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给自然予法则

    从科学角度讲,法则是人的意识的根本产物,离开人类谈法则是丝毫没有意义的。更确切地说,是人给自然予法则的因素要大于自然给人予法则的因素。 ———卡尔?皮尔逊

    人不是早就造创造好的

    我们今天的人乃是经过无数亿劫行识轮回的产物。他不是早就创造好了的,他是轮回的结果。他的品行取决于他自己,他的意念,他的行动,他的选择。习性决定人的品质。 ———皮亚达斯

    人是独立自主

    佛教给人予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焕发人们要充满信心和活力。 ———那料陀《佛教概略》

    人有能力使自己不被外部因素所压倒

    人(的力量)超然于那些胡乱作用的自然力。这是因为,人即使被那些胡乱的自然力压倒,但他仍能保持他那掌握自然的崇高品德。在这个问题上,佛教阐述得更为深刻;人能依靠对自然的掌握来控制其周围的环境。他不但有能力使自己不被外界所压倒,而且还能利用其规律来提高自己。 ——— 帕斯卡尔

    第六章 灵 魂

    执着灵魂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佛教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其思想是独一无二的。他不承认灵魂之说,否定所谓的“小我”,否定所谓的“梵我”。根据佛教所说,“我见”是臆造、虚妄的。相信灵魂,不但毫无依据,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我执”的思想,如私欲、贪欲、执著、憎恨、邪念、自负、傲慢、利已主义,以及其他有害、不净和麻烦。它是导致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产生争斗,国与国之间发动战争等一切麻烦的根源。简言之,这种虚妄的邪见是导致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源泉。 ———罗睺罗《佛陀的启示》

    生后的世界不是一个谜

    生死之别在于一闪念是,此生的最后一念决定于来生的第一念。实际上,这是同一生命系列的延续进程。就此生来说,前一念决定于下一念。因此,从佛教来讲,有关死后的世界问题并不是一个谜,佛教徒从来就没有为这一问题而困扰。

    ———罗睺罗

    第七章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现代科学

    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股智慧的粘合力。 ———埃德温?阿诺德

    佛教应对于科学

    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佛教是一种精神

    科学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人的精神需要。它深深地被西方世界所吸引。它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它指出:人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他自己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特姆斯?汉普里斯

    佛教可以解决科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发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艾基尔顿?巴普铁斯特《超然的佛教科学》

    因果报应替代了奖赏与惩罚

    根据佛陀所说,世界的框架结构并不完善。佛教徒深信自动运作的业力的合理性,并断言因果报应完全替代奖赏与惩罚。

    ———一位作家

    第八章 什么是涅盘

    解脱无需上帝

    在世界历史上是佛陀第一个向人类宣称,人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获得解脱,而不需要上帝或任何神的帮助。他极力主张和倡导“自主”、“纯洁”、“谦恭”、“觉悟”、“和平”和“博爱”的思想。他极力主张知识的必要性,认为没有智慧,在人的一生里就不可能有心灵的洞察力。 ———艾立特《佛教与印度教》

    佛教与解脱

    佛陀并不能拯救人类,他只是教导人们如何像他自己曾经历的那样自己拯救自己。人们信奉他真理的言教,并不是因为这些言教出自于佛陀,而是因为他的这些教导唤醒了人类,使他们潜在自身的精神焕发出来,觉悟了自己。

    ———奥登堡 一位德国佛教学者

    第九章 信 仰

    佛教并不要求人们去信仰

    佛陀不仅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而且还清楚阐释了他那不带任何神话包装和神秘外衣的、超然于诸神和凡人的最高知识经验。这里倒是道出了一个极有力的公理真理是真实必然的。对于那些将能追从佛陀的人来说,真理是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和亲证的。正因如此,佛陀才不要求一个人一开始就有任何信仰,而是寄希望于他的(对真理的)真正认识。

    ———乔治?格里姆《佛的教理》

    第十章 佛教与其他宗教

    后佛教时期的印度教

    在所有印度教的哲学经典里,体现了佛教以多种形式影响、改造、转变和复苏了印度教。这被一般认为是后佛教时期印度哲学里有关“业报轮回”的思想以及其他先佛教的思想体系都显然在佛教文学里得到了空前的完善和发展,并从此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达斯笈多

    世界性的道德(准则)

    可以说,没有那一个先佛教的印度宗教都能够建立和规范一种全球性、义务性的对社会,对人类行之有效的宗教和道德准则。

    ———达斯笈多

    佛教就是佛教

    显然,佛教和嗜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吠陀教义,它们虽起源和兴起于于印度,但却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嗜那教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崇高而势优的教理

