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误读红楼 作者:闫红-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重叠叠的叙述,是密密匝匝的情意,只因爱她这一个,对于世间的女子也都有了了解与柔情。
  公认最像黛玉的,是晴雯,以至于有袭为钗影,晴为黛影之说,不喜欢晴雯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而晴雯那份不加掩饰的真性情,更与黛玉有几分相似。但黛玉细致婉转,晴雯天真直率,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晴雯却是块直来直去的爆炭,俩人形似而非神似,甚至于我怀疑曹公这么写,只是想告诉读者,荣国府第一美丫鬟晴雯的眉眼也不过和黛玉相似,可见黛玉是怎样一个绝代佳人。
  真有点像黛玉的影子的,第一要数龄官,这俩人长得就很像,龄官“眉蹙青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风”。这是透过宝玉的眼睛看过去,此前亦有龄官和黛玉相似的介绍,不过没提名,容易被忽略掉,还记得湘云和黛玉怄的那场气吗?就是因为凤姐说那个演小旦的小戏子很像一个人,而湘云脱口而出说像黛玉,我觉得,那个小旦该是龄官,虽然后面还提起一个早逝的小旦(上艹下的)官,可是,一个剧团里,怎会个个小旦都像黛玉呢?
  俩人不只生得像,还同是为情所困的女子,都拥有着不确定无法出口的爱情,失意中的黛玉通过写诗来排遣,而龄官没有这份风雅——想来未必经过诗歌上的训练,她表达感情的方式更直接更热烈更让人无法逼视,拿簪子一口气在地上写了几千个“蔷”字,一笔一画间都有怎样的情感在胸臆间辗转,是疑问,是惶恐,是期待,是绝望,是欲掩面而去终又回转,还是孤注一掷宁可与君万劫不复?千百种感情归总为一个简单的动作,难怪偷窥者宝玉也看痴了。
  宝玉被这女子震撼,对她的感情有一种同情,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同情并不意味着怜悯,而是能够体会对方的任何情感——欢乐,焦急,幸福,痛楚。宝玉能够体会,是因为龄官的表现与黛玉何其相似,他通过黛玉读懂了龄官。后来在梨香院,他看到龄官在心上人面前一样使小性子、闹情绪时,他又通过龄官读懂了黛玉,这两个女孩子,犹如互文见义,是彼此的桥梁,将懵懂的局外人渡到了解的彼岸。
  唱戏的女孩子里,还有一个得黛玉的神韵的是藕官,这个演小生的女孩子的恋情属于非常规感情,她在戏里饰演小生,(上艹下的)官饰演小旦,“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的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上艹下的)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新人,藕官一般的温柔体贴,有人问她是否得新弃旧,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要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等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这个藕官像谁?对了,她就像《霸王别姬》里那个“不魔疯不成戏”的程蝶衣,蝶衣或者更为执迷,藕官的情路上却有翩然回转的美感,有理有节,有情有义,她的故事里也就少了激烈与癫狂,多了婉约与飘逸。
  又是一个天生的情痴,五脏六腑里皆是缠绵不尽之意,藕官与黛玉有本质上的相似,这大概也是曹公把她放在黛玉屋里的原因,像藕官这样的女孩子,也只有放在黛玉屋里最合适。
  龄官与藕官,得黛玉之缠绵,面庞身段和黛玉差不多的尤三姐,得黛玉之洁与烈,《葬花词》里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尤三姐没有保持洁净的环境,被贾珍之流勾引,她希望干净的柳湘莲能给她救赎,却遭到断然拒绝。绝望中的尤三姐只剩下最后一条路,用死亡来洗刷自己,用鲜血来隔绝旧日,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成全了,这种清洁的精神,这种宁折不弯的狠劲儿,正与黛玉相同,虽然尤三姐曾经“行为有污”,但她和黛玉一样,有着干净的灵魂。
  这些女子,她们爱上不同的男人,还有女子,但都离不开眼泪、期待,还有生离死别,为爱而生的女子,灵魂的质地总是相似的。
  离开这些感情世界的精灵,我老是觉得大观园里还隐藏着一个真正的黛玉,那就是邢岫烟。
  虽然偶尔使点小性子,黛玉却也不是完全不懂得小心谨慎的,她和宝钗交心时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在网上看见有朋友较真,说黛玉的钱到底哪里去了?她老爸是巡盐御史,怎么可能没有给她留下一份家产,要说是那时候女孩子没有继承权嘛,可据考证黛玉应该是满人,满人最重视姑奶奶的。
  拜托,《红楼梦》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未必每一笔都按生活描摹来的,黛玉原型的老爸一定就是探花加巡盐御史吗?未必,我觉得曹公给他这么一顶乌纱帽,也是出于对林妹妹的偏爱,让她老爸既能务虚又能务实,给足林妹妹“通身的气派”。
  但是乌纱帽好加,后面的文字却未必跟得上,也许林妹妹的原型根本没有这么个背景,才会有那种一无所有的自卑与敏感,她的真实状况很可能与邢岫烟相似,或者说,邢岫烟其实是另一个林黛玉,这么说似乎牵强,可是“钗黛合一”都能成一说,黛岫怎见得就不会是一个人的两面?
