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餐点、一天洗很多次澡以及许多其他的限制。从低层次往高层次的密续,也就是从事部到行部到瑜伽部密续,限制愈来愈少;到了无上瑜伽密续,几乎完全没有行为的限制。但是这种不断扩大的自由与开放,却使得真正如法修行愈来愈困难。

    金刚乘分为四部密续的理由,有许多解释,传统的理由是因为印度有四种种姓的差别。最高种姓是婆罗门——或者称为老师或祭司——他们是很注意细节的人,努力地坚守干净与合宜行为的严格法则。根据金刚乘的看法,这种对于好坏、垢净等等的严格区分,正代表着事部密续所鼓励的巨大二元分别。对于婆罗门来说,金刚乘中较自由的风格或狂野的方式就非常不合适了。次高的种姓就是武士,再来是商人。最低的种姓首陀罗,包括农夫、**、鞋匠等等,由于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环境,首陀罗没有太多的选择,他们得到什么就吃什么;一般而言,对于任何事物都无法太过挑剔——最高深的教法无上瑜伽密续,最适合这种心态的人。就算是在粗重的层次上来看,金刚乘也认为这种心比较不会在垢净等之间起大分别,因此也比高种姓的人较少二元执着。这些分类说明了金刚乘如何处理已存在的情绪、烦恼与习惯。

    有时候狂野和金刚乘的关联造成许多误解。有很多人看到金刚乘的行者吃肉饮酒,甚至于还拥有几位被称为明妃的妻子,却仍然还算是修行者,就感到非常惊讶,几乎到了快发心脏病的地步。

    在某些情况下,小乘和大乘的行者有理由感到惊讶。这些日子以来,许多金刚乘老师和弟子的态度并不让人十分欣赏,因为他们断章取义地为自己失控的情绪与行为找借口——这完全是错误的。西藏喇嘛与金刚乘弟子经常耽溺于酒、肉和性之中。因此,当中国的大乘比丘看到西藏喇嘛吃肉的时候,心中非常惊讶是可以了解的;因为在大乘比丘的眼里,吃肉是无法接受甚至是可憎的行为。

    从历史上来看,在所有金刚乘行者当中,西藏人的行为表现最差,有许多资料都能确认这一点,其中还包括以往某些大学者的讥讽。当阿底峡到西藏的时候,有些喇嘛去迎接他,他不但没和这些喇嘛打招呼,反而立刻用斗篷把自己的头蒙住。他的弟子种敦巴问他:为什么这个样子?阿底峡回答:“喔,那些是喇嘛吗?我还以为他们是强盗哩!”来迎接的西藏喇嘛们,身穿炫目的织锦,周围还有大批侍从陪伴,表现出种种浮夸奢华的样子,一点都没有谦卑等可贵的佛教徒特质。

    阿底峡也观察到:“在印度,人们修一种本尊得到一百种成就;西藏人修一百种本尊才有一种成就。”西藏人有个特征,喜欢追逐许多喇嘛和灌顶,这是为什么西藏人比较迷信的原因之一;而印度人虽然可能也有许多迷信,但基本上还是倾向于理智。

    西藏喇嘛做的一些事,就以吃肉来说,主要是出于自私和习惯。辩称西藏不产蔬菜才吃肉,并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因为西藏人离开西藏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却仍然在吃肉。今天,要取得蔬菜是很容易的,而且吃素无论就环境或健康来考虑,都比吃肉好得多。另外,一个更加危险的借口就是:“我们是金刚乘行者,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情。”吃肉只不过是他们无法控制的老习惯而已。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执永远都把事情解释得让它自己高兴。

    然而,你也会发现,在无上瑜伽密续中,的确有教导行者利用酒、肉来修行的教法。有些典籍写着,你应该使用“曼丹”与“巴朗”——就是肉和酒。你也会发现本尊,也就是不同外相的佛,在许多金刚乘的典籍和唐卡中,都拥抱着明妃。因此,很明显地,西藏人并不是凭空捏造所有的东西出来。金刚乘有些层面的确是容易招人误解为支持自我的习性,这也可能正是某些金刚乘行者谬行谬见背后的理由。

    但是也有一些如法的行者能够像以往的大成就者一样,使用酒、肉或其他东西修行;这种行为并非纵欲,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现象或显现都是禅修的体验。主体、客体的任何接触都是禅修觉受,因为在金刚乘里,任何事物都能拿来当作修行之道。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不同的法门,就会发现,小乘的外相要求最严格,你必须要守特定的戒律,例如剃除须发等等。在大乘中,为了利益众生,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这似乎给大乘更大的自由;但是如果你仔细检视它们,就会发现大乘的危险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在某个程度来说,小乘在今天的世界上,对大部分的人是最适合的法门——它最简单、最容易、危险性最低,当个小乘比丘或比丘尼,只要守好戒律,就一切都好了。在大乘中,即使一个最不起眼的行为受到一点点自私的污染,你就破了戒,没有圆满修持。

    就如同大乘、小乘之间的差别一样,金刚乘比大乘似乎更允许无限的自由。金刚乘修行见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则利用一些方法趋向见地。金刚乘的修行基础在于,因为一切事物究竟上都是空性或无分别,所以行者应该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无分别,而舍去趋近实相的间接方便。

    修行见地的时候,不允许有偏好,因为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成见,这就是二元对立,而二元对立正是痛苦的根本原因。从大乘自己的逻辑来看,大乘不能不同意这种说法。

    就某方面来说,金刚乘比其他乘容易修,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为修行的方法。你书桌上的那杯水可以转为本尊坛城,因为它的究竟本性是无二实相——即我们所称的成佛境界。每件事物都同样地可以转变,因为每件事物都同样地没有实质可言。

