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8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创了一段留传千古的帝国传奇,他演绎了一场天地泣血的酷烈大战。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圣武大帝。他就是汉武大帝刘彻。

    刘彻生于帝王之家,从小经受的是严格的以治理天下为目的的严格系统的训练。但这并没有抹杀刘彻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拥有的独立个性和朝气。

    刘彻始终雄心勃勃,充满自信,是一个标准的具有帝王之气的君主。年轻时的刘彻就将秦始皇作为榜样,立志成为具有王者霸气的一代雄主。早在秦始皇时期,匈奴就依仗兵强马壮,屡屡南侵,而秦始皇也只能修长城防御。

    汉朝初年,匈奴实力达到鼎盛,统一漠北后,大举侵入汉地。刘邦亲率大军迎击,结果被匈奴击败,加之经过秦末连年战乱,人口减少,经济凋敝,已无力抵抗匈奴来犯,于是汉朝只好向匈奴纳贡求和,并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受尽凌辱。

    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不停进入汉地烧杀抢掠。迫于实力悬殊,文景两帝表面任由匈奴为非作歹,暗地则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时刻不忘国耻。

    经过含辛茹苦的文景之治,刘彻即位时,汉朝国库粮草堆积如山,百姓家家有马,人人善骑。国力已经足够强盛,终于具备了一个民族自强自立的条件。面对马上生,马上长,骁勇异常的游牧民族,面对强大的匈奴人的不断入侵,年仅16岁的汉武帝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做出了一个震撼千古的决定:远击匈奴。

    他的目光从开始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他的转守为攻的战略思想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后来的唐太宗,成吉思汗,明成祖,康熙效仿的榜样。

    在汉武帝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他成为了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位带领农耕民族横扫游牧民族的帝王。他的后人在彻底击败匈奴后,追杀匈奴残部六千里,斩匈奴单于于西域,留下传世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历经千古仍掷地有声。

    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

    汉武帝的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汉武帝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独立思考,拥有绝对权力的有为君主,威严帝王,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他所开拓的疆土,第一次为中国的辽阔疆域奠定了基础。

    中国之政始于秦始皇,中国之境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其武功成就足以使西方亚历山大、拿破仑等世界之王暗然失色。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任何人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汉武大帝。

    唐太宗李世民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谓万国来朝,德化远播。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前绝后的尊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武全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贵族世家,18岁随父举兵反隋,统领三军,为唐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头号战功。随后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称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突厥首领一直窥视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立根未稳之时,亲率二十万铁骑威逼长安,兵临城下,唐朝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生性强悍善于用兵的李世民处乱不惊,亲率大军击退强敌。随后李世民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向强大的突厥媾和以换取国家生养发展时间的艰难抉择,从而使国家民族避免了覆亡灭族的危险。胸怀大志、性格坚韧的唐太宗决心尽快带领军臣民众振兴大唐,消灭称雄北方多年的突厥,实现国家一统,重振大汉雄风。

    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唐军的战斗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够与突厥铁骑争锋的骑兵。唐朝对荒漠枭雄的反击战终于打响,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计划,一支具有超强作战能力的精锐骑兵千里迂回到突厥大军背后发起突袭。饱含报国热情的大唐将士同仇敌忾,大获全胜。唐太宗以超凡勇气和军事才能,统帅唐军一举击退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战争过后,太宗为了让国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设的轨道,竭力摒弃仇恨,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大胆地将处于灾荒中的数十万游牧民族部众迁徙到内地,将良田划给他们耕种,让游牧民族绝处逢生。这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们深为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博大胸怀所感染,几百年间兵戈相见积淀下来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儿女在大唐广阔疆域内和睦相处,共建东方强国,进一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历经多年战火,贞观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为国家选择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设道路,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治国方略,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支持促进农桑上,大胆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虚心纳谏,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盛世鸿图,开始展现在中华这块曾经多灾多难的辽阔大地上。唐太宗以过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身负超凡智略的中华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树,被史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千古帝王的典范。

    “差不多就这些了吧?前十倒是争议不大,前三比较难评断,一个名额给秦始皇没有争议,另外两个就不好说了。我觉得应该给朱元璋留一个,给汉武帝留一个。”凯瑟琳总结道,并问华皇,“陛下觉得呢?朱元璋有资格进华国历史上的皇帝前三名吗?”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多为清朝所继承,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的历史功绩,远远超过中国历次农民战争后新王朝开国皇帝。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一个放牛娃,只不过是一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有关朱元璋的负面言说,比如杀功臣和所谓的文字狱。”华皇答道。

    凯瑟琳呵呵一笑,“陛下还是没有直接说朱元璋有没有资格进入前三。”

【1309 大诰】

    “在我这里,我个人认为,老朱有资格进入历史帝王总排行榜的前三名,朱元璋一直是我崇拜的人。”华皇肯定的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能代表天下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观,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这点不强求,华国是言论自由的国家。我也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宣扬过朱元璋的业绩,华国现在的教材中,也没有特别美化朱元璋的部分。”

    华国的所有教材,华皇都参与了编订,尤其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这7年份教材。

    华国仍然使用的322教育制度,什么叫322?就是小学三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所有人都必须接受小学三年的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如果有发现荒废学龄儿童学业的情况,家长和地方官要问罪的。

    华国的小学教材中就已经有两篇语文课文是谈历史的了,小孩需要把所有的朝代背出来,需要对每个朝代重要的几个皇帝有所了解,这是华皇要求的。

    到了初中,更是有专门的历史课程。

    凯瑟琳点点头,“朱元璋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元璋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的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乃至为其质的现代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朱元璋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我跟陛下想的一样,我也觉得朱元璋应该有资格进入前三名,我最喜欢看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故事。”

    华皇微笑着对凯瑟琳点了一下头,以示赞许。

    朱元璋晚年为了整顿官僚队伍清除**现象,而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一场官民大学习和群众大造反运动。朱元璋学“大诰”运动的构想正是基于明王朝建立初期**的迅速蔓延。

    朱元璋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朱元璋对贪污之官,宁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由于诛戮过甚,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吏,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便遭到贬黜或杀头。

    虽然惩贪措施如此严厉,**却从来没有绝迹。大的**案消失了,小的**却仍然层出不穷。

    监察官员和锦衣卫报上来的贪污案件,每天都堆了满满一桌子。对于官员如此闵不畏死,甘蹈法网,朱元璋在震惊之余,也曾苦苦思索原因。他把原因归结于旧朝代思想的污染。

    为此,他亲自作了《大诰》这一千古奇文,作为这次运动的学习材料。

    所谓《大诰》,简要捷说,就是一本血淋淋的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