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早就细微得很了。我有三样宝贝,我珍重的持守着。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俭省,第三叫做不敢为天下先。有这慈心,爱人真诚,所以能勇。有这节俭,财用必富,所以能做广大事业。不敢为天下的先,就大器晚成,所以能为器的长。现今人舍了慈爱而尚强悍的勇,舍了节俭而务广大,舍了居后的道理争着为先,这样必归到死。这慈有真挚的毅力,用以战就能胜,用以守就能坚固。天要是救人,就是以慈爱护卫人。 
  '演说' 呜呼!现今世界可算文明了,然而越文明,人生活程度越高,人越奢华越好高务大,喜新好奇,争着显耀,争着形式上好看,越争物力越艰难,越艰难越争。因争而战,因战而杀。甚至以杀人为能,慈心全无,人道几至灭绝了。推其病源,无非是与老子说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背道而驰的缘故。老子这话也不是愚腐无用。因为有慈心如父母爱子之诚,必然有勇,有勇就可以大有作为。节俭就能使物力有余,可以大兴制造利用厚生。不为天下先,也不是以来不振,是惜精神留以有待。以备成为大器担当宇宙。今没有根本而徒求其末,如何不趋于死呢?江圣有见及此,前在欧战剧烈时候就想设法挽救。想到万物皆是上帝生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慈民爱物莫有过于上帝的。这一章上也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但上帝在天上人没有见,窃想代表上帝,与上帝同一慈悲的,唯有五大教主。像孔子老安少怀,仁民爱物,老子尚道德,以慈为宝。释伽智慧佛光照彻幽冥,救度众生。耶稣舍身为众生赎罪,回祖说主是行慈行恕的,皆是大慈大悲。于是就本着五大教主的宗旨,将各教的经典选择合起来发挥了发挥,著成《息战》一编,以为挽救战杀昌明道德的先导。又将各教重要的经典详细解释,以作道德进化的路程。现已注出孔教的四书及礼运,老子的道德经白话解说,佛教的金刚经白话解说。至基回两教,我国先生已经演成白话,就著为基督的新旧约发微,回教的天经发挥,仍皆用白话解说,末后再续修神仙纲鉴。会合起五大教来,并将五大教的先导及其末流支派也会合起来,萃聚起一切慈悲力,就足以消弥杀气。必能闭杀运开生运,使世界和平,投戈讲道。兵器铸成农具,军人改为农民,永无战争的祸,永享和平康乐之幸福。这是江圣的宏愿,不知存慈悯心的仁人君子亦以为然否? 
  这大道本无极而太极也,无大无小非巨非细,固有言思拟议所不能罄者。若强以大名之,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如是欲以细状之,则无名之朴至隐至微,藏于太空之际。其在于人也,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所以太上曰“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我即道也,道本无方体可拟,似不相肖。夫唯大莫名其大,故不肖人之所谓大。若欲形天之道,肖我之身。自开天以至于今,体天立极阐教明道之圣人久矣乎。皆以无极之极,不神之神,至细至微,而为道也。顾如此之为道,无声无臭恍惚杳冥,学者又从何下手哉?太上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拳拳弗失,宝而珍之,念念不忘。则可返本还原,以复维皇之诞降。”然大道其实非从无极之始,混沌之中觅出津涯,又安知太极之根,能测其起止乎?学者须先明道原,于不睹不闻之中,寻出至隐至微之体,即所谓虚而灵者,是顾其细已甚,曰:“黍珠一粒。”又若有可象者,总之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即人心中蔼然一片仁慈是也。虽至顽至劣之夫,亦不泯仁慈之性。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修丹岂有他哉?不过守此仁慈而矣。如齐王见牛觳觫而不忍,乡人见孺子之坠井而恻然,此皆仁慈恻隐之心发端,天心来复。由此思之,此个动机动念无时不有,第恐人不及觉耳。学者从天真发动处扩充行去,自然炼丹有基。但不可务博而荒,只须守约而微,一心皈命五体投诚。古云“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由此愈约愈博,愈微愈彰。其约之弥精者,其博之弥广也,学者可不以俭为本乎?虽然俭德为怀,故守约犹须至和。在在自卑自小,不居人先,始为虚己下人,仁心常在,道气常存矣。若不尚慈而尚勇,不务俭而务广,不居后而居先,如此则心是凡心,气是凡气,人身虽存天性已灭,其不死亡者未有之也。安望我有三宝,持而不失乎?