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长女-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家还联同工部侍郎袁家、户部侍郎江家在祥和大街的西侧设置了粥棚,以供流民食用,沈则远和颜商亲自督促此事。粥棚所用的米也不是糙米,而是实在的白米,而且那米粥稠厚,流民蜂拥而至,就连京兆的乞丐,都闻风而动了。京兆府为此出动了不少护卫来维持粥棚的秩序。这三家的义举也赢得了京兆百姓的一致赞扬,朝堂官员对沈华善、沈则敬等人也另眼相看,只沈华善、沈则敬忧心台前河道之事,脸上没有多少笑容。

沈则敬书房内,沈宁也随伺,继续翻看那治水的书籍,沈则敬也知道这个女儿近来都在忙碌此事,心中感叹这个女儿懂事之余也将长泰帝征召安置流民良策的事情告诉了她。

其实长泰年以来,天灾不少,已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救灾和赈灾模式了。审户、核灾、开仓义济等程序都已经完备,赈灾的措施也多种多样,比如蠲免,即为遇灾时免除钱粮赋税,这是长泰一朝最重要的赈灾措施,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关键是执行的力度,有多少官吏是真心执行这些程序的,又有多少官吏是想趁着天灾发灾难财的,这都说不准。吏治的败坏,使得这些政策根本无法有效执行,更甚至,灾祸越重,官吏越贪,民众越苦!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流民才会越来越多,长泰帝征兆安抚流民良策是危局之下的必然选择了。

沈则敬是知道这些的,早在沈华善叮嘱黄易要看实常平仓和注重审户之时他也感觉到了这些救灾赈灾的措施难以施行。“是民非困于灾,直困于贪吏之苛敛啊。”他在书房踱步,有感而发。

“我时听母亲说,管家关键是有道。要是家中下人谁家有了困难,就会多派他去与别府送礼送贴,以便让其多得些赏钱,父亲,现在朝廷有灾难,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呢?”关于赈灾之策,沈宁也没具体的办法,只能这样探索着问沈则敬。男人对于内宅事宜都不太关注,其实内宅即朝堂,说不定沈则敬听了能相处办法来。

沈则敬听了沈宁的话,久久不语,寻思着其中的可能性,却一时不得法。沈宁也再无别的言语,直到她回了青竹居,沈则敬的书房也都一直有灯亮。

第五十九章治水良人

第二日,沈则敬在上早朝之前,专门找沈华善商量了几句,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对策说给了沈华善听。听了沈则敬的话语,沈华善点点头,道:“可行,大善!你去做吧。”

早朝之上,吏部考功司沈则敬出列陈疏,提出赈灾三策: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伴随着赈灾三策,他还提出了有效执行救灾措施的办法:微访察灾事,最后更提出了严惩赈灾不力的标准:浮筷落人头!

沈则敬的话一出,朝堂一片寂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提出这样的对策——对于三省六部的主官来说他自然是年轻人!这个对策,怎么说呢?太……太狠厉了,却是太需要了,也就是,这对策,太好了!尚书右仆射叶正纯满意地笑了,他这个最喜欢的学生这一年来的表现实在让他惊讶,似乎开了窍一样,所思所做,已经渐渐臻善,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于是叶正纯出列附议,认为沈则敬的对策相当完善和完备,对于江南、河内两道的水患来说,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不少臣工也纷纷赞同,实是沈则敬提出的这些对策和措施,他们都想不出啊。

“浮筷落人头?”坐在高高的銮椅之上,长泰帝品尝着沈则敬的话,面露喜色。在这样的大灾祸面前,确实需要这样雷霆万钧的魄力。可以有效防止官吏贪渎,解决赈灾的问题!

长泰帝对沈则敬的建议欣然接受,令工部和户部诸官员一一遵照执行:令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微服私访,将各地官员救灾赈灾的情况如实记录和上报,又令各地官赈之时,要插筷子在米粥中,用以检验米粥的稠厚,筷子一旦浮起,就要以赈灾不力问罪等等。

沈则敬因为这些救灾策略得到了长泰帝的嘉奖,然而沈家并无都少喜意!他们正在为沈华善去台前的事忙碌着,颇为忧心。袁恪真加急的公文又传了过来,台前河道冲垮严重,影响恶劣,他实在无法治理,向长泰帝请罪,同时请求工部再派官员前来,到台前治水。此文书引起了长泰帝和工部诸官的震动,长泰帝下旨,令工部尚书沈华善前往台前治水,三日后出发。

