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拜瑶池九品莲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  回首沧桑五百年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
  引用维摩经的境界,这就是天花著身。佛给须菩提的评语,说他已经得到无诤三昧,
但是下面一句话你注意啊!「人中最为第一」,还是人啊!是人类当中学问道德最高的。
以学佛四加行来讲,人中最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处,道德修养都是第一
名,人中最为第一。佛给他的下一个评语「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讲须菩提在的时
候,佛给他的评语,还只能够超出欲界,所以是离欲阿罗汉。至于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
在当时还不一定。后来西游记写须菩提收孙悟空的时候,那已经很高了(众笑),但是
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的程度只是离欲阿罗汉,绝对无欲而已。
  这个欲是广义的,不是指男女之间情爱之欲,是指一切的欲,连修道,贪恋打坐,
贪恋清净的那个欲望,都是欲。须菩提已经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他说,尽管你老人家给我这样一个评语,说我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但是,他说,
我绝对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我不会认为我已经到达了人中第一,我更不会认为我已经得
到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
那行。】

  这话怎么讲呢?假如佛给我这个评语,已经证到了离欲阿罗汉,是人中第一,在同
学里头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没有想,丝毫没有这个观念;假定我心里头有这么一点观念,
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了。寂静,就是彻底清净的人,喜欢住山,自然就
有一个寂静的庙,庙在那里?庙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诗:「人
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一品就是说明四果罗汉的修法,金刚经上所讨论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无所住,到
了这个极果,心中还有这个得道的观念,那就已经有所住了,那就错了。所以我给他的
结论偈语是这样的:

    第九品偈颂

    四果阶梯著意成  由来一念最难平
    儿啼黄叶飘然落  诳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阶梯著意成」,罗汉有四个果位,大乘菩萨道有十地,这些是如何区分呢?
其实都是见地问题,所见的范围,所见的程度,也是一念的关系。四果这个阶梯怎么来
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来一念最难平」,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
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执著,当下这一念不能平,因此
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了。
  「儿啼黄叶飘然落」,这是法华经上的典故。金刚经上教人不能够执著佛的法,执
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在法华经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达,佛说他说的法,等
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那个小孩哭了,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检了
一片黄叶来逗他,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
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
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
黄叶就不要了。
  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达
到这个境界就是佛,什么参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观想啊!管它白骨红粉都
可以观;白骨观不起来,观红粉,红粉观不起来,观白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佛都告诉你了,你还要求这个法,
求那个法,千里迢迢从外国跑回来,非要在这里学不可。那当然!因为你有一切心嘛!
你就必须要回来求一切法。
  「诳捏空拳大小擎」,佛说他说法,如空拳哄小儿。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
我里边有糖,我给你一毛钱,实际上都没有,都是哄那个小孩子罢了。禅宗有个祖师五
祖演,编了两个故事,说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与越狱的人

  一个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听过的,我们再重复一次。有一个小偷本事高强,
儿子长大了,就缠著要他传衣钵。有一天被儿子缠不过了,就答应当天夜里带他去偷。
父子偷偷摸进了一家人家,发现房间内有个大柜子,这个父亲想办法把锁打开了,叫儿
子进去拿东西。儿子进了柜子,这个父亲立刻把柜门关上锁住,并且大叫有贼啊……然
后自己跑掉了。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来了,点起灯火到处找,有个丫头拿著蜡烛进了房
间,柜子中的儿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学老鼠打架,吱吱吱吵个不停。丫头叫了起来,
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没看见,柜子里有老鼠作窝啊!立刻拿钥匙开锁,这个小偷的儿
子冲出来,一口气吧蜡烛吹灭,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见老子躺在那里睡觉,儿子就把
他叫醒,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害自己的儿子!这个父亲说:你不是出来了吗?你成功啦!
衣钵传给你啦!他说小偷无定法,只要你逃得出来,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个就告
诉徒弟们,要成佛没有定法,随便修那一样,自己想办法。
  有一次,五祖演对徒弟们说,佛法大乘、小乘,还来个金刚经,唉呀!不要那么罗
嗦!我告诉你们一个故事:
  有一个犯人坐牢,判了无期徒刑,他想逃出监牢,就与有些同牢的难友商量,那些
做小偷的都不说话;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点,最后成功了。等到小偷逃
走,这个犯人就把地洞盖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个看守变成好朋友。家里送
来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后来与看守人无话不谈,大家放心他,晓得他
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里大拜拜,送来很多的虾啊鱼啊!肉啊!白兰地酒、金门高
粱、啤酒都有。他请这个牢里的看守一起来庆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从看守
身上把钥匙取出来,打开自己手铐脚镣,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门打开,他就大摇大
摆的走了。
  五祖演说,那个学小乘的呀!就是学那个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个地洞逃出来,
逃出来以后,还很可怜的,东躲西躲。学大乘的啊,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要跟牢
犯、阎王、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学大乘就是这个样子。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
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
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
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
大身。】

    心空及第归

  现在讲第十品经文之前,先讲一下庄严净土,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
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说到这里,想到禅宗丹霞祖师的一副对联;丹霞祖师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
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这位丹霞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与他闲谈,后来对他
说,看你这个人的志气才华,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场找马祖,可以成佛,比这
个功名好。后来丹霞就去找马祖了,这是丹霞禅师的公案。
  丹霞的禅堂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等于说我们这个禅堂也是
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就是净土,就考取了。真能够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
归。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在佛经上说,「心
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
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
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然灯佛,
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然灯道人。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
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然灯佛那里修行,然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
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然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
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覆到这里,佛
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庄严佛土在那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
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根据金刚经这一句,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写一本比较宗教的书,把各个宗
教描写天堂,佛国的书,写出来作一个比较,这些资料都有。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
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形式
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
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
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
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随众
生心量的大小,你那个天堂,你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
国就有多大小。
  循业发现,有些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个佛鼻子高一点,
我那个佛鼻子塌一点,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
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这里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
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常用这种论辩方法,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
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著眼一想啊,
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
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
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像当中的
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的想。这是须菩提
回答的道理。

    打火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
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
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
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