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5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脸色肃穆而沉静,不知再想些什么。

    只是一身戎装,被风卷起身后长长的披风,颇有一番“我站在,凛冽风中,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的意味。

    想了想,又觉得这一句里面气魄吞天却又流露着悲壮,显得有些悲情了些。而应颇有一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般的波澜壮阔,又自信无匹的情绪。

    夏鸿升兀自有着自己的思索,一时间脑海中穿越时空,想起来原本的历史,与如今的现实。便更加觉得感慨万千。

    原本的历史上,隋唐两朝征伐高句丽之战,素来多有“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的非议,甚至于“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的骂名。

    然而果真如此么?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当时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经历了四代帝王,甚至中间有过朝代更迭的天下大乱,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也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隋实际上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役。而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来的,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继位后,接受隋灭的教训,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

    连性格有些怯弱的高宗,唯独也在征伐高句丽这件事情上面无比强硬,誓要灭掉高句丽。

    其实通过这一路的征战,夏鸿升已经知道答案了。

    大唐周边,除了那些如今已经可以撇去不提了的西域小国之外,林邑,倭国,是被大唐纳入了领土的两个。而高句丽同这两个国家全然不同。

    高句丽得益于中原王朝,已然是一个封建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了。但从这一点上,就远远超过倭国,林邑,甚至于已经被大唐所灭的突厥了。

    高句丽的政体,阶级性,种种规制,与中原王朝基本一致。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非常先进了。

    在大唐周围的国家中,唯有高句丽,同大唐有相同的先进行。也意味着,他将是大唐最大的威胁。

    突厥已经强大起来了,故而大唐才不得不先着手将突厥灭掉。否则,高句丽才应该是大唐最先要灭掉的国家。倘若任由高句丽一步步蚕食北方的土地,扩大他的国度,那么成长起来的高句丽,将绝不亚于中原的王朝。一个规制、文化、阶级性都与中原王朝一样的国家,如果有了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的土地和人口,那么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该会有多大!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所幸啊!

    夏鸿升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的吐了出去。

    这一个缓缓的吸气又吐气,也被李世民听见了去。

    “贤婿何以长叹息?”李世民也不回头,只是问道。

    “小婿心中幸甚。”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高句丽没了,大唐的卧榻之侧,总算没有谁再能造成威胁。只须经营辽东之时,往被派驻人马,占据库页之地,东边的海岸线,便全在大唐的掌控之内了。”

    库页,就是后来的库页岛。此时也称窟说,而因受黑水控制,而黑水将其称作库页,故而大唐也常称作库页。

    “贤婿是说流鬼国?”李世民回头问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流鬼国所在之处,乃一天然海港,且纵是寒冬亦不会上冻。周围更有如辽东般之肥沃的黑土地无数,值得为大唐所据。”

    李世民点了点头,顿了顿,又问道:“辽东经营,不比倭国、林邑。倭国、林邑都蛮夷不通教化,而高句丽、百济之地,其民受我中原教化颇多,反而恐不易于同化。高句丽既灭,料想百济也撑不了几时。届时朕离开辽东,贤婿以为,孰可担当经略辽东之重任?”

    “这……”夏鸿升没想到李世民会问他让谁留在辽东经营的问题,故而一愣。

    稍微思索一下,却又一时间也无合适人选。

    战争是为了征服。可战争,又不仅仅是征服。

    战争的目的,也绝对不是打胜了就好。

    稳定局势,巩固成果,安抚民心,重塑秩序……太多后续的事情了,及至于据有其土,同化其人,使之成一国之民,有一族之心,这是相当复杂且困难的一件事情。

    战争胜利是一回事,征服这个地方是一回事,拥有这片土地,又是一回事。

    在高句丽而言,对于在倭国,在林邑,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导致战后对于高句丽的同化,难度要比倭国和林邑高的多。

    倭国和林邑,都是十分落后的国家。这种落后体现在攻伐倭国的时候,倭国尚是奴隶制的国家,林邑尚不如倭国。因而那里的百姓,本就已经对本国的统治者从心中有抵触和抗拒,也有不敢表露的反抗和痛恨,并无多少国家的概念。而大唐只须给予这些寻常百姓一些大唐百姓本就有的,微薄的权利与地位,便足以令他们感恩戴德,足以收取他们的民心了。

    而高句丽不一样。

    高句丽已经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中百姓的地位,同大唐百姓在大唐的地位,几乎无二。

    因而也便多了些国家的概念和民族的归属感。

    大唐想要真这里收取民心,所需的努力要比在倭国和林邑要多得多。

    而这样一种状况,该由谁来主持大局,才能有效的为大唐经略辽东,也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了。

第1021章 人选

    李世民突然提出来的问题,教夏鸿升愣了一下。

    能够为大唐经略高句丽的人,必定得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他不仅能怀柔,还要能铁血,不仅懂民生,还要察军事,能接得住软的,能抗得住硬的,要对大唐有绝对的忠诚,又要机变心思,万般手段。

    这般人物,大唐朝中也有不少。可经略辽东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说不得这一留任,几十年便都在这儿了。朝中那些有这等本事的人,都还要在朝廷的各个方面做骨干撑着大唐,若是外放到辽东几十年,着实可惜。

    而年轻一些的人中,有这等本事的人,却也真个不多。

    马周有这等本事,但他已经是皇帝内定要留给李承乾的人,不会外放到辽东这么久。

    苏定方,也可堪担任这个职位,席君买,或许也可以。但是若教这二人留在辽东几十年,只怕大唐就要少两个名将了。他们还是留在军中,为大唐四处征讨,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更好。

    至于其他人,年轻的太年轻,没这般能耐了。

    还有夏鸿升自己啊呸,本公子的娇妻们还等着本公子回去团聚呢!

