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美食之旅-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托,有点职业精神好嘛?!”张枫很无语。

    卢浮宫木有中文讲解器!虽然张枫不在意,但是出国的玩的游客,很多还是对英语不太好。

    如果对古埃及文明感兴趣,其实在卢浮宫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埃及馆5万多件藏品,年代跨越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4世纪,这些丰富的埃及古文明藏品大多与拿=破仑有关,当然,对于埃及来说,拿=破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掠夺者,但是,也因为在拿=破仑的影响下,推动了学者对埃及古文明的研究、破译了古埃及文字,所以对于拿=破仑对埃及的所作所为很难做一个是非评断。

    张枫倒是很惊叹,当初他是怎么把那么大量的、巨型的石雕等物倒腾回法国的?!那简直就是一个巨量工程!古埃及的金饰……

    拉姆西斯三世石棺,高达一米八,是用整块粉红色花岗岩雕成,表面刻满法老王入葬的仪式,画面精美绝伦。

    著名的“书记坐像”,距今已有4千3百年的历史,完全写实的风格让这个雕像栩栩如生。关于这个雕像的资料网上搜搜一大把,张枫也看了许多,所以也就没有多做停留。

    各款人形棺柩,张枫开玩笑说古人是不是在身前像选服装款式一样选自己的棺柩呢?

    走了几步,张枫发现了很让人震惊的木乃伊,身上覆盖的衣服很奢华,应该是个大人物,可惜张枫看不懂介绍,实在是乱。

    埃及馆,在欣赏古埃及藏品时千万别忽略了陈列这些藏品的宫殿,因为其中一部分,当然是最华丽的那一部分,曾是法国君王名册上最为显赫的国王…路易十四的寝宫。

    公元4世纪左右,古埃及已经进入希腊与罗马古文明时期,希腊文明取代了古埃及,并影响了整个欧洲。

    米洛的维纳斯就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的人体美学杰作,这件作品影响了全世界美术学习者对人体构造及美学的认知。

    有个学者的话很有意思:埃及人只懂得立正,到了希腊才学会了稍息。一种在休息状态的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平衡感、带动的肌肉走向等等生动的塑造,在那个年代被希腊艺术家们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件伟大的作品仅仅是看一眼、拍张照是远远不够的!

    张枫看到一个让人惊叹的作品,是赫耳马佛洛狄忒的雕像,凹凸有致的身形,细腻的皮肤,却有着双性的生理特征,暂且不说这背后的故事,仅仅是观赏这逼真的质感就让人叹为观止。

    “神般存在的雕像,45度上仰自拍像,手中的可不就是爱疯4嘛,这是古人为预言千年后乔布斯的杰作吗?”张枫自语道,因为眼中的雕像实在是神奇。

    “蒙娜丽莎的微笑”位于“德农馆”的“蒙娜丽莎”厅,这个超大的房间是专为这幅画而建造,安保森严,于2005年4月才对外开放,在此之前,要想一睹蒙娜丽莎的芳容可是件困难的事儿。

    但是,现如今,防弹玻璃、电眼系统、防盗装置和面前永远人山人海的游客,终究还是隔山隔水,难以近距离静静地欣赏这幅旷世神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已成为游客在法国“到此一游”的标准照。

    与“蒙娜丽莎”面对面的是“迦南的婚礼”,它长近十米,高近七米,是卢浮宫中最大的一副油画,占据了整面墙。它的面前也永远是人头攒动。

    是一幅主题提取自“新约”中基=督第一次施展奇迹的故事,而作者却将故事借题发挥地反映了当时处于豪富鼎盛时期的威尼斯富足盛况。

    作者将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华丽、巨幅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它原属威尼斯的圣乔治教堂,后被取得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拿破仑带回法国。

    在那个年代,便有类似现代导演客串自己影视一角的小插曲,这幅画中最前排中央那个白衣抚琴的男子据说就是作者本人。

    能在卢浮宫静静地坐着只为欣赏一幅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拿=破仑一世加冕图。

    画面中出现的2百多个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列出来作为肖像,

    以欧洲的惯例,“君权神授”,但事实是教皇被迫参加加冕,原稿上真实地反应了当时拿破仑为自己授冠的事实,但因为原稿中的拿破仑有负面形象之嫌,所以改动后就变成现在所看到的拿破仑已完成加冕,正在为约瑟芬公主加冕。画中被改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教皇抬起的手;比如被添加上去的、其实是缺席的约瑟芬之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圆拿破仑一个完美的加冕仪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越是了解油画背后的故事,越是会对画本身着迷,了解越多越不能自拔。

    张枫闲逛来到了一副很神奇的画之前,这幅画花费了作者3年多的时间,画作的精美程度及画背后的故事让这幅巨作流芳百世。

    作者: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作品名称: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dantevirgileenfers

    作品尺寸:225x281

    作品年代:1850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canvas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这幅画的主题取自于《神曲》中所描绘的,但丁被维吉尔邀请一起游览地狱的场景(左边的2个路人才是但丁与维吉尔,头戴橄榄枝环的是但丁)。

第325章:地狱的七宗罪。

    但丁作为13世纪最具神话特色的诗人,他因主张自由而反对教皇,被教会流放。但是他却成为了封建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开端。

