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8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意大利诸侯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实际上地位非常尴尬。最典型的就是北意大利诸侯无权参加神圣罗马帝国的决策机构帝国议会。更为尴尬的是,在1500年奥格斯堡会议,划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六大帝国行政区。

    然而瑞士,波西米亚和北意大利三方被排除在外。

    所以北意大利对神罗的态度就是,你不带我玩,我也不陪你玩了。

    1500年这次将北意大利从帝国决策和行政中心开除的会议,实际上标志着北意大利事实独立于神罗。

    但是名义上北意大利依然是神罗的组成部分。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经常依仗自己的皇帝身份对北意大利指手画脚,而且这种指手画脚被认为是符合法理的,被认为是神罗皇帝的特权。

    151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掀起贿选大战,试图跟西班牙的查理五世争夺神罗皇位。就是因为他想封自己为米兰公爵。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绝嗣之后,法王是米兰公爵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以米兰宗主的身份拒绝承认这一要求,反而封了一个和维斯孔蒂家族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军阀当了公爵。

    然后法王就要抢到这个皇帝头衔给自己加封米兰公爵。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宣战是帝国议会集体通过的决议。

    但是北意大利的曼图亚公爵加入了神罗的对手法国,于是皇帝约瑟夫一世宣布其叛国,剥夺了公爵的头衔,吞并了曼图亚公国。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后,北意大利东半部分被奥匈帝国吞并,西边部分地区被法国控制。

    其余地方和南方统一成了现在的意大利。奥匈帝国一战战败之后,又把北意大利东半部分重新割给了意大利,至此奥地利成了个纯内陆国。

    北意大利和法国关系实在太难了,让华皇看的有点晕头转向的,却又格外的感兴趣。

    因为北意大利小国林立的政治现实与错综复杂的外交形势一直上溯到中世纪各种一团乱麻的宫廷关系,而最终统一意大利的却又是后起之秀撒丁皮埃蒙特。

    意大利统一的决定**件是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在法国的帮助下击败了奥地利,以此推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超出了法国和撒丁的事前规划,让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小邦统一在撒丁皮埃蒙特手中,统一的意大利成为可能。

    拿破仑三世的帮助并非无偿的尽管他确实是民族自决的支持者,奥地利的宿敌并参加过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法国通过公民投票兼并了萨伏伊和尼斯,这是加富尔和拿破仑三世事先在普龙比埃莱班秘密约定的。

    不过萨伏伊和尼斯本来就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就通过公投兼并了两地,而许多当地人也在法国发挥了重要影响,比如马塞纳,共和国与帝国的名将,就出生在尼斯。

    意大利王国是皮埃蒙特人的意大利,就像是明治日本是萨长的日本,但意大利王国终究不是撒丁皮埃蒙特王国。

    最重要的标志是意大利三色旗:红,绿,白的三色旗,于1798年被定为西沙尔平共和国,法兰西的“姐妹共和国”的国旗。

    1848年,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将自己的盾徽加在三色旗上作为军旗,这便是后来意大利王国的国旗。

    此外,1802年执政府授予西沙尔平共和国的新宪法将这个国家的名字改为“意大利”,这第一次使得“意大利”这个名字成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名字。

    尽管意大利雅各宾派,法国革命时代欧洲各国的共和支持者都被称作雅各宾派,他们远没有1793年的法国雅各宾派那么激进,对督政府分割意大利领土的政策非常不满。

    督政府曾公开宣称“西沙尔平共和国必须强大到足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永远不能强大到损害我们利益的程度”,毕竟是法国第一次将民族主义之火烧到了亚平宁半岛:只有当主权国家的基石是民族而不再是王朝时,统一的意大利才会成为可实现的。

    革命法国对意大利的支配还留下了另一个遗产:民众运动的神话。

    1830、1848和1860年的民众运动作为一种民族主义资源太过激进和危险,很容易落入激进民主派的操纵中,民众运动的记忆对于将意大利国家与意大利人连接起来又是必须的,因此皮埃蒙特和那不勒斯农民起义反抗法国侵略者的故事便广为传颂尽管当年起义的民众与19世纪统治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毫无共同语言,但他们的战斗足够民粹,又足够保守。

