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想当年,吴王僚在位时,堂兄弟公子光觊觎王位已久,亟思政变。有一次,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吴王僚早有戒备,衣服塞着三层皮甲,从宫殿到宴客地点,沿途重兵守卫。吴王僚坐定后,武士环绕,厨师上菜还得搜身、换装,并由两旁卫士挟持,趋前奉上佳肴后迅即退下,毫无行刺机会。 
  层层防护,看似万全,不料公子光请来的刺客专诸,学得一流的烹鱼手艺,以厨师身份端鱼上桌。虽然通过安全检测,实际上他把匕首藏在鱼肚,用手一掰,刺死吴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王僚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明白。吴王僚的安全维护做得够严密,左右亲信的安全考核也没问题,并无内神通外鬼。但百密尚且有一疏,若是亲信造反,预谋行刺,那就更难防备了。 
  董卓就是这样死的。他宠信吕布,自称和吕布情同父子,但他大老粗的习性不改,傲慢无礼的态度不变,曾因细故而拔出手戟掷向吕布,若非吕布身手矫捷,早已丧命。恰好吕布又私通董卓的侍女,怕私情败露,于是被王允说动,决定刺杀董卓。(正史所载乏味至极,不像《三国演义》描绘的,吕布为了美女貂蝉而义无反顾,既浪漫又传奇。) 
  董卓想必死得不甘,没想到警戒网天衣无缝,缺口却在身边。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最可靠的人最可疑,一点都不能疏忽。对亲信左右,都不能以礼以诚相待,动口辱骂,动手伤害,又怎能要求他们忠心耿耿,死心跟随? 
  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 
  张飞是更明显的例子。张飞和关羽作风相反,关羽关心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而张飞对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对官兵弟兄则不假辞色。张飞常鞭打部下,左右部将也难逃惩戒。不晓得是对自己的领导魅力过于自信,或是无动于他人的感受,将士受罚后,张飞仍将他们留在左右。刘备常劝戒张飞,刑戮过重,又让被鞭笞的将士留在身边,会招致杀身之祸。张飞不以为意,果然出事,就在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前,张飞被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杀了。 
  遇刺多少和当事人大意疏失有关。蜀汉大臣费祎生性浪漫,广结善缘,即使投降的人,也经常被奉为上宾,不加防备。有一天,酒酣耳热,果然被魏国降将郭修亲手杀害。 
  先前说的吕布也好不到哪儿去,当他遭曹操围困于下邳城,日暮途穷之际,理应鼓舞士气,重赏杀敌,但他并未这么做。当部将侯成的爱马失而复得,乐得摆酒席宴客,违反吕布的禁酒令。吕布怒气冲冲,痛责侯成。侯成怕被清算,索性叛变,和曹操里应外合。一代枭雄吕布被缚、被杀。 
  攘外必先安内。将领的职责不只是骑马打仗,决战沙场,他同时也是军队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内部管理不好,领导统御不善,遭致窝里反,再大的丰功伟业都会毁于一旦。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呜呼哀哉!            
