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苦、无我本质。究竟名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它们不是恒常的。没有真实存在的人、众生、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只有无常的名色法而已。因此他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能根除众生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了知需要透过质问而理智地了解。注释以三个问题来解释:(一)谁在感受?没有众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三)为什么有感受产生?感受透过某些事物而产生,如透过色、声、香等作为目标而生起。所以此比丘了知在某一个可喜的、可厌的或中性的目标被具体化之后,只是受在感受,没有一个我在感受,因为除了单纯的法(dhamma)以外,没有作者或造者存在。「单纯」一词是指这个法并不是个人的。经中说「我感受」乃是以世俗的表达方式来说明那种非个人的感受。比丘了知由于事物或目标的具体化,所以他体验到感受。

    从前,在庄严山(Cittalapabbata)有一位长老生病了。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由于剧烈的疼痛而呻吟。一位年轻比丘对他说:「尊者,您身体那个部位疼痛呢?」长老回答说:「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执取色、声、香等特定事物为目标,才会生起疼痛的感受。」

    长老所回答的「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这一句话很重要的。如果你想修行受念处,然而却观察到疼痛的地方:「我的背痛、头痛、肩膀痛……」,那么你所修的不是真正的受念处。为什么这位长老会如此回答呢?因为他能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能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举例而言,在禅修时你感觉肩膀有剧烈的疼痛,这时如果想修行受念处,应当如何修呢?首先你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尤其对肩膀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将只见到色聚而已。分析色聚之后就会见到身体或肩膀的四十四种色法,应当特别观照它们当中身十法聚里的身净色(身处)。身净色附近可能有特别强盛的地界、火界或风界,例如地界的硬、火界的热及风界的推动。这三界是触觉的目标(触尘),它们都存在色聚之中。当它们一再撞击你的身净色时,疼痛的感受与相应名法就会以心路过程的形态生起,那时你会感觉疼痛;然而身净色、触尘及疼痛的感受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如此观照时你见不到肩膀,而只见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如果还见到疼痛的地方,那就不是真正的受念处。照见究竟名色法之后,你会清楚地了解:由于取触尘为目标,所以疼痛的感受才会生起;你也能了解长老回答的含义:「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执取色、声、香等特定事物为目标,才会生起疼痛的感受。」。

    庄严山寺是斯里兰卡的一座著名佛寺,位于大森林之中。这位长老是一位大上座,即受戒后经过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比丘。他将会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因此可知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在最后那一生他已在庄严山修行止观二十年以上,能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因此他不见产生疼痛的特定地方,而只见究竟名色法。如果你也想修行受念处,就应当以这位长老作为学习的榜样。

    住在庄严山寺修行止观而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曾经一度达到二万人以上。发问的那位年轻比丘就是负责照顾长老的人。长老说了上述的回答之后,年轻比丘说:「尊者,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是否应当忍耐疼痛?」长老说:「贤友,我正在忍耐。」年轻比丘说:「忍耐是很好的,尊者。」长老就忍耐着。后来,长老的风界伤害到心脏上面来,他的肠子推挤出来而在床上堆成一堆。长老指给年轻比丘看,然后说:「贤友,是否应当忍耐到这种程度?」年轻比丘默然没有回答。长老激起精进,培育定力,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盘。

    起初,当剧烈的疼痛持续生起时,长老必须以极强的精进力来忍耐疼痛,那时他的精进根过强。当他的肠子推挤出来而在床上堆成一堆时,他的疼痛减轻,于是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他再度培育定力,然后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在那种情况下,观照任何一种行法都足以令他证悟涅盘,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他已曾多次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这是过去生的波罗蜜;在最后那一生他已经修行止观二十年以上,曾经多次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而达到行舍智,这是当生的波罗蜜;因此他能够快速地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盘。

    和感到苦受时一样的道理,当比丘感到乐受、不苦不乐受时他都如实地了知。

    这里已经讲到三种感受,接着佛陀开示另外的六种感受如下:

    「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有爱染的感受分成三种,即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快乐感受;「有爱染的苦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痛苦感受;「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舍受。

    举例而言,如果你对颜色有执着,有时你会因颜色而生起快乐感受,例如当你看见自己的儿子、女儿、美金的颜色时,那就是「有爱染的乐受」。有时你会因颜色而生起痛苦感受,例如美金遗失,儿子或女儿死亡时,那就是「有爱染的苦受」。有时当你看着颜色时,内心生起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那就是「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没有爱染的感受也分成三种,即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没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快乐感受;「没有爱染的苦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痛苦感受;「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舍受。

    没有爱染的感受也称为出离依止受(nekktavedana)。什么是出离(nekkhamma)呢?巴利圣典提到五种出离,即出家、初禅、涅盘、观智及一切善法。

    一、出家(pabbajja):即离开俗家而过着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由于他们从在家生活超脱出来,因此出家是一种出离。

    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都可能由于出家的生活而生起。如何生起呢?例如当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戒行清净,因而感到很愉快,那是没有爱染的乐受;有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戒行有瑕疵,因而感到不愉快,那是没有爱染的苦受;有时在你反省自己的戒行时,没有乐受或苦受生起,那是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有时在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时,你感到满意与愉快,那是没有爱染的乐受;但是有时也许会发现许多问题而懊恼,想要还俗,那是没有爱染的苦受。有时当你思惟自己的出家生活时,既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那是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因此这三种感受都可能由于出家的生活而生起。