  岫烟这个名字就取得很讲究,岫为峰峦,陶渊明《归来去兮》中有名句: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峰峦上飘出的云烟,何其飘逸,何其自在,仿佛用名字写照人格。
  邢岫烟的父母都很不堪,姑妈邢夫人对她也很寻常,又居住在“二木头”迎春房里,丫鬟婆子个个嘴尖齿利,邢岫烟处境十分窘迫,大雪天,人人都穿着大红衣裳,“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就只有她穿着那件旧毡斗篷,越发显得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她时常还要当衣物度日,这种情况下,最难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如何保持平和的心境。
  宝玉过生日,妙玉送了个帖子,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了,大为不解,还是岫烟告诉他,妙玉自称槛外之人,宝玉回她个槛内人即可。这倒犹可,因妙玉与她原有半师之分,奇特的是岫烟说起这些的态度,通达里带了一些戏谑,既可见她的善意,又可见她的聪明,以穷亲戚的身份面对贵公子宝玉,不亢不卑,从容自若,却因宝玉的一席话对他有了新的认知,可见她是以见识而不是以身份取人。
  红楼女儿里,岫烟是比较理想的一个人物,端庄但不拘泥,贫寒但不小家子气,薛姨妈一眼看出,她是个荆钗布裙的好女儿,眼睛里揉不下沙子的凤姐,也越过对邢夫人的厌恶,对她生出怜爱之心。我常常觉得,她更有资格入十二钗,但是她的戏份却极少,我不得不怀疑,曹公是将一个原型分成两个了,把一个丰富的、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塑造成两个,多愁善感的一面成了黛玉,稳定淡然的一面给了岫烟。

  (三)山中“高士”晶莹雪(薛)

红楼女儿中,最难看透的莫过于薛宝钗,七窍玲珑心的林黛玉也是很久才对她有个确认,可连这确认都很难说是薛宝钗的真面目,拥黛派现在还抱怨林妹妹太天真,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说来有趣,她两人都孟光接了梁鸿案,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了,拥黛派和拥钗派犹争讼不下,拥黛派将宝钗贬为矫情伪善的宵小,拥钗派则极赞宝钗的温柔敦厚,大家风范,红学家们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但真相不是打出来的,绝对的捧杀与棒杀皆不近于事实,曹雪芹老早就做了定位,“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正是山中名士一般的人物,却非那种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主,求仁得仁,那些人已如愿以偿地淹没于岁月的洪流里了,她更近于“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的陈眉公,或是谢安,隐居更是为了养望,所谓山中高士,都有隐士与政客的两面。
  1、罕言寡语不耽误推销自己
  宝钗的品牌是沉默寡言、安分守己,是“一问摇头三不知,不干己事不张口”,是衣着的半新不旧和家居的简约素朴,这种清心寡欲的做派给她赢来很大的美名,有次宝玉为了勾贾母夸奖黛玉,特意提及林妹妹的伶俐口齿,贾母根本不接他的茬,反倒话锋一转,说会说话的也有可嫌的,不大说话的也有可疼的,宝钗就是那可疼的。
  宝钗真的不说话吗?不,她只是从不说不该说的话,第七回里林黛玉对周瑞家的使性子的话,她是决计不说的,尽管黛玉不是无端使性子,周瑞家的是一世故妇女,“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平时必然被黛玉看在眼中,这次不过是总发作而已。但是宝钗不会这样做,她自有一套御人之术,这个放到后面再说。
