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0-类证活人书-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第九卷六十九问。 
)○又问病患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咳嗽者何也。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 
之。(正方二十九) 
x(八十九)问发狂x 
发狂有二证。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证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脉 
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治药方在二十一问)病患无表证。不发寒热。唇燥但欲 
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病患 
如热状。烦满口燥。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其血证审矣。仲景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 
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表。且桂枝汤。(正方一)外已解。但小 
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主之。(正四十四)大抵伤寒当汗不汗。热蓄在里。热化为 
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者抵当汤、(正九十一)抵当丸、(正 
方九十)轻者桃仁承气汤、(正四十四)犀角地黄汤。(杂八十六)须取尽黑物为效。(夫血热蓄 
在膀胱经。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证。若有蓄血证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当汤。先用桂枝汤。以解 
其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故也)○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 
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阳烦躁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正方 
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正方十四)主之。(凡灸及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用劫法治之。金匮风 
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正三十三) 
x(九十)问发斑x 
发斑有两证。(温病发斑。热病发斑)温毒发斑者。冬月触冒寒毒。至春始发。或已汗下。 
表证未除。毒瓦斯未解。故发斑黑膏主之。(杂九十三)或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初为积 
寒所折。毒瓦斯未得泄。迨天气暄暖。温毒始发。肌肉斑烂。瘾疹如锦文而咳。心闷呕清汁。葛根橘 
皮汤。(杂九十四)屡用之验。黄连橘皮汤亦佳。(杂一 
百二十五)(广州褚 子斑如坏梨靥)热病发斑者。与时气发斑同。或未汗下。或已汗下。热毒不 
散。表虚里实。热毒乘虚出于皮肤。遂发斑疮。瘾疹如锦纹。俗呼疮麸。素问谓之疹。(发斑者 
。下之太早。热气乘虚故也。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服热药过多。亦发斑。微者赤 
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若发汗开泄。更增 
斑烂也。皆当用化斑汤、(杂百二十)玄参升麻汤、(杂九十五)阿胶大青汤、(杂九十六)猪 
胆栀子汤。(杂四十四)或与紫雪大妙。可下者。与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暑月阳气重者 
。常宜体候。才有赤点如蚊蚤咬。却急治之)○又有阳毒发斑。见十九问。二十一问。宜参酌 
之。 
x(九十一)问谵语x 
病患有谵语。有郑声二证。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正九十七)谵语为实。当须 
调胃承气汤主之。(正四十三)服调胃承气而谵语止。或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重也。重语也。世多不别。然谵语郑声。亦相似难辨。须更用外证与脉别之 
。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必谵语也。 
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即谵语。(仲景云。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 
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实则谵语)谵语属胃。和中则愈。不和则 
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谵语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 
面垢谵语遗溺。其脉必滑实。不可汗下。宜白虎汤。(正六十四)有胃实谵语者。病患身热汗出。 
大便硬为胃实。宜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大承气。(正四十一)外台承气汤。无芒硝尤 
稳或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仲景云。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此为津液不和。与柴胡桂 
枝汤)(正三十一)(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恐人作燥屎攻之。慎不可攻也)有下利 
谵语者。(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调胃承气汤)(正方四十三)(小承气汤主之)(正四十二) 
有下后谵语者。(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正三十三)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 
焦。速用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若行汤迟热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荣。成血结胸 
状。须当针期门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已 
上二焦。热结在期门也。若犯胃气。昼夜谵语喜忘。小腹满。小便利。属抵当汤证中)(正九十 
一)○又问。仲景云。无犯胃气何也。答曰。热因经水适来。乘虚入室。故血室有热。遂令谵语 
。当以小柴胡解之。(正二十九)却与胃实谵语不同。胃实有燥粪。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正 
四十三)若血实有热谵语。非胃家实。仲景恐人作胃实攻之。故曰无犯胃气也。大抵谵语是热。属 
阳而反见阴证者逆。 
x(九十二)问吐血x 
伤寒吐血。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不发汗。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 
吐血也。瘀血甚者。抵当丸(正方九十)轻者桃仁承气汤(正四十四)兼服犀角地黄汤(杂八十 
六)三黄丸(杂九十八) 
x(九十三)问腹痛(腹胀满附)x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正方十二)痛甚者。加大黄。(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药。即是小建中也。太阴脉弱自利。设当行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其人胃虚。阳气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十余沸)难经云。痛为实 
。大抵痛宜下。(仲景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正四十一)(又曰 
