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月二十六日黎明,清军从海上出发开始进攻,郑军将领周瑞、陈尧策奋勇抵抗,壮烈牺牲。达素派浙江水师攻击郑军大将陈辉部,陈辉令部下大发火炮,火烧大量清军舰只,清军抵挡不住,且战且退。中午,海上刮起大风,海浪汹涌,郑成功亲自率领巨舰冲杀清军船队,户官建平侯郑泰也率领大金门方面郑军加入战斗,郑军越战越勇,清军溃败横尸遍海,达素乘坐小船狼狈逃回泉州。

    有两百名满洲兵乘船逃到大金门岛企图据守顽抗,郑成功手下将领马信命人诱降这股满州兵,然后解除其兵器在夜里将这两百多满州兵全部绑上大石投入海中活活溺死。高崎方面,郑军守将陈鹏却暗地约定清军打算投降,从同安出发的清军以为高崎唾手可得,于是放松警备,可陈鹏部下陈蟒不肯投降,率领部下奋起抵抗清军,已经登陆的清军毫无防备,被杀得血流成河,跳入大海溺死的清军不计其数。高崎方面郑军共击毙清军一千六百余人,并俘虏了清军主将吕哈喇。郑成功闻讯立即逮捕叛变的陈鹏,以陈蟒顶替他的职位。

    此次战役令得福建清军元气大伤,从浙江调来的水师全军覆没,达素不敢据实向清廷上奏,只称小溃,实际却是再也不敢对郑军轻举妄动。郑军也因此解除了陆上清军对厦门进攻的危胁,全力准备七月北上长江之役。(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章 困局

    从普宁逃回潮州的乌真超哈副统领卢光祖第一时间就组织了潮州城中青壮上城协守,防止太平军趁势夺取潮州。原想着简亲王那边知道乌真超哈覆没后能立即回师击溃太平军,而自己虽然阵丧统领,但有守住潮州之功,多半也能功过相抵,不至于被朝廷责罚太过。可几天过去,却是连大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他心下不由有些慌了。

    第五天,卢光祖派往普宁南边打探消息的探子带回了一个坏消息,太平军在云落径和北山村沿着官道修筑了十几里长的工事,完全堵死了简亲王大军回师道路。且据那些修筑工事的民夫说,太平军在南边的玄武山和清军恶战一场,光是带回来的阵亡将士尸体就有四五千,伤亡十分惨重,但却是将清军给堵在了玄武山。

    探子打听来的消息虽没有确切表明简亲王大军是否被太平军重创,但卢光祖却从太平军在云落径修建完成的工事捕捉到了大事不妙的讯息。若他没有猜错,太平军是想用这些工事将简亲王大军封死在南边,万一简亲王拿不下陆丰城,那上万大军就被活活困在碣石卫一带了。

    陷于绝地,又无粮食供应,大军下场如何,征战多年的卢光祖如何能不知。他有心想救,可手下却没兵,惊慌之下便只能立即派人向福建方面发去急报,请求福建方面立即调派兵马南下救援。

    潮州求援急报是在达素从厦门刚逃到泉州的第二天送到他手中的,达素当时是既震惊又恐惧。震惊的是济度两万余大军竟然敌不过太平军。反叫他们断了粮道,包围在碣石卫至陆丰这段几十里长的狭小区域内;恐惧的是万一济度战死,他这安南将军肯定逃不脱朝廷的严厉处置。加上他瞒下来的金厦之战损失,革爵都是轻的,朝廷能不砍他脑袋便是他章佳氏坟头冒烟了!

    亲王尼堪战死后,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勒善等高级将领全部受到勒爵、革职等严厉处分,汉军和绿营的一些将领更是被杀了数十人。当时达素就在尼堪军中,不过却是因领别兵在他处而免受处罚,可是那帮同僚们的下场他却记得清楚。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

    这一次若再折了简亲王,可想而知皇帝会如何震怒,即便这个简亲王和皇帝并不对付。甚至是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剌,可这不代表济度要是死了,皇帝不会拿他们这帮奴才开刀。当年随尼堪南下的那些将领下场可是沥沥在目呢。

    达素头都大了,肠子也悔青了。后悔不该脑子发热想毕全功于一役。擅自发动金厦之战,导致福建清军伤亡惨重,无力南下救援济度。更后悔的是不应该在战败后上折子瞒报损失,朝廷只当他手下还有足够兵马,现在潮州求援急报来了,作为离济度大军最近的一支兵马,达素不派兵去救还指望谁去救!