  宝钗的发言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那种,一大半用来展现自己的学问见识:
  省亲夜,宝玉做芭蕉诗,想不出关于芭蕉的典故,宝钗随口道来,宝玉连声赞她是一字师;
  第二十二回,宝玉信口说《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是热闹戏,宝钗马上背出戏文中的一套《寄生草》,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迎合了贾宝玉所好的那个调调,喜得他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晓,让黛玉很不痛快;
  宝玉的莽撞与无事忙得罪了湘云和黛玉,遂做一偈明志,又是宝钗随口道出六祖坛经里的典故劝告他,宝玉为之叹服;
  惜春做画,也是宝钗给她筹划,要用哪些颜色工具,从石绿管黄一直到水桶木箱生姜大酱,黛玉开玩笑说再要铁锅锅铲,好配上那些作料炒颜色吃,宝钗说,你哪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一个小细节里透露出宝钗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知识,其他的太太小姐只有恍然大悟的份。
  《红楼梦》里,只要是背书的活,都被宝钗揽下来了,虽然口口声声藏愚守拙,宝钗却巧妙地让众人见识了她的学问。香菱对夏金桂说,连姨老爷都夸我们姑娘学问好——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姨老爷该是贾政了,或者她还有别的姨老爷,但未必会有贾政对她熟悉,连方正含蓄的贾政都忍不住要夸她,可见宝钗功夫到家,无论学问还是表达自己的方式。后来王熙凤生病,王夫人也把大观园托管给她和李纨、探春三人,探春虽崭露头角,却显锋芒太过,宝钗更知时务,赚得识大体的名声。
  见好就收,点到为止,宝钗从来没有得意洋洋,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相反,她还摆出随时准备脱离大观园的架势,抄检大观园之后,她立即搬了出去,这种姿态,虽不是欲擒故纵,却无意中增加了她的分量。相形之下,黛玉就显得过于要强,用力太过,不似宝钗那般优裕从容。
  当年谢安盘桓东山,也是一点也没耽误他推销自己,不然怎会有“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说法,所谓的退隐不过是退一步进两步,炒作也分热炒和冷炒两种。
  2、政客本色非关善恶
  像谢安这等高士往往有着隐士和政客的两面,宝钗也是,虽然她的政治生涯囿于小小的大观园里,一样需要高明的手段,宝钗的政客天赋使她得以胜任。
  最简单的莫过施以小惠,说白了,就是给人家钱或东西,这事宋江、柴进统统干过,是政客们的必杀绝招。但是大观园里的女儿们不似黑旋风李逵,只要掏出银子,马上就抱紧双拳喊大哥,对赵姨娘之流或者可以这样打发,但是像邢岫烟,尤其是湘云,给钱的方式若不合适,弄不好反得罪了她们。
  所以宝钗给她们钱,一是在背人处,二是在她们最需要的时候,三是将大姐的亲情扮相做足了。比如当湘云一时冲动,宣布要宴请大伙,宝钗不失时机地点醒她,请客是要银子的,湘云踌躇起来,宝钗主动提出要帮她办螃蟹宴,怕她心里有感觉,只说是伙计送的免费螃蟹,又说,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她有话直说,更显推心置腹,让湘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心悦诚服?
  这些人都好办,最难搞定的是黛玉,那么清高的一个人,靠几两银子肯定摆不平。黛玉的破绽何在呢?是孤单,渴望亲情,宝钗试图从这儿打开关节。
  宝黛初见,宝玉就给黛玉送了个字“颦颦”,不知道是惭愧于“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是觉得肉麻,宝玉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