    由于拿破仑三世试图保护教皇国,阻止意大利实现完全统一,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叠了,作为意大利统一之敌的法国形象被构建出来: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共和国,路易十五,路易十四,黎塞留,弗朗索瓦一世,查理八世,一次次来自法国的入侵阻碍着意大利统一。

    在法国革命战争中中流亡至撒丁岛的萨伏伊王室,也因此像是与意大利民族命运相系了。

【1225 抵达罗马】

    载着华皇和华国出访团的列车在铁道上飞驰,发出哐哐哐的响声,华皇很爱听老火车的轮子和铁轨碰撞的声音。

    “陛下,前面就是皮埃蒙特了。”卡特丽娜卡芙公主指了指车窗外。

    华皇看去,一片烟囱,冒着黑烟。

    虽然这是破坏环境的画面,但是仍然让华皇羡慕不已,这个时代,可劲的破坏也没有问题,烟囱代表人家的工业化进程牛啊。

    华国的北重才有这样的规模,单纯从规模上来看,意大利光是皮埃蒙特这一片,就超过北重了,而华国的重工业,北重占到十分之六七。

    “这个意大利王国不比奥匈帝国差啊。”轩悦武也羡慕道。

    “我们有一天会超过他们的,我希望是五年之内!”华皇看了看轩悦武和一帮华国的随行工程师。

    皮埃蒙特是意大利西北的一个大区。

    三面被阿尔卑斯山山脉包围,包括波河的起源维素山脉,及罗莎山脉。与法国、瑞士、及意大利伦巴第、利古里亚、艾米利亚…罗马涅及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相邻。皮埃蒙特的低地是一块农产丰足的地区,盛产小麦、稻米、玉蜀黍及葡萄。

    该区也是意大利主要的工业中心。

    皮埃蒙特在是一个地理形态非常丰富的区域,新月形的山脉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皮埃蒙特环绕,形成了它的天然边界。

    皮埃蒙特的三个区块:外围的山地,过渡的丘陵和波河上游的平原。这样的地理差异造成了相当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而18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加剧了这一分化。

    在最外围的山区,农业让位于畜牧业,人口也较稀少,发挥的作用很小。

    在皮埃蒙特区域的东面诺瓦拉和亚历山德里亚为中心的平原区块,地理特征与更东方的伦巴第大区类似,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商业网络活跃。

    因此,这里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大地产发展最快的区域,18世纪水稻(意大利是欧洲主要的水稻产国)和玉米的引入大大加剧了这一趋势。

    高产作物的引入并没有改善当地农民的处境,相反,农民现在更加赤贫化了。

    因此,在这一区域最鲜明的景象是活跃的城市与死寂的农村,精明的资产者与愚钝的农民。这里的人性格更加温顺,消极,逆来顺受。

    处在外围较低丘陵河谷地带的区域,由于起伏较大,土壤贫瘠,商业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较慢。在这里,传统的自耕农和租佃制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的作物是小麦和葡萄,封建残余较多,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全。

    因此,在这里有着拥有自尊的农民和不甘没落的贵族,他们更加勇猛好斗,精力旺盛。

    在18世纪中他们反抗王国的行政官员,在革命时代他们反抗法国侵略军(或者说解放者),而在统一战争时代他们构成了最活跃的中坚力量。

    打个比方的话,这两者的差别或许可以类比为长三角和湖南江西(和刀剑神域没关系!)的地理特征和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

    而统合了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特色的皮埃蒙特,也就拥有了成为意大利统一基地的潜力。

    萨伏伊王朝在近代早期欧洲舞台上并不是多么出彩的演员,扮演的也基本是法国进入意大利的通道这样一个角色,剧本不外乎两个:亲法然后给法国背锅,反法然后被法国暴打,不过,萨伏伊王族灵巧的外交手腕使得这个小国成功地在法国和哈布斯堡帝国两个巨兽的争斗中没有受到损害。