    派兵救济度,无兵可调。不派兵。济度万一战死,自己性命不保。达素是万万不敢将自己的性命放在皇帝主子的宠信上的。要是济度真的死了,到时就算皇帝不要他命,议政王公大臣们也会要他达素脑袋的。

    急得如热锅上蚂蚁的达素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幕僚却给他出主意,说不管他有没有足够兵力南下救援简亲王,这姿态都是要做给朝廷看的,反正朝廷也不知福建真实情况,便先将离潮州近的南靖、诏安等地营兵凑了发往潮州,往朝廷报说已调兵南下,若是救得了简亲王固然皆大欢喜,救不了也是没法子的事,毕竟谁也没想到简亲王领着两万多大军竟然打不过太平寇,而从福建调兵也需要时间,路上也难免会发生些意外,再者也得留下足够兵马防备金厦的郑军。只要姿态做足,真要是救不了简亲王,谁也不能说达素没有尽力。况且简亲王若真的丧在太平寇手中,朝廷首先追究的应该是广东的那帮人,其次才是作为援军的福建方面,所以达素完全不必杞人忧天,朝廷总不可能在广东丧了亲王后还要拿福建的主帅开刀吧?这可是大忌。

    幕僚又说,也正好趁南下救援将在金厦的损失许算在内,只要封下面那帮人的嘴,不但没有过错,反而能捞一个不计伤亡力援简亲王的忠臣形象出来。

    这幕僚是做过前明总兵师爷的,一番道理说下来听着还真是那么回事,达素听后,虽觉这主意馊到家,有损他达素名声,可眼下却也是最好的法子了,当下也只能采纳了。命人持大将军手令急令南靖、诏安等地营兵三千余发往潮州归卢光祖统领,严命卢光祖必须夺回被太平军占领的普宁城,打通和济度大军的联络通道,要不然军法从事。这算是将责任直接压在了卢光祖身上。

    3000多福建清军用了四天时间才赶到潮州。接到达素手令的卢光祖气得直骂娘,知道达素是把自己给当替罪羊了,成功了是他内大臣、大将军指挥有方,不成功是他卢光祖无能。

    痛骂归痛骂,明知是阳谋也没办法,达素是内大臣,皇帝派往福建的安南大将军,自己又是什么东西,皇帝是听他的还是听自家奴才的?

    为保自家性命,卢光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勉强凑了两千多兵,加上福建的三千多兵,合计五千余兵开向普宁城。结果却是连攻数日不克,任他怎么激将,城内太平军就是死不出城,太平军的将领在城头上置酒高欢,还把娘们的内衣裤和那月事带从城头扔下耻笑他们,根本不把卢光祖放在眼里,直气得卢光祖在阵前跳骂连连。

    卢光祖部下的兵都打得没了精气神,福建兵也是牢骚满腹,谁也不肯再上前卖命。卢光祖有心退兵,可又怕失了亲王清廷会砍他的脑袋,不退吧,耗在普宁城下又不是回事,当真是进退两难。达素还能将责任推到他卢光祖身上,他却是不知推到谁身上了。

    此时,太平军早已从玄武山口撤回北山村,从惠州海运过来的第三镇的一个旅也已赶到,他们的到来及时补充了北线太平军实力,使得太平军更有把握守住北山村一带的官道。

    太平这是深夜撤走的,清军第二天才发现太平军撤走。初时济度还不敢相信太平军竟然撤走了,等到第二拨人确认后,济顿时大喜过望,对杜尔佑和纳海他们说道,看来太平寇前几日是虚张声势,其实实力也很虚弱。杜尔佑他们也想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解释太平军从玄武山撤走这一事实,为防夜长梦多,济度立即命令各部出玄武山北进,又命额真阿日勒率蒙古各牛录快速北进,争取追上撤退的太平军,无论如何也要再撕下他们一块肉,一报玄武山之仇。

    只要不是强攻,苏日勒自然卖命,领着所部骑兵快马冲过玄武山间的官道,呼啸向北而追。结果追了数里地果然发现太平军的踪迹,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蒙古兵们目瞪口呆,原先他们一路过来的官道不知何时竟然叫人挖了无数壕沟出来,那壕沟后面还密集砌起了好多堡楼来。从玄武山撤下的太平军此刻都躲在那些堡楼里,苏日勒清楚看到好多堡楼里的开口孔里架着火铳。那壕沟里也是布满尖桩,唯一能过的通道是对面吊起的一块块木桥。

