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5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玄策派过去之后,他有能力将大食与波斯的争斗,一直僵持到朕将方才所说的这些问题一个个都解决之后。”

    “这……小婿也没有十成把握。不过,王玄策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一片足够他施展其纵横之术的土壤。小婿相信他又这个能力,能够在波斯之地搅动风云。”夏鸿升想了想,说道:“再说,波斯此刻虽然已经开始将外面的势力集中回来对抗大食,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波斯不会垮的那么快。王玄策既去,当以大食为秦,波斯为楚,助波斯抵御大食,拖延时间,消耗大食和波斯,及西域其他诸国。拖到大唐腾出手来,到时候,波斯必会向大唐求援。届时,就是咱们大唐登台的时候了。”

    “贤婿所言,不无道理。”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也罢,朕随后会召见三省臣工,讨论将王玄策远派波斯之事。”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波斯之地极为富庶,咱们大唐所用之石油,若说这天下间人世上有三分石油,则波斯之地就独占其二。除此之外,此地所藏之铁矿亦几多,且质地极好,也有不少于铁矿的铜,同样质地极好。另外,西去的商路,不拘是陆路还是海路,皆须从此而过,方能抵达大秦。否则,就要继续绕远万里之遥了。陛下可还记得小婿献给陛下的地图?波斯极其周边之地,正是那三洲交汇之所,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地若能为大唐所牢牢把控,乃至于成为大唐之国土,则对于大唐有极其重要之作用。”

    李世民思索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郑重的对夏鸿升说道:“好,贤婿所言,朕知晓了。朕会好生思量此事。”

    夏鸿升也知道,李世民估计不会立刻就答应插手波斯的事情。盖因所距太远,难以插足。就算是谋取,亦难以往后把控。所以原本的历史上,波斯向大唐求助了两次,都大唐的帝王拒绝了其借兵的请求,只是将其王子好生安置,又设立波斯都护府续其名嗣。

    其实,李世民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按说以大唐如今的武器技术和实力,若真是想要打一个国家,那必然是不在话下的。只是,打胜几场战争容易,可战争之前的准备,战争之后的治理,却都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战争之后的治理。这时代信息闭塞,路远难抵,疆域过大,就无法有效的进行实质上的把控和治理。后世里蒙古的骑兵打下那么广博的疆域,却没法将朝政的手也伸出那么长去,维持所占据的地方。

    这是受制于时代和技术的问题,夏鸿升也没办法解决。除非,他能在这个时代里造出无线电,造出卫星,铺满铁轨做出火车飞机。可夏鸿升现在连一台最原始的蒸汽机都干不出来呢。

    但是,技术是会进步的,夏鸿升从后世而来,清楚的明白这一点。而大唐的技术,会进步的更快。

    从长远来看,占据,并将西亚这一区域实质性的纳入到大唐朝廷的有效管理之内,意义绝对重大。

    “陛下,诸位皇子及公主殿下到了。”外面传来了内侍的声音。

    李世民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抬起了头,对夏鸿升说道:“此事,朕越想,越觉得重要。一定要好生思量一番!眼下,还是好生吃一顿回门宴罢。”

    说完,让通传的内侍开门,叫外面的众人进来。(未完待续。)

第884章 分专业的设想

    归宁之后,夏鸿升的婚事就算是全部礼毕了。

    日子重新步入正规,终于闲了下来。因为李世民要夏鸿升编纂商法和税法的初本,所以其他的事情一概不须夏鸿升去负责了。只要隔三差五的去军校及军机坊转一圈看看,也就是了。

    鬼千秋得皇帝暗授金鱼袋,然后佩戴着金鱼袋去见了鬼朝宗,二人抱头痛哭,当即便要回琼州去认祖归宗,重返家门。

    在鬼千秋的劝说之下,鬼朝宗亦在泾阳书院留居多日,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答应了率领家门重新出世之事,然后留下了鬼厚诚,自己带着鬼千秋回琼州去了。

