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可夫-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别人能帮他擦擦靴子了。
  朱可夫命令副官拿来一只凳子和擦鞋工具,接着要那个战士把一只脚放到凳子上。朱可夫聚精会神地看了看靴子,该怎样擦才擦得亮,然后开始替战士擦起来。几分钟以后,这只靴子变得锃亮了。朱可夫把刷子递给战士,要他擦另一只靴子,擦好以后,跟值日军官一起到团部报告,把靴子给团长看看。这个战士很下功夫地把另一只靴子擦好了。值日军官和警卫队长,把两只靴子仔细比了又比,然后前往国部让朱可夫看靴子。这次事件在全团官兵中间引起许多笑声和议论,可是从那以后,战士们擦鞋更用心了。大家原来都以为会对擦鞋问题下一道严厉的命令,可是什么命令也没下。鲁斯兰诺夫写道,
  这样,朱可夫在全团逐步建立起井井有条的气氛。全团官兵对他并不惧怕,但却都感觉得到他的存在的力量。他们依赖他,而又往往意识不到是依赖他。
  功夫不负苦心人。指挥官们尽心竭力,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朱可夫的团不论是参加演习,还是接受检阅,都名列前茅。这一切,总部首长都看在眼里。红军各部队没有不知道这个团的。军事学院的学员们也到他的团里来实习。这支部队常常参加有总参谋部代表到场观看的训练演习,还给各国武官和外国贵宾进行表演。当时,白俄罗斯军区的报纸——红军《真理报》开始大量报道朱可夫的事迹。它用整整一版的篇幅扼要介绍未可夫的军事经历和他在国内战争中的功勋,赞誉他对列宁和斯大林的党的无限忠诚。
  朱可夫经受住了对他的考验。
  1930年5月,在指挥第39团将近七年之后,朱可夫升任骑兵第二旅旅长①,对他的赞扬也越来越多了。骑兵第7师师长K·K·罗科索夫斯基②写了一份赞扬备至的鉴定报告:
  ①朱可夫的这个旅属于萨马骑兵第7师。该旅共有两个团,即第39团和第40团。第7师所在的军,从1925年2月到1929年是由C·R·铁木辛哥指挥的,此后是由Ⅱ·Q·塞尔基奇指挥的。——原书注
  ②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亲密的持久的友谊。1966年12月,这两位老战士(他们俩都在这个月庆祝了自己的七十寿辰)在纪念莫斯科会战二十五周年的仪式上一起照了相。有趣的是,两个人当年都当过国防部长——朱可夫在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在华沙。——原书注
  一位坚毅果断的指挥员。他富有创新精神,并善于把这种创新精神应用于本职工作。他严守纪律,他要求严格并坚持始终。在军事方面,他是训练有素的。他喜欢研究军事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他对骑兵旅的战斗训练领导有方,该旅不但在操练和战术射击上,而且在全面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罗科索夫斯基在鉴定报告的末尾建议提升朱可夫担任机械化兵团司令员之职。①
  ①见斯维特利申箸《从土兵到元帅》,第32页。——原书注
  1931年2月,朱可夫被任命为布琼尼将军的助手。布琼尼将军从1924年到19盯年的十三年间,一直担任红军骑兵监察部部长。1933年3月,朱可夫被指派为骑兵第4师师长。在国内战争年代,这个师一直是布琼尼的骑兵第1集团军中最优秀的部队之一。这时,它是白俄罗斯军区的一支部队,而白俄罗斯军区是苏联最重要的军区之一,也是培养未来战争的领导人的一个训练场所。在军区花名册上,有一些军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被证明是最优秀的军事领导人。c·R·铁木辛哥任军长;朱可夫、N·C·科涅夫、B·Ⅱ·索科洛夫斯基都是师长。N·X·巴格拉米扬、M·B·扎哈罗夫、P·R·马利诺夫斯基、B·B·库拉索夫、A·Ⅱ·波科罗夫斯基也都被派到这个重要的军区里任职。
  朱可夫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在苏联报刊上出现。1935年,他同其他一些人一起指责图哈切夫斯基对红军的演习指挥不当。翌年,他被任命为支持斯大林的新宪法草案的军事委员会的委员。
  在这期间,朱可夫和红军参谋长B·M·沙波什尼科夫试图说眼红军最高领导层相信,坦克在现代战场上能够独立作战——也就是说,这种强有力的新武器不要分散到行动缓慢的各个步兵部队去,从而削弱了它的力量。
  朱可夫关于在现代战争中如何使用装甲部队的主张,只是暂时占了上风,因为斯大林后来接受了解散大规模坦克部队的主张。只是在1941年,红军面临惨败危险的时候,才证明朱可夫的看法是正确的。
