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年前,高民瞻曾接到北京的公文,命今后不得再提当年豪格军在四川所为,将四川人丁暴减的原因推到顺治三年就战死的张献忠身上。对此,高民瞻认为理所当然,大清兵乃王者之师,如何能犯那暴行。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若大清据得天下,高民瞻相信四川的真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事实,是真理,况大清万万年呢。

    只是,当年肃亲王在四川的屠杀行为却给清军酿了一颗苦果。当日吴三桂从保宁入川,靠的是麾下清军从陕西背来的粮食,要不然他寸步难行。就是现在,四川的清军粮草供应也大半依赖保宁输送,要是保宁的粮草断了,高民瞻在成都也是一天也呆不下去。这都困难到这地步了,他又哪里来的粮食可以输送给平郡王呢。

    高民瞻很头疼,也很恐慌,因为他从没想过西南大军有朝一日会被困在云贵不得出,原本相对轻松的四川现在竟然成了西南和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云南那边信王指着四川,贵州的平郡王也指着四川,可四川根本无粮,他又能指望谁呢。

    高民瞻在成都城里思量许久,最后决定把这皮球踢给总督李国英,他则是派人送信,邀请川中降清的明军将领到成都一会。接到巡抚大人书信后,新近得封向化侯的谭诣、慕义侯谭弘、总兵杜子香、马文远、郭啸清、冯国明、土知府安重圣等明朝降将降官便来到了成都。

    降将齐聚一堂,高民瞻命好酒好肉供应,在相互说了一番恭维话后,高民瞻端起酒杯,说出了他的目的。

    “本抚听说以前冯双礼、马宝、马惟兴等人都得孙可望信重大用,可他们最后却都叛了孙可望,致使可望归降我大清。现在看来,这人心真是不可测的很。”

    听高民瞻莫名奇妙说这件事,一众降将都是面面相觑。慕义侯谭弘似是想到什么,道:“巡抚大人,在座的都是粗人,肚子里没那么多歪歪绕绕的肠子,大人有话但请直说。”

    总兵杜子香一脸讪讪:“抚台大人莫不是疑我等会学冯双礼他们?”

    谭诣则是坐在那,端着酒杯觉吟不语。

    高民瞻微微一笑,说道:“诸位不要多想,本抚也是突然有感。不过本抚这次请诸位过来,却是希望大家能够将家眷都安置在成都府内,如此一来,同明军作战之时,大家就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呵呵,诸位大可放心,有本府在成都坐镇,断少不了诸将家小吃喝。”

    “这。。。”

    诸将没想到巡抚大人请他们来竟是要他们将家小送到成都来,一个个都愣在那里。

    谭弘暗哼一声,高民瞻说的好听,可这根本就是将他们家小控为人质。枉自己背叛大哥谭文降清,这清廷还是信不过他们!他强忍怒气,淡淡说道:“抚台大人这是不信任我们?”

    高民瞻摇头道:“非是本抚不信任诸位,实在是形势逼人,不得不出此下策,还望各位海涵!本抚这边早已安排下去,各位家小一来便能得到妥善安置。”

    谭弘苦笑一声,果是宴无好宴,只是他没理由反对此事,更不想被高民瞻杀鸡儆猴。可惜,当日一步走错,便再难回头,如果他不被谭诣说动,这会恐怕跟袁宗第、贺珍他们一起去了湖广了。

    谭诣从头到尾都没开口说过一句话,其余诸将见二谭不反对,他们自也没有理由和这个实力反对。高民瞻见无人反对,也是大喜,如此便不用做那强硬动作了。酒宴继续,只是众人吃得却不如先前快活了,肉嚼在嘴里干巴巴,酒喝着也是淡如水。

    从巡抚衙门出来,谭弘仍是不理会谭诣,不想谭诣却从后面追上来,拉了他一把,对他低声道:“你真要把家眷送来成都?”

    谭弘闷声道:“高民瞻都这么说了,这事由不得我们,你怎么做我不管,反正我是认命了。”说完,径直上前从亲兵手中牵过自己的认骑,扬长而去。

    目睹谭弘远去,谭诣也很不是滋味,他知道三弟对自己恨得很。回首望了眼巡抚衙门,谭诣嘴角却浮出一丝冷笑:高明瞻这是怕了!