    弗朗索瓦一世曾经长期占领并试图吞并皮埃蒙特,不过1559年法国的战败使他没有得逞。

    在三十年战争中萨伏伊站在法国一旁对抗哈布斯堡帝国,但由于公爵阿玛迪乌斯过世,而继承人埃马努埃莱未成年,国政一度由来自法国的公主克里斯蒂娜把持,因此还引发了萨伏伊的内战,西班牙支持的托马斯亲王派反抗法国支持的公主摄政政权,内战最终以1642年和解告终,但萨伏伊继续站在法国一旁直到1659年西法战争结束。

    18世纪初,路易十四继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后又一次群嘲全欧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以法国战败告终。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意大利的未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控制的米兰、那不勒斯、撒丁岛从此被转让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萨伏伊王朝虽然在战争中扮演的是一开始交好法国,反水后又被法国虐杀的鱼腩角色,但也获得了西西里并获得王国头衔。

    此后,由于四国同盟战争,萨伏伊王朝被迫用西西里交换了奥地利的撒丁岛,从此成为了撒丁王国(碰巧的是,撒丁和普鲁士的王国头衔分别是在1700和1701年重新设立的)。

    撒丁王国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它站在了法国的对立面,1747年撒丁军大胜法军,确保了此后半个世纪撒丁王国或者说北意大利的平安无事。

    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欧陆,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在萨伏伊和尼斯进行了公投,而萨伏伊王室则加入到了反法联盟中,1796年,拿破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击败了撒丁王国,撒丁投降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1798年法军又开入都灵城逼迫国王逃跑至撒丁岛。此后法国兼并了皮埃蒙特几度完全重画了北意大利的地图。

    在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里萨伏伊王室是打酱油的,平原地区的资产阶级接受,甚至欢迎法国带来的新秩序。

    但皮埃蒙特丘陵地区的民众,却积极动员起来反抗法国人并为俄奥军队带路,让法国人在统治皮埃蒙特的15年期间操碎了心。

    萨伏伊王室在法国革命前的保守政策甚至是无能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民众对王室的忠诚撒丁王国并没有采取当时流行的“开明**”,因而激进派并没有形成气候,它也不够中央集权,因此民众对贵族的仇恨很难转化成对君主制的仇恨某种意义上,是法国人在皮埃蒙特完成了那些讨人厌的过程:行政集权化,民法典的引入,启蒙思想的传播,封建制的废除,并为皮埃蒙特在19世纪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维也纳和会上撒丁王国还收获了热那亚这个战利品。

    接着是意大利统一时期,这一阶段里法国扮演的是一个令意大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一方面,法国是革命与民族主义之乡,民族主义者烧炭党人都景仰这个举世无双的革命民族并希望按照她的原则实现意大利的统一(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如加富尔,则对法国的危险品:普选权和社会主义保持警惕并倾向于英国的体制);另一方面,王政与帝政的法国都试图阻止意大利出现统一强权,并捍卫教皇国的存在。

    最终,撒丁王国借助拿破仑三世这个革命的奇怪后裔之力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但意大利的爱国者不会原谅帝政法国对意大利犯下的罪行直到1870年法兰西帝国崩溃,加里波第志愿军奔赴普法战场向重生的法兰西共和国伸出援手。

    威尼斯最早是在西罗马崩溃时期的难民在滩涂上建成,后来依附拜占庭帝国,从威尼斯岛上的建筑还是看的出。

    华皇重生前玩的帝国时代2中,威尼斯人一直以来是拜占庭文化。

    早期拜占庭坐拥君堡,控制东西方贸易,威尼斯人也是帝国的打工仔,虽然后来取得独立,但威尼斯人当时依然以服务帝国为荣。

    威尼斯海军也是当时拜占庭帝国的地中海协管这样的地位。

    随着阿拉伯和突厥的相继崛起和十字军远征,拜占庭国力不复当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