    二、初禅(pathama jhana):初禅是一种出离,因为它是使人脱离欲界、投生梵天界的基本因素。修行安般念达到初禅时,你就具有这种出离。

    三种感受都可能由于初禅而生起:当你安住在初禅中时,愉快的感受会生起,那是没有爱染的乐受;有时由于遇到障碍而无法进入初禅,你会有挫折感,那是没有爱染的苦受。有时在你一再尝试进入初禅时,既没有乐受,也没有苦受,那是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其余的七种禅那(从第二禅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是出离,但是它们包含在第五种出离(一切善法)当中。

    如果禅那行者在临死时还能维持禅那,那么该禅那将使他们投生**或无**梵天。投生梵天界时就超越了欲界,因此所有八定都称为出离。

    三、涅盘:涅盘是脱离生死轮回的基本因素,因此它也是一种出离。

    在这里大家必须分辨证悟与证入的差别:证悟涅盘时是以涅盘为目标、了知涅盘。证入涅盘则是指断尽烦恼的人死亡之后般涅盘。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个问题。有人问说:「为什么我看不出圣者与凡夫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想发问的人并不真正了解何谓圣者。有八种圣者,也就是证得四道与四果 之人,他们都已证悟涅盘。证悟须陀洹道与须陀洹果的人断除了身见(sakkayaditthi萨迦耶见)、戒禁取见与疑。身见是认为有众生真实存在的邪见;疑是怀疑有真实的佛、法、僧、缘起等。然而他们还未断除贪欲、瞋恨与愚痴。由于须陀洹圣者还有许多烦恼未断,所以他们还会结婚生子,就像毗舍佉(Visakha)的例子。他们还会执着感官享乐,还会生气,所以一般人很难分辨须陀洹圣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他们之间没有差别,因为他们已经断除某些烦恼,与凡夫是大不相同的。佛陀在世时,舍卫城有五千万人证悟有学圣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然而他们还是过着在家生活,而且除了阿那含之外,其余的有学圣者还是享受着感官欲乐。但是我们不能由于他们仍然与凡夫一样享受欲乐而说他们与凡夫没有差别。

    斯陀含道能减弱贪欲及瞋恨,但还不能完全灭除它们;阿那含道能完全灭除瞋恨及欲界的贪欲;阿罗汉道则能灭除一切烦恼。因此如果你比较凡夫与阿那含或阿罗汉圣者,也许就能看出差别:阿那含与阿罗汉圣者完全没有对感官享乐的贪欲,而且不会生气,也不会接受或叫人为他们接受金、银、钱、信用卡、支票或宝石等。

    尽管如此,要分辨谁是圣者、谁是凡夫仍然很困难。为什么说很困难呢?以前有一位阿罗汉比丘与一个年老才出家的比丘住在一起。有一天年老才出家的比丘问阿罗汉比丘说:「尊者,阿罗汉长得什么样子?」阿罗汉比丘回答说:「贤友,有的人年老才出家,即使他与阿罗汉住在一起,却不知道对方就是阿罗汉,因此很难认出谁是阿罗汉。」即使得到了这样明显的暗示,那个老比丘仍然不知道与自己同住的比丘就是阿罗汉,所以说要分辨出谁是阿罗汉是很难的;要分辨须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就更困难了。

    阿罗汉也还有五蕴,五蕴是苦谛,因此在般涅盘之前阿罗汉还未完全脱离苦,就连佛陀也是一样,在般涅盘之前十个月,他得到非常剧烈的背痛。阿罗汉般涅盘之后,苦就会完全灭尽,苦因则在之前就已完全灭尽,因此涅盘也是一种出离。

    四、观智:由于观智能暂时去除烦恼,因此观智也是一种出离。

    五、一切善法:由于一切善法是从不善法或烦恼中超脱出来的基本因素,所以一切善法也是出离。

    因此,由于出家生活、初禅、涅盘、观智及一切善法这些目标的缘故,有时会生起乐受,有时会生起苦受,有时会生起不苦不乐受,这些受称为没有爱染的受。禅修者必须了知这些受。

    到此讲过了九种受,在修行观禅时你必须观照它们。然而你应当培育没有爱染的三种受,不应培育有爱染的三种受。在此我要解释这一点。

    在修行止禅或观禅时,有时因为定力或观智提升,你心中会生起乐受。你应当一再培育这种受,因为它是证悟涅盘的助缘。在修行当中,有时会感到不苦不乐受,你也应当培育这种受。另一种应当培育的受是没有爱染的苦受,这种受事实上是一种不善法,但是你仍然应当培育它,为什么呢?关于这种受,我应当讲述摩诃尸婆长老va)的故事。

    摩诃尸婆长老是十八个分派的导师,能够背诵三藏及注释,并且教导教理与禅修。依靠他的指导而证悟阿罗汉果的弟子多达六万人。

    有一天,一位已证悟阿罗汉果的弟子来劝长老修行。长老听了弟子的劝告之后,生起悚惧心(警惕心),他想:「一旦我开始修行之后,几天内我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他抱着在雨季安居之前就证悟阿罗汉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