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0-类证活人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传受。迟速不等。岂可拘以日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由宜发汗。日数虽少。 
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宜下之。正应随脉以汗下之。(伤寒固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又 
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阴病者。须急温之)又况六气之邪。乘虚入经。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 
入少阴。(缘少阴有伏脉在背)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兼寒邪有首尾止在 
一经。或间传一二经。不可以一理推。但据脉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 
而恶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数多少。只是太阳经受之。其余经络皆仿此。大抵伤寒凭脉与外证以汗 
下之。若过日多。脉尚大浮数。按之不足者。尚责太阳也。可发汗而愈。若按之实者。汗之必死。 
须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脉细沉数。外证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正责属里。可下之而愈。 
若无此证。但发热脉沉者。误下必死。须行麻黄附子甘草汤(正二十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正二十三)、 
小发汗。此皆仲景之确论也。 
x(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x 
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故治伤寒者。阳虚阴盛。汗之 
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也。阴阳虚盛。非谓分脉尺寸也。表、阳也。里、 
阴也。外台云。表病里和。汗之则 
愈。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亦只是论表里阴阳以汗下之。(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 
虚盛者。说表里也。仲景论伤寒汗下。故引素问表里之义。与外台所论合矣)○大抵营卫为表属 
阳。胃腑为里属阴。寒毒争于营卫之中。必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 
食欲温而恶冷。为阳虚阴盛也。汗之则愈。误下则死。○若寒毒相搏于营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 
阴变阳。寒盛生热。而阳热之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胃。水液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 
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为阳盛阴虚也。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谨按黄帝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盖阳主外而阴 
主内。又曰。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则愈。今三十三问误写 
作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窃详内外寒热不同。则汗下差误。便分死生。又按将作监簿王宗正难 
经疏义有阴阳盛虚汗下图。与素问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问误写。合行刊正。勿误后人。 
x(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x 
伤寒表证须看营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麻黄汤(正二十)、桂枝汤(正一)、大青龙汤(正三五)、是也。 
有和解 
其表。如小青龙汤(正三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白虎汤(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柴胡桂枝汤(正 
三十一)、小柴胡汤(正二十九)、之类是 
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伤。其间纵获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 
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此祸。 
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营卫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x(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x 
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气汤(正四一)、小承气汤(正四二)、十枣汤(正八九)、大柴胡 
汤(正三十)、是也。 
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正四三)、脾约丸、(杂六六)少与小承气(正四二)、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玉函云。虚 
者十补勿 
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泄之。故王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又问转药孰紧。答曰。 
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汤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 
不得用丸子药。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 
x(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 
不入不知人。x 
此名两感伤寒也。两感者。表里俱病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 
为表里。阴阳双传。脏腑俱病。此为难治。六日而死矣。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 
而渴。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仲 
景无治法。但云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寻至第三卷中。言伤寒下之后复下 
利不止、身疼痛者。当急救里。宜四逆汤。(正七五)复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正一)。遂以意 
寻比仿效。治两感有先后。宜先救里。若阳气内正。即可医也。内才正。急当救表。盖内尤为急。 
才温内。则急救表。亦不可缓也。 
x(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古人谓之坏病)x 
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当知何逆。 
随证治之。又云。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其脉 
沉紧者。可与小柴胡汤。(正二十九)若已吐下发汗。小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盖为病中 
又感异气。变为坏病。以时令寒暑燥湿风气不节。脉息与少阳相异。(小柴胡证罢)证候与伤寒 
不同。(麻黄桂枝不中与也)明当消息其由。以法治之。若脉尺寸俱盛。重感于寒。变为温疟。 
(先热后寒。名曰温疟。在第六卷四十四问)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四 
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在第六卷四十五问)阳脉浮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温毒。 
为病最重。(春月肌肉发斑。名曰温毒。在第六卷又五十问)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 
变为温疫。(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感四时不正之气。在第六卷四十六问)脉证之变。方 
治不同。仲景谓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而取之也。又有伤寒过经。再受热邪。 
留蓄脏腑。病候多变。久而不瘥。阴阳无复纲纪。及伤寒解后虚羸少气。皆名坏伤寒也。知母麻 
黄汤(杂二十八)鳖甲散(杂二十九)黑奴丸(杂二十)检方与病证相参选用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 
气。气逆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正九五) 


卷第六
属性:此一卷论伤寒、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 病、温毒之名。 
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若识其名。纵有差失。功有浅深。 
效有迟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 
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今于逐问下详载疾状而名之曰某病。庶几因名 
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瘥矣。 
x(三十八)问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 
足指末微厥。不烦躁。x 
此名伤寒也。伤寒之候。发热恶寒。头疼腰脊痛。脉紧无汗。宜发汗而解。麻黄汤主之。(正二十)轻者 
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又人参顺气散(杂三十)。葱豉汤。(杂七四)苍术散。(杂三一)麻黄葛根汤(杂三十二) 
可选而用之。○然太阳病 
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与证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者。虽 
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正四)。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营气不足血 
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正三十七)加黄 最良。尺脉尚迟。再作一剂。○或太阳证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 
则频频与少桂枝汤(正乙)。使体润。 连日。当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类 
和解之。 
x(三十九)问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 
手足不冷。x 
此名伤风也。伤风之候。头疼发热。脉缓。汗出恶风。当须解肌。宜桂枝汤主之(正一)。轻者只与柴 
胡桂枝汤(正三十一)。败毒散(杂三十三)。独活散(杂三十四)。可选用之。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凡脉紧必 
无汗。唯濡而 
紧。却自汗。勿误用小建中汤也。(正三十七)须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也。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正十八)。 
(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者。谓中风有湿。当加之去其风湿。取微汗者。 
风湿去也)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正八)(不饮水者是也)凡发汗后。汗不止为漏风。桂 
枝加附子汤主之。(正六)腹满者。太阴证。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 
桂枝加大黄汤也。(正十三)○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春 
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阳旦汤是也(杂百十六)。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 
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岐伯所谓同病异治 
者此也。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用热药当避夏。素问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者也)○又问伤寒与 
伤风何以别之。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故也)伤风者有汗。 
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恶寒者不当风而 
自增寒。恶风者当风而增寒也。六经皆有伤寒伤风。其证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 
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 
若三阴伤风无变异形证。但四肢烦疼。余证同三阳。 
x(四十)问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 
缓者。x 
此名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 
见寒脉 
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 
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正三十五)。盖大青龙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 
证。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 
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所以为紧。 
此治营卫俱病。若证不审。误用大青龙汤。则发汗多伤人。(以其有烦躁一证。故可用大青龙汤) 
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营。大青 
龙主营卫俱伤故也。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 
路故也。其病浅。寒伤营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营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营气之道路故 
也。其病深。所以桂枝与麻黄所施各异。戒勿误用。以有浅深之别。风寒之殊。大医当宜审谛。大 
青龙尤宜慎用。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类 
纂云。凡发汗过多。筋惕肉 。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正百五)以救之。 
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余根据加减法。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 
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证。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证也。 
x(四十一)问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支节痛重。其脉洪盛者。x 
此名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正一)无汗宜麻黄汤。(正二十) 
加烦躁者。宜大青龙汤(正三十五)。然夏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太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用加减法。夏至前桂枝 
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也。盖桂枝麻黄汤性热。 
地暖之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