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气节可言的赵诚信就这么因为一家老小的性命,在归德这座孤城做起了大清的忠臣。也算他命好,忠贞营缺少攻坚力量,打不下归德,这才放着这根钉子不拔。换作是更南边的太平军过来的话,只怕一个时辰就能把城墙给炸塌了。

    原以为开郑战事会很快结束,到时开封那边会派援军过来,没想到,开郑的战事竟是持续了几个月。双方大小打了几十仗,却还是没有分出胜负。赵诚信愈发着急,一方面担心开封那边会战败,另一方面又担心城外的忠贞营十几万人马会咬牙攻破归德。这段日子,他在城头看的清楚,城外不时有打着各色旗帜的寇兵经过,甚至有一次他还远远的看到了好像是一面王旗的大旗。

    因为害怕,赵诚信不敢往城外派出探马,所以他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内也是人心惶惶,守城的绿营将领们议论纷纷。赵诚信很怕这些绿营会突然造反开门投降,就在这个时候,江南右提督库恩布大人却带着上万援军赶到,如何不让他惊喜交加!

    这一下,归德有救了!

    赵诚信激动的不顾身份,当着全城士绅和江南右全军将士的面,给江南右提督库恩库大人磕了一记响头,以感谢对方拯救归德数万军民的壮举,也感谢地方拯救自己和一家老小性命的大恩。

    赵诚信是有指望了,也有了信心,可唐三水却茫然的很。消息已经很明确了,李来亨带领忠贞营主力早已离开归德,往宁陵、民权一带转移了。而宁陵、民权却是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换言之,李来亨和那帮老闯将们带着十几万人马不顾一切的向北,向北,再向北了。

    如果再不有所动作,忠贞营必定会全军渡过黄河,那时,唐三水就是想追也不能了。

    于成龙那蠢货又一次来到提督大人的营帐,恳求唐三水赶紧发兵攻打忠贞营,要不然,就迟了。

    吴重山那边,人虽没有进城,可每日里“满蒙大兵”们在城外纵马驰骋,看着就叫人发沭。

    赵诚信却不想库恩布大人去宁陵,因为他还指着对方替他守住归德呢。

    一封从开封紧急送来的信还是让唐三水不再犹豫,决定去宁陵。

    信是大清的辅政大臣、钦差少保鳌拜亲自书写的,且是以汉文书写。

    信的内容只有一个,鳌拜希望唐三水能够马上率领江南右全军向宁陵、民权进发,无论如何也要拖住忠贞营。而他本人则将率八旗主力和吴三桂的关军做决死一战。鳌拜在信中告诉唐三水,他已向朝廷保举他为直隶总督,若江南右军能够成功拖延忠贞营渡河,那直隶总督定然就是他唐三水。

    信使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开封潜来的,据信使说,沿途尽是忠贞营的兵马,而他们的方向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河渡口。

    直隶总督,这个原先清廷并没有设立的督抚要职,突然从天而降,砸在自个脑袋上,让唐三水愕然之余,也有几分窃喜。

    直隶是什么地方?是京畿!

    要是自家做了清廷的直隶总督,岂不是就如齐王殿下所希望的那般,成了大清朝的国之重柱?

    鳌拜的要求既过份,也不过份。过份的是他没有一兵一卒能够增派给唐三水,不过份的是,鳌拜只是让唐三水拖延忠贞营渡河,并不是让他阻止忠贞营渡河。这件事的风险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百盘思量之后,唐三水豁出去了,去宁陵,搏一把,看看自个是不是有总督大人的命。

    命令下达之后,江南右军各部立即向宁陵出发。临走前,归德的存粮被他们强行带走了一半,赵诚信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只是暗自祈祷忠贞营那帮大寇赶紧过河,这样就不用担心归德了。

    江南右军还是慢了一步,他们赶到宁陵时,李来亨已经去了民权。双方都在抢时间,一个急着过河,一个则是急着不让对方过河。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负责左路军的王光兴借口伤亡太大,军中无粮,突然率部离开,声称他王光兴不去北。京抢大富贵了,他要回湖北。王光兴带走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人马,还带走了忠贞营另外一些人马,总计三万余人。王光兴的这一举动,立时就让左路军陷入分裂,抢夺考城渡口的战略目的也随之破产。近十万忠贞营人马一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唐三水得到这个消息后,本能反应是马上撤离宁陵,因为忠贞营渡不了河,他们绝不会在黄河边等死,所以他们肯定会回头。那届时宁陵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自己留在这里实在是太危险。可是,唐三水却没想到,李来亨和手下那帮老闯将在大骂王光兴是叛徒,无耻小人之后,竟然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便是全军西进,趁开封清军主力被关宁军牵制的机会,一举拿下重镇开封。然后以开封城为筹码,和吴三桂谈判,从吴三桂那里获取粮食。

