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松担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张松这人头脑灵活,见识通达,可惜其貌不扬,个头矮,放荡不羁,看起来很不起眼。曹操刚克服荆州,志得意满,张松这模样他哪看在眼里,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 
  担任主簿的杨修知道张松是个人才,劝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张松不满。回到刘璋身边,适逢曹操赤壁兵败,张松便力劝刘璋和曹操绝交,和刘备结盟。 
  三年后(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益州。从事后结果来看,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但一来刘璋见不及此,二来手下谋臣张松力荐,因而引进刘备势力。 
  张松引狼入室,惟恐此狼不便吞并,还手绘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刘备不嫌张松丑陋,接纳了他,后来反客为主,并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本额,难怪《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获一州,有骄气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关键,还在于曹操不脱以貌取人的习性。试想,张松如果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骄傲再臭屁,也会奉为上宾,纳入麾下。 
  三国刘卲写《人物志》,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尤妙和尤虚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别出众的人才,不见得很抢眼,“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直露为虚华”,——这些人也许貌不出众,看来不怎么样;也许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是大错特错。史书说张松“短小放荡”,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这么鉴识错误。 
  过目不忘,倒背如流 
  关于张松如何伶牙俐齿,不讨曹操的欢喜,又如何聪明机智,正史所载不多,《三国演义》倒有相当精彩生动的描绘。除了写张松逞口舌之快,揭曹操疮疤,并且描述张松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 
  第六十回写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2)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记忆力之强。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但张松长得过于抱歉,“额镢头尖,鼻偃齿露”,额头像锄头,头尖,鼻塌,牙齿外露,曹操不信张松这种样子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新书才会和战国时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烧了《孟德新书》。 
  反智 
  从彼得原理看董卓的起落 
  小聪明不等于大谋略,灵光一闪不同于长远布局。鬼灵精善用巧智取得战术成绩,却难用全盘眼光取得战略成就。他可能是一流的创意总监或营销高手,却不一定适任总经理。被摆错位置,或自我膨胀追求更高权位,就会出现悲剧。 
  看董卓的起伏兴落,常让人有这样的感慨。 
  董卓并不是个大草包,有不少人因为他肥胖而断定他痴肥呆滞,这是错误的刻板印象,也是对“肉松族”、肥胖者的不敬。 
  足智多谋和草根魅力 
  董卓有体力、有武力、有智力、有魅力,史有明载。 
  董卓是凉州人,个性豪迈,从小就有侠义精神,曾到羌族居住地漫游,结交许多羌族首领。董卓后来回乡耕种,羌族首领们某日来访,董卓宰杀耕牛宴客,开怀畅饮,宾主尽欢,羌族首领大为感动,回去后回赠董卓一千多头牲畜。董卓担任军职后首次建功,便把获赏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部属,激励士气。他的魅力、魄力由此可见。 
  董卓力大无比,武艺过人,可以疾骑射箭,左右开弓。他的体力、武力由此可见。 
  有一回,董卓奉命率领三千兵马攻打羌族的先零部落,不料反遭数万敌人包围,粮尽援绝。董卓将计就计,在渡河口附近派人构筑堤堰,看似为了捕鱼充饥,其实利用堤堰为掩护,悄悄开溜,然后决堤,使河水大涨,敌军无法追赶。 
  董卓刚到洛阳,手下只有步骑兵三千人,兵力单薄。他担心被看破手脚,于是运用策谋,每四五天便派军队乘夜偷偷出发,次日早上再大张旗鼓返回,看起来好像凉州援军源源开进。他的智力由此可见。 
  后来董卓暗中指使丁原部属吕布杀死丁原,并吞丁原的部队。丁原担任执金吾,维护京师治安,董卓得到丁原的兵力之后,实力大增。他拥兵自重,开始展现强烈的政治企图心。以他的实力,大可挟天子以令百官,但他居然急着废立皇帝。他废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皇帝。 
  董卓演技太差 
  据说少帝刘辩头一次看到董卓时,吓得大哭,语无伦次。反观陈留王刘协,应对得体,又是由董太后(和董卓同姓)抚养长大,董卓当时便决定罢黜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当年霍光废掉上台仅二十七天的昌邑王刘贺,另立皇帝。董卓有样学样,却忽略了刘贺荒唐罪状达千条之多,罢免名正言顺,而少帝刘辩显然没有那么差劲。 
  废黜是何等大事,实力尚未厚植,岂可妄动?董卓羽翼未丰,从西方边境入主中央,仿若外来政权,个人势力尚未盘根错节深入朝廷。还没万民拥戴,奈何成为全民公敌?            