    。。。。。。。。。。。。。。

    宁国府旌德,又过大兵了。

    这次过的不是打绿旗的绿营兵,也不是镶红正白的满蒙大兵,而是打着赤红军旗的明军。听说这支明军是打江西那边过来的,又叫太平军,其首领便是去年阵斩大清亲王济度和平南藩王尚可喜的新会“贼秀才”。

    太平军是前天傍晚出现在旌德通往宣城的官道上,最先发现他们的是紫山下胡乐镇的里正,随后该里正就坐了辆牛车进城报信。知县贾珍闻讯之后吓得不轻,大骂徽州府那帮官员混帐,境内来了明军竟然不知道把消息传出来,这下好了,明军兵临城下,他贾珍拿命去挡啊!

    县丞还算镇定,忙叫人往府城和周边的太平、宁国两县报讯,结果派出去的人没一个能回来的,这一下贾知县感到大事不妙了。

    。。。。。。。。。。。。

    《上品卿相》,推荐语:一个现代人的灵魂回到东晋,这个名士风流、风云涌动的年代里,用脱节于社会的思想演绎另一种风流。(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七章 城中为顺民

    旌德本是小城,平日连营兵都没有驻防,城中维持的主要就是县衙的一干差役,若县里有什么事需要出动兵丁,才由知县行文往府里请调,要不然平日城中是根本无兵的。

    前些日子浙寇沿江上犯,江南两岸府州县纷纷响应,大小官员可谓是闻风归降。旌德在宁国府的西南角,离长江和府城都远,所以知县贾珍消息收得晚,等他也决定派人往浙寇那请降时,南京城下的海匪早败了,浙寇也在铜陵瓦解,于是贾珍竟成了宁国府辖六县唯一一个没有易帜反正的知县。

    眼下府城和其余县里的同僚们都在忙着自赎,洗刷通贼嫌疑,贾珍这边却是悠然自得,甚至还巴不得朝廷在江南官场来次大整肃,如此一来说不得他贾知县就能高升为贾知府。

    可老天爷也太不开眼了,这前脚浙寇刚刚败走,后脚江西却来了太平寇。往外送消息的一个没回来,贾知县知道这道路八成断了,说不定那些报信的人这会都已丢了性命。

    思来想去,贾知县拿定主意,明军真来攻城,他便如上次海匪来时一样纳款请降。这个决定得到了城中士绅的一致支持,都说县尊这个决定极其英明。然而当旌德官绅备了犒师酒肉,准备开城迎接大明兵入城时,却发现大明兵压根就没往县城来。

    贾知县糊涂了,明军不来攻城去哪了?

    陆县丞派了几个胆大的差役骑了城中仅有的几匹快马去紫山打探,结果却发现明军压根就没停留,甚至都没在胡乐镇停留宿营就走了。

    当地村民说明军一路跑着过胡乐镇的,过兵的时候明军除了抓走两人当向导,对镇子里秋毫无犯。问村民们明军有多少人马,回答的五花八门,有说成千上万,也有说几百人,更有说只看到几十人过去。

    差役们把消息报上来,陆县丞也吃不准了,不知这明军既是从江西打过来,为何不攻城掠地,反而一路朝东北跑的。

    “难道他们是想打府城?”陆县丞大胆的猜测。

    贾知县却另有猜测,说这明军是不是想去袭击江宁的?

    陆县丞一拍大腿,失声道:“怕真是如此!”

    可就算明军是奔江宁去的,贾知县和陆县丞也没法子去通风报信,先前几批去报讯的人到现在都没回来,城里头可没人再敢出去了。

    最后,贾知县拍板做了一个他认为十分明智的决定,那就是静观其变。要是这江西来的明军真把江宁占了,那他立马易旗反正;要是和上次海匪一样占不下来,那这事自然作罢。反正明军没进旌德城,究竟站在哪边好操作的很。

    陆县丞也说好,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却不料这才刚定下主意,外面又有人来报,说是城外来了明军。

    贾知县和陆县丞吓了一跳,不是说明军都过了紫山走了吗?怎么又冒出来明军了!

    到城头一看,贾、陆二人呆在那里,城外确是来了明军,不过只有寥寥数十人。为首的明军军官将一封信射到了城上,贾知县赶紧拆开看,上面却是一行大白话——“送些鞋子与吃的给我们,要不然我们就攻城!”