且人有仁慈,尤足得人之欢心,以之出战战必胜,以之守城城必固。此节喻临炉进火,烧退六贼三尸,守城沐浴则保固胎婴。元神是柔和之心,为炼丹养道之要。况天之生人,予之以生,无不予以仁慈。能克念归仁,长生永命之丹即在是矣。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明了道的原则,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舍去这三条原则,会走向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条中特别强调“慈”,是由于身处乱世,目睹暴力的残酷和纷争的丑恶。深深的感到,人与人之间太缺乏慈爱之心,所以竭力提倡“慈”。                    
第六十八章 配天 
  太上曰:善为士者不威,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章解' 善于为勇士的不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发怒气,善于胜敌人的不用争杀,善于用人的处于人之下。这样称为不争之德,这样称为能用人之力,这样称为能以配合天道,这是古时到了极点的妙法。 
  '演说' 江圣云:凡有道德的,皆不尚武勇,不好战争。就是到了不得不用的时候,也是神武不杀谈笑退敌。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像诸葛武候,谢太傅,王阳明,皆是用的这个法门,皆是明白天道。不然匹夫的小勇,焉能以安天下?一朝的小忿焉能以持久?飞扬浮躁的焉能以胜人?说到道上更远得很了。至于用人,必须谦恭下人,人才为我用。要是骄傲自满,正人君子岂肯为我用?凡是我用的,必是献谄媚求利禄的人。用这样的人,岂不坏事吗? 
  黄真人云:士者士师也,士师用兵,原是尚武。易曰:“刚中而不应,行俭而顺,神武而不杀。”是用武不武,士之善为士也。及大敌交锋两军对垒,不得不陈师鞠旅称干比戈,势奔山河声震雷电。然究其心,只诛无道非有恶于人也。虽战而无战,是为善战。纵师徒他出而士卒无多,强敌忽然压境,不难弹琴退寇和曲解敌之围,所谓不怒而威于铁钺者是也。迨至班师振旅奏凯言旋,人皆盈庭奏绩而彼独逊谢不前,所谓大树将军者可以无愧矣。即或上赏频加,而反躬常觉赧颜,此善胜敌者所由不争也。书曰:“汝唯不争,天下莫与汝争”,能其斯之谓欤?若此者,皆由推诚布公集思广益,不自恃其才,善用众人之才以为才。不自矜其智,善用众人之智以为智。所谓卑以下人者,此也。倘非察纳雅言谘诹善道,虚怀若谷谦尊不先,焉有此善战善胜之能,王天下犹反掌耶?是皆无争之德,有以服民心也。是皆用人之力,又以威天下也。是皆下顺民心上合天道,与天地参而立万古之人极也。噫!非圣人至诚至性,焉能于干戈扰攘之际,隐然寓太平揖让之风耶?一如天道不言而四时行,万物献瑞而大造生,此所以配天地而立极也。 
  此喻修士药生进火,虽有猛烹急炼法工,然亦因时为动,顺时而行,用武无武,所以无倾丹倒鼎之患也。纵气机之动真阳之生,至大至刚,充塞于两大,何异战者之赫然震怒,所向披靡?况采取进火,只以因其浩然之气者而扩充之,非好为其强也。故一经洗练而凡骨化为玉骨,凡身化作金身。所谓一战而天下平,无非因民之怒而己无与焉。所以取金丹于反掌,犹取天下如拾芥也。唯其神凝无凝,息调无调,纯任乎天,不杂以人。虽天人交争,理欲迭起,不得不存理以遏欲,尽人而合天。迨至学粹功深,义精仁熟,毫无胜私,克己争功争能之心,仁者所以无敌于天下也。若是者,皆由谦和柔顺虚己下人,一听气机之动静而随之转移。故丹之成也,有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者焉,何殊善用人者为之下乎?修炼之道,果能在在安和,时时柔顺,欲固不用遏而自遏,理不用存而自存,是谓不争之德也。且以不争之心顺理以施,随机而运,犹用人之力以成一己之功,是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也。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与道合真,正不啻天经地纬而立万世之人极也。 
  震阳云:此章是论战略战术之原则,不逞勇武,不轻易发怒,不以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是符合自然法则的。这就说明善于作将帅之人,不妄逞勇武,不轻易被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会与敌人正面硬打硬拼,灵活运用以智而取。善于用人的,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争之德,而符合自然之法则呢!                    