    这可能听起来很伟大,但是要真正地修行平等这个见地,却非常地困难,因为这代表不允许有任何的偏好。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就能了解金刚乘要比大乘更难修。至少在大乘中,你能觉得吃肉不好、吃素好,而且还能引佛陀所说“大乘行者不应吃肉”来证明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金刚乘是大乘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说法也适用于金刚乘行者)。

    没有任何金刚乘的典籍说吃肉是唯一的道。金刚乘中有的地方说,你应该吃肉、喝酒;但是有时候人们断章取义地只拿这一句来说,而不管前后文讲什么。金刚乘的食瑜伽说:“垢净具有同样本质,食时应具此了悟。”这是在教弟子们,就连在相对真理中也没有垢净。因为这个缘故,有时候才会要那些吹毛求疵、执着清洁的人去吃肉、饮酒。

    因为这种教法,直接相对于这种人平常的习惯、自然的倾向,因此不能认为它是自我放纵的执照;它是用来对治二元倾向的一种法门,帮助行者消除习惯以及垢净的标签。如果有些众生习惯上只吃脏的东西,那么教法就会反过来,教他们只吃非常干净的东西。教法的目的并不在建议某种特别的饮食,而是要毁灭概念所造的二元障碍,例如垢净、好坏、清净不清净等等——这不只适用于食物,而是适用于一切的现象。

    “没有偏好”是金刚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执着与自我——偏好永远意味着二元对立。金刚乘的“自由”,要比大乘简单而直接的规定“你不应吃肉”困难许多倍。

    总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加上菩提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金刚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菁华见解,而戴上净观的冠冕,是一种视万法皆清净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净,那么就不能够说某种东西是好的,应该吃它;另一种东西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净观。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净观是金刚乘与众不同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修行。“净观”的概念与果位修行密切相关,因为它视一切事物为清净。修行“净观”并不是意味着现象本来不净,所以你要把它变成清净;也并不是你必须愚弄自己,相信一些假的东西。它也不是感情激动的事情,假装一切顺利来欺骗自己;相反地,“净观”是真实的情况。

    金刚乘所谓的清净指没有二元对立,它和无垢净无关,也不是传统上相对于不净的那种净,而是指清净了净与不净的判断取舍,因为这些概念在无二或实相中并不存在。

    根据大乘的看法,外、内、主体、客体等一切现象的实相就是空性,这表示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所认为的样子而言是空。同样地,根据金刚乘,一切事物都是清净的,而不是我们所标示的样子。空与清净在意义上极为相近,而且根本是描述同一件事情,不过角度与方法有所不同。你应该小心这些名相上的差别,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但又可互相替换。名相上的差异事关重大,因为不同的名相有非常大的力量,可能会引导行者,也可能会障碍行者,依个人情况而定。

    获得清净见或“净观”的方法有无数种,而“上师”的概念或修持,也就是以上师为道的修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小乘和大乘的行者喜欢引用这句佛语:“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你是自己最好的主人。金刚乘的说法和这相类似,它提到三种上师:外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内上师和密上师的意思是以自心本性为师,因为上师是指引你的人,而究竟上来说,你是受到内在的自己所引导。根据一般接受的佛教哲学,只有你对于事物的概念存在,并非事物存在,你所感受的都是自心。所以究竟上,并没有实存的外、内神明或是佛陀、上师引导你,你自心的本质或你的本性就是至高的上师。

    但是由于你对本性具有虔诚心的反应,就由内上师化现出一位外上师,他对你讲话,和你沟通,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这位外上师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他,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内在有些什么。假设你在鼻子上有一块污迹,在正要上台跳舞的时候,有人过来告诉你,鼻子上有一块污迹;你一定很感谢他,因为你在舞台上必须看起来很美才行。他所能做的就只是告诉你这回事,但是他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就像这个样子,外上师的功能如同镜子。

    外上师的重要性并不比内上师或密上师少。三种上师一样重要,而在修道期间,外上师是最重要的;这点在金刚乘中尤然,因为金刚乘以善巧方便把一切事物——包括上师——转为修行之道。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目的都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佛教所谓的“神圣”,并不是从宗教或超自然的概念或信仰衍生出来的名词,“清净”则与伦理道德无关;你的本性是清净或神圣的,因为它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染污。你的实相并非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扰的那个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你。

    我们的无限是超越想像的,我们须要发现它。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这是你的神圣和纯净的另一种说法;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发现你的佛性。金刚乘用许多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净观,甚至用象征来表达它。

    金刚乘几乎是直接设法使你见到自己的神圣性。明白自己的神圣,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都受到自我的迫害与欺骗。我们认为自我一直在帮自己,但它却一直是蓄意破坏我们生活的限制因素,它是横梗在我们与真正想要的之间的最大障碍物。自我害我们变得渺小、量狭、卑鄙和所有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它使我们认为,由于什么人、什么事定义了我们,我们就只能当那样的人,不能再超越了;或者我们只能成为这样,永远不能成为那样。自我把我们诠释为有限的众生,影响我们,使得我们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神圣性与无限性都毫无所知。

    如果我们对自己真正诚实的话,就会承认自己最基本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我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无意识不确定感使我们内心有种不断寻求再确定的需要;这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自我”用来编织骗术之网的所有精巧战略,全都被金刚乘为了使你了解自己的神圣性所设计的相同战略所瓦解。在这方面,金刚乘创造了名字、色彩、形状、坛城和许多不同的象征——动作象征、色彩象征、形状象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