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8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之后,英王失去了在法国的领地,主要朝海洋发展,对欧洲大陆采取的是大陆均势政策,谁也别称霸,谁崛起揍谁。

    而法国的理想很简单,一直做梦要称霸欧洲大陆,在世界大战前英法的矛盾主要都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华皇其实从来没有将英法放在眼里,在欧洲,华皇最看不上的三个国家,就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英法烂泥扶不上墙,尤其是法国,这么好的地理条件,这么大的一个统一国家,哪方面都完爆德国,但是一直被英国压制,在德国最近几年崛起的过程中,眼睁睁的看着德国像是变态一般的成长而无所作为。

    还有华皇现在出访的意大利王国,更是一个国际笑话,能造出最好的军舰,能造出最好的武器,但是一打仗就掉链子,永远只能成为大哥手下的炮灰。永远是一流的军备,二流甚至三流的军事实力。

    华皇敢于同英国这么直接的叫板,还因为华皇看透了英国人的外交政策,英国人牢牢抱着的外交政策就是两个字均势!容忍和培养出一个个强大的对手,这都是英国人的功劳。

    除非是清政府这种一推就倒的对手,要不然,英国实际上对哪个大国都不敢随便动手,华国虽然还是起步阶段,但是统一之后的华国,在华皇手中,已经是大国,这是国际社会中不争的事实了!

    华皇对于这一点是有信心的,要不然也没有必要亲自跑到欧洲来搞外交了。

    为什么十九世纪的国际体系是基于均势?

    因为不维持均势,就是再出现一个拿破仑的帝国。

    没有哪个欧洲的国家愿意被别人统治。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是其中原因之一!

    大陆均势政策,主要是因为国家利益。

    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客观条件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英国人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

    要说搅屎棍,华皇认为英国人自己才是最大的搅屎棍,永远都是高声叫骂的角色。

    所以,华皇才对英国不敢最后宣战,抱有幻想。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得到了华皇的直接指示之后,便出去执行华皇的方案去了,现在华皇和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的分工很明确,华皇在大政方针上指手画脚一通,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说清楚,而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就是华皇最忠实的执行者。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17世纪到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说白了,保证英国的利益,必须维持欧洲大陆不存在大国。

    维也纳体系与神圣同盟,都是为了保证均势,不再出现拿破仑帝国神圣同盟!

    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华皇才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对英国强硬,而向法国抛出橄榄枝,甚至牺牲亚洲的一些小国的利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是华皇之前就想好的对付英国人的方法!

    满清要说真的留给华皇一点遗产,也许就是中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了!

    这不能算在满清的头上,应该说是从秦始皇开天辟地统一大中华开始,整个亚洲就都是以华国为中心大国的!

    这一点,能帮助萌总裁现在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在国际社会上玩弄外交权术,不至于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亚洲的国家对于华国传统大国的地位的承认,就是华皇最大的武器。

【1236 兰芳国最能证明华国是金字招牌】

    华皇最大的武器便是华国的历史地位,和华国在整个亚洲的地位!

    在全世界人的印象中,华国就是亚洲的主宰,这是美国在美洲的地位所不能比拟的!

    美国人要不断的向列强宣示他们的势力范围,宣示跑到美洲来,他们就要怎么怎么样,而华国什么都不用说,有人跑到亚洲来,最先要看的就是华国的脸色。

    比如婆罗岛上那个兰芳国。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

    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较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

    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

    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

    当时不少广东人前往南洋谋生,由于广东人擅长经商,因此不少从事贸易的人都很受当地酋长的敬重。

    当时由于不少欧洲人前往当地骚扰,所以当地有华人社团从广东省招请团练,来到南洋担当类似保镖的角色,当中势力最大的是兰芳公司。

    “兰芳共和国”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最初并非政治组织,而是一家贸易公司。

    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人吴元盛因为谋划起义事泄,因而逃亡到婆罗洲,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该公司首领。