    唐三水一下懵了,因为李来亨他们真的西进开封的话,后果比渡过黄河还要严重。须知道,齐王殿下除了担心忠贞营北上会破坏他对付满清的战略意图,更担心吴三桂的关宁军突破开封北上。

    果然,来到江南右军后只和唐三水见过一面的吴重山连夜找到了唐三水,“希望”对方能够马上向西堵住忠贞营西进开封的道路。而次日,河南巡抚贾汉复的急使也赶到了宁陵。贾汉复以十万火急的口吻请求江南右军马上全军赶到开封东面的仪封,无论如何也要挡住忠贞营半个月。

    半个月,显然是鳌拜和吴三桂分出胜负的时间。有了这半个月,鳌拜可以心无旁虑的和吴三桂决战;没有了这半个月,鳌拜就是打赢了,开封也丢了。

    到时,赢也是输。

    阴差阳错,保卫开封的重任竟然落到了唐三水头上。

    。。。。。。。

    在媳妇和儿子的强烈要求下,咬牙买了台智能马桶,今天安装完毕,儿子“试用”后认为很爽。嗯,等忙完这段时间,骨头也让读者朋友们爽一下。你们知道的,我这“屠虏专业户”绝不是浪得虚名。自认,论写屠虏,网文界还没有强过我的。不过,那是血淋淋的代价啊,写一本封一本,不知道的以为我专写小黄文呢。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满鞑子不可信

    开封以西,宣武卫,明清双方近十万兵马在试探接触了两天后,终于爆发了大战。

    清军方面统帅是鳌拜,参战的清军有三万多人,除了六千多汉军和河南绿营,其余都是满蒙八旗。

    吴军方面的统帅是大将郭壮图,参战吴军有近六万人,除两万关宁嫡系外,余下数营兵马都是原孙可望驾前军改编过来的,指挥将领分别是刘之复、高启隆、王会、吴子圣等。

    战事起初,吴军凭借优势兵力,不住突破清军防线,但在下午时,一支满州八旗骑兵在宁古塔都统安珠瑚的带领下突然冲破高启隆部,导致两翼的王会和吴子圣二营兵马被清军拦腰截断。郭壮图急忙派王屏藩领军援救,可是中军却遭到鳌拜亲自指挥的满州兵疯狂攻击,以致王屏藩部无法救援。陷入重围的王会和吴子圣二部很快就被清军彻底冲垮,战事的天平瞬间倒向了清军一侧。

    “败了!”

    郭壮图脸沉如水,眼前的平原上,无数己方士兵倒在血泊中,却无法让他的眼睛多眨一下。自追随他的岳父吴三桂起,征战十余载,郭壮图还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大败,哪怕上次被清军伏击,伤亡都没有今日之重。满州兵的疯狂进攻,令得吴军嫡系关宁军的死伤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战。便是当年在磨盘山被明晋王李定国伏击,关宁军损失也不到五千,今天,却是超过了这个数字。

    “撤兵。”

    郭壮图没有任何迟疑,果断下令撤退,哪怕战场中仍有万余己方军士被清军包围着。他很清楚,那些被包围的兵马已经救不出来了,如果不想全军覆没,他就得马上脱离战场。他败了不要紧,重要的是关宁军的嫡系力量不能在这里损失太大,要不然,后果比战败要更大。

    胡守亮叹了口气,道:“何不再坚持一下?”

