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宝卷大怒:“鬼在何处?你快导我前去,我去杀了他!”遂拔刀促行。    
    朱光尚无法,只得领他寻鬼,盘旋了好几次,才诓说鬼已遁去,萧宝卷用菰草缚为先帝的形状,北向枭首,悬在苑门。    
    对萧衍的起兵,萧宝卷视若寻常,仅准备了应付百日的粮草,他对茹法珍说:“待叛众来至白门,朕当与其决战!”不久萧衍军已到都城近郊,萧宝卷这才聚兵议守,赦免囚徒以充配军役。萧衍挥兵直上,一经接触,萧宝卷全军瓦解。萧衍进入石头城,令诸军围攻六门。萧宝卷烧了门内的营署,驱兵民尽入宫城,闭门自守。萧衍筑起长围,把他困住。    
    萧宝卷将城中军事悉委托茹法珍主持,此时兵甲尚有七万人。萧宝卷与黄门太监及后宫妇女,在华光殿摆开阵势,萧宝卷佯作败状,在地上僵卧,令宫人用木板抬走,号为厌胜。他又跨马出入,用金银为铠胄,饰以孔翠,昼眠夜起,仍像平时一样。听到外面的鼓噪声,萧宝卷披大红袍,登景楼上,遥望外兵,流矢几及足胫,却也不畏惧,从容下楼,只派遣朱光尚祈祷神仙求福禳灾。    
    茹法珍发兵出战,一再败还,请萧宝卷发库银犒军,以振作士心。萧宝卷道:“叛贼又不是仅对付我一个人?怎么向我要东西!”宫殿后堂贮有数百具大木头,法珍欲移作城防,萧宝卷说留此造殿,不得妄移,并让工匠雕镂杂物,务求速成。    
    时已残冬,萧宝卷在含德殿中,与潘玉儿等彻夜欢饮,仍然是笙歌杂奏,美女环佩如云。却不知萧衍已在内应的带领下直趋含德殿。萧宝卷突闻兵入,趋出北门,欲还后宫,谁知宫门已闭,宦官黄泰平用刀刺萧宝卷膝盖,萧宝卷痛极倒地,外兵驰入,手起刀落,将他劈作两段。萧宝卷年才十九,在位仅三年。    
    茹法珍、梅虫儿、王宝孙、王咺之及妖艳淫靡的潘贵妃,被拘系狱中,听候萧衍发落。萧衍追废涪陵王萧宝卷为东昏侯,太子诵为庶人。杀茹法珍、梅虫儿、王宝孙、王之等诸奸臣。萧衍不忍杀顾盼倾城的潘玉儿,意欲留侍巾栉。与领军王茂商议此事:“这女人促成东昏侯恶政的罪名实在深重,虽然应该加以处刑,但杀了她实在可惜,若是将之纳入我的后宫中是否可行?”王茂说:“亡齐乃是此物!若留居宫中,必然不祥。”萧衍便打算将潘玉儿缢死。将领田安乞求将潘玉儿为妇,潘玉儿对萧衍说:“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自缢而死,死后形状洁美如生。苏东坡《和杨公济梅花》曰:“月地云阶漫一尊,玉奴终不负东昏。”    
    中国的国粹“三寸金莲”,其典故从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美足而来。对美足的欣赏渐渐成了后世的流弊。虽然潘玉儿不曾缠足,但后世妇女为追求那种回旋凌云之态,遂以帛裹足,屈作新月状,直到“起来玉笋尖尖嫩,放下金莲步步娇”。恐怕潘玉儿没有想到就是自己的一双秀足,既赢得了君王的无比宠幸,又让她命赴黄泉。    
    


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篇第23节 北魏宣武帝后宫血案频发之谜

    北魏宣武帝(483~515年),即元恪。或称拓拔恪。北魏皇帝。公元499~515年在位。鲜卑族。孝文帝次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即帝位,时年十六,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六人辅政。景明二年(501年)亲政。疏远宗室,委事外戚。在位期间,朝纲不振,财力日乏,政治腐败,崇盛佛教。吏部标价卖官,贵戚生活奢侈。卒谥宣武帝。庙号世宗。    
    有一句谚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世事难以预料,一个本来胜券在握的人却很可能忽然掉落到无底的深渊,在南北朝时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后宫就发生了嫔妃因争宠而互相残杀的一幕。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宣武帝元恪本来复姓拓跋,因为当年孝文帝过于偏激地倾慕汉族文化,将鲜卑的姓氏全部改成了汉族的单姓。元恪在太和二十三年即位,当时只有十六岁。    
