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闹出什么妖蛾子,于是死命劝着。

    一面是自己的旧友,一面是自己的下属,汤效先也是犹豫不决。身为父母官,城中如此惨状,他哪又能真的于视无睹。只是教民刚刚散去,他要是派人抓捕,肯定会让教民们再次闹将起来。这后果,他现在实在是不敢担了。回来前,府里和他说的明白,齐王殿下已至杭州,不日就要来松江视察。这节骨眼再生出事来,休说他小小嘉定县了,就是松江府,江苏省都吃不了兜着走。

    “事情已然如此,我也不好再启事端。。。”

    汤效先最终还是没有听于百恩的,抓捕教民惩治。于百恩也知道这位兄长苦衷,知道嘉定要是再生乱,恐怕这位兄长的前程就会尽毁。他自感愧对城中百姓,也无脸再留在嘉定,当下就向汤效先辞行。心灰意冷,准备回原籍贵州,等母孝完毕,便参加会试。汤效先留他不得,无奈赠金数十两送别于他。

    教寺逼迫丁主薄答应的条款,汤效先随后几日兑现了大半。至于那位被枷死的大师傅,也由丁主薄代其出面吊唁。不过对于教寺提出的允宰耕牛这款,汤效先却是坚绝不应。教寺的人也怕这位汤县尊秋后算账,所以也不得得寸进尺。事情就这么平息了下来,官府这边赔了许多钱财,嘉定城中的汉人百姓损失了家当,伤了十几人,教寺那边得了许多赔偿,却死了个大师傅。

    只是,汤效先和教寺的人都不知道的是,教民冲集县衙这件事,背后却另有帮人在暗中参与。

    三月初六这天,嘉定县盐铁塘聚集的教民马某等人突然将镇上的几个铁匠请到寺中,请这几个铁匠帮他们打刀。

    刀乃兵器,杀人之物。铁匠们平日只打造农具、生产之用的铁器,哪曾打过刀。故铁匠们谁也不敢为马某等人打刀,马某等人便拿出大量钱财利诱铁匠。真金白银面前,几个铁匠眼为之一花,于是横下心来为马某等人打刀。总计打了两百多把刀,刀打造好后,铁匠们满心欢喜以为可以拿钱走人。不想,马某等人突然翻脸,半夜将铁匠杀掉,埋在寺后荒地。如此,外面的人就谁也不知道他们打刀的事。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横沥、新槎浦等镇市面上发生一桩怪事,有人将街上的竹竿全部买光。买竹之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其中不少生面孔,甚至还有北地口音之人。

    “买竹”事件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横沥等镇的乡长、村长们将事情报到了官府。知县汤某知道后,也觉奇怪,便派衙役到各乡查探,结果却是查不出什么,此事便不了了之。毕竟官府管不了百姓买竹。

第一千九十章 纳兰

    于百恩告别汤效先后,并未马上离开嘉定,而是慕名去了隔壁华亭县的西林禅寺。

    那西林禅寺在江南十分的有名,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初名云间接待院,院内有崇恩宝塔,气势恢宏,不过元初却毁于兵焚。后于洪武二十年重建,改名为西林禅寺,并修建西林宝塔,塔高七层,塔势峥嵘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真正一座江南名刹。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于百恩来江南,主要就是游览山水名胜,这西林禅寺如此有名,他自不可能过而不入。再者其母刚刚去逝,也正好在这名刹之中为其母上几柱香,企盼其母早登极乐。

    到西林禅寺时,日头还在正午。于百恩从寺中僧人处买了香,又捐了一百文油钱,便在寺中牵扯上香。稍后,便问了知客僧,在寺中随意游览起来。

    走在石塔丛林之中,听着钟声伴随而来的僧人客读声,不得不说,真乃一处人间仙境。游了半个多时辰,于百恩便想出寺,却于半道看到一个僧人领着一年轻人匆匆往后寺而去。

    那僧人倒也罢了,可那年轻人却让于百恩眼前一亮,因为这年轻人生得相貌堂堂,看着就是一表人材。于百恩暗自赞了一声也不知谁家的好后生,真是人品出众的很。不过松江之地乃江南首善之地,佛陀信众很多,有钱人家中基本都设有香堂,隔三岔五也会来寺中捐上一些香油钱。故于百恩也并未对此事太过留意,只道那年轻人是左近大户人家的子弟。只是那僧人偶然间却唤了那年轻人一声“纳兰兄”,让于百恩“咯噔”一下,留了心眼,觉得此事甚怪。

    让于百恩觉得奇怪之处便是那“纳兰”二字,因这“纳兰”并非汉姓,而是女真白号之姓。

    于百恩读书甚多,历练也多,见闻也广,知道原来关外有一女真部落叫纳兰部的,后来叫满州给吞并了,纳兰部的人就都成了满州人。

    所以,那被唤作“纳兰兄”的年轻人,断然不会是汉人,九成九的乃是满州人。

    如今大明已然光复江南,满鞑或被屠灭,或丧胆逃往北地,何以却有满州纳兰者出现在此地?

