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贵女反穿日常-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河挽着胡氏的胳膊,妯娌两个甚是亲密。

来到萱瑞堂,分主宾落了座,清河仔细询问齐令宜一家的情况。

“好,都好,有兄嫂在京城打点,四老爷和我在苏州事事都顺遂,”

胡氏长得白净秀美,嘴皮子却十分利索,说出的话也好听,“特别是我们家的严哥儿,更是多亏了大哥和大嫂照顾……”

PS:一更,谢谢floodjiang、正前方是海亲的月票,谢谢亲们的订阅和支持,谢谢哈!

第071章 亲兄弟

严哥儿,齐严之,齐令宜的嫡出长子。

三年前被父母打发到京城,一来是求学,二来是想在京里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

奈何小小少年涉世未深,刚出家门,便被别有用心的柔儿缠上,设下一张温柔情网,将齐严之罩了个严严实实。

清河县主查出柔儿的底细,但碍于齐严之,不好直接处置,着实费了些心思才把这个祸害弄死。

说起来,县主也是蛮无奈的,如果齐严之是自己的儿子、而非侄子,那就方便多了。根本无需麻烦,直接揪着他的耳朵,一边怒骂笨小子、一边将柔儿的真面目告诉他。

可对上齐严之就要多想一想了,唯恐一个弄不好,让侄子生出不好的想法,继而弄得和齐令宜一家都生分了。

虽然那件事处理得麻烦了些,但结果总是好的。

过去三年,齐严之一直乖乖在京华书院上学,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门第相当的朋友。

平日里参加参加诗社,跟着师兄、同窗们去外地游历一番,短短三年的时间,当年那个青涩、腼腆又单纯的小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成熟、稳重的翩翩佳公子。

去年过年的时候,齐严之特意回了趟家,与许久不见的父母弟妹团聚。

胡氏见到儿子,又是激动又是高兴又是心酸。儿子的成长和变化让她高兴,可错过儿子最关键的蜕变,又让她有些失落。

但总体而言,胡氏对如今的齐严之非常满意,对于悉心照料、管教他的兄嫂十分感激。

所以,此次回京,胡氏一见面就忍不住表露出了对大嫂的感谢之情。

“严哥儿是个好孩子,像他父亲,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书院的先生们都非常喜欢他,来年乡试。定能给你考个举人回来。”

县主对齐严之也诸多满意。教养了这几年,孩子总算长大了,也懂事了。

县主还想着,待找个合适的时候。让齐谨之给他透一透柔儿的事。

齐家藏有奇宝,不知多少人暗中惦记。类似柔儿的事,极有可能会再度发生。

齐严之是齐家的子孙,虽然他们这一房已经算是旁支了,但齐令宜对于家族中的一些秘密还是知道一些的。

齐令宜知道了。难免齐严之也会听说一点儿。

为安全计,还是从根儿把问题彻底解决为好。

现在胡氏进京了,县主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可以卸掉一些了。至少在齐严之的管教问题上,她可以移交给胡氏。

打发了顾伽罗和齐敏之,县主借着跟胡氏商量齐严之婚礼的名义,拉着胡氏在暖阁里密谈。

“……竟有这样的事?严哥儿没给家里惹下大祸吧?”

胡氏出身宋国公府,祖上也曾跟着高祖爷东征西讨,况她做了齐家二十多年的媳妇儿,对于齐家的宝贝多少听说了一些。

当年齐家出事后,齐令宜忧心忡忡。大醉了一场,酒醉中,他曾经跟胡氏嘀咕了几句:幸好老祖宗留了后手,否则咱们齐家将一蹶不振。

胡氏不敢多问,隐约知道齐家有着朝廷都忌惮的神秘火器。

偏偏自家儿子单纯、善良,生平头一次独自出门就给家里招来一条美女蛇,险些危机家族。

时隔三年,事情早已过去,可胡氏听了清河县主的话,还是忍不住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呵呵。没这么严重。严哥儿只是心善,这才被歹人利用,幸好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麻烦。”

县主忙拍拍胡氏的手背,笑着说道:“事情早就过去了。原本我不该再提。但现在京里不太平,咱们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严哥儿马上要成亲了,来年考了科举,也能计划着入仕了,有些事就须得谨慎起来。切莫被人钻了空子才是。”

胡氏连连点头,“大嫂说的极是。这次我回来,就想着多呆些日子。新媳妇过了门,我好歹亲自带一带。等她诸事都上手了,再回去不迟。”