    皇后于氏出生在高门世家,她的父亲是太尉于烈的弟弟于劲。元恪开始亲政的时候于烈是领军,很受元恪的信任。因为当时还没有立皇后,于烈就暗中让左右心腹对皇帝吹风,说于氏如何的绝色。那些人说了一次元恪还不以为然,只是一笑置之。然而三番五次地在元恪的耳边提起于氏,元恪也很好奇到底这个女子有多美。更有几个舌头长的干脆劝元恪将于氏纳进宫里作嫔妃,他们说:“陛下现在身边的美女若和于氏相比就像泥沙比珍珠,都成木雕纸糊的了。”他们的三寸不烂舌吊起了元恪的胃口。他便下旨将于氏召进皇宫里册封为贵人。      
    等到见了于氏,元恪多少有些失望,因为于氏虽然长得美丽,但决称不上什么天姿国色,后宫里的美女比她美艳的随手都可以拢一大把。于氏时年十四岁。世上的女子分两类,一类是初次见面让人失魂落魄,称得上惊艳之美,但是时间长了越来越寡味;另一类是初次看见觉得相貌平平,但是特别耐端详、耐寻味,她的魅力是从里向外地刺穿你一生的岁月。于氏恰恰是后一类,所以她在宫中得到了元恪的宠爱。    
    后来元恪对那几个当初极力推荐于氏的大臣由衷而发地说:“你们真是有眼光!”那几个大臣腿肚子直哆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初为了巴结讨好于烈昏了头,没有想一想假如皇帝不喜欢于氏的话他们岂不是欺君之罪。当元恪将于氏纳进宫里他们才越想越后怕。有几个胆小的就病倒了。再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元恪十分宠幸于氏,这才一颗石头落了地,纷纷奔走相贺。不久于氏被立为皇后,她性格静默宽容,对其他的嫔妃也不妒忌,在后宫里很有人缘,而且对元恪体贴入微。正始二年于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元昌。    
    自从元恪即位以后,对尚书令高肇极为信任,将朝政大权委托他处理。所以北朝的政令几全出自高肇的手中。景明四年,高肇的侄女也被元恪纳入后宫封为贵嫔。高家是北朝最显赫的家族,高氏的伯母即高肇的妻子是宣武帝元恪的姑姑高平公主,表兄高猛娶了元恪的妹妹长乐公主。显赫的家世加上高氏美艳的姿色,这样的妃子元恪不能不看重。自从高氏入宫以后,元恪对待于皇后虽然还是十分宠幸,但不像以前那样专一了。    
    高氏生下一个儿子,可是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又生下一个女儿。她非常想要一个儿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自从生下女儿建德公主后再也没有生育。她知道女人娇媚的容颜只是一时,若没有儿子的话很可能宠遇衰竭。于是一腔的怒火发泄在于皇后的身上,高氏是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她恨不得将于皇后撕成碎片。    
    尚书令高肇也不满于皇后一家得势,千方百计要把高氏扶上皇后的宝座。于是高肇与高氏暗中合谋要毒死于皇后。此时的于皇后正沉浸在抚养幼子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料到自己的危险。正始四年的一天夜里,于皇后忽然得了暴疾去世。宫禁内外都知道是高氏下的毒,但是高氏的阴谋没有破绽,而且高肇左右了朝政,谁也不敢说出实情。元恪虽然隐约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但此时正宠爱高氏,也不想深入调查,只是将于皇后依礼埋葬在永泰陵,谥为顺皇后。    
    于后的儿子元昌只有二岁,因为是元恪的长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将来很可能会继承帝位。这是高氏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过了不到一年,趁元昌得病的时候高氏勾结侍御师王显不给好好治疗,不到两天元昌就病死了。元恪只有这一个儿子,幼子忽然夭逝,他的心里十分悲痛。高氏又假惺惺地在一边劝解,慢慢时过境迁,元恪将于皇后和幼子惨死的事渐渐抛到了脑后。于皇后的伯父于烈出镇在恒州,父亲于劲孤掌难鸣,也不敢说什么。    
    过了几个月高氏被册封为皇后,总算实现了她的夙愿。高肇恃势骄横,权倾中外,他随意修改先朝的制度,剥夺大臣的封秩,一时间怨声载道,朝野都为之侧目。    
    高氏貌美心妒,其他的后宫嫔御都没有机会接近元恪。元恪已经是壮年,自从幼子被高氏谋害以后一直没有子嗣,心里十分焦虑。    
    高氏当了皇后没有多久,宫中又来了一个叫胡充华的嫔妃,她是司徒胡国珍的女儿。胡充华不仅姿色倾城,而且秀外慧中。据传说胡充华出生的时候家里笼罩了满室的红色光芒,胡国珍向术士赵胡询问吉凶,术士说这个女孩儿的前程不可限量,当为天地之母,生天地之主。好像史书记载所有的皇后出生时都有一些奇异的预兆,不知是真是假,也可能是当了皇后之后被敷衍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或者一些高官显宦为了自己的女儿将来当皇后故意编造荒诞的故事来为自己造势。    