    这寺中的僧人又如何会和满州人相熟的?

    于百恩认为这事不简单,便偷偷跟着那僧人和年轻人。

    寺中有一半是对信徒开放的,尔今这寺中就有不少香客和游客,于百恩又是一身儒衫装扮,一看就是出来游走的读书人,所以寺中僧人倒不怀疑他。

    跟着那僧人和年轻人到了后寺后,于百恩看到二人进了一间厢房。他不便靠近,免得叫那二人发现,于是便装作走累,在凉亭下歇息。

    片刻之后,那叫“纳兰”的年轻人就从房中出来,和那僧人在房前说了几句话便拱手告辞。那僧人也不相送,自顾自的去了别处。

    此时正好另有几个香客路过,那“纳兰”朝他们看了一眼,倒未注意坐在亭中歇息的于百恩,就是见到了,也只以为是个香客。

    “纳兰”走远后,于百恩忙急步跟上,然后不动声色远远跟在后面。“纳兰”在寺外有三两随从,还有一辆马车,于百恩见他们上了马车后便向嘉定方向驰去。

    此人去嘉定做什么?

    于百恩越发困惑,想到嘉定乃好友汤效先的治下,又刚刚发生教民暴乱,他怕这几人可能是满州人的奸细,担心会出事,于是便也跟着去了嘉定。

    原是以为“纳兰”一行会去嘉定城中,不想他们并没有进城,而是去了城东一座大庄子。在那庄子呆的时间也不长就出来了,紧接着又去了一处教寺。同样,“纳兰”一行在教寺也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就匆匆出来,之后却是进了城,落脚在一间客栈内。此后,便再也没有出来过。

    于百恩跟了一路,总想发现点什么,但却是什么也没发现。“纳兰”一行除了姓氏让人生疑,其他看上去都很正常,并且那“纳兰”的随从都是松江本地人,并非北地之人。

    在客栈外守了半天后,于百恩自嘲一笑,觉得自己或许疑神疑鬼了,满鞑子早叫太平军撵过了江,怎可能还有胆来松江。难道他们不怕跟南都的那些满鞑一样,被齐王殿下活坑了不成。

    或许,自己听错了,那僧人唤的不是什么“纳兰兄”,而是其它吧。

    因为之前教民的事害的城中汉人百姓吃了不少苦,又让汤效先挨上面的训,于百恩实在不好意思再去见好友,便雇了辆马车,叫车夫赶往昆山。

    半道,经过先前那“纳兰”一行进去的庄子外面时,于百恩却看到有十几个乡民赶着几辆堆满竹竿的马车入内。竹竿用处很多,松江是水乡,这竹竿用得更多,于百恩没有怀疑什么。但当他再一次看到有几个教民也赶着堆满竹竿的马车经过时,却不禁再次生出莫名的不安情绪来。

    这不安,到底缘何而来,于百恩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对。

    他让车夫将马车停下,给了他些铜钱,叫他到附近去打听一下,可车夫却没打探出什么有用的消息。于百恩想自己亲自附近人家询问,但他是外地人,冒然问当地人,只怕效果还不及这本地的车夫。

    “客官,还去昆山吗?”

    车夫见于百恩不说走,也不说留,在那皱眉想什么,便催促了下。天色快黑了,这要再不抓紧赶去昆山,他明儿个可就赶不回来了。

    “走吧。”

    于百恩也是实在想不到什么,只得挥手示意车夫出发。车轮刚转动,他心却猛的跳了一下,想到一个骇人的可能竹竿削尖了不是杀人利器么!

