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真宗环顾群臣说:“朕目中为何久不见寇准?”群臣方知以前的谕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刘后与丁谓等勾结起来内外弄权。    
    真宗晏驾后,仁宗即位。尊刘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有大臣请求仿照东汉故例,刘后与皇帝五日一朝,刘后坐于皇帝的右首垂帘听政。仁宗即位数年,事无大小,悉由刘后裁决。    
    一天刘后问鲁宗道:“唐武则天如何?”鲁宗道说:“武后为唐室罪人。”刘后问:“何以为唐室罪人?”宗道说:“幽嗣主,改国号,几危社稷,故为罪人。”刘后默不做声。内侍方仲弓请立刘氏七庙。刘后以此事问辅臣,鲁宗道奏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刘氏立七庙,将何以处皇上?”刘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仁宗二十多岁时,刘后还是临朝听政。秘阁校理范仲淹,因皇帝年长,疏请刘后还政。刘后反将范仲淹降官贬到通州。翰林学士宋绶,奏请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刘后裁夺,其余让皇帝自己决定。大忤刘后之意,贬宋绶出任应天府。    
    仁宗生母李氏患病,十分沉重。可怜李氏,枉生了仁宗,混在先朝宫娥里面,一声也不敢言语,看着刘后的荣耀,心里未免气愤!所以疾病一天重似一天,直至临终时,才有人奏知刘后,方进封宸妃。册宝送来,已是不省人事,当晚就死了。    
    刘后以为抱养仁宗的事,外廷无人知道,使命照宫人例殡殓李氏,移棺出外。吕夷简入奏说:“臣闻得有宫嫔病殁,如何不闻内旨治丧?”刘后听了,勃然变色,知道语出有因,碍着仁宗在旁,不便追问,即便立起,引了仁宗入内。不到一刻,重又出外,立在珠帘下,召夷简问:“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吕夷简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刘后将脸一沉道:“卿要离间我母子么?”夷简不慌不忙地奏道:“刘后不顾念刘氏,臣不敢多言。若欲使刘氏久安,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后心性本来灵敏,听了不禁点头,遂命重殓宸妃。吕夷简又对内侍罗崇勋说:“宸妃当以皇后礼服殓,用水银实棺,以后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罗崇勋不明所以,只得到刘后跟前将吕夷简的话逐一奏闻。她低着头想了一会儿,便命依了吕夷简,用后服盛殓。    
    次年春季,刘后欲穿天子的兖冕入祭太庙。之后临朝办事,也穿起兖冕,冠前后垂珠翠十旒。许多善于趋奉的小人都疑心刘后要自己做皇帝。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三司使程琳画了一幅《武后临朝图》给刘后以讨好。哪知刘后掷在地上:“吾不做此负祖宗事。”    
    刘后忽感寒疾,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征召天下名医,诣京诊治,始终无效。刘后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时年六十五岁。终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为李宸妃所生。旁人都畏惧刘后,没有敢说的。    
    刘后临死之时,口不能言,还用手牵扯衣服,好像有所嘱托。仁宗看了不免怀疑。参政薛奎说:“太后想是穿了兖冕,不便见先帝于地下。”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后服殡殓。    
    元俨对仁宗说:“治天下莫如孝,皇上临御十余年,连本生母还没有知道。这也是我辈臣子不能尽职之过。”    
    仁宗愈加惊疑,急问元俨原委。    
    元俨说:“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刘杨二后,不过代育。”    
    仁宗不待说毕,便恨恨说:“皇叔何不早言?”    
    元俨说:“先帝在日,刘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内蒙外蔽。刘后又讳莫如深,不准宫廷泄漏机关。臣早思举发,惟恐一经出口,臣遭谴责,固不足惜,且与圣躬及宸妃有碍。臣十年来杜门养晦,不预请谒,正欲为今日一明此事。谅举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怜宸妃诞生陛下,终身莫诉。就是当日身死,也有人说是刘后暗中谋害。”    
    仁宗听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流淌,大声号痛,亟往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李宸妃被尊为太后,谥曰章懿。仁宗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又亲自抚李宸妃的棺木恸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备了楠木梓宫,开棺观看,见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贮水银,而容如生。仁宗心中才略略宽慰,回到宫内,私自叹息说:“人言究不可尽信。”因此待刘氏恩礼如故。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从中弄权,所有被服兖冕等事,皆是他们怂恿出来的。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第五部分 宋、元篇第2节 辽道宗误杀皇后之谜

    辽道宗(1032~1101年),即耶律洪基。字涅邻。辽代皇帝。公元1055~1101年在位。辽兴宗长子。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兴宗病逝,继帝位。改元清宁。清宁九年(1063年),兴宗弟重元谋夺皇位,得密报,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平乱,重元兵败自杀。咸雍二年(1066年),改国号为大辽。此后耶律乙辛擅权,大康七年(1081年)诛乙辛党,在位四十五年,好汉文学,习儒学。    