    宣武帝元恪听说了发生在胡充华身上的这个神秘预兆,便特意将她召入掖庭,册封为承华世妇。高氏见胡充华纤丽动人,很顾忌她得宠。而胡充华十分机敏,善伺人意、行止乘巧,一颦一笑都自成风流姿态,就是女人见了也不自禁地喜欢她,因此貌美性妒的高皇后也觉得她楚楚可怜,更别说元恪这样的血肉之躯。胡充华宠冠后宫,元恪被她引得昼夜颠倒地在床帷间销魂。几天下来胡充华竟然怀了身孕,真像一颗一碰就淌水的葡萄。    
    六宫嫔御都各自祈祷,但愿只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这里有一个原因,北魏从道武帝拓跋■开始立下两条制度:一是立皇后必令皇后的候选人亲手铸造一个金人,铸成的就预示着吉利,可以当皇后,铸造不成的就不能立;二是立子杀母,儿子被立为皇位的继承人,母亲必须被立即杀掉,可能仿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北魏先后有八位帝母做了这种制度的牺牲品。胡充华对此毫不在意,她慨然对元恪说:“依照国家的旧制,儿子为储君,母亲应赐死,但妾却不怕一死,宁可让皇家有可以继承的人而不愿贪生!”这就是胡充华聪明的地方,在她的曲折辗转提醒下,元恪一定会考虑胡充华注定不幸的结局怎样绕过去。    
    胡充华怀孕后与她亲近的宫女都劝她赶快服药堕胎,胡充华没有听从。她在夜里焚香对天发誓说:“只要生下一个男儿,就使我灰飞烟灭也在所不辞!”十月后分娩竟真的生下一个男婴,取名为元诩。元恪怕高氏嫉妒再害死儿子,特意另外选择乳母严密看护起来,不仅高皇后不能过问,就是胡充华也不允许探抚。虽是如此,高皇后依然暗自高兴,因为元恪只有这一个儿子,不久必然立为太子,到时候依照惯例胡充华一定会被处死,无形中消解了她的心头之患。    
    元诩三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这次册立皇储,元恪变易了旧制度,不让胡充华自尽。高皇后与高肇一场希望落空,心里十分不服,反复劝元恪要遵从国家制度。元恪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进封胡充华为贵嫔。从此延续了一百余年的野蛮习俗遂告废止。高皇后更加愤恚,私下图谋下毒手置胡充华于死地。    
    不过胡充华不比没有心计的于皇后,她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向中给事刘腾求救,刘腾转告了左庶子侯刚与领军将军于忠。于忠是于烈的儿子,对于皇后被害死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告诉元恪胡充华面临的危险,元恪将胡充华迁居到另外一座宫室,命士兵严加守卫,连一只蚂蚁都不许进去。高氏无法可施,胡充华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高肇在朝廷为所欲为、任意滥杀引起了元恪的反感,但是天不假人,延昌四年,元恪得了重病,三天以后医药无效去世。太子元诩连夜即位,胡充华指使元诩尊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这样轻轻巧巧就架空了她的权力,胡充华被尊为皇太妃。    
    当时高肇出兵远征在外,高阳王元雍和任城王元澄裁决庶事。当初害死于皇后的王显想操弄权柄,他与高氏商议后下旨令高肇回朝录尚书事。领军将军于忠等先发制人,在王显入殿的时候将他杀死。高肇在函谷关接到元诩的诏书令他入朝,才知道皇帝已死,他恐怕内廷有变故对自己不利,又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匆匆赶回来。当他穿着哀服进入太极殿后被卫士抓捕处死。    
    高肇被诛死后,高氏心绪忐忑不安,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室内转来转去,没有一点办法。胡充华比她还要狠,勒令高太后剃发为尼,徙居在瑶光寺,除非大节庆日不得再进宫。高氏在青灯泥佛下打发孤寂无聊的光阴。    
    胡充华不久被尊为皇太后,入居崇训宫。朝臣讨好胡充华奏请太后临朝听政,于是胡充华开始垂帘称制。胡充华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