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怎么?”见门外过来找自己,夏鸿升有些意外,于是问道。

    那个门卫行了一礼,答道:“陛下派了人来,要召见山长过去。如今禁卫正在门卫室候着。”

    夏鸿升点了点头,知道这是又有事情,心说一声,得,再见了今日的好天气。

    随门卫到了门卫室,见了宫中禁卫,问了几句,便随着禁卫一道离开了书院,往长安而去。

    赖于水泥大道的平坦和畅通,不足一个时辰之后,夏鸿升便已然出现在了宫门之前了。

    进入皇宫,得知皇帝在两仪殿,径自到了两仪殿,通传之后进去,发现只有李世民一个人了,想来,其他的大臣已经讨论完了之后离去了。

    “臣拜见陛下,不知陛下传召微臣,有何吩咐。”夏鸿升问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王德便过去将一张黄娟拿了过来,下来走到了夏鸿升跟前。

    夏鸿升带着疑惑从王德手中接过来黄娟,低头一看,入眼的先是一句“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于是一下子没控制住:“卧槽!”

    “恩?”李世民幸亏听不懂夏鸿升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也能看得出来夏鸿升的吃惊,于是问道:“夏卿这是怎么”

    “陛下,日本人来了?!”夏鸿升张口道:“赶紧抓人啊!”

    “夏卿这是又说的甚子胡话?甚么日本人,抓谁?”李世民更是一头雾水了。

    夏鸿升这才反应过来,于是说道:“陛下,这,有倭国人到了咱们大唐?”

    李世民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倭国遣唐之使者一行人两百五十余人,八月自山东上岸,昨日到了长安。今日朕见了倭国使节,这是其使者呈上的国书。”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起,至公元九世纪末为止,中间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为了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正可以用一句后世里一个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的话来概括,那就是:通过这种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用极快的速度,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

    在遣隋使和遣唐使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的基础上,日本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奴隶制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的转变。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的六四五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为了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若非是疯狂而贪婪的汲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日本怎么可能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央集权?

    这帮东瀛白眼狼!

    夏鸿升很是气恼。(未完待续。)

第618章 不怀好意

    夏鸿升眼珠子一转,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这些人就凭这一只黄娟,说自己是倭国派来的遣唐使,您就信了?那万一他们是一群胆大包天的骗子呢?这种国书微臣眨眼功夫能写出好几张,这上面的章印,微臣自己就能刻出来,若是这帮人只是骗吃骗喝的怎么办?反正也没人能跑去倭国验证他们不是?我看这帮人居心叵测,真假不辨,还是先统统关起来的好!”

    李世民看了看夏鸿升,说道:“使团不单有国主,亦有其国主之印信,岂能有假。”

    “国主印信也好做啊!陛下让微臣瞅一眼,回头今天下午微臣就给陛下做出来一个。”夏鸿升争辩道。

    李世民有些无语的瞥了夏鸿升一眼:“其人有前隋炀帝所赐之物,不会有假。”

    “哎呀!陛下,这所赐之物就一定是真的?陛下让微臣看看,微臣……”

    “他们还有前隋炀帝所返之书信,尚有炀帝印信及国玺,宫中有人自能辨认,又如何能有假!”李世民冲夏鸿升翻了翻白眼,打断了夏鸿升的话:“朕看你压根就不愿以为这遣唐使是真的!”

    “恩?隋炀帝返回的国书不是已经被小野妹子给弄丢了么?”夏鸿升哈哈一笑,两手一拍:“陛下,他们肯定是假的!把他们……呃……”

    话没说完,就见李世民虎着一张脸盯着夏鸿升,直勾勾的眼神有些怕人,问道:“你怎么知道隋炀帝的国书被弄丢了?你还知道小野妹子?”

    夏鸿升顿时语噎,赶紧讨好似的看着李世民,装傻充愣。

    不过李世民却并没有打算放过夏鸿升,又追问道:“连朕都不知道小野妹子这个人,还是听闻倭国遣唐使来,才知其原本为倭国遣隋使,被炀帝接见过。你又是如何知晓的?”