  朱可夫担任师长职务成绩卓著,他的师在战斗训练和政治训练中表现优异。H·斯维特利申在为朱可夫写的传记《从士兵到元帅》中指出:〃由于在这方面取得巨大成绩,T·K·朱可夫于1936年荣获政府的最高奖赏——列宁勋章。〃朱可夫在谈到他担任师长职务时说,参加在白俄罗斯军区,在两位杰出的苏维埃军事将领A·N·叶果罗夫和N·Ⅱ·乌鲍列维奇①领导下,常常举行的军事演习和指挥与参谋训练,对于扩大他的作战视野、形成他的理论观点和指挥素质帮助极大。
  ①叶果罗夫1931年任红军参谋长,1937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乌鲍列维奇当时是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原书注
第三章 国外的使命 

  朱可夫任骑兵师长期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不久,他受命在这场冲突中担当一个角色。斯大林本不想介入这场战争,因为它跟苏联相隔千里,涉及的又是一个苏联没有派驻正式代表的政府。但是法西斯国家一意孤行,硬要去干涉这场战争。这就使斯大林确信:假如他不果断地采取行动,叛乱分子就会很快取得胜利,而这就意味着法国将被法西斯国家所包围,甚至可能意味着法国国内正日益增长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也将获胜,结果会使西方对德国的本来就软弱无力的抵抗。更进一步削弱下去。斯大林明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德国向东侵略的道路也就扫清了。
  经过一番犹豫之后,苏联领导人决定对西班牙内战进行于预。前美国驻俄国大使乔治·凯南写道:〃这项决定既巳作出,他们就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和精力将其付诸行动。〃
  苏联对西班牙的干预,使朱可夫及其战友能够在战斗中验证红军的装甲战理论,并让俄国坦克一试身手。1966年,也就是在这些事件已经过去三十年之后,苏联人在谈到这次援助的时候说:〃在战前的年代里,坦克部队同整个苏联红军一起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更充分地作好了战斗准备。在那些年代,他们取得了相当多的作战经验。在西班牙战场上、在哈桑湖、在哈勒欣河、在芬兰的森林中——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坦克部队经受严峻考验的见证。〃①
  ①《在陆军部队的前卫中》,载苏联《武装力合共产党人》杂志,第15期(1966年8月),第39页。——原书注
  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于1936年秋派遣朱可夫前往西班牙,作为苏联的主耍军事观察员之一①。同他一起前往的人都是出类拔草之辈。未来的国防部长P·R·马利诺夫斯基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名鼎鼎的精明强干的炮兵指挥员H·H·沃罗诺夫也都去了。苏联驻西班牙军事代表团起初是由N·别尔津率领的,红军的全部活动都由他负责。战争初期,杰出的坦克专家之一Ⅱ·T·帕夫洛夫也在西班牙,时间大概是从1936年秋到1937年夏。帕夫洛夫是负责坦克作战的首长,有位观察家觉得他似乎经常在他的司令部里撰写关于他的指战员和坦克作战情况的长篇报告,尽管他费了很多心血,但他对于装甲作战所作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由于在伊比利亚半岛战斗中出现的问题,他认定,在现代战场上坦克无法单独作战。后来他得以说眼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相信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尽管朱可夫提出了反对意见。②红军的被称作〃摩托机械化军〃的大型坦克部队(每个军约有五百辆坦克)被解散了。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所作的许多努力付诸东流。坦克被降低到只起步兵支援武器作用,坦克部队被编成一些单独的坦克营附属于步兵部队。
  ①理查德·劳特巴奇著《这些人是俄国人》,第124页。——原书注
  ②休·托马斯说,帕夫洛夫将军在斯大林面前采取这种立场,也许是要避免被指责为已经失势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理论的钦佩者。见休·托马斯著《西班牙内战》,第615页。——原书注
  虽然可以得到的资料没有表明朱可夫在西班牙呆了多久,但他至少是从1936年秋呆到1937年初夏。苏联派驻西班牙的首席情报军官亚历山大·奥尔洛夫回忆说,他在1937年期间见过朱可夫好几次,而且苏联早年的一部影片里也有朱可夫1936年在巴塞罗那向国际纵队的一批志愿人员发表演说的镜头。奥尔洛夫进一步指出,朱可夫的职务是最高指挥部的观察员。