“我此去台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回。胡不涂和宏儿等人也从杭州出发了,不用多久就可以到京兆。如流处的事情,你还是要抓紧;西燕那边若要消息传来,要第一时间告诉我;考课之事,你还是要审慎再三,余下诸事,按部就班即可。”在沈华善书房内,沈华善正在交代沈则敬诸多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作安排。他就要去台前了,京兆有沈则敬在,他也算放心;对沈则远有不少交代,尤其是十月和西宁药商行会交易的事情,要特别上心。此外,又召来沈余宣几个孙子,说他即将远行,叮嘱他们要好好在国子监和官学读书,不用分心,一切听从沈则敬的安排等等。

青竹居内,秋歌正在和沈宁汇报一件事情。从堂兄秋梧处听了这个事情,秋歌顿觉为难,也觉得极不高兴。那个人怎么可以这样鲁莽、私相授受,这好还是不好?还是等姑娘定夺了。

“他要见我?没说是什么事情吗?”沈宁觉得有些诧异。秋梧刚刚传来消息,道是清平侯公子应南图有急事想见她一面。是什么事,却没有说——上次在天宁寺,应南图也见过了秋梧。估计这是他认识的唯一一个沈家小厮,就让秋梧传消息过来了,没想到歪打正着,秋梧正是沈宁的人。

这也太奇怪了,他有什么急事非要见我一面?沈宁虽然心中疑惑,却没有像秋歌那样为难和不悦。私相授受这样莫须有的礼仪,在她历经一世之后早就不在意了,她在意和好奇的是:应南图有什么事情要找她?

沈宁找了个借口出府,带着秋歌一起,去了龙井斋,应南图也知道龙井斋是沈家的产业,约在那里见面。龙井斋的掌柜并没有见过沈宁,沈宁也无意通报自己的身份,便进了应南图预订的房间——直到后来她回想起,才觉得自己当时实在是太大胆了,怎么就那么鲁莽去应约了?想来是因为对这个早夭的人莫名其妙地没有了戒心吧,说不准,也有一丝怜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应南图还是那副清朗舒爽的样子,没有笑得厉害,只眉如远山目似近水,在静静等待着沈宁的到来。他身边还坐了一个人,约四十岁的样子,长得也是极周正,颇有儒雅之风。说实在话,他也没有想到她会答应前来,其实就算她不来,他也会把想办法将这个人送到沈家的,只是麻烦一些罢了。

沈宁进来后,应南图也不和她多作寒暄,说出了急着要见她的缘由:他找到了治水良人,想要把他介绍给沈宁!

“这个就是精通治水的徐先生!徐先生有治水之赋,又心忧家国,此去河内道,有他帮忙,或许可解运河河道的难题!”应南图笑说道。他介绍的治水良人,正是坐在他身边的那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

沈宁喜出望外,她没有想到应南图给她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惊喜!惊喜之余,忙不迭地谢过了他,又拜见那名叫徐有贞的中年人,语气也甚是恭敬。

徐有贞自小就对水利极感兴趣,也曾游历了大永和西燕不少名山大川,也是因为这样和应南图在荆州相识的。徐有贞确实在治水上面有一套,偏偏他性情又是极其懒惰散漫的,只对水利一事感兴趣,人情往来等事是最厌烦!原先长泰帝征召治水良人,他本想前去的,一想到为官种种与人打交道,就退却了。这次是应南图找到他,说只要他专心治水就够了,其他一切事情都有人代为打点,而且为他保驾护航,他这才答应了的。

这实在是天大之喜,沈宁不知道怎样多谢应南图,虽然应南图并没提到他在其中花费的心力,但是沈宁知道,连长泰帝征辟都不动心的徐有贞,定是看在应南图的份上,才会答应前去河内道的。大恩不言谢,沈宁并不多说话,却暗暗记下了他这个人情,心道一定要回报!

