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作者:徐浩渊-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光周围有些人下海,妻子也眼热热地鼓动他“寻求自我发展”。可是陈光了解自己,他适宜读书写文章,按部就班地做事,不喜欢去做那些冒险、拉关系、天天脑筋翻新的行当。
  然而,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还没有什么关系,陈光却受不了女儿天天吵吵着要买名牌衣物,还有妻子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汽车的眼神。上次中学同学聚会,好几个班里当时没考上大学的家伙,都开着自家的汽车“嘟嘟”地来去。不知怎的,一向自视清高的陈光,脑子里又浮现出了那两个恼人的字:成功,心里沉甸甸的。
  你有过陈光那样的感受吗?是不是也为了感到自己的不够成功而烦恼呢?有没有被妻子或爱人旁敲侧击的话语所激怒?或者,你是一位被人们称作“女强人”的女性,虽然事业走得还挺顺,却因为自己没有满意的婚姻或者男友,而暗暗地发愁自己“做女人的不成功”呢?
  由于成功这个定义含混的字眼,给不少人带来了莫名的巨大压力,我开始注意这件事。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我首先习惯性地观察自己。说来也怪,当我仔细琢磨自己对这个词汇的感受时,方才发现,这么时髦的词儿,竟然与我无干系,就好像市面上的时装潮流,从来也不曾吸引过我的注意力一样。
  接着,我再仔细查看、回想我见过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似乎大部分人,并不关心这个事。不关心“成功”的人群呈现两个极端:一类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实实在在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变化,如孙子出了颗牙、精心栽种的花开了、朋友的称赞等等,都让他们很开心。另一类是被社会公认的非常成功人士,他们一门心思地拼命干着自己看重的、有兴趣的事情,对于世人说道他们“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议论,不大理会。不信你去读一下GE前任总裁——世界公认的成功企业家韦尔奇博士的自传,其中很难找到“成功”这个字眼。只是在序言里,他写道:“……《商业周刊》上的那篇关于我的长篇封面报导所引发的洪水一般向我发来的邮件……其中有很多人说,由于组织机构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忍受某些事情,服从于某些人的意志,而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所谓的成功……”成功,在这里显然成了被藐视的贬义词。
  总之,不关心“成功”的人们,主要关心自己认为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太关注外界对他们的反应。
  让我们再来看看被“成功”二字激动、或者困扰的人群。其中,一部分人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在特区首先富裕起来,最先拥有房子、车子、票子,甚至包了二奶,享受当前社会给他们的“成功者”称号,活得心满意足。还有一些人,无论是创业有成的业主,还是攀登三资企业的经理人,花上个几万、十几万,到中欧、清华、北大管理学院镀金,期望自己再迈上几个台阶,这些人心理有压力。另外一部分人,如同陈光和他的妻子,虽然羡慕前两种人,可是自己没有勇气去拼搏,但又怕自己在当前的经济大潮里要被拉下,心理压力大、心态不平衡。更有少数人,已经被社会视为“成功人士”,在“成功”的大帽子下面喘不过气来,心理失衡,甚至结束了自己的性命:1994年上海大众汽车的中方总裁方宏跳楼;2000年时尚杂志总编跳楼;2003年歌星张国荣跳楼……美国人破产了跳楼,中国人成功了也跳楼,这是怎么啦?
  总的来看,关注“成功”的人们,满足现状也好、不满足也好、嫉妒别人也好、绝望自杀也好,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活在一种不断与周围人作比较的相对生存状态之中。他人得了什么分数,挣了多少钱,得到什么荣誉,都能影响这部分人的情绪。这群人的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
  成功的社会时代性
  成功,是人类发明的一个抽象观念,用来描述个体的能力和成就。然而,每个特定的社会,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成功很不相同的涵义。就看看中国过去的这100年吧,成功者的概念变化得令人瞠目结舌:
  …20世纪初,皇帝、大臣是人们崇敬的成功者。可是国民革命以后,他们变成了被人耻笑的前清遗老遗少。
  …1911…1949年,国民党的大官,各系地方军阀变成了成功者。与之对立的共产党人被称作“共匪”,要被杀头。社会上“有钱”才会“有势”。
  …1949…1966年,共产党干部成为成功者,民国的英雄们却成了被镇压的反动派,解放前有钱的地主富农,成了专政的对象。
  …1966…1976年,“四人帮”是成功者,大批的共产党干部变成了“走资派”,被打倒、囚禁。
  …1976年以后,“四人帮”变成了阶下囚,没有被整死的“走资派”又回来了,“最大的走资派”邓小平是成功第一人,引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率先富裕、发迹的人们,被社会舆论定义为成功者。
  在20世纪当中,中国社会关于“成功”的概念更换了五次,而且全都被我的父亲赶上了。父亲是1907年生人,因此,4岁以前是大清朝的臣民,背后拖着一根小辫子;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追杀、囚禁;1949年以后跟随周恩来在国务院工作,变成了高级干部;1966年被“四人帮”打倒,当了十年的“走资派”;1976年以后,平反、恢复工作,被人称作“革命老前辈”。
  如果,用中国社会五个时期,截然不同的标准评判,父亲每隔十几年,就得被换上一顶截然不同的帽子,轮番在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倒换。假如他是一个看重这些帽子的人,那就活得太辛苦了。好在父亲是个有信仰的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的境遇如何翻转,父亲依然抱着自己的信念活着。我不知道父亲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只看到他老人家,1987年在临终的病榻上,依然努力贡献,象一只蜡烛,燃烧干净,最后还为世界增添一点光亮。至今想到父亲,无论他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成功者,他的人生轨迹令我仰慕,为我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遗产。
