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粗恶语是大重罪;相比于粗恶语,离间语是大重罪;相比于离间语,妄语是大重罪;相比于妄语,欲邪行是大重罪;相比于欲邪行,不与取是大重罪;相比于不与取,杀生是大重罪。

    在意三支方面,贪、嗔、邪见三者,后后重于前前。从破坏善根的角度来看,贪欲不如嗔恚一念可以摧毁多劫所修持戒修福等善根;嗔恚与邪见相比,以邪见毁谤业果等,可以失毁一切戒律,即使行善也不能趣入解脱道,造罪也没有忏悔的对境。

    从善业来讲,相比于施性,戒性更为殊胜;相比于戒性,修性更为殊胜;相比于听闻性,思惟更为殊胜。以三乘戒律来说,小乘戒为了离欲,主要是调伏贪;大乘菩萨戒为了利他,主要是调伏嗔;密乘戒为了安住于智慧,主要是调伏无明。以后后更为了义、根本,对治力更强,因此后后戒的自性更为深重。以上都是就自性而判别业的轻重。

    辛四、由事故而成重业

    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

    由事故而业重,就是由于对任何一种佛法僧或上师事,做损害或利益,都将成为重业。这是因为对境严厉的缘故,导致业力深重。所以,发心承事上师三宝时,若能发心清净,又有正知正念摄持三门,日日都可以增上大善业。相反,在上师三宝等对境前,内心不恭敬,或因懈怠放逸而不认真负责,或因烦恼现行而以身口做损害,都是造恶深重。

    辛五、由所治一类故而成重业

    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由所治一类相续故而业重,即有生以来,一向受持造作各种恶业,不曾有过一次行持善业,因造恶相续不断,积业而成为重罪。比如:幼年时便接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邪见,一生待人处事都是从这种邪见出发,一向都是损人利己,由此导致恶贯满盈的状况。

    辛六、由所治损害故而成重业

    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所治”是指不善,“损害”就是断除。由于所治损害故而业重,即永远断除身语意的各种不善品,使善业离欲而清净。像这样一点恶业都不造,则一生所造都是纯善,福德极为深厚。比如:圣者见道后,法尔获得无漏戒体,以法性力自然遮止恶行,所作都是纯善。

    庚四、《亲友书》所说重业之相

    《亲友书》中亦云:“无间贪著无对治,从德尊事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行。”其三宝等为具德事,其父母等为有恩事,开二成立。

    《亲友书》讲了五个方面:

    一、“无间”(与《本地分》所说的“串习”一致),就是恒时串习所作。一般而言,长时串习的作业比短时作业力量强,相续串习的作业比不持续有间断的作业力量强。

    以恶业来说,譬如,一位演员长期从事不健康的表演,短短几年时间就可以使她身心污秽而迅速堕落。比如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以演出所谓性感电影而著名。她酗酒、吸毒、生活靡烂,最终精神崩溃,才三十六岁就以自杀了结一生。

    再从善业方面来说,修行能不间断,力量就大。比如:每天坚持六次皈依,一生不断,善业力便极强;或者日常功课不论持咒、念佛、读诵大乘经典,只要保证日日不间断,功德就大。所以,大家每天的功课不要间断。这个“不间断”是很重要的修行教授,比如:《行愿品》中,每一愿后面都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以自己修行的心得,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清净心不间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再以密宗来说,民国诺那祖师曾说:一个修行人有两件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子字,其中至少有一个不能忘。所以,不论修什么法,行门一旦决定之后,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不断。

    二、“贪著”,即猛利乐作(与《本地分》所说的“加行”一致),也就是当时造作的心力非常强,以强大心力推动,所造的善恶业就会深重。所以,我们造恶时不能猛利,行善时却要常常提起心力来做。若能在信心、恭敬心、好乐心中行持,效果就会很好;相反,没有良好的发心,善业就会很微弱。每次闻法、思惟、念诵或去发心之前,首先应当提起好乐心,有了淳净意乐再做,功德就能增上。

    三、“无对治”(与《本地分》中所说的“所治一类”一致),即造业后没有现起对治,比如:造恶后没有及时以四力忏悔,行善后没有被邪见、嗔恚、后悔心等摧毁,在无对治的情况下善恶业就重。