第六十章离京与返京

这一次在龙井斋会面,只是匆匆,沈宁很快就和应南图和徐有贞告别了。沈宁没有多说什么,只让徐有贞做好准备,后天工部尚书沈华善必定会带着他前往河内道的,到时候他就可以尽情发挥他的本事,造福百姓了。

“我在此先代祖父和百姓多谢先生了。请先生力尽所能!沈家及大永百姓定会记得先生之功!”临走之前,沈宁对徐有贞如是说,她对他充满了信心和希冀。语罢,又对应南图弯了弯身子,语气不胜感激:“多谢兄长了!”这句话在天宁寺的时候她也说过,此刻再说,却是不一样的心情。她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帮她,就为了她一句请求吗?还是他所曾问过的奇怪眼神?沈宁不知道,却是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男子,为了她费了心思,解决了她目前的难题,她对他,感激涕零,也想着,要回报他些什么。

可惜的是,她对应南图一无所知!唯一记得的是,他会在今年秋天死去,旁的,是一点都不记得了。她有些惋惜自己前世没有关注过此事了,不然还可以点醒他一番。

且罢,以后再说吧。沈宁隐隐约约有预感,经此一事,她和应南图应该会有不少联系了。

徐有贞的出现,对于沈宁和沈家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沈宁也不迂回曲折,直接去找了父亲沈则敬,道是今日前去龙井斋,听人说起天秀街有个人叫做徐有贞的,在治水一道上很有本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祖父带了他前去河内道治水就最好了!

天秀街的位置有些偏,离京兆府都有不少路程,正是围绕着秀山而成的一条街道,那里住着不少隐逸的人士,有些也是有大才的。沈则敬正因为沈华善去河内治水的事情苦忧呢,听了沈宁的话,抱着宁可信不可不可信的态度,让如流处的人前去查探核实。等连山将消息报上来说确有其人,而且其人确会治水时,他真是惊喜万分,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沈华善。

治水的人才正是沈华善最需要的,而且去了台前,不知道具体将是什么样的情况,多一个人就是多一番帮助。现在竟然有治水良人出现,这不啻是个大好消息!于是,沈华善和沈则敬一起去了天秀街拜访了徐有贞,徐有贞也不夸夸其谈,只略略说了他以往的经历和对河道治理的见解,令沈华善也大为赞赏,认为他务实而不骄夸,定是有大才之人!就这样,两天后,徐有贞就跟着沈华善前去河内道了。

沈家人送走了沈华善,似乎也送走了对于河内道水患的忧心。此时,能做的事情都做了,雨水也停了,沈华善也带着徐有贞出发去河内道了,人力能尽的,都已过了。因此,沈家的日程生活,也开始恢复正常。沈则敬继续忙碌考课的事情,一年已经过去大半了,去年底沈华善说过的为孙女延请师傅教导一事,也耽搁了下来。沈则敬和沈俞氏一商量,今年事情太多,反正姑娘们也不大,就干脆推迟到明年算了。

沈家的日子也便得如常起来,甚至开始慢慢热闹了。

七月底,沈余宏三人也从杭州返回京兆。一起来到京兆的,还有沈胡氏的父亲,江南胡氏安和堂的当家人胡不涂,他是专门来京兆迎接长泰帝御书的。八月初一,少府监就会将那“义商有道”的御书牌匾送至三户商家处了,这可是胡氏一族的大事,他这个当家人自然要亲自来迎接了。

从三月出发前往江南祭祖,沈余宏等人已经离家四个多月了。如今回到沈家,沈余宏和沈余守都很激动。虽说男儿志在四方,但是家始终是心中最为牵挂地方,母亲也是心中最为牵挂的人,沈余宏和沈余守也第一时间前往和鸣轩给沈俞氏请安,另一边沈余乐虽然有些神神叨叨的,却也是梳洗都顾不及就去松风轩给沈胡氏请安了。

沈俞氏看着这两个远行回来的儿子,眼眶有些发红。其实才短短四个多月,这两个人也没有很大的变化,沈俞氏却觉得他们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沈俞氏关怀地问两人在江南待得怎么样,外祖家怎样等等,又让奶娘抱来沈余宸见过两位哥哥。沈余宏他们出发的时候,沈余宸才几天大,他们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皱巴巴肉团阶段呢,没想到现在都会笑了,头也抬得很正了,不哭闹的样子很惹人疼。

沈余宏和沈余守都抱了抱沈余宸,手势甚是生疏,只一下子就将他还给奶娘了。两人对沈俞氏说起了在江南的情况,说了此次江南游历的收获。沈余宏就不用说了,心远天地宽,对人情世务,书本道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考虑事情也周到了许多,本来聪敏外露的样子收敛了很多,连沈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