文化人玩不起的政治(1)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摆错位置。明明是开疆拓土、执干戈的勇将,却端坐办公桌、执笔管,批公文;明明是流着浪漫血液的文人,偏偏涉足厚黑的政治事业。所谓“龙困浅滩”,就是摆错位置的写照。——水中蛟龙本领再强,摆上了岸也没辙。 
  曹植(曹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就是摆错位置的悲剧角色。 
  悲剧源于王位接班人之争。 
  浪漫浪荡一线间 
  曹丕是嫡长子,接班之路却极为坎坷。曹操四十九岁受封为魏公之后,曹丕的危机感尤其深刻。 
  依照汉朝制度,只有和皇族同姓的刘家子弟才可以封王封公。曹操权高势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帝不敢得罪他,便打破惯例,封他为公。此时,依理曹操该宣布谁是继承人了吧?然而,曹操居然还不表态。显然,曹操还在为人选而挣扎。看在被视为当然人选的曹丕眼里,说有多着急,就有多着急。 
  一度,曹操属意曹植为继承人。 
  曹操固然是一世枭雄,但别忘了,他也是位文学家,文笔好得不得了,对才华洋溢、腹有诗书的曹植,自然格外器重,格外珍惜。尤其铜雀台会,更让曹操生起传位给曹植的念头。 
  历代帝王喜欢建造高台,一以登高望远,一以此展示天子威权。曹操虽未篡位,但野心昭昭,他也费了两年的工夫,建造富丽堂皇的高楼,也就是铜雀台。 
  铜雀台落成后某日,曹操召集所有儿子登台共游,兴致一来,命大小儿子各写一篇《登台赋》助兴。 
  二子曹彰不好读书,率先弃笔投降;曹丕虽然文章也不错,论才情却差曹植一筹,写得平顺有余,精彩不足。反观曹植,文采粲然,挥洒自若,曹操大声朗诵:“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文采好不说,还大大地捧了曹操一番,曹操乐不可支。 
  此后曹操时常考问曹植政治问题,曹植应答如流,大有接班之势。如果,曹植能以王位为念,自我检束,时时留意行为举止,像曹丕一样忍着点,恐怕他已成为魏公的继承者。 
  可惜啊可惜,浪漫本是文人雅事,身为政治人物,浪漫却是浪荡的同义词。风流倜傥的曹植,终于犯了大忌,坏了大事。            
文化人玩不起的政治(2)     
  纵酒放情失江山 
  就在曹操封魏公次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曹丕、曹叡诸子跟随,只留曹植留守大本营邺城。第二年春天,孙权请降,曹操大喜,退军北归。可是一回邺城,便听到一则令人吐血的消息,——曹植大胆妄为,竟然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 
  司马门跟驰道是什么东西?驰道是皇上专用的车道,宽五十步,路旁植满松树,雄伟壮观。曹操虽非皇帝,但比皇帝还大牌,也建造驰道。司马门是魏宫正门,只有曹操本人的车驾可以出入。 
  父王不在,一去数月,曹植当家,好不自在,或许得意忘形了,竟然由司马门出入,驶入驰道。 
  “我还没死,就想取而代之吗?”曹操凯旋而归,听说曹植如此荒诞,简直气炸了,一怒斩了司马门的守门官。 
  曹植哪有这么复杂的心思?一片浪漫,用俗话来说,就是小孩子爱玩,不管后果。但在生性多疑的曹操看来,却不单纯。 
  曹植嗜酒纵欲,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后来传位给曹丕。而曹植不但无法败部复活,反而老毛病不改,关羽围攻曹仁时,曹植奉命援救,没想到他老兄竟然喝得醉醺醺,误了军情。曹操又怒又伤心,曹丕的位子至此才算坐定。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进而篡汉。曹植抑郁难展,还差点被曹丕所害,幸好“七步成诗”,逃过一劫。 
  曹丕死后,曹叡即位,曹植的好日子仍未来到。据《魏略》一书记载,诸葛亮出兵伐魏,曹叡御驾亲征,不知谁造谣说曹叡死了,群臣商议,请曹植继位。曹叡没死,大摇大摆回宫,太皇太后说要追查造谣者,曹叡虽然潇洒,不予追究,但对曹植更加防备。 
  曹植十一年间三度迁徙封地,更不堪的是,封建王侯本来就有名无权,所统领的尽是老弱残兵,不到两百名,僚属庸庸碌碌,摆不上台面。而曹植的待遇又再减半,连进京朝见都不获允许,比软禁好不到哪去,终于抑郁寡欢,四十一岁,英年早逝。 
  文人涉足政坛,大半没好下场,即使如李白般风光一时,也因浪漫个性得罪他人;李后主写得一手好词,政治成绩及领导EQ却不及格。政治这玩意讲权谋,而权谋这个东西,不是单纯文化人玩得起的。            
孔明借东风的表演设计(1)     