腹中满痛。此为实。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正方三十)腹痛有二证。有热痛、有冷痛、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者冷痛也。 
小建中汤主之。(正三十七)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小柴 
胡去黄芩加芍药)(正方二十九)阴证腹痛。即四逆散、(正七十六)通脉四逆加芍药汤。(正 
八十一)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汤(正一百五)关脉实。腹满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实痛也。桂枝 
加大黄汤。(正方十三) 
黄连汤、(正八十三)大承气汤主之。(正四十一)○又问腹胀满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杂九十九)仲 
景论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也。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正五十八)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正四十八)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正四十三)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正四十三) 
x(九十四)问烦躁x 
伤寒烦躁。太阳与少阴经为多。(盖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经或因不大便。中有燥屎。故 
烦躁耳。(仲景云。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宜承气汤。大抵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小便利。屎定硬。以小承气汤)(正四十二)( 
少少与。微利之。然有病已瘥。尚微烦。必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少。津液当还入胃 
。不须攻也)大抵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伤风。多烦而躁也。(仲景云。太 
阳伤风。服桂枝汤)(正一)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又云。太阳伤风。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正三十五)又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正三十七)(又云。伤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 
入则吐。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又云。伤寒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气不与人 
相当。但与五苓散。二大钱服之。常与新汲井水饮一升许。即以指刺喉去之。随手愈。然而太阳 
证自汗心烦。若小便数者。又不可用桂枝表也)阳虚阴盛。亦发烦躁。阳气弱为阴所乘而躁。故 
少阴病亦烦躁。(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正八十四)(少阴病吐 
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正方一百)(少阴病下利咽痛。胸痛心烦者。猪 
肤汤主之)(正一百一)少阴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正六十七)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衣被。大柴胡汤下之。(正方三十)学人当以外证与脉别之。( 
寸关浮数。身热而烦者。属太阳也。尺寸俱沉。手足厥逆。自利而烦者。属少阴也)然有汗之而 
烦者。(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中 
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稍渴。五苓散主之)(正方六十六)有下之而烦者(仲景云。下之后 
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正七十 
三)(又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栀子豉汤主之)(正四十五)(发汗若下 
之。病仍未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正方七十八)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烦者。此由病新瘥不 
胜谷。损谷则愈。(先用小柴胡汤)(正二十九)(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得屎而解。小柴胡不中。然后以调胃承气汤) 
(正方四十三) 
x(九十五)问下利者x 
伤寒下利多种。须识别阴阳。勿令差互。(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不热。以此别之大 
抵下利挟太阳脉证便不得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作阴证。用温热药。鲜不发黄生斑而死也)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 
葛根汤(正二十六)主之。(下利而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其脉浮大而长者。是其证也)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黄芩 
汤主之。(正八十五)若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也。(正八六)(下利而头疼胸满。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 
浮大而弦者。是其证也)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下利而身热胸 
胁痛满干呕。或往来寒热。其脉长大而弦者。是其证也。盖阳明者土。其脉长大。少阳者木。其脉弦。若合病。土被木 
贼。更下利为胃已困。若脉不弦者顺也。为土不负。负者死)自利不渴属太阴。(四逆汤)(正七十五)(理中汤主之)(正 
七十四)自利而渴属少阴(白通汤)(正九十七)(白通加猪胆汤)(正九十八)(通脉四逆汤)(正八十二)(猪苓汤)(正 
六十七)(真武汤)(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参汤)(正七十七)(可检证而用之)其余下利。皆因汗下后证也。大抵伤寒下 
利。须看脉与外证。下利而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为自止。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逆。下利脉数而滑者。有宿食 
也。下之愈。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协热利者。脐下必 
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汁垢腻。(谓之肠垢)寒毒入胃。则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 
湿毒瓦斯盛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 
四逆汤、(正七十五)理中汤、(正七十四)白通汤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协热利者。 
黄芩汤、(正八十五)白头翁汤、(正一百八)三黄熟艾汤、(杂方一百)薤白汤、(杂一百一)赤石脂丸、(杂一百二)湿 
毒下脓血者。桃花 
汤、(正九十九)地榆散、(杂一百三)黄连阿胶散。(杂一百四)虽然。自利而渴属少阴。然三 
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热也。三阴下利宜温之。然少阴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却 
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阴泄利下重。不可投热药。先浓煎薤白汤。)(杂一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