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生霸尔多洛对三年前遭受费加罗的捉弄耿耿于怀,于是想方设法报复费加罗。伯爵的女仆马尔斯琳曾经同霸尔多洛生过一个私生子,现在又爱上了费加罗,试图把费加罗从苏珊娜身边抢过来。霸尔多洛和马尔斯琳串通一气,准备利用伯爵的卑鄙企图来破坏费加罗的婚姻。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伯爵对苏珊娜软硬兼施,试图引诱她上钩,结果遭到苏珊娜严词拒绝。费加罗带领仆人和佃农赶来,一本正经地颂扬伯爵放弃初夜权的美德,伯爵大为恼火,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重申了自己的诺言。

  费加罗让仆人送给伯爵一封匿名信,信中说伯爵夫人今晚将与情人幽会。然后又让苏珊娜假意答应伯爵之约,派小侍从武士薛侣班穿上她的衣服去花园会见伯爵,使伯爵当场出丑。伯爵夫人对丈夫的荒淫无耻深感不满,决定站到费加罗一边。伯爵又引诱费加罗和苏珊娜同他一起去伦敦,但费加罗拒不上钩。

  婚礼即将举行。这时,马尔斯琳控告费加罗同她有婚约在先,还欠她一笔债。伯爵以全省首席法官的身份开庭审判,并且宣布:费加罗心须还清全部欠款,否则就要在今天娶马尔斯琳为妻。费加罗据理力争,结果发现马尔斯琳原来是他的生身母亲。

  费加罗和苏珊娜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伯爵夫人为了教训丈夫,让苏珊娜给伯爵写信,约他婚礼后在栗树下相会。主仆两人互换衣裙,各自装扮成对方。

  伯爵正在向身穿新娘礼服的“苏珊娜”大献殷勤,忽然,花园里人声鼎沸,“苏珊娜”见状吓得赶紧躲进亭子里。这一切,费加罗见在眼里,他信以为真,内心非常痛苦。他正好遇到“伯爵夫人”,便赶紧把情况告诉她,却发现她就是苏珊娜。伯爵找不到“苏珊娜”,又发现费加罗正跪在“伯爵夫人”面前,气急败坏。这时,参加婚礼的人们举着火把赶来,伯爵当众出丑。最后,费加罗和苏珊娜在狂欢之夜喜结良缘。

  《费加罗的婚姻》以喜剧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夜,贵族阶级和第三等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法国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法国人民正积蓄力量,向封建制度发起最后的进攻。作者通过费加罗与伯爵的冲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异常尖锐的社会矛盾。在革命即将到来的时刻,博马舍满怀信心地站到了资产阶级一边,在剧本里表现了第三等级的乐观情绪和斗争精神,从而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费加罗的婚姻》中,作者把阿勒玛维华伯爵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加以刻画。他卑鄙虚伪,荒淫无耻,倚仗封建主的特权,玩弄女性,为所欲为。他还利用全省的首席法官的身份,非法征收租税,大肆盘剥农民。伯爵作为封建特权的化身,最后却被仆人战胜了,这充分表明了旧制度全面崩溃的前夕贵族阶级的没落。

  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化身。他聪明机智、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费加罗富于反抗精神,敢于否定传统观念,蔑视封建特权。在费加罗身上,集中体现了第三等级的特征。费加罗对伯爵的胜利,意味着第三等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作者在剧本的最后说:“这部喜剧描写的是,懂得生活的善良人民的生活。受着压迫,他诅咒,他怒吼,他用种种方式行动起来:所有一切都在歌声中结束。”这充分预示了人民群众必将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统治。

  在剧中,作者借费加罗之口,对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揭露了贵族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统治机构特别是司法机关加以谴责。他大胆地指出,在封建统治下,人民没有思想自由和出版自由。他嘲笑贵族阶级“本事平常,只要会爬,什么地位都爬得上”。由于《费加罗的婚姻》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路易十六认为它嘲笑了几百年来“一切应该被尊敬的事物”,因此一再禁止它公演。博马舍依靠公众舆论,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公演的权利。

  博马舍在戏剧创作中采纳了狄德罗的戏剧主张,该剧情节完整,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幽默、风趣。

  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妥协而告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

  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圈地继续进行。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始进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与此同时,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吞并了苏格兰,大肆掠夺印度、加拿大等国,夺得了大量的殖民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广大劳动人民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越来越表面化,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队级激进派的民主运动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连绵不断。