    鬼厚诚同计润泽留了下来,尚在泾阳书院之中。

    夏鸿升暂时也并未给他们安排甚子课程,只因还有一件事情,该是做的时候了。

    分科。

    泾阳书院到如今已经四年,这四年时间里,课程许多,排得也很满,盖因这些没有基础的学子,须在四年时间里面,完成相当于后世从初等教育到初步的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即在现下的泾阳书院进学四年之后,出来的人略高于后世里的高中毕业阶段,却又不足于专、本科阶段。

    而到如今,四年已满,第一批进入泾阳书院的学子,该到了他们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了。

    分科的打算,在当初建立泾阳书院的时候就有。确切来说,是分专业。更深层的含义,是社会分工。

    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更行各业各个方面的人才共同的努力。而如今大唐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却极度单一。人人都想做“士”,地位极高,占据了极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而其他的行业则被看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于无人问津。然而须知,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所以,分专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终有一日,随着普及教育的推开,泾阳书院中的一大部分本属于初等教育阶段的知识,会下放到普及教育的阶段中进行学习,而使得泾阳书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即后世里面的大学,从而实现在进入泾阳书院的时候,及可以直接划分专业。

    可眼下,也就只能将其混入其中了。

    “山长划分专业之举,老夫自然赞成。外面墙上那篇山长所作《师说》之中,有言道:术业有专攻。划分专业,可使学子专心于一道,方能得以精研。”颜相时对夏鸿升说道:“不过,照山上所划分之专业,恐怕会出现有些专业人满为患,而有些专业却无人问津之局面,山长可曾有过考量?”

    夏鸿升点了点头,说道:“自然。书院会出台一些举措,来鼓励和吸引学子投身那些遇冷之专业。比方说这医学,可给报名该专业之学子进行钱财上的补助,免去一切费用,同时承诺学子卒业之后,可由书院推荐其进入军校进行军训,然后进入大唐军伍之中,成为医兵。亦或推荐进入太医院……诸如此类。当然,也须我去同陛下协商,使朝廷对于这些遇冷之专业所出之学子提供便利。”

    众人思索了一会儿,盖文达点点头道:“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引导学子的法子。只是,书院,乃至于朝廷,该如何给出优厚之条件,吸引这些学子,却是值得考究的地方。另外,如何劝动陛下给予这些遇冷之专业学子有所便利,只怕也不会太容易。”

    “另外,山长所列之专业,老夫觉得还有待商榷。”于志宁也说道:“比方说这农、矿、医等等,老夫倒不是看不起这些学问,毕竟,山长常言‘世事洞明皆学问’,老夫在泾阳书院做教席四年,已然不会只以为儒学为先。只是,不拘是老夫,还是诸位夫子,可曾有谁能教得下来这些学问?山长若是在书院之中开设此科,从何处找来精通这些学识之人为教席,却又是个问题。”

    “不错,不错!”听闻此言,亦有几位先生点头附和。

    夏鸿升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道:“这却也是我最担心之问题。如今也没有多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若真是哪一样实在找不来人,也只好暂且搁下,日后若找来能教授的人了,再行开设。农、医之类还好说,匠一类的最难,它欠缺理论啊!”

    顿了顿,夏鸿升又说道:“不过,分设专业之举,却是势在必行。现如今,因学子们之前没有地方能学来这些东西,咱们也只能都让他们进了书院之后统一从头学起。而日后若是普及教育之事真能推开,那书院之中有一半的东西都可以放在学子们进入泾阳书院之前学完。届时,其进入书院的时候,就应挑选专业,专精其一。”

    “山长的意思是,普及教育,教授的就是现如今书院中之根基部分,而后其若是能考入书院,再学那些更深刻之学问。”乐台说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又道:“还不止于此。到了那是,在书院进学四年之后,书院再行一次大考试,若是考上,便继续得以再在书院之中更深一步的精进专业,期限两到三年。若是考不过,便从书院卒业,进入各行各业。届时,人才便可成三层台阶。”

    众人听之,都有些惊讶,颜相时问道:“哪三层台阶?”