原本胡氏还想着跟兄嫂提一提丈夫调回京城的事,但听县主这么一说,她火炭一样的心不禁冷了下来——京里不太平,他们回来做什么?还不如远远在江南多给家里弄些产业。

“你这个打算很好。严哥儿的媳妇儿是梁国公吴家的女儿。细算起来,咱们齐家和吴家是老亲,祖母去了,两家的关系才渐渐淡了下来。”

县主缓缓的说道:“但不管怎么说,齐家和吴家是姻亲,如今亲上做亲,严哥儿娶了吴家三房的女儿,也是难得的缘分。吴家的女儿我亲去看过了,模样好、教养好、品性也好,除了父亲早亡,竟是无一处不好。”

“是呢,我对吴家小姐也甚是满意。我娘家的嫂嫂写信去苏州,恭喜我找了个好儿媳妇呢。”

提到未来的儿媳妇,胡氏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当初给齐严之议亲的时候,齐令先和清河县主操了不少心,精心挑选了几户人家,命人逐一去调查,而后把一大摞的调查资料送去了苏州。

齐令宜和胡氏拿着资料反复研究,又是命心腹去京城核实,又是询问齐严之的意见,最后才敲定了梁国公的侄女吴氏。

现任梁国公是齐令先、齐令宜的表兄,按照这个关系算下来,齐严之和吴氏也是表兄妹,只是关系已经很远了。

而且单看门第,齐严之能娶到吴氏女,多少有些高攀的意思。

毕竟齐家已经不是勋贵了,而吴家还是公侯之家。

但如果将两家的亲戚关系摆到明处,外人倒也不会说什么。亲戚嘛,爵位没了,多年的情分还是有的。

如此,也就不会有碎嘴的非议齐家高攀,笑话齐严之配不上吴氏女了。

县主点点头,胡氏满意就好,老爷和她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她从袖袋里掏出一张契纸递给胡氏,“这是隔壁胡同的一套宅院,谨哥儿在西南弄了些产业,怕引人非议就没有放到明处,老爷和我商量过了,咱们的祖宅没了,你们一家回京后不能没个住的地方,暂且就住在这个宅子里吧。”

胡氏拿着契纸有些无措,不知该不该收下。

县主笑着说,“收下吧,虽然是谨哥儿捣鼓出来的产业,可到底用了老祖宗留在西南的人脉,按理应该归到公中,只是咱们的情况四老爷应该也与你说过了,那些产业不好让人知道。少不得,你们要吃点子亏了。”

胡氏明白了,赶忙笑着说:“瞧大嫂说的,咱们一家子骨肉,何必分得这么清楚?”

嘴上这么说,胡氏却将房契收了起来。

县主见了,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很好,老四一家都是明白人,这样才不会生出嫌隙。

PS:谢谢阿喵宝宝亲的月票,谢谢亲们的订阅,谢谢哈!

第072章 明算账

“这套宅院是五进五出的,原是一位吏部老大人的宅院,因致仕回乡便卖了,老爷亲自去看了看,觉得好就买了下来。”

县主简单介绍了一下房子的情况,既然是分给齐令宜一家住的,总要让人家满意才是。

“房舍的布局甚是雅致,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老爷说你们在南边住了这些年,应该会喜欢。这还不是最妙的,最让老爷满意的,是宅院的位置。”

县主故作神秘的笑了笑,伸手指了指萱瑞堂一侧的花园,“你那新院子的西南角门正好与花园子相连,打通了,咱们便又是一家了。平日里想过来找我说话,抬抬腿就来了,很是便宜。”

胡氏一听,很是欢喜,抚掌道:“那可真是太好了,刚才我还想着,让严哥儿和他媳妇儿去新宅子住,我呢,就腆着老脸赖在嫂子这儿。嫂子素来大度,总不会把我赶出去吧?反正我是个破落户,就赖上嫂子了。”

一番话说得县主忍俊不禁,一指头戳在胡氏的额头上,“你呀,都快做婆婆的人了,还这般促狭。等明儿你的儿媳妇进了门,看你还怎么摆婆婆的谱儿?!”

胡氏无所谓的抬起头,涎着脸笑道:“那有什么?!婆母去世的早,家里全靠嫂子你支撑,我来的时候,我们四老爷还说呢,在他心里,最是敬重大嫂。那句‘长嫂如母’,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大嫂您面前,我还要什么脸面、摆什么谱儿?”