  由于“光荣革命”存在严重的妥协性,封建势力的残余仍然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没有产生声势浩大的思想革命运动,但启蒙主义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潮。启蒙主义的任务是以理性作为武器,同封建残余作斗争,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分为两派:温和派支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只要求采取某些局部的改革;激进派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要求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现实主义小说,它的代表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清教徒家庭,父亲经营屠宰业。他只受过中等教育,二十多岁时,他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和烟、酒等。1692年,笛福遭到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开过砖瓦厂,当过政府的情报员。他在经商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发表了一些政治、宗教、经济方面的论文。1702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语讽刺政府对新教徒的迫害,由于文笔巧妙,一开始并没有被识破,后来被发觉,关进监狱六个月,并受伽刑示众。受伽刑时,他出版了 《伽刑颂》,抨击法律的不公正,被伦敦市民视为英雄。1704年到1713年,笛福主办了《评论》杂志,为辉格党党魁哈利进行宣传。1719年,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深受读者的欢迎。同年,他又出版了《鲁滨逊漂流续记》。1720年,他发表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他相继发表了《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查娜》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等传记。晚年,笛福因为逃避债务,客死异乡。

  笛福是新兴资产队级的代言人,属于启蒙主义文学中的温和派。

  《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笛福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他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瞒着父亲私自出海。第一次出航,就遇到大风浪,船只沉没,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性命。他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经商,赚了一笔钱。第三次航行时,又遭到不幸,被土尔其人俘获,当了奴隶。后来,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了起来。到了巴西以后,他在那里买了一个庄园,当上了庄园主。他接受别人的建议,去非洲贩卖黑奴。这一次,船在途中触礁,水手和乘客全部遇难,只有鲁滨逊一个幸存。

  鲁滨逊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开始了长达二十八年的孤独的野外生活。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帆布、枪枝、弹药、工具、衣服等一一运到岛上。他在小山边搭起帐篷,用高高的尖木桩圈起来,作为栖身之处。他还把一个山洞辟为住所,并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取野禽和其它小动物作为食物,饮小溪里的水。

  后来,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他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制作了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还养了一些鹦鹉。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由于船太重,无法拖下海,只好重新做一只小的。

  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十七年。一天夜里,他发现有一群野蛮人从另一个岛上划船过来,在岛上他们的俘虏杀死吃掉了。他惊愕万分,生怕他们再到岛上来。他偶然发现一座十分隐敝的岩洞,便把它加以改建,作为藏身之所。鲁滨逊在岛上度过了二十三年,后来,岛上又来了一群食人生番,他们正准备杀死带来的俘虏,其中一个俘虏拼命向鲁滨逊跑来。鲁滨逊开枪打死了几个追赶的野人,救了这个俘虏。那天正好是星期五,鲁滨逊就给俘虏取名为“星期五”。从此,“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不到一年,鲁滨逊教会了星期五说他本国的语言。接着,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后来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不久,鲁滨逊发现一只英国船在岛上抛锚,船上的水手闹事,把船长和另外两个水手抛在岸上。鲁滨逊带领“星期五”,帮助船长夺回了船只。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与“星期五”回到了英国。

  此时,鲁滨逊已离家三十五年。后来,鲁滨逊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逊又一次航海经商,路过以前生活过的荒岛。这时,留在岛上的西班牙人和英国水手在岛上安了家,岛上人丁兴旺,鲁滨逊满意地离开了那里。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最早的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通过主人公鲁滨逊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启蒙主义思想。

  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在海上同船长发生冲突,被船长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四年以后才获救,被一个航海家带回英国。笛福从中得到启发,写了《鲁滨逊漂流记》。

  小说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表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恩格斯认为,鲁滨逊是“一个真正的 ‘资产者’”。

  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资产者。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的父亲经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但他不满足于平庸舒适的生活,海外的新世界对他具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为了追求财富,他雄心勃勃,一次次冒险出海。鲁滨逊的一生,是不断冒险、不断探索的一生。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追求自由发展的精神状态。

  鲁滨逊又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鲁滨逊在荒岛遇难后,他克服悲观情绪,立即投入了创造新生活的战斗。鲁滨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依靠自己的双手,取得了生存的权利。他每做一件事要克服重重困难,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成功。鲁滨逊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断战胜困难,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开拓了自己的前程。鲁滨逊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必胜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这些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鲁滨逊具有强烈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他经营种植园,进行奴隶贸易,目的都是获取利润,追求物质财富。鲁滨逊用火枪救下“星期五”,又用《圣经》“开化”他,使“星期五”成为他忠实的仆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剥削和奴役。当荒岛上还只有鲁滨逊一个的时候,他就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后来,鲁滨逊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他自封为“总督”,认为“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是百姓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鲁滨逊回国以后,继续保留岛上的土地的产权,把它分租给新去的居民,成了一个真正的殖民主义者。可见,鲁滨逊既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是一个充满占有欲的资产者,鲁滨逊这一人物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鲁滨逊漂流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辟了道路。它第一次把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塑造了西方

  文学史上第一个新兴资产者的形象。小说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现他的性格,注重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语言简洁、生动、朴素、自然。同时,《鲁滨逊漂流记》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