以貌取人,曹操错放张松(3)     
  董卓太急躁,太自我膨胀了,他显然未把“放长线钓大鱼”当作掌权或篡位的作战守则。先不问废掉无能的在位皇帝,扶植看起来比较聪明的人为帝,是否明智,且说根基未稳便淌这浑水,便不是任何老谋深算的豪杰会犯的错误。政治企图心再强,再怎么想,时候未到,忍也要忍得住,如曹操;演也要演得像,如王莽。 
  董卓智不及此,霸气倒很盛,他对袁绍夸说:“天下事岂不决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谁敢不从?不从的可多了。各方勤王力量集结,反董联盟成形。董卓罢黜并杀害少帝,把自己逼上险径,这是第一个外患。 
  更大的外患来自人民不支持。 
  董卓不得人心,原因不在于他罢黜原来的皇帝,不在于他宰控新任的天子,而是他对百姓残暴。 
  暴君形象,深入民心 
  看看董卓对百姓做了什么事。史书记载: 
  一、董卓掌权之初,曾派军到洛阳东南的阳城县,恰好百姓在祭祀土地神。董卓部队竟然冲上去把男人全部斩杀,妇女财物装载上车,砍下的人头挂在车上,高唱凯歌,浩浩荡荡回京都洛阳,谎称剿匪大获全胜。进城后焚烧人头,掳来的妇女分发给士兵,当做婢女或小妾。《三国志》、《后汉书》、《通鉴》都记载了这一段。从文献字面看不出是董卓所指使的或放纵部众所为,但董卓绝对脱不了干系。《三国演义》便直接把主角锁定董卓。 
  二、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二月十七日,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原来的京城洛阳随之遭殃。董卓逮捕洛阳城里的富翁,随便按个罪名处死,财产充公。又命令步、骑兵,像赶牛羊一样,驱赶数百万洛阳民众,迁移长安。民众被马踏死的、被人踩死的、饿死的、遭抢劫致死的,不计其数。董卓留在洛阳,烧掉所有的宫殿、官府和民宅。二百里内,房屋尽毁,鸡犬无闻,荒无人烟。又派吕布挖掘皇帝的陵寝和官员墓地,搜括陪葬的珍宝。 
  三、董卓下令部属拟订一分黑名单,从官员到百姓,不孝顺父母的、不忠于长官的、不尊敬兄长的,以及贪官污吏,统统列名,抓来处死,财产充公。这样扫黑本来应该得到肯定,却因缺乏审查,公正不足,流于挟怨诬告、打击异己的工具。百姓噤若寒蝉,走在马路连交谈都不敢,只敢用眼神示意。这是多么恐怖的社会。 
  四、董卓废除民间通用的五铢钱,改铸小钱,又把铜人、铜像熔掉,用来铸钱,造成钱贱物贵,物价暴涨,人民抱怨不已。 
  外患虽多,还不是致死主因。最要命的是内忧,内忧源自吕布。连贴身保镖吕布也难逃董卓的羞辱。董卓被杀,自找的。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董卓自取灭亡,与其说是权势熏心,上台后荒腔走板,慌乱无措,不如说是能力所限,见识不足。董卓当小将帅绰绰有余,想当霸主,尤其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想要腾空升天,便显得力不从心。            
小器的败家子袁术     
  “信赏必罚”是领导者必须遵守的信诺。该罚不罚,组织纪律荡然无存;该赏不赏,团队士气消沉不振。 
  唐高祖李渊取得天下后,有一回在霍邑击败强敌,大喜之余,慷慨地给赏、授官。有人认为奖赏太过浮滥,他却批评隋炀帝舍不得封官赏爵,结果失去天下,怎可步其后尘? 