胡氏的话情真意切,虽稍有夸张,却发自肺腑,县主心里好不熨贴。

“让你这么一说,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县主笑着摇了摇头,继续说:“严哥儿要成亲了,按照家里的旧例。公中应该出两万两银子。一应酒席、小戏等开销,也皆从公中出。我已经让大奶奶去准备了,这些你就不必操心了。”

胡氏连连点头。

名义上,齐令先和齐令宜已经分家。当初为了保全齐令宜,给齐家留一条血脉,齐令先甚至把弟弟这一房开出了宗籍。在官府的备档上,齐令宜已经另立宗祠,算不得齐令先的家人。

而事实上。不管是齐令先也好,还是齐令宜也罢,他们兄弟从未想过和对方生分。

齐家东西两府内斗几十年,不知多少子嗣都成了牺牲品,以至两府长大成人的男丁都非常少。

东齐自作孽,硬是将为数不多的男丁折腾的仅剩下了齐勤之一人。

西齐也不比东齐强多少,齐令先这一辈上就两个兄弟,一母同胞所出,若是他们再分了家,齐家就更势单力薄了。

齐令先和齐令宜都是聪明人。断不会做出自断臂膀的蠢事。

齐令先未雨绸缪,敢将三分之一的家产交给齐令宜隐匿起来,就是信得过弟弟。

齐家出事后,齐令宜无需大哥‘提醒’,便主动让儿子将那部分财产送回京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得起大哥的信任。

不管表面上是个什么样子,私底下,齐令先和齐令宜仍是相互信任、相亲相爱的好兄弟。

彼此间也从未生分过。

齐谨之在西南折腾出来的产业,井盐也好、银矿也罢,齐令先全都算到了公中。给毫不知情的齐令宜分了一份。

唯有胡椒种植园没有动,那是顾伽罗的私产,齐家从没有做过侵占媳妇嫁妆的事情,太丢脸了。齐家男人不屑为之。

“……这是那边矿上的账册,你也瞧瞧,心里好有个数。”

县主交给胡氏一本册子,端起茶碗,笑眯眯的看着她翻阅。

胡氏没有客气,掀开账册细细的看起来。她管家多年。算账什么的十分熟练,看着那一行行的数字,心中已经大概算出了总账。

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合上账册,胡氏叹道:“还是谨哥儿能干,不到三年的时间,竟给家里置办下了这么大一笔产业。我们在苏州快六年了,所得的红利居然还不足他的一半。”

真是应了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啊,身为被拍死的前浪,胡氏多少有些怅然。

不过一想到这么大一笔银子自家也有份,胡氏又高兴起来,将账册交给县主,自己从袖袋里抽出了几张纸。

“大嫂,这是江南珠场去年的红利,您请过目。”

胡氏将几张纸递给县主,赞了句,“当初大老爷写信给我们四老爷,说珍珠可以人工饲养的时候,我还觉得匪夷所思。不成想,老爷寻当地的匠人实验了几回,竟真的成功了。今年进上的贡品中,就有咱们珠场养出来的极品黑珍珠和粉珍珠,一个个足有龙眼大小,放到市面上,一颗就价值千金呢。”

齐令宜在苏州,最初是收取盐商的孝敬,但齐令先觉得这样不安全,很容易出事。

正巧顾伽罗曾经跟齐谨之提到过,说是珍珠可以像牲畜一样人工养殖,还说南边多湖泊,江浙一带还靠着海,可以选派得力的属下去海边圈个海场试一试。

齐令先便给齐令宜写信,也不知道齐令宜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实验了一两年,还真养出了成品。

有淡水养殖,亦有海水养殖,弄出来的珍珠成色还不错,年年都能获取令人咋舌的暴利。

因为这项生意是顾伽罗的首创,所用到的资源和资金也都是齐家共有的,所以齐令宜没有将珠场纳为己有,而是算成了家族产业。

从前年开始,齐令宜每年年底都会命人送来当年的红利银子。

齐家也正是靠着这笔钱,才能养活庄子上的大批壮丁,以及维持齐家工坊的火器研制。

毕竟,清河县主的嫁妆再丰厚,也有用尽的一天。

而且以齐令先的骄傲,他根本不会吃用妻子的私产。

即使对外齐家是这么说的,但齐令先却不会真的这么做。

这几年来,一家人除了住在清河陪嫁的这栋房子之外,所花费的每一文钱,都是齐家男人挣来的。

“嗯,能盈利就好。最初我心里也没谱,还是四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