    “没有必要了。”郭壮图冷静的摇头,“鞑子已经打出了士气,再打下去,我们就是想撤都撤不了了。”

    “八旗今日倒是像个八旗了。”说话的是关宁军出身的将领杨坤。

    闻言,胡守亮愣了下,八旗兵战力下降是有目共瞩的,要不然吴军上下也不会对清军如此轻视。只是今日这一仗,八旗倒是再打出了二十年前的凶劲,和当年洪太、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劲旅太相像了。真不知清廷是怎么凑出这么一支还能打的精兵出来的,若从前那些败在太平军手下的八旗兵都像今天这样能打,他们恐怕也不会有胆反清。

    “走吧,来日方长,我们败得起,鳌拜败不起。”

    郭壮图冷冷一笑,他没有必要将嫡系关宁军都消耗在这场已经打不赢的战斗中,他必须保存实力。正如他所说,鳌拜今天这是赢了,可他依旧改变不了局面,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不会因为一场两场的战斗就会改变。更何况,鳌拜的背后还有忠贞营的十来万人马,也许,鳌拜现在比他更头疼吧。

    撤军号令一下,尚在苦战坚持的吴军将领们在惊诧之余,也是不由松了口气。今天满州鞑子比从前狠得多,看得出,他们是真拼命了。这仗再打下去,除了多增伤亡,已经没有意义,不如先撤下去。

    。。。。。。。。。

    发现吴军主力撤退后,清军试图追击,但是收效甚微,转而以骑兵监视后撤的吴军主力,以步军围剿被包围的吴军。在清军的不住进攻下,刘子圣部彻底崩溃,刘子圣本人被清军活捉。杨武伯廖鱼、总兵王有功等人相继阵亡,最后,残存的三千多吴军在歧山侯王会的带领下困守在一座只数十米高的山坡上,凭借四周地形和夜色坚守。

    发现这支吴军败兵困兽犹斗后,清军停止了进攻,派人守住坡下小河。相信用不了多久,缺水缺粮的吴军就会自己投降。

    满天星辰下,王会丧失了突围的信心。他已经绝望,知道自己被抛弃了,等待他和部下的注定是死亡。

    下半夜的时候,坡下的兵士突然带着一个人找到了王会。看到这个人,王会不禁愣住了,因为此人正是他的外甥宋青全。王会不敢相信的望着外甥,因为他白天亲眼看到青全坠马,然后被十几个清兵围了上去。他以为外甥已经死了。

    宋青全上前跪在王会的面前,痛哭流泪道:“舅舅,青全没有死!”

    王会颤抖的扶起外甥,打量半响,方才问道:“你是怎么逃出来的?”

    宋青全垂下了头,告诉自己的舅舅,他不是逃出来的,而是被清军放回的。

    “清军为何放你?”

    王会怔了一怔,旋即明白清军为何放自己的外甥了。果然,宋青全吞吞吐吐道:“舅舅,我。。。鳌拜大人他。。。”

    王会打断了外甥,直言道:“鳌拜让你来劝降于我,是吧?”

    宋青全脸色一红,却将头微微点了点。他很害怕自己的舅舅不肯降,甚至会当着士兵的面将他绑起来,可是半响之后,他的舅舅却开口道:“鳌拜的条件是?”

    。。。。。。。。。。

    郭壮图率部撤到了中宣武以西三十多里的一个小镇子,这里据说是当年李自成攻打开封的大营所在,所以当地人称此地为闯王寨。

    夜色下,数百精骑打着火把冲地了闯王寨。一身戎装的吴三桂在得知郭壮图兵败之后,连夜赶到了这里。

    大帐之中,灯火通明,数十位吴军大将坐在帐中,他们紧张的望着吴三桂。白天这场战事中,这些吴军将领有的表现杰出,有的则是指挥失当,甚至还有临阵后退的。勇敢者自然不担心什么,胆小者现在肯定是忐忑不安,唯恐辽王会将自己推出去法办。

    只是,吴三桂并没有因为战事不利而动怒,也没有惩治无能将领的意思。他缓缓扫视了一众将领,沉声道:“开封关系中原得失,清军负隅顽抗在情理之中,今日之败,并非我军无能,实是清军已退无可退。本王伤心的是,那些阵亡了的士卒,唉,本王对不起他们。你们回头都要好生点计,对于阵亡士兵的家眷,日后我们要好生照顾,万不能让他们受了委屈。”

    听了吴三桂的话,一众将领都是脸色一黯。白天这一仗,炮灰死的固然多,可是嫡系精锐也折了许多,其中不少还是这些将领的亲信。现在人已经死了,他们没有办法让死人复生,能做的也只能是让这些人的家眷得到很好的照料。

    “王爷,我军势大,清军势弱,若是他们依险而守,或许我们拿他们没有办法。可开封一带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