    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声望逐渐超过吴元盛,反而成为吴元盛的上司,罗芳伯遂成立“兰芳公司”。

    后来不少当地的土著酋长都要求兰芳公司保护他们,罗芳伯就于1777年在坤甸成立“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并担任共和国元首,总揽国家保安及各部族之间的协调工作。

    而各部族的内部事务,仍然由酋长负责。

    早期未加入的部族看到兰芳共和国的成功,亦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成为成员部族。

    在国势最高峰时,兰芳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婆罗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35岁的罗芳伯决定下南洋谋生,历经风浪,从一个叫“三发”的地方上岸。三发,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

    罗芳伯来此之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有许多人来到加里曼丹谋生。

    他们大都集中在该岛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带打工。

    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则在山区开采石油和煤矿。

    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为艰苦,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得不到祖国的关心和照应,被乾隆皇帝称为“天朝弃民”。

    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团结互助,于是自动结成了不少类似“同乡会”的组织。

    乾隆三十七年,罗芳伯与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

    起初,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武术,身体壮实,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加里曼丹岛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其时该岛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来自印尼的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极为剧烈。罗芳伯在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成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奋力击退外来入侵者,取得了东万律的管辖权。

    1776年,罗芳伯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兰芳公司”,1777年改称“兰芳大总制”共和国。

    在他管辖下的110万民众一致拥戴他为元首,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而当地土著居民则称其为“坤甸王”。

    其首领的传承不是家族世袭制,而是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

    政制分为司法、军事、财政、经济、教育5部分。

    军备方面:开办军械厂,铸造兵器,除军事战略要地派驻少量常备军外,其他地方没有驻军。平时大家各安本业,抽调适龄青年练习射击,一旦有事,就征召这些青年组成军队(类似当今的预备役)。

    财政方面:设税收督察官,实施征税来充实国库;征收商人的货物税,并且以出口创收为原则。比如开金矿的,要交“脚仿金”,种田的,要交“鸦息米烟户钱”,做生意的,也要抽税。并发行了自己国家的货币。

    经济方面:积极扩充市场;矿产由国家组成公司(现在的说法就是国企),实施统一经营。

    教育方面:举办汉文学校,聘请儒士执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

    司法方面:以天地会纲领为基础(兰芳公司在与天地会进行了艰苦的军事斗争之后,吞并了天地会,所以天地会比较系统完整的纲领也被兰芳吸收),进而修订为普及易行的法规。官员除了组织抵御外敌和征税,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断案”,重罪要斩首示众,打架斗殴要抽藤条(鞭刑),口角是非要红绸大烛赔礼道歉。

    兰芳共和国的国旗为黄色长方形旗帜,黄地红字,上书“兰芳大总制”几个大字。

    规定以各式汉服为国家节日礼服,官员平时或长袍马褂,或身着西服。

    士兵则穿的是清朝绿营兵的服饰。

    罗芳伯担任大唐总长后,开始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以他特有的政治天赋,开始推行民主管理。

    带领当地人民及侨民披荆斩棘,苦心经营,使得婆罗洲的坤甸、东万律、沙拉满、山口洋等地,由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富庶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成为当地人民和侨民美丽的家园。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公元一七九五年病逝,他活了五十八岁。

    随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担任过这个职位。

    1886年,这个在异域建立起来的华人小国,遭到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的猛烈进攻,全国民众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武器太差而失败,这个华人国家也不幸灭亡。

    兰芳共和国共存在了110年。

    为什么这么小的一股势力,就可以跑到海外去建立政权?

    这一点,最能体现华国这块金字招牌在亚洲的地位!

    罗芳国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回清朝觐见乾隆皇帝请求称藩,但清廷以海盗匪巢视之,并未接受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为此,罗芳伯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当时罗芳伯等人想要归顺清朝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想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

    当时的东南亚并不平静。荷兰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