    这要求让贾知县和陆县丞发愣,边上一个识些字的衙役见了却是“噗哧”一笑,嚷道:“县尊,这明军连鞋子和吃的都没了,咱们还怕他们攻城?说不得这会他们都饿得没了力气,要不县尊下令,小的带人把他们擒进来?”

    这衙役的话让陆县丞大为心动,一时竟有些跃跃欲试。贾知县却说不妥,怕是有诈,明军要是没了吃的和穿的,怎么敢跑来。再说,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明军会过来,万一明军的大队在后面,那岂不是惹来大祸。

    那衙役嘟囔一句:“明军大队不是走了么?”

    “若是他们回来怎么办?”

    贾知县瞪了眼这冒失的家伙,在他看来,明军的要求并不过份,要是弄些鞋子和吃的就能把他们打发掉,那可是再便宜不过的事。

    陆县丞想了想,也觉不应该冒险,这边正要问问明军要多少双鞋子,城上却惊叫起来,说明军攻城了。

    贾知县和陆县丞又是一惊,赶紧趴城上往下看,却见七八个明军顶着几面盾牌跑到了城下,然后把什么东西扔进了城门洞子,迅速又跑了回去。未等城上的人反应过来,城门洞子就“轰”的一声巨响,震得人耳膜子嗡嗡乱响。一股黑烟也从城门腾上半空,鼻间嗅到的也是剌鼻的硝烟味。住在城墙不远处的百姓听到城门这里巨响声跑来看时,却发现城门洞子一片通亮,那厚重的城门竟是不见了踪影。

    “城破了?!”

    所有人都是目瞪口呆,胆小的衙役已经扭头撒丫子跑了。

    从地上爬起来,耳朵还在响着杂音的贾知县好不容易清明下来,结果听到的就是城破了的喊叫声,那刻,他直觉天旋地转,直以为今日就是他的死期。正苦时,城外却有声音传来。

    “开了你们的城门,只是要你们识趣些。现在马上把我们要的东西送过来,不然我们就冲进城杀人了!”

    怔了数秒后,陆县丞抢在贾知县前将这事应了下来,随后城中立时动员起来,不到小半个时辰,就有一批鞋子送出了城。城中本来就备有犒军的酒食,这会也都是搬了出去。说来也怪,这城门都开了,城外的明军却真的没有入城,而是急忙急了的挑选合自己脚的鞋子,然后围坐在一起猛吃一通,接着把嘴一抹起身拿着武器列队,看样子真是要走。

    贾知县阿弥陀佛,走了就好,走了就好。满城绅民也都是齐松气,可那帮明军中却跑出一人将一块木牌插在了城门前。牌子上用石灰写着几个大字——“城中为顺民”。

    那明军把牌子插上后,朝送东西出来的人说道:“东西别收,我们后边还有弟兄要过来,你们每隔半个时辰就送一批鞋子和吃的放到这里。照做的话,保你们城中平安,要不然就杀你们个鸡犬不留!”(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八章 尚书大人乃饵也!

    芜湖,因为蒙古二鞑子大爷的到来又姓了明。

    成功骗取芜湖城后,千户那木图和安军使吴重山立即向浙军发出信号,很快,兵部尚书张煌言便再次屹立在芜湖城头。

    此时的张煌言一扫十数天前的迷茫和绝望,又一次意气风发。经太平军的帮助,三千多被清军抓捕去的浙军士卒被解救出来,原先在铜陵自溃的水师也被张煌言派人重新联络往芜湖集结,现在浙军已经恢复到五千余人,三百多条船。那木图部将擒获的数百绿营兵连同缴获的军械也交给了浙军,现下已经打散分给了浙军各将。

    太平军并没有在城中驻扎,而是在浙军赶到后便退到了城外。安军使吴重山带着几人留在城中和浙军的参军徐允耕作相交关接事项。

    在城头感慨一番后,张煌言来到芜湖府儒学,先在孔庙行礼,再转至明伦堂前,此时城中男女老少纷至,皆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再次到来的大明兵部尚书。百姓见到张煌言后便即哭诉浙军撤退后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有亲人被杀的更是泣不成声。

    张煌言无比愧疚的拱手对众人道:“是我张煌言对不起大家!诸位所受的苦难,我张煌言来日一定为大家向鞑子讨回来!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光复南京!”

    百姓多不知外面到底发生什么大变,只知浙军又打来芜湖,故而都道大明恢复有望,因而一听张煌言说南京能够光复,顿时纷纷叫好。

    “各位乡亲父老,我们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