    “这个……微臣是从史书上看来的!”夏鸿升赶紧说道:“后来觉得这个人名听起来很……奇特?于是就打听过,因为有经历过前隋的老人,从他口中听说了关于遣隋使的些许传言。”

    李世民也不置可否,不过似乎不大相信,又说道:“都听了甚子传闻,说说看。”

    眼见糊弄不过去,于是也只好挠了挠头的说了。

    对于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一块儿夏鸿升倒是并不陌生。

    夏鸿升大学的时候选修过一门“唐宋文学的国际影响”的选修课,没想到教授这个选修课的讲师是个爱国愤青,唐宋文学没讲多少,大部分的课节时间都在喷日本忘恩负义里面过去了。其中就有大篇幅的关于遣隋使遣唐使从我大****学去了各种文化经济先进制度很技术的例证。后来布置的作业就是一片关于唐宋文化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方面的论文,夏鸿升选择的题目就是遣唐使方向的,通过遣唐使这一外交方式分析周边国家对于唐代文化的汲取,从而分析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文明开化和形成其自我文明的影响。

    因为写论文的时候搜集过许多资料,所以,夏鸿升对于遣唐使这一块儿还算了解。

    夏鸿升于是对李世民解释道:“陛下,倭国本是个野蛮落后的蛮夷国家,其人连突厥人都不如,更无教化。在前隋立朝之后,国家一统,开皇年间的盛况若何,陛下也知道。所以当时倭国的国主就往前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倭国人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派遣隋使的原因也不是因为要向前隋称臣,也不是因为敬服。而是有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学习前隋先进的文化、制度、尤其是技术,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先进的事物,得个现成儿,从而使其自身也先进起来。第二个目的,当时,佛教传入倭国,因为倭国的文化落后,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佛教到了倭国之后,就做为一种文化的代表,给倭国的国主和贵族带来了极深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其国主的思想主宰,所以也是为了求取佛经。第三个目的,则是在于********因素及攫取利益了。这三个目的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其次重要的是第三个。至于求取佛教,不过是个外在的幌子而已。”

    听了夏鸿升的话,李世民眼中猛然一凝,急声说道:“夏卿的意思是,这一批人的目的,跟那些遣隋使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去我大唐先进的技术?!”

    李老二见识过了军机坊中的那些在大唐来说算是“黑科技”一般的技术之后,就对于技术的保密特别敏感了。甚至都有些敏感的过了头。夏鸿升方才说了那么多,李世民却唯独对这个反应最快最大。不过,夏鸿升也乐得见到李世民对于先进技术的保密如此之重视。这样很好,这是大唐赖以领先于世界的法宝。

    “正是如此,陛下!”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倘若陛下不信,大可以差人去翻找一下前隋的记事,找出关于遣隋使的资料来看看,一定会发现,那些遣隋使到了长安之后,不是想要进国子监,就是想要带唐人回去倭国。陛下再去看看随着遣隋使返回倭国的唐人,里面除了僧侣之外,多数都是工匠!”

    “若真如此,那这事情就须从长计议了。”李世民皱了皱眉头,指节轻轻敲击着桌面,说道:“对了,方才夏卿说倭国的第三个目的是地缘及攫取利益,又作何讲?难不成那小小倭国,还想要谋划我大唐不成?”

    “倭国乃是岛国,地域狭小,与大唐又隔着海洋,比大唐落后不知多少倍,又如何敢谋划大唐?”夏鸿升摇了摇头,说道:“其所谋划者,在于百济之地。方才微臣也说了,倭国是由四个岛屿组成,其全部国土也不必大唐一个道大。如此,其国自然种种资源都是不足以发展的。它必然要向外部谋取。实际上,当年炀帝征伐高丽,倭国便趁机渡海侵入了百济,当年的遣隋使,也有搜集隋朝情报,应对隋朝对高丽三国的动作。当年为了确保其在百济的利益,倭国暗地里还曾支持过高丽对抗前隋。炀帝三征高丽无果,这里面也有倭国的影子。所以说啊,陛下,倭国不怀好意!”(未完待续。)

第619章 安敢妄称天皇?!