第六十九章 玄用 
  太上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衰者胜矣。 
  '章解' 用兵有句要紧的话:“我不敢为开兵端的主,而为应敌的客。不敢前进一寸,却退回一尺。”虽然用兵,但不存好杀之心,像不行兵的。虽然挺身而前,像无臂可攘的。虽然战杀相因,像无有敌人的。虽然拿着兵器,像没拿兵器的。天下的祸没有大过轻敌好战的,轻敌好战就丧失了我国家的命脉。所以两军对垒相交,不轻开兵端,哀怜人死的就打胜仗了。 
  '演说' 江圣云:世有解释老子此经与《阴符经》为兵法的,看这几章,诚然是兵法。不唯这几章是兵法,全经作兵法看也未尝不可。因为老子的话不落迹象,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就譬如《易经》来说,及《论语》上学而一章,随时随地随人解释皆可,岂但看成兵法呢!但解为兵法却大有来由。道学渊源于黄帝,我国的文化及兵农制造亦渊源于黄帝。是道学为一切学术的先导,又为治国平天下的大法。治国或除暴或御敌,不能不用兵,所以道学又为兵学所从出。但道家兵学却与后世兵家不同,道家是以退为进,以不战为战,以不杀人为胜。其大意重在不轻开兵端,致惹起战杀的惨祸。细看他的宗旨,也仅是慈悲仁厚,是他洞悉天道人情。凡好战喜杀的,无论国势如何强,兵力如何勇,末后必归于败。杀人正是自杀,灭人正是自灭,所以不敢不这样。那么再试在天道人情上解释,就天道上而论,天以好生为德,天道是自然的道,生成万物。万物生成过盛,就为己之生而害他物之生,于是天恶其盛而杀之。其实也不是天杀他,怎么说呢?万物受天之气以生,皆有好生的德。好生的德就叫仁,有仁就能生长,孔子曰“仁者寿”。到了他生长得旺了,生机发泄于外,内里的仁就失了。失了仁就是失了天赋的性,失了天赋的性就死。所以老子屡次地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且说天好生是生万物,不是只生一物。有好生之心的,天就辅助他。那么以杀人为乐的,天必然痛恶他,衰弱的,天必然救护他。以此看来,凡好战争喜强暴的人,皆是取死之道。就在人情之道上论,父没有不爱其子的,子没有不孝其父的。那么要是轻开兵端打仗,必欲杀人之子,杀人之父。杀人之子,其父爱子之心极为真挚,其气必勇悍不畏死。像微小的鸟兽无故伤其雏,虽素畏惧的还敢起而为敌,更何况说是人呢!像成汤为着杀了他的童子,就灭了葛国,就是这个缘故。杀人之父,其子伤父之死,极为哀痛。其气必烈,奋不顾身的为父报仇。匹夫尚敢刺万乘之尊,更何况国与国为敌呢。像夫差痛其父之死,打败了越国,就是以往的凭据。呜呼!杀一童子,就招亡国之祸,杀一人之父,就至于亡国当奴隶。更何况争城之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杀多数人的父兄子弟,能不招亡国灭种的祸吗!所以老子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故抗兵相加,衰者胜矣。”从这两方面理由上论,是老子的重德恶兵戎,不是迂迂腐腐,也不是妇人之仁。是爱人的国,正所以爱自己的民。即使他不得已而用兵,也必是伐暴救民的慈悲之师,不是借兵力扩充势力呢! 
  黄真人云:以内功修炼而言,喻真阳发生气要充壮,方可进火行功。如不静候铅气之功,慢以神火升降进退循环运转,未有不邪火焚身,大遭困辱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