    这一时间心念电转,李世民也不催促,只是看着夏鸿升思索的神情,不说话等着他开口。

    原本的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平灭高句丽之后,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主事的是炸天的名将薛仁贵。不过,眼下薛仁贵估摸着才二十来岁,还没崭露头角呢。

    夏鸿升正犯愁间,突然,脑中似有一道灵光划过,猛然想起来,原本的历史上,薛仁贵他不是一个人!

    和薛仁贵一起留守平壤的,还有另外一个人刘仁轨!

    哎呀,夏鸿升一拍脑袋,怎么将他给忘记了!

    见夏鸿升突然一拍脑袋,李世民便知夏鸿升有了主见,于是笑问道:“贤婿可是想到人选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答曰:“回岳父大人话,小婿还真是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或可堪此重任。”

    “哦?”李世民很是感兴趣的问道:“却是何人?”

    夏鸿升答道:“岳父大人可还既得,当初要准备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小婿向陛下推举过的一个人?小婿推举他之时,曾言其有过人之能,是个能出将入相的人才!”

    李世民稍加思索,便回忆起来,说道:“贤婿说得是那刘仁轨?!”

    “不错!”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小婿说的正是此人。为朝廷经略辽东之地,此责甚大。然小婿以为,刘仁轨此人,足以堪任。”

    “刘仁轨……”李世民沉吟了一下,说道:“朕既得当初贤婿举荐他的时候,他是咸阳县丞,经贤婿举荐之后,朕让他去了军校,跟着马周做事。现下……”

    “岳父大人,刘仁轨现下正在水师军中。”夏鸿升说道:“他同苏将军一道领军校另一部分学员军随水师作战听用。”

    李世民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刘仁轨,此人虽然刚毅正值,但经略固守辽东之地,却并非是只有刚直就可以胜任的。刘仁轨此人,并无其他功绩,朕亦不清楚他究竟若何,以至于贤婿如此推崇于他。辽东之地,此番被大唐夺回,往后便不容再有闪失变故。非大材干之人不可托付。待水师破了百济,与朕会师平壤之后,朕自会见见他,看他有没有这个能耐了。”

    “合该如此!”夏鸿升行礼说道。

    李世民笑了笑,又说道:“此事且略过先不提。高句丽不必倭国、林邑,高句丽百姓较之原先倭国、林邑之百姓,大有不同。高句丽最似我中原,其民顽固,朕如何使高句丽百姓忘却亡国之痛,而顺从大唐?”

    “这不是一个容易、短期的过程。”夏鸿升摇了摇头,说道:“一种文化习惯和归属感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代人几代人可以完成的。不过,陛下也不必过于担心。正因高句丽一切之风俗习性最似我大唐,故反而其百姓更易于接受我大唐教化。只需移理新城,抚恤孤老,分授田地,降租减赋,清明法度,除暴安良。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护民之利,与民方便,使百姓安居乐业。总而言之,使其百姓过得比以往更好,则随时间推移,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李世民捋须笑道:“说得倒也不错。威之以明令,恩之以收心。恩威并施,自然抚顺。”

    “岳父大人所言不错。”夏鸿升笑道:“其实还是小婿说烂了的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多数时候,若丢了琉璃盏,转手又得了黄金杯,还是会高兴之极。若失了旧朱颜,转眼又得了倾国色,心里仍是会兴奋。于高句丽百姓而言,倘若跟着大唐,从各个方面都要比以往要好得多的话,慢慢得也就没人再反抗了。大唐想要使被占据的地方的百姓真心实意的归顺大唐,也得将当地之人同样看作是大唐百姓一般的善待和爱护,不应有所差别,更不应以其亡国之人,而加以欺辱。”

    “不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朕早就有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正说话间,突然见几个身影匆匆过来,二人定睛一看那,见正是李和李道宗二人。

    二人到了近前,同李世民拜见行礼,夏鸿升躲开到一侧,等二人行了一礼,这才又过来。

    却见李神色激动的掏出一张纸来。

    未等他开口,夏鸿升眼尖,便看出来是间谍所用之密文。

    只听李兴奋道:“陛下!启禀陛下,水师传来谍报,水师占据熊津江之后,溯江直趋白江口。百济大军与水师倾巢而出,欲与我大唐水师决一死战。我大唐水师施以火攻,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一把火将百济水师烧了精光,又冲上岸去,百济十余万兵溃不成军!水师将士直捣固周坚城,终在周留城大破百济残兵,将其王室及朝臣尽数俘获!已经又一路而上,收取百济之地,往平壤而来!”

    “好!”李世民闻之大喜,顿时放声大笑起来。

第1022章 吃饱不想家

    水师取得的胜利,让李世民的心彻底的放了下来。

    百济国除,高句丽如今唯余收伏各地残余势力,这些,都已经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了。

    水师从百济过来,在平壤会师之后,恐怕这为期一年多的征伐,就要宣告结束。留下将士守着这片土地,为大唐经略辽东之后,估摸着就要班师回朝。

    隋炀帝三次征伐都未果,反而致使民生凋敝,百姓痛不欲生,王朝都被更替,他始终没有做到的事情,如今李世民做到了,且代价极小的做到的。

    这消息传回大唐,民间盛况,可想而知,而李世民的威望,又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如今,大唐在东边全线,已经没有对手和威胁了。

    往北,是大片的无人之地,往南唯有林邑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