    夏鸿升顶不喜欢这些个遣唐使。

    正是因为后世里为了写论文而搜集过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夏鸿升才更是讨厌他们。

    看看大唐是如何对待日本的,再看看日本是如何回报中华的。

    两厢一对比,若是还有人喜欢这些个遣唐使的话,那只能说这个人是真的心大。

    夏鸿升自问做不多。

    于是在意识到这是遣唐使的那一刻起,夏鸿升就决定了,决计不会教他们的目的得逞。

    “……陛下,这些人他们不安好心。”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陛下或许已经发现了,按说倭国遣隋使是件大事,但是前隋的记事之中却并未有太多的涉及。这是因为炀帝受辱,不怎么待见他们,故而此事便只是稍作记录而已。”

    “遣隋使越海而贡,炀帝如何是受辱?”李世民好奇的问道:“方才夏卿还未到之时,魏卿与朕讲诉遣隋使之事,却也未曾提到。魏卿近来正为著《隋书》一事而寻录典籍,看来,尚未有夏卿所了解的多啊。”

    “微臣所知甚少,只是恰巧在此事而已。魏大人细致缜密,想来或是还未曾读到有关此事之典籍罢了。”夏鸿升叹了口气,讲道:“陛下只看今日之国书,上款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却不知当日遣隋使之国书,上面写的却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什么?!”李世民当即眉头一皱:“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他倭国好大的口气!”

    夏鸿升两手一拍:“可不是么!陛下,当年炀帝即位不久,天下未乱,隋朝正值国立之鼎盛,倭国便已然妄自尊大了。所以炀帝不悦,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不过,后来考虑到要征伐高句丽,不宜再多树敌,于是炀帝忍住不快,接见了当时的遣隋使,并于次年派了回访使节。陛下若欲知道个详细,可召裴世清裴大人来问明情况。裴大人正是当初炀帝所派之回访使节。”

    “裴世清?”李世民一愣,显然对这个名字并无多少印象。

    “大家,莫不是如今朝中从五品上驾部郎中裴世清?”王德见李世民没想起来,于是在旁边提醒道。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朝中百官的名字和职务都要记下来,这是他的义务。

    “裴世清……”李世民沉吟了一下,有抬头问道:“夏卿是从何处听说了这些东西的?连人命都知晓,怕不是一般人吧?‘

    “乃一山中隐者,樵木为生,微臣同嫂嫂去山中寻食所常遇,因微臣当时年小,体力不行,故常于其草庐之中休憩等待嫂嫂,或得其碗水止渴,听他讲从前之事。不过,其人在微臣离开鸾州之前便已然过世了。”夏鸿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当时微臣年小,只当是故事来听,而今想来,其或为前隋之臣,隐居于山中耳。”

    “原来如此。”李世民见夏鸿升说的一本正经,说出的话也没有什么破绽,于是也就信了。山中隐者众多,本就是个事实。于是又朝王德问道:“这个裴世清,你知道多少?”

    “请大家容奴婢想想……”王德仔细回忆一下,说道:“裴世清,似是河东闻喜人,仕隋为文林郎。入我朝为驾部郎中,无功亦无过,未曾经传,故而大家无有印象。”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去召此人前来见朕。”

    王德点了点头,出去令人传召去了。

    夏鸿升趁机又说道:“陛下,臣觉得,这些遣唐使跟之前的遣隋使并无区别。隋末天下动乱之后,倭国便不再派遣隋使来。其与百济交往甚密,必是听说了突厥已然为大唐所灭,知道了如今咱们大唐鼎盛,故而又动了偷盗文化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