  史载,公元六一五年,隋炀帝北巡,遭东突厥大军重重包围,鴈门郡四十一座城,只剩两座未破。隋炀帝以升官晋爵为诱饵,激励士官兵奋勇杀敌,终于突破重围脱险。不料事后论功行赏,隋炀帝却不认账,奖赏标准从严。将士心灰意冷,怨恨连连。 
  该给的不给,该赏的不赏,不仅有失诚信,也容易招来不满。袁术又是一例。 
  败家的蠢材 
  袁术发迹得早,却集缺点于一身,成为三国故事里负面教材的取材对象。 
  袁术占领南阳郡后,施政不得人心,户口数百万,却因为他骄奢淫逸,大量收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外移。——十足的败家子。 
  袁术没有本钱和人结怨,偏偏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两人翻脸后,分别和公孙瓒、刘表结党,互相算计。和袁绍策略联盟的刘表已经不怎么样,和袁术合作的公孙瓒更是差劲,两个蠢材加在一起,发挥得了什么作用? 
  袁术原来有一名大将孙坚(孙策、孙权的爸爸),孙坚攻打刘表时虽然获胜,不幸在追击途中遇伏身亡。袁术失去孙坚,顿失左右手,此后便无力对付刘表。 
  孙坚死后,儿子孙策主动投靠袁术(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袁术见孙策一表人才,才识过人,便把孙坚原来的部属千余人还给孙策。 
  有一次,孙策的一名部属犯罪,逃到袁术军营的马厩里,被逮个正着,孙策将他就地正法,并未先知会袁术。事后孙策忐忑不安,向袁术谢罪,袁术说:“士兵容易离叛,咱们领兵最痛恨这种人,杀了是对的,何必谢罪?” 
  由此看来,袁术对孙策相当包容,不失为颇有气度的领袖。事实上袁术也常赞叹说:“如果能有像孙策那样的儿子,我死而无憾。”可见对孙策的欣赏。 
  可惜话说得漂亮,表现出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袁术原先曾答应孙策,让他担任九江太守,事后却改派陈纪为九江太守。后来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太守陆康,他因为前一次毁约而过意不去,便向孙策致歉说:“本来要以你为九江太守,却错用陈纪,我引以为恨。现在你去攻打陆康,如果得胜,庐江太守就是你的了。” 
  然而,孙策大捷归来,袁术又不守信诺,把庐江太守给了他的旧部属刘勋。孙策更加失望。 
  后来,孙策自告奋勇,表示要带兵征讨,帮袁术平定江东。袁术对不起孙策却不自觉,以为孙策真心愿意为他打天下,便拨给他一些兵马。孙策离开袁术,一路招兵买马,部众从千余人增加到五、六千人,再加上周瑜适时出现,孙策大喜,接下来攻城掠地,屡屡得胜,建立自己的地盘。孙策翅膀硬了,已不需要袁术的资源,而袁术也得不到孙策的支持。 
  后来袁术称帝,孙策写信把袁术骂了一顿,两人正式决裂,袁术气得病倒。 
  政治酬庸的空头支票 
  袁术手下无大将,本身又无才德,不知韬光养晦,反而称帝过干瘾,情愿成为众矢之的。当了两年半的阳春皇帝,奢靡享乐比照皇帝,弄得穷困潦倒,不得不投奔他人,却屡屡遭拒,最后呕血而死。 
  以封官爵赏换取部属的赴汤蹈火,或许出自领导的权术,但像袁术这样,对部将两度开出政治酬庸的支票,兑领人却是无功的第三者,对部将是何其大的侮蔑。 
  让孙策当个地方官这么难吗?不,非不能也,乃不为耳,这“不为”,正显示对人缺乏该有的尊重。            
乌龙泄密,政变破局(1)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说得真对。要出奇制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