    日暮时分,余霞满天,辽道宗耶律洪基打猎回来,随行的还有北府宰相张孝杰。这时皇族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求见。耶律乙辛长得风仪合度、面目俊朗,翩翩然如玉山之将倾,而且性情稳重随和,耶律洪基一直对他非常信任。三人散坐闲聊,片刻后耶律乙辛道,“近日宫中教坊见到《回心院词》,为皇后亲笔所书,臣读后觉得词情悲苦,却不知皇上可曾一读?”耶律洪基一怔道:“词在何处?”耶律乙辛从袖中取出一副彩绢,呈给皇帝。耶律洪基把彩绢展开,词有十首,分别如下:    
    一: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二: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三: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四: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绣被,待君睡。    
    五: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六: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七: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八: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九:热熏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熏炉,待君娱。    
    十: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词中的扫殿、拂床、铺被、挂帐、剔灯、弹筝,其实写出了夫妻夜生活的全过程。而且环境的布置可见皇后的用心,暧昧、美感、刺激以及等君王而不至的幽怨纠合在一起。耶律洪基反复看过,不禁长叹,沉默不语。他为自己冷落皇后太久而内疚,皇后以前的种种好处潮水似的涌来。    
    至于为何会冷落,以前又如何,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萧惠的女儿。辽国的皇后大多是萧姓,因为辽由两大部落构成,一是耶律部落,为皇帝族;一是萧部落,为皇后族。与中原婚俗不同,这两大部落仍像上古初民一样互婚,世世代代都这样。契丹人都尚武粗犷,连女性也如此,但萧后却例外,她清美娇柔,冠绝后宫,且工诗善画,能够自制歌词,尤其精通琵琶等乐器。    
    辽道宗也爱好汉族的文化,经常写诗做赋,虽然写得很粗糙,且不协音律。他对萧后非常宠爱。以至于萧后的父亲萧惠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因为萧后的关系,辽道宗也对他很宽容。契丹人游牧为生,喜欢打猎,辽道宗的马号称“飞电”,瞬息万里,出入深山幽谷如履平地。有一天,萧观音陪着辽道宗去秋山打猎,道宗让她做诗助兴,她沉吟片刻道: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千俱破胆,哪教猛虎不投降。    
    诗表面写打猎,实际表现出雄心四海的抱负以激励道宗,辽道宗非常兴奋,当即下令将此地名为伏虎林。    
    萧后知书达理,为人持重谨慎。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妻子,一向以艳冶自矜,有一次在宫里像娼妓一样放荡无忌,萧后见了心下不悦,劝诫她:“你为贵家夫人,怎么能这样呢!”耶律重元后来造反被诛。    
    才貌品质无双的萧后怎么会被冷落了呢?原来辽道宗刚愎自用,好听阿谀奉承,性格自私刻薄,翻脸无情,而萧后又时常对他的做法进行劝谏。比如辽道宗爱骑着他的骏马“飞电”信马由缰,动辄只身跑到荒芜人迹的幽山深谷,这是很危险的举动,曾有过侍卫坠马而亡的先例。萧后对此很担心,便极力劝谏。大意是说:周穆王好远游,周朝因此衰败;太康贪逸,夏朝差点灭亡。这都是因为沉湎于打猎的教训。陛下不带随从,一个人远游荒地,万一有猛兽怪物袭击怎么办呢?    
    类似的话说多了,辽道宗极为不快,况且从未有人敢将他比拟成历史上的昏君。慢慢地,辽道宗开始反感萧后。从他这方面揣测,也许出猎是枯燥的朝政之后放松发泄内心的一种方式,而在后宫,他也更需要女性的纯粹的温情。于是渐渐两人开始疏远,以致耶律洪基几年不曾去萧后处安歇。    
    孤单孑影,凄惶寥落。萧后只能以写诗抒发内心的块垒。耶律乙辛呈给道宗的《回心院词》就是其中之一。耶律洪基看到词后,也思绪万千,想起了以前的种种好处。    
    这时,耶律乙辛道:“皇后才艺冠绝后宫,臣虽粗通文墨,也能感觉词情意切。只是背面还有一首《怀古》诗,臣却看不懂,请皇上恕臣无知。”耶律洪基忙将彩绢翻过来,原来另一面还有一首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洪基看了半晌,不解“赵家妆”、“飞燕”、“昭阳”这些典故。他递给坐在一边的北府宰相张孝杰。张孝杰看罢多时无话,低头沉思。耶律洪基越发纳闷,便急着催问。张孝杰双膝跪倒,“臣不敢言。”    
    “但说无妨。”    
    “皇上明鉴,这‘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好像隐了‘赵惟一’三字。”    
    这一句话仿佛晴天霹雳,耶律洪基脸色由红而青,他“啪”地一拍桌子,将彩绢揉成一团。赵惟一是教坊的伶官,他精通音律,萧后写词后常让他为词谱乐,赵惟一往往能将乐曲与词搭配得天衣无缝。萧观音也常与赵惟一在亭间流水边丝竹相合,听到乐音的人每每心旷神怡,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于是谣言四起,传她两人情意苟且,一些与萧后有隔阂的人——比如耶律重元的妻子——更加恶意中伤,无中生有。辽道宗也略闻一二,但无证据,加上他知道萧后耽于音乐,就没有往心里去。此时听张孝杰这么一说,彩绢前后诗词一对比,不禁怒恨填膺。即刻下诏令耶律乙辛和张孝杰重查此案。耶律乙辛将赵惟一下狱,施以种种酷刑,赵惟一受刑不过,屈打成招。辽道宗得知萧后与赵惟一私通一案落实,便敕令萧后自尽,归其尸于家;赵惟一凌迟处死并灭族。萧后想最后见道宗一面亦不可得,含恨而死。太子耶律浚哭泣伏地,请求代死,耶律洪基不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