    佛教是一种没有西方人观念上“上帝”思想的体系。他否定人类有什么灵魂,认为相信灵魂永恒是极大的错误;他否定任何祷告和祭供的效用,认为人必须是依靠自己寻求解脱而非外力;他保持着原本的纯洁,没有一丝一毫的让人誓愿或服从的地方;他也从不寻求世俗权力的支持。然而,他却以惊人的速度在这个古老而混杂的世界上传播着他不朽的思想;无论他被掺杂进多少迷信,他终究是人类思想上崇高的教理之一。 ———赫克斯利

    佛教对“罪”的看法

    佛教对“罪”的看法是有别于基督教的,在佛教徒看来,“罪”纯粹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邪恶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无知者,与其说他需要惩罚和谴责,倒不如说他需要的是教导。他并不被看作是有违于上帝的旨意,或被看成是一个必须祈求上帝怜悯与宽容的人。相反,得到朋友的帮助使其改邪归正,引向正确的人生是非常必须的。佛教徒从不认为一个造罪之人通过对上帝的祈祷和讨价还价就能洗清或逃脱其罪业。 ———约翰?沃尔特斯《不可动摇的意志》

    神也需要解脱

    在人类历史上,是佛陀第一个向人类劝诫和恳请不要去伤害生灵,不要去向神大肆祈祷、礼赞或供奉牺牲品。无上的佛陀以其雄辩的思想向世界庄严地宣誓:神同样迫切需要寻求其自身的解脱。 ———里斯?戴维斯

    第十一章 宇宙与世界

    不完美的世界

    佛从来就没有抱怨过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他认为世界是不完美、无常和充满无知的,而不是邪恶和乖戾的。对于那些不易听从他的教诲之人,他总是心平气和,慈悲而怜悯。 ———埃利奥特《佛教与印度教》

    一场伟大的战斗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战场,斗争无所不在。生存不过是对恐怖病菌的一咱徒劳的挣扎;存在就是分子与分子之间,原子与原子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一种对抗。大脑更是一个斗争的舞台。形象、声音、味道等,都是种种力量抗衡消长的结果。正是由于斗争的存在才证明了这样一种纯粹平和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涅盘。 ———那料陀《菩提思想》》

修行前提要 佛教科学论 索达吉堪布著

    前言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佛教科学的奥秘

    佛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只有佛法才能满足众生的心愿

    信佛不是迷信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

    铁证般的历史事实

    佛教真实不虚

    神话还是奥妙

    超越您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佛教是人类最高文化的产物

    维护信教自由

    以广阔的心胸来拥抱世界

    人死并非如灯灭

    鬼神等生命的存在

    克隆绵羊与生命的产生

    前生与后世

    转世灵童

    奇异的业力

    因果规律

    可怜可叹的愚痴众生

    科学的谬误与无知

    生物进化论与生命流转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科学并未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

    当今世界急需佛法的拯救

    使人类向善、使世界更加光明

    睁开眼睛看世界

    伏藏品之谜

    授记与预言、预测

    地球与四洲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

    学佛是对自身有利的事情

    帝王将相亦学佛

    佛法是座宝山

    怎样学佛

    气功人士理所当然应学佛

    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

    历代帝王也恭敬出家人

    出家以报父母恩

    追随先贤的足迹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

    结尾

    前言

    各位朋友,您好!

    我很高兴大家能超越时空,共同地在这佛教与科学接壤的赏心悦目花园中舒心惬意自由地漫游,并能敞开心灵进行彼此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正式行文之前,首先顶礼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现代科学相距佛教还有多远’,这个问题您思考过吗?

    世界上的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大概有四种:信仰的、半信半疑的、不信仰但也不反对、反对的。其中反对者的理由虽然林林总总,但主因不出下面二种:消极逃避、迷信。这些反对佛教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脚呢?这些反对者是否真正了解佛法的内容?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学’奉为至尊至圣。天文学、宇宙学、电子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及经济、金融、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割裂研究成果,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佛法不太了解,难免有部分人会偏执科学而反对佛法,这时作为有理智的人应观察一下其余人士对佛法的看法如何。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阿诺德爵士则说:‘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著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慨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近代哲学界泰斗罗素则认为:‘我并不觉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陀的位置摆在基督的前面。’

    所以真正明智的科学家不可能排斥佛教,因为对科学与佛法都稍曾涉足的人都会明白,在追求世间的真理方面科学和佛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从出世间及世间的深层因果这一佛法更加侧重的方面,对科学来说却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本文试图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尽量引用各界知名人士对佛教的评价来阐明这个理念。

    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

    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有句名言:‘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