  假如你依然为了如今社会加冕的“成功者”帽子而苦恼,或者得意忘形,请你想一想,如果十几年以后,社会有了不同的“成功者”帽子,你又会如何呢?追逐帽子的人们,是不是活得太累、太被动了?更何况,你可能没有想到,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对于“成功”、“失败”的感受,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改变呢。
  成功的个人时期性
  为了撰写“成功”这一节,我与二十多位朋友讨论了这个话题,了解他们对于“成功“的看法。他们之中,有一半的人,被中国目前的社会标准称为“成功者”;另一半人,中等生活水平,过着城市人的平常日子。他们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男女各半。
  由于年龄、性别、阅历、生长地域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想法。然而,多数人具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随着年龄和处境的改变,他(她)对于成功的看法也变了。
  一个朋友这样对我说:“小时候,在全省少年儿童的比赛中,我制作的飞机模型得了第一名,开心死了,很有成就感!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圆了自己和父亲的梦,以为自己进了成功的保险箱,当时蛮兴奋的。哪里晓得,四年以后,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有点心慌,不知道走出学校以后能干什么。于是,再一次发挥我擅长读书、考试的优势,考到美国读博士。那时,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我,父母亲的朋友们,干脆把我树立成他们孩子的成功榜样。可我自己知道,人生之路变得渺茫起来。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工作了五年,成了家,还为公司创造了两项专利。房子、车子、游艇都有了,但是我却活得并不快活。有时候问自己,就这样过一辈子啦?最终,我还是决定回国来创业,干自己喜欢的事。经过六年的拼搏,现在我的公司有了一点模样,大家都说我很成功。但是说老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我觉得太累,身体大不如以前,连我的个人爱好,很久都没时间碰了,妻子、孩子还在想念美国的日子……而且,我再也没有过那种看着自己的飞机模型翱翔蓝天的快乐。成功,有那么重要吗?贝尔盖茨拥有几辈子都挥霍不尽的财富,还在玩命干,你说他活得快活吗?”
  在外人眼里,我的这位朋友,年轻(今年39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用当前社会的标准衡量,他是个典型的成功者。但是,我看到他竟然比我的白头发还多,一脸疲惫不堪的样子。他是这个年龄群体之中,有内心追求的人,不轻易满足。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他按照社会的“成功”标准,一步步走过来的时候,对于他,成功这个概念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另外的一个“成功”朋友,向我倾诉了“成功以后的孤独”:“人们来找你,总是有事相求,连过去的老朋友都变了味儿……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爬山的人,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上,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因为我好像一辈子除了爬山,不会做别的事情。再给自己指定一座更高的山去爬?为什么呀?那不是离人间的事越来越远了吗?现在我已经尝到了毛泽东那句诗的滋味了:高处不胜寒。”
  有趣的是,在成功的话题讨论里,活得最爽的人,竟是我中学时代的一位女同学。她前年退休了,又被反聘回医院药房工作。丈夫是一位普通工人,心灵手巧,宽宏大量、充满爱心。夫妻俩咬着牙,把女儿培养到大专毕业,她现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他们可算是没有了经济包袱。女儿结婚了,女婿也很体贴,还特意为他们买了银建会员卡。每个周末,他们都开车到远郊去游玩,还对我说:“我们带你去歇一歇脑子。”我说,等这本小书写完了,一定去。当我问到她,“什么样的人算是成功”,她笑眯眯地回答:“我就活得挺成功的呀!”我不得不从心底里赞同她。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标准。如果你的成功标准,永远和他人得到的东西作比,就会变得永远不满足,心理不平衡。假如你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我是不是又增长了更多的能力?明白了更多的事物?我们家里又添置了大一点的彩电;我的孩子终于长大、自立了,等等,就会活得很开心。学会自得其乐,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成功。即便是投入外界的竞争和比赛,你也容易享受其中的快乐与兴奋。


老板可是不好当



  【1、在现代企业里面,雇主和雇员在公司的位置不同,责任也不同,因此,对待工作中的问题,态度肯定有不小的差异。
  2、仅仅按照学校和学历作为薪酬的标准并不科学。
  3、要想雇员有工作热情,除了奖惩分明以外,更重要的是雇员在工作中的能力成长。】
  韩铭自己创办文化公司已经四年了。这可是他四十多年来,活得最辛苦的四年。从公司注册,到财务税务、业务开发、招聘雇人……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亲手一点点做起来的。亲戚、朋友、老同学见了他,都羡慕地说他是个“成功人士”。他却对我说了心里话:“徐博士,我是不是成功还很难说,可是做到今天这个程度,代价太大啦。我的身体搞坏了,放弃个人爱好,孩子顾不上,连老婆都差一点跑了。我劝朋友们别上这个道,他们还笑话我装蒜。”
  我明白韩铭,看着他这几年头发变得花白了,知道他不容易。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有本事的人,就应该当老板。以为自己开公司干出点名堂,那才叫成功。美国人可不这么想。我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很多高智商、高学历的美国人,愿意在别人的公司里做雇员。因为自己开创一摊子事业,投入太大,责任太大,而且是陷进去,就很难拔出来。往往像韩铭现在这样,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变成了一架疯狂运转的机器,连自己的快活日子都没了。
  你真让我失望
  最让韩铭头疼的是,公司里的雇员不像他那样拼命干活。从电话里传来的韩铭的声音,听起来焦虑又沮丧。
  韩:公司规定是5点半下班。可是卢瑜也不想想看,都什么时候了,图书订货会只差一个
  星期了,她手上的活儿才干了一半,竟敢5点半抬起腿来跑!我把她拦住训了一顿,
  看她那样子还挺委屈。我知道其他的人也都竖着耳朵听呢,我就是要让大家都听听,在
  我们公司干,可不是坐机关上下班。
  徐:自己干一个公司,确实不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