    太平军修建的这些工事一眼望不到头,攻破一处还有无数处,肉眼可以看到,在一些堡楼的下方,密密麻麻的排着无数火炮,却是乌真超哈从北京带来的大炮,其中重达几千斤重的大将军炮看着更是吓人,那乌洞洞的炮口正笔直对着前方。

    济度到来后也被眼前所见惊呆了,明军的卫堡他不是没有见过,山海关往北现在就有不少明军修建的卫所,最多时几十里地就有十几处。太平军修建的这些堡楼规模并没有辽东那些卫堡大,甚至小得可怜,可却修得密集,壕沟在前、碉堡在后,十堡有一岗楼,岗楼下配有火炮,将个官道堵得是密密麻麻,当真是飞都飞不过。官道两侧不是河塘就是群山,叫人想绕都绕不了。

    这是一处比玄武山还要叫人绝望的所在!

    清军上下呆若木鸡的看着眼前几天前还不存在的建筑群,不解、困惑、震惊、茫然,甚至于绝望。

    杜尔佑一颗心直坠深处:这要多少人命才能攻得破!

    纳海的嘴唇都咬得发青了,冲锋陷阵他从来不怕,可是在这从未见过的防御工事前,他却真的怕了。

    归德总兵刘忠和南阳总兵张超双双立在马上,这对难兄难弟现在也有想哭的冲动。

    争吵了半天后,清军发起了进攻,结果半个时辰就遗尸七百余具,却连太平军的第一道防线都没能攻破。那些躲在堡楼里借着发射孔开铳的太平军甚至都没几个被箭射中的。乌真超哈的大炮将太平军防线前变成了一处人间地狱。

    济度下令撤军,撤回碣石卫,他清醒意识到他已不可能从太平军的防线突围北上。(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分崩离析

    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最为波澜壮阔的时代,

    深陷在屈辱沼泽中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他的前方是凶残野蛮的殖民列强,

    他的背后是落后**的封建王朝,

    他却只是一个来自现代的普通人。

    ——《甲午崛起》

    。。。。。。。。。。。。。。

    无法夺取北线的清军不甘被活活困死,在简亲王济度的指挥下再次强攻陆丰城。清军上下皆知此时困境,若是拿不下陆丰城,他们就将被活活饿死,故而为了活命,清军上下皆是拼命,攻势十分猛烈。

    城内太平军及惠州兵在太平军第二镇镇将铁毅的指挥下奋勇反击,双方谁也不肯退让,这一仗只打了两个多时辰,城下尸体堆积成山,清军伤亡两千余,太平军伤亡也在千余人。城门几度告急,却几度化险为夷。

    傍晚时分,在陆丰和海丰之间机动的骑兵旅一部在镇将邵成国的带领下出现在清军右翼,致使济度不得不分出蒙古兵阻截太平军骑兵,以免被对方冲击中军。

    邵成国部千余兵和同等兵力的蒙古兵在平原上展开了一场骑兵对冲,结果却是不敌蒙古兵,伤亡数百人后,邵成国率部脱离和清军的接触,向海丰方向撤退。

    此时,攻城的清军亦已疲倦不堪,久攻不下、伤亡惨重令得清军再次丧失攻城的勇气。骑兵的胜利没能改变他们的困局,天黑之后。济度无奈下令收兵,次日在贝勒杜尔佑的劝阻下,济度下令全军退回碣石卫坚守待援。

    碣石卫是明军为了防备海上之敌修建的卫堡。周围土地尽是盐碱地,根本无法种植农作物,原先住在碣石卫的百姓都是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崇祯十七年碣石卫被农民军苏成部占领后,先是遭到惠州明军攻击,后来因苏成不肯降清,又遭到潮州、惠州两地清军的进攻。十几年战乱下来,世代生活在碣石卫的渔民不是被乱兵所杀。就是携妻小背井离乡迁往他处生活。

    太平军从潮州退军后便在惠州境内实行了坚壁清野,碣石卫中居住的原苏成部家眷和依附苏家的陆丰百姓都被太平军撤走,只剩几百不肯走的老弱妇孺。清军占领碣石后将这些老弱妇孺屠戮怠尽。却是没来得及将潮州的军粮转运过来。济度率残部退入碣石卫后,为了节省军粮,竟下令屠杀随军的民夫,致使一千七百多民夫惨死在海边。尸体被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