实践,必不敢妄 
言以误世也。 
x羚羊角散x 治刚痉身热无汗,头项强直,四肢疼痛,烦躁心悸,睡卧不宁。 
羚羊角(屑) 真犀角(屑) 北防风 白茯神 陈枳壳 大麦冬(去心) 官拣参 粉干葛 北柴胡 
熟石膏 炙甘草(以上各七钱五分) 真龙齿( ,二钱五分) 
上研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煎至半 
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予按∶此证先由风寒湿闭其腠理,不能开通,内出之气,壅而为热,则风寒湿不能自强,皆化而为热矣。尚 
在肌肉之间,犹未入里,故以辛凉解散之,实治热也,非治风寒湿也。 
嘉言谓此方治伤寒阳痉,深得清解之法。 
x海藏附子散x 治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此由多汗亡阳也。 
青化桂(七分) 川附片(七分) 漂白术(一钱五分) 正川芎(一钱) 川独活(八分) 大红枣(五枚) 
水煎,温冷服。 
x当归四逆汤x 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当归身 嫩桂枝 杭白芍(以上各三钱) 川木通 炙甘草(以上各二钱) 北细辛(一钱) 大红枣(五枚) 
水煎,热服。 
以上所选之方,原为误搐病痉而设。其下类搐十条,证候不同,各随本门用方,不得与误搐混同论治。 
曰类搐,即幼科所云惊风余证者是也。原非小儿固有,由迁延而致,予故名为类搐。何以言之?盖暑证疟痢, 
咳嗽丹毒,疮痘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可见,但能识证详确,则一药可愈。医者审视不的,药罔对证,迁延 
时日,其热愈甚。小儿阴血未充,不耐壮热,热盛则神志昏闷,阳亢必津液受伤,血不荣筋,则手足搐掣。此正 
与《内经》之诸热瞀螈(瞀音务,人事昏闷也; 音翅,手足抽掣也,)皆属于火之例相符。概将以下十证,皆列类 
搐条下,仍逐证注明,各根据本门用方,庶与误搐非搐之寒热虚实,治不相淆矣。 

卷二
暑证
属性:经曰∶太阳中热, 是也。其证初起,面垢身热自汗,烦躁不安,唇舌皆赤,气出如 
火,小便赤涩,口中大渴。此证常见夏秋。 
按∶此条在藜藿之儿多有之,以其坐卧烈日之中,澡浴寒涧之内,以致暑气入里,内热外寒,故见以前诸证。 
医者见其身热自汗,口渴烦躁,疑为惊风,妄用风药,反燥其血,以致心中噎闷,昏不知人,甚则反张搐搦, 
皆由血不荣筋,烦热过甚之故也。若膏粱之儿,不涉长途,不经酷日,暑证尚少,何有暑风?若谓高堂广厦,口 
餐生冷,身纳风凉而得之者,即伤寒之类,又何暑之可称? 
古人谓暑伤心,其实心不可伤,伤之必死。盖心为君主之官,虚灵湛寂,神性居之,邪不易犯。止因六气 
之中,以暑配君火,故曰暑伤心,然所犯者心包络耳。包络为心之宫阙,捍蔽外邪,不容轻侮,惟由暑热摇撼 
外郭,故神志为之昏惑。但泻其太阳丙火,则少阴君主神志自宁矣。宜却暑丹。 

卷二暑证
入方
属性:x却暑丹x 治小儿伤暑,误用风药,致心神昏闷,烦躁不安,甚则搐搦。 
漂白术(五钱) 白茯苓(五钱) 洁猪苓(五钱) 宣泽泻(五钱) 青化桂(二钱) 片黄芩(五钱) 
正川连(三钱) 镜辰砂(二钱) 炙甘草(五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