    四、五、是从对境上来说。所谓“开二成立”,是将对境开为“德”、“尊”二种,“德”是指三宝等功德田,“尊”是指父母、上师等恩德田。对恩德田和功德田,不论作善作恶,所作的业都很严重。

    以上是五种深重的善业及不善业。了知取舍的方向之后,应当精勤修习,使善业日益增上广大。

    以上所谓的“重业”,从成熟果报来说,有三种特征,即:一、决定成熟果报;二、多次成熟果报;三、猛利成熟果报。这是按共同乘的观点而宣说。

    己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分四:一、福田门 二、所依门 三、事物门 四、意乐门

    第二兼略开示具力业门分四。

    庚一、福田门分三:一、三宝等田门 二、僧伽田门 三、其中菩萨田门

    辛一、三宝等田门

    由福田门故力大者,谓于三宝尊重 、似尊 父母等所,于此虽无猛利意乐,略作损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由福田方面导致业力重大,就是对三宝、上师、与上师相似之境以及世间父母等严厉对境,即使没有猛利意乐,只是稍做利益或损害,就能获得巨大的福业和罪业。譬如:亿耳阿罗汉往昔曾以一朵花供养佛塔,只是这样略作供养,就感得了九十一劫之中连续不断地享受安乐,而且以福德余业力终证阿罗汉果。阿育王前世作小孩时,曾以泥土供佛,以此福业力感召,后来成为阿育王,在南赡部洲建造了八万座佛塔,最后得道。小孩布施的物品是低劣的泥土,而且幼稚无知,心意微薄,为何果报却如此巨大呢?就是因为福田极妙。由此可知,大福是从良田而生。

    《增一阿含经》说:布施畜生食物,获福一百倍;布施犯戒人食物,获福一千倍;布施持戒人食物,获福一万倍;布施断欲仙人食物,获福千万倍。对预流向施食,获福不可计量,何况对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乃至对不来果、阿罗汉果、辟支佛、如来等施食,其福德更加不可称计。其中说到随对境功德的增上,供施获福也逐渐增上。

    在世间,父母是深重的对境,在家出家的佛教徒一定要敬事父母,否则罪过很大。《感应篇集注》中,有一则不孝父母而遭恶报的典型公案:

    浙**田县有一位名叫倪九的人,从小丧父,母亲在富人家当奴仆,含辛茹苦地将他养育成人。后来倪九做生意,慢慢积累起钱财,成为一个小财主,于是娶了一位漂亮妻子。这位妻子轻视倪九的母亲,认为老太太是奴仆出身,身份下贱。倪九便顺从妻子,不孝顺承侍母亲,凡是打扫、做饭、清理厕所等等大小家务,都让老母亲去做,两个小夫妻却过着安逸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准备请客。早晨天刚亮,夫妻两人醒来后,却躺在床上不起身,并高声叫唤隔壁的老母亲起床做饭,老母亲就拖着衰老疲乏的身体起身进了厨房。这时候,天空当中忽然狂风怒吼,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附近山上的大石飞落在倪九夫妇家的房屋顶上,房梁一下倒塌,压死小夫妻。老母亲在厨房做饭,幸而安然无恙。

    倪九夫妻因为对母亲忤逆不孝,遭受了这样迅速惨烈的报应。现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倪九夫妻这样的不孝儿女。我们常常看到儿女结婚之后,如果是和父母同住,父母住的是最小、最差的房间,穿的是旧衣,吃的是残羹剩菜,还要做饭、当清洁工、照顾孙子,完全是一个下人的身份,而小夫妻却过着享福的日子,这是颠倒业果的末世现象。作为佛教徒应当以孝为本,不孝父母而想学佛有成,绝无可能。

    我们的听众当中,也许有人以往不孝敬父母、公婆,在明白因果事理之后,我真心希望你们学佛能从孝父母、敬公婆做起,父母、公婆就是你们身边的活佛,能这样做,才有资格学佛。因为大乘佛教是以孝道为根本,如果对现前的父母、公婆都不孝敬,怎么可能救度天下一切父母有情呢?相反,能尽孝道才开始进入人天善道。