    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公元前70…19年),被公认为“罗马最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的三部主要作品中,前两部都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歌集,《牧歌集》(eclogues)和《农事诗》(geics),第三部是屋大维打败所有敌人而成为罗马第一位“奥古都斯”的历史巨变发生后,维吉尔下定决心编写一部巨著,讴歌罗马帝国历史的叙事性长篇诗歌:史诗《埃涅阿斯记》(aeneid)。这是罗马诞生的另外一个版本: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打败了特洛伊人,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aeneid)逃出来,历经艰辛四处漂泊,最后来到罗马定居,他带领的一批幸存的特洛伊人成为后来的罗马人的祖先。这个版本与“母狼养大的两个孩子创建罗马”同样著名。但丁和他时隔1300年,但但丁却视他为老师。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唯美主义画派大师,所描绘的内容,以寓言、神话、爱情为主,喜欢以宁静,幸福理想化来表现。

    这幅画却一改布格罗作画常规,以狂烈,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地狱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是2名互相厮打的罪人,其中一人抓住另一人的侧腹,并撕咬他的喉咙,这说的是暴怒。紧接着他们后面,是一名无力摊躺在地上的人,他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这说的是懒惰。而更远处,的人群,分别描绘了傲慢、妒忌、贪婪、贪食和**。

    布格罗这幅《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一改以往柔美的人体,将肌肉画得相当详细,动作刻画得相当夸张,要数布格罗生涯中最有张力的画面之一。地狱中的罪人,表情痛苦狰狞,为他们生前犯下的罪孽赎罪,而但丁和维吉尔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维吉尔一只手挡在但丁身前,意为不要去干涉他们。布格罗将心中的七宗罪用这种方式排列了顺序,最忌讳暴怒,然后是懒惰,这也正符合布格罗的性格。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以勤奋的心态对待艺术。所以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主题往往都是轻松自然,宁静而欢快的。如果说布格罗的一生是一幅画的话,那么《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这幅画就是布格罗人生之画的最重要的对比色,它既是布格罗也是反布格罗。

    地狱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因此说地狱就藏在你的心中,是否打开地狱之门?主动权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是否放纵魔鬼出来拉你进地狱?主动权也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以勤奋的心态对待事业。。。。。。

    接下来张枫看到了颓废的罗马人,做于1847年

    作者是托马斯。库提尔

    在罗马的祖先们建造的威严、井然的建筑中,罗马的男女们开始过着纵情酒色的生活。巨大的罗马立柱间耸立着先贤们的大理石雕像,位于中心的是格马尼库拉斯,他代表着一个曾经注重道德的时代。右上角一个喝醉的人甚至爬上雕像,试图让石头和自己一起狂欢。在右下角,两个远道来访的日尔曼人冷眼旁观着这颓废的景象隐喻了罗马帝国日后将亡于日尔曼人手中的结局。历史确实是这样的罗马帝国的衰败并非源于早期的穷兵黩武,而是根源于后来的繁荣稳定导致的罪恶丛生、道德沦丧。

    学院派的作品给张枫的印象有点像中国年画,到处都是,出场人物太多,看的目不暇接。大多还有些故事在里面。也难怪,中世纪开始那些画作都是为了宗教原因而做的。而大家认为的大师,在教=皇眼里不过是装。

    继续走,张枫来到了一副吹短笛的男孩画前。

    这里得提提另一个的,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 - )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元次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马奈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内务部首席司法官。父母希望儿子学法律或当海军军官。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

    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自视清高,热情奔放,不受拘束,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还曾和德加、巴齐依参加过国民自卫军,年轻画家巴齐依阵亡。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29岁的马奈在沙龙展出《西班牙吉他演奏者》,在巴黎画坛上崭露头角。他的画具有古典造型基础,又有明亮鲜艳、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仍保持着形象的真实感。

第326章:草地上的午餐。

    31岁时,马奈在落选沙龙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并遭到拿=破仑三世和舆论的攻击。而左拉却肯定他的艺术。马奈总是以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华丽美艳的印象派色彩一直交融在自己的画中。1882年沙龙展出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因而获得极大成功,官方授予他“荣誉团勋章”。

    病中的马奈说:“这实在太晚了。”第二年的4月30日,马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光和色的世界。

    所以吹短笛的男孩就成了印象派起源的代表作……

    下一个张枫看到了的画家叫做弗雷德里克巴齐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 1841…1870),他生于蒙彼利埃一个信奉新教的资产阶级上流家庭。巴齐耶在巴黎时学习医科和绘画,医科使他厌烦,并很快导致学业的失败,绘画则使他心旷神怡。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在瑞士画家格雷尔的画室报名和习画时,他结识了莫奈、雷诺阿、西斯莱三位画家,并很快结为挚友。巴齐耶虽然生活也不是十分富足,但却能经常帮助他们。巴齐耶时而同莫奈,时而同雷诺阿一起在阳光下作画。人们公认巴齐耶比任何人都更醉心于表现明亮色彩和描绘空气的清新。

    命运就这样把印象派的先驱们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自己并不晓得是在为十几年后的画派进行准备。

    在创建印象派的画家中,弗雷德里克巴齐耶是最积极热情的一个,也是被朋友们认为最有天分的一个。但是到该画派开始与公众见面这一刻,即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