  赤壁之战若非东南风配合,火攻无从施展,三分天下的态势便不可能出现。依照《三国演义》的描绘,东南风是诸葛孔明借来的。诸葛亮自称“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诸葛亮要周瑜在南屏山建造一座七星坛,他要登台祭风。果然,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西北风改吹东南风,吓得周瑜大叹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非要害死他不可。 
  呼风唤雨的妖仙形象 
  孔明借东风的情节太生动,偏偏正史里没这回事,孔明不曾借东风,连“煽风点火”都沾不上边。火,是黄盖向周瑜献计火攻;风呢,是天公作美,大自然刮起的东南风。 
  这样的真相太让三国迷扫兴,而《演义》里孔明能呼风唤雨,若妖若仙,反而有损他的智囊形象。于是后人想尽办法,为孔明借东风的神话解套。 
  有一说是孔明不曾也不会借东风,而是借由丰富的气象知识和信息搜集,知道什么时候会改吹东南风。他故弄玄虚,装神弄鬼,除了唬弄周瑜,另有一说指出,他是以待在南屏山借风为掩护,和赵子龙相约,渡船脱离东吴,避开周瑜的忌害。 
  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气候的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孔明高卧隆中,生活在长江、汉水之间,了解气候特性是兵战胜负的关键,也知道江汉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特别留意。 
  如此一来,孔明也算是未卜先知,只不过是用知识换来的先知,并非天生神通。曹操见不及此,以为终日吹西北风,没料得风向改变,利于火攻。 
  透过这样的想象和解释,淡化了《三国演义》里的怪力乱神,反而更能凸显孔明的智多星形象。孔明善用天时,并利用天象知识,设计演出,达到心理作战的成效,和此异曲同工的,历史上还有一例,主角是郑成功。 
  郑成功的祈祷秀 
  郑成功原本以金门、厦门为反清复明根据地,但区区两个小岛,不足以抵挡清军,当郑成功遭到一次重挫之后,决定另外建立一座基地——台湾。            
孔明借东风的表演设计(2)     
  然而,荷兰驻军在台湾。要击败荷兰军队谈何容易?荷兰人的大炮太厉害,不利登陆;台湾海峡的水路很危险,不利渡海;而且台湾多传染病,会水土不服。 
  性格坚毅的郑成功,还是决意攻打台湾。部属军心惶惶,多人逃亡;逃不掉的,想到登陆作战的困难,以及荷兰守军的船坚炮利,无不胆寒。 
  郑成功以澎湖为跳板,从台南外海,登陆鹿耳门,攻打荷兰驻守的热兰遮城(安平古堡)。 
  为何从鹿耳门?鹿耳门港口很浅,沙泥淤积,多暗礁,大船一触即破,无法行驶,所以荷兰既不设防,也不驻兵。惟有从鹿耳门登陆,才能避开荷兰的猛烈火力。 
  但是郑成功抵达鹿耳门,派出哨船,以竹竿深测水深,发现水浅,根本不能前进。全军更加颓丧。 
  郑成功不死心,派人设置香案,当着大军面前拜天公,祈祷说:“如果天命已定,我的愿望纯系妄想,请实时发起狂风怒涛,让全军覆没。否则,望皇天垂怜,列祖默佑,助我潮水,让船舰直入无碍。” 
  说也玄妙,祈祷完毕不久,突然涨潮,水高数尺,如有神助。大船于是长驱直入,登陆鹿耳门。 
  荷兰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知如何解释所见到的事实。威力惊人的大炮调过来攻击,也因射程太远而失去火力。郑成功的军队士气大振,登陆后节节进逼,逼得最后荷兰人不得不投降。 
  为什么郑成功口中念念有词,拜一拜,潮水就乖乖猛涨?简直是《三国演义》“孔明借东风”的翻版。郑成功的特异功能该如何解释? 
  其实,郑成功早有内应,这位担任内应的人叫何斌,他原本就在台湾的荷兰人手下做事。是他,极力怂恿郑成功取下台湾。他不仅分析攻台的可能性,并且献上地图,鹿耳门水道及相关地点的地形、气候均注记得一清二楚。 
  因此,郑成功已算准涨潮的时间,拜拜只是表演,是为了制造“天命在我”的假象,目的是振起士气,让官兵以为得到上天保佑,无畏无惧。一切无非表演,一切无非做秀,一切无非谋略,却表现得如此精彩,这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托孤谋略学     
  刘备、诸葛亮的君臣组合,如鱼得水,如水帮鱼,后人引为美谈。临终前刘备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更是千古流传。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四月下旬,刘备病重,托孤给丞相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是真心话或是权谋? 
  事情这么单纯吗?愈来愈多人怀疑。大学入学测试题甚至曾以前述遗言为样本,要求考生选出底下正确的选项,其中一个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