    以下引经说明:

    此复犹如《念住经》云:“从佛法僧,虽取少许亦成重大。若不与取佛法僧物 ,仍以彼等同类奉还,盗佛法者,即得清净,盗僧伽 者,乃至未受不得清净,福田重故。若盗食物,当堕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则当生于诸狱间隙,无间近边极黑暗处。”

    如《正法念住经》所说:从佛法僧三宝处即使只取极少许的财物,也会成为重大的黑业。如果不与取佛法僧物,之后仍然以同类物奉还,则盗佛、法物的罪业能够得到清净。以共同乘的观点,盗僧伽物乃至没有感受痛苦果报之前,不得清净,因为僧伽福田更为深重的缘故。如果所盗是僧宝的食物,将会堕入有情大地狱;如果是非食物的其它物品,将会转生在地狱的间隙之中,也就是无间地狱附近的近边地狱等极黑暗的处所。盗僧伽物的果报为何如此巨大呢?因为僧宝是极为严厉的对境,对其稍做一点损害就会感召地狱果报。

    唐朝有一位叫僧觉的僧人,早年出家住在空慧寺,寺里财物很多,他曾多次偷盗。有一年,他担任值事时,擅自使用常住的钱,心中毫无惭愧。后来有一天,他忽然脱下衣服,袒露着身体,双手如被反绑一样,一直大声号叫,痛哭流泪。同寺的僧泰等人发现情况不对,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我现在已是活着入地狱的人。有人在空中手持凿子凿我的额头、脑后和背部,这些地方都已被凿成孔洞。虚空中有钱穿在一起,百枚一串或千枚一串,有些从额头穿入、从后脑穿出,有些从后脑穿入、从额头穿出,钱出入时,苦不堪言。”当时有人为他忏悔,他便进入昏迷状态。这样被折磨了几天之后,就气绝身亡了。

    辛二、僧伽田门

    《日藏经》中特说:犯戒受用僧物少许,或叶或华或果,当生有情大那落迦,设经长夜而得脱离,复当生于旷野尸林,无手乏足诸旁生类,及无手足盲饿鬼中,经历多年恒受苦等极大过患。

    《日藏经》中也特别谈到:犯戒者即使只是享用少许僧众财物,比如叶、花、果等,都将转生在有情大地狱中,经过漫长时间从地狱中脱身后,又将生在风沙大、荒凉没有人烟的旷野尸林,转生为无手缺脚的旁生种类或者无手无脚瞎眼盲残的饿鬼,经历多年恒时感受痛苦等,有诸如此类的极大过患。

    博朵瓦格西曾经说:“在家人日日造十不善业,不如戒律不清净之人享用一口信食的罪过大。”《弥勒狮吼经》说:“宁可一日还俗一百次,戒律不清净的僧人切莫享用信财。”

    大成就者唐东加波,曾经在莫年格山谷见到一块磐石中藏有一条大蛇,这条蛇全身上下布满了大如拇指的青蛙噬咬着它。当时,尊者向大蛇吐口水加持后,将它超度了。尊者对大众说:“没有功德的僧人如果享用信财、亡财,就会变成这样。”

    又说已施僧众苾刍,虽诸华等,自不应用,不应转与诸居家者,诸居家者,不应受用,罪亦极重。

    《日藏经》又说:总的已经供养僧众或者特别供养比丘、已经决定回向的物资,即使是鲜花等微量物品,自己也不应受用,也不应把已经供僧之物转送给在家人,在家人也不应受用僧物,否则这种罪过也极其严重。

    这里要提醒担任值事、做方丈、做管理的人,如果因果帐不清不楚,就会堕落恶趣。譬如:本来是信众供僧的财物,自己却随意取用,转送给关系亲密的在家人或亲戚受用,而造下极重恶业。上次讲过五台山人皮鼓的公案,就是值事将常住物私自转给白衣弟子,为他娶妻置办产业,因为这个罪业,他死后变牛,在寺院里耕田做工来还债,而且临死时,它托梦给弟子,让剥它的皮给寺院做鼓来赎罪。所以,僧是白衣的福田,如果僧人给白衣送礼,那就成了僧以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