  苏联在西班牙参战,不仅仅是派遣了观察员,而且派出了由正规部队组成的有组织的部队。图哈切夫斯基对此是反对的,他认为把红军种种不完善的情况暴露出来是鲁莽之举。在苏联坦克部队开到战场以后,红军的作战大多是由坦克部队来完成的。
  苏联装甲部队参加了一系列残酷的战斗,有时打得很出色,但也时常吃败仗,损失了一些人员和兵器。不久,德国和意大利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干涉的规模,莫斯科认识到只有大量增加援助,才能挽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然而西方国家表明,它们之中有的是不愿意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那怕一点点援助,有的则无能为力。同时,苏联政府也担心可能同轴心国发生战争。于是西班牙共和国的事业终于遭到失败。
  这场战争使朱可夫和他的战友们汲取了许多宝贵教训。他们试用了新武器,研究了现代战术一些有争论的概念是否可行。坦克虽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经过短时间试用之后,被誉为有前途的武器,但它在快速机动的作战行动中的效果,大体上说仍然是没有经过检验的。西班牙战争提供了这种机会,而朱可夫、帕夫洛夫、Ⅱ·A·罗特米斯特罗夫①、科涅夫等人前往那里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朱可夫回国以后,接受了新的任命——担任骑兵第3军军长。他担任此职共七个月时间。
  ①Ⅱ·A·罗特米斯特罗夫——苏联红军装甲部队高级军官,卫国战争中历任装甲部队旅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员和苏联陆军装甲坦克兵副司令员等职,1962年晋升为装甲坦克兵主帅。——译者注
  1938年初,他担任骑兵第6军军长,不久便升任白俄罗斯军区召司令员。同年夏天,根据总部的命令,并得到斯大林本人的同意,他离开这个职务,同苏联的一个军事代表团一起,被派往中国去观察日本的战略和战术。这也许不是他第一次东方之行。据说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曾同〃加林〃(B·R·布留赫尔将军①的化名)一起到中国去过。②
  ①布留赫尔——苏联红军将领,第一批被普升为苏联元帅的五人之一。——译者注
  ②F·F·刘著《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一1929》,第6、第20、第167页——原书注
  这次旅行是苏联卷入中日战争的产物。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北京以南的芦沟桥,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了。8月ZI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同意〃互相间不单独或同另一个或几个国家联合侵略对方〃。到1938年,随着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盟的迅速形成,莫斯科开始认为中日战争可以使苏联免遭来自东方的进攻。南京陷落后,日军向武汉推进,苏联加强了对中国的物质援助,建立了比较密切和友好的关系。
  1937年底,第一批苏联飞行员来到中国。接着又派来了一些教官和更多的飞行员、地勤技术人员、炮兵专家、坦克专家和工程师。1938年夏,二十一名苏联高级军官来华。这一批杰出人物中包括朱可夫、B·N·崔可夫(后来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Ⅱ·Q巴季茨基(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
  苏联在华军事人员不久便达到了一千人,①虽然苏联飞行员参加空战相当多,但顾问们大多被派到战地指挥部,在技术问题上提供咨询,不做日常参谋工作,或者在坦克和炮兵训练中心,以及伊宁的航空学校任职。一些苏联军事专家(大概包括朱可夫在内)有时在参谋学院讲课,还有一些人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担任顾问。但在三十年代后期,苏联军事顾问的影响从未达到1924年到1927年间达到过的那样重要的程度。蒋介石说得明自,他指望他们在技术方面提供咨询,而不是制订战略计划。但是有几次,苏联人确实参加了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