    “第一层者,乃为普及教育所学之后,不曾考上书院者。这部分人应是最多。其虽不曾进入书院,然其在普及教育之年岁中所学,亦足够其在日常之用,不为愚者。往上第二层者,乃于书院之中进学四年者,其远少于第一层者,然却在各行各业中为之中流砥柱,运用书院之所学,指导第一层者,共同使得各行各业运转。第三层者,乃为拔尖,最为少数。其则精研其专业,不断深化精进,推陈出新。做个比方,就那一门技术来说,第三层者使这技术更为进步,第二层便学这更为进步之技术,懂得其道理,第三层者便在第二次者之引导下,去实际应用这门技术。如此一来,才算是完整之教育体系。”

    众人闻之,俱都大吃一惊。

    却又听夏鸿升忽而笑道:“此举甚远,只是在下之于长远构想。区区此生能否实现,还不可知呢。”(未完待续。)

第885章 学科设置

    既然分专业势在必行,夏鸿升便决定尽快实施。熬了几个晚上的夜,盯着一双黑眼圈的夏鸿升就将分设专业的方案给拿了出来。

    因为是刚开始,教育内容下放还没有实现,泾阳书院还是一所要在四年之内,将相当于后世里十几年的教学内容教授完毕的学校。所以,也只能是暂行非常之办法了。

    泾阳书院,将分化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政治学、艺术学总共十二大类。即是十三大专业学科之中,除却了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十二大类。军事学单独出来,它是属于大唐皇家军官学校的。现在是初步分设专业,所以这十二大类没有再往下细分,日后带到真正的分专业条件成熟,将会在这十二大类下面,各自再细分出不同的下设学科。

    第一期所有之学子,即在泾阳书院进学满四年者,可以自行选择所修之专业,进行考试,通过者即可进入所选之专业继续就读,根据专业内容多是的需要,进行两到三年的研修。若是不能通过,则从书院卒业,进入社会。

    待到日后真的教育普及,条件成熟,这一筛选过程可直接放在入学时进行,取代泾阳书院现有的入学考试。同时,修满四年者仍旧再度进行一次择专业之考试。如此一来,在泾阳书院修满四年者,就相当于后世里的本科生,四年之际再次考试通过,继续进修两到三年者,就相当于后世里的研究所。当然,考虑到古人的平均寿命,也考虑到古人对待学业的态度,学习同样内容多少的知识,所需的时间较之后世里,只怕会更少一些,所以到时候也可以考虑缩短年限,实行两年制初级中学教育,两年制高级中学教育,三年制本科教育的学制,以缩短成才时间,加快成才的节奏。

    夏鸿升所制定的划分专业的施行方案,自然没有问题。夏鸿升在书院之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教席先生们讨论之后,反馈给夏鸿升,夏鸿升参照反馈,做出一些修改之后,也就全票通过,决定立刻展开实施。

    如何在书院中进行宣传,让学子们明白分设专业的意义,先生们自会同学子们讲到。夏鸿升的任务,就是为这些分设开来的专业,找到相应的先生,前来执教。

    这十一大类之中,其他的专业想要找来先生,也并不算太难。真正难的,是理学和工学的教习。

    当中最难的,还属理学。

    毕竟,工学研究的是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各个生产部门。而大唐现阶段的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程度而言,却无法进入那么深入程度的研究,只能就现有都顶尖技术进行再深化和再研究。如此说来,军机坊中研究大唐“尖端技术”的那些人都可以过来任教。虽然,军机坊中的那些人只有实际应用经验,缺乏相应的理科原理的联系和支撑。希望这些学子,可以成为大唐第一批拥有理科知识背景,并将其代入应用技术及工艺之中的人。

    但是理学却不一样,它包涵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数理逻辑,具体的基础学科包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