    。。。。。。。。

    浙江钱塘江畔,难得要一览钱塘江景的周士相被军情司的急报坏了心情,他随手将急报递给了刚从镇江赶来的王辅臣,十分不满的对他道:“松江府那帮官员真以为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不成?人家到处收竹竿,他们就一点警惕性也没有?要不是军情司,我看他们被竹竿捅死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呢。”

第一千九十一章 矫枉过正

    王辅臣是带兵的人,自然知道竹竿削尖了可以杀人。想当年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军中就曾装备大量竹竿用来对付倭人的倭刀。历代农民起事,也曾大量使用竹竿作为武器,一来竹竿易得,二来便宜,易于上手。不过因为不知道松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王辅臣也不敢妄自猜测。

    据王辅臣所知,前阵在松江等地的清欠确是得罪了许多士绅地主,可那些敢闹事、敢反抗的多半都被治了罪。清欠并不曾针对百姓,士绅又被摧毁了大半,百姓无人煽动如何敢私下谋逆,这松江发生什么事叫大帅如此恼火呢。

    王辅臣下意识的去看手中的急报,可说来惭愧,他马鹞子其实也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军中开展识字运动,大办识字班,他马鹞子却愣是一次也没参加过。因为其是镇将,一镇之首,镇里的安军大使拿他没办法,总不能报到军帅府,说镇将不肯识字吧。和王辅臣一个德性的还有瞎子李,一马一步二大将,端的是两个大老粗,文盲一对。

    周士相没有注意到王辅臣脸上的尴尬之色,只在那愤愤道:“还有那些教民是怎么一回事?谁给他们的胆量围攻县衙的?这是造反,是谋逆!。。。那知县汤某不晓事就罢了,蒋国柱身为一省巡抚,也不晓事吗!他脑子想什么呢,教民散了就没事了?为什么不抓不杀?。。。不抓一批,杀一批,教民便不会知官府厉害,下次再弄出个大师傅来,是不是也要和这次一样充耳不闻,只求他们散了便能结案?便能天下太平了?。。。糊涂,愚蠢!次次如此,教民们只会胆子更大,只会越来越不惧法,不将官府放在眼里!。。。这朝廷法度一旦不能给人震摄,还能称之为法度吗!国家无法可依,地方无法可行,国家还能为国家吗!”

    钱塘江水波澜不惊,王辅臣却感觉到了齐王殿下胸中正在涌起波涛,这番话的背后,只怕满是齐王殿下的杀机。

    “教民之事,照我看和寿宁的盗户倒是异曲同工,不过盗户之事乃小患,归根结底是当地官府不作为,怕惹事,若有作为,行得霹雳手段,便不会有盗户之祸。刁民畏法,而不讲理。晓之以理不如晓之以法,好言安抚他们不若砍上几十颗人头。世上本无刁民,法度坏了,不能威摄,这刁民就会应运而生。对付刁民,与他空口白牙讲上若干大道理,有狗屁用,他们唯一怕的是死。但要他们知道会死,便自然会学着奉公守法。姚文龙在寿宁差事办的就很好,大刀阔斧,该杀就杀,该抓就抓,该灭门就灭门,该灭族就灭族,几桩事做下来,寿宁不是没了盗户之患,百姓不是不敢再争做盗户了嘛。”

    周士相亲自将姚文龙外放寿宁,对这个新会同乡也十分看好。姚文龙在寿宁的作为也确是让周士相感到满意。事实上,对付刁民或者对付不服“王化”的敌人,太平军有过很多处置经验。最早在香山时,铁毅和蒋和就曾在几个乡将当地大户士绅灭族了几姓,结果全香山境内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再也无人敢和太平军做对。“建村设乡”运动亦得已迅速推行下去,使得初到香山的太平军在立足未稳之际就能充分动员香山全境的人力、物力,奠定了接下来的反清军三路围剿作战胜利的基础。

    反观现在发生在松江的教民事件,周士相就深感太平军的老传统在近年缺失了许多。这老传统就是够狠,够毒,够灭绝人性。现在不是打天下,不是同族改朝换代,是汉民族为了存亡而进行的抗争,故讲不得仁义。死了的敌人才会让人安心,死了的鞑子才能让汉人安睡。不论在此过程中死了多少本不应该死的人,至少活下来的汉人能够挺起胸膛活着,能够骄傲的宣称我是汉人!

    江苏方面对教民事件的处置结果让周士相深感不满,事情的前因后果军情司派驻松江的人员早就密报上了上来,比蒋国柱转来的松江禀贴还要详细。从中,周士相了解到的恐怕比蒋国柱还多,比那当事人嘉定知县汤某还要详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