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31-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得别致。比如:    
    —MilesDavis的那把小号也许是世上温度最低的一支号了,每此听他吹起来总是一片冰霜凝结。    
    —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精神恍惚,整个人都掉进某种混沌里面,在既不是幻想又不是回忆的水草丛里游来游去。    
    —坐飞机旅行就像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怀着老于世故的忐忑与谨慎的兴奋上路,却终究什么事也没发生,然而一旦稍有闪失就有可能是改变一生的事,比如发迹或者失婚,总是最致命的一击,你还来不及反应,生活就已经四分五裂了。    
    何况书里附送的唱片实在是好听。多半都是小资提过的不浓不淡、不寒不暑的爵士乐,温度和清爽度都刚刚好,也夹着一两首类似于DonMclean的Crossroads那样舒缓的流行曲。我对着书一首一首地听下来,一边诧异于自己的耐心,一边感觉到睡意在某种微醺的状态中氤氲着,渐渐地与窗外的雨声交织成一片……


卷一:遭遇巧克力的诱惑钻石非恒久(1)

    卡罗琳·斯凯利(CarolynSkelly)的故事,我是在翻一本过期的《名利场》时偶然找到的。文章的题目是这本杂志一贯的华丽而颓唐的腔调——“钻石非恒久”(DiamondsAren’tForever);跟Debeers钻石广告唱足反调——该是一种冷冷的看透吧,是阅尽繁华后几乎有些厌世的感伤。哀哀的调子已经开始低回,凝神结想,我只等着听一阕挽歌好了。    
    她活了九十一年。美貌,爱情,家庭,凡此种种,她也算是曾经沧海,到底还是一样也留不住。于是她试图用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凝固昔日风华,比如珠宝,但,它们终究如水中流沙,失落得更快,更遁影销形。    
    一九七七到一九九六年间,各色人等从卡罗琳那里先后十余次明抢暗夺去的珠宝(绝大部分是钻饰),总价值约有两千万美元。此项记录至少在美国无出其右者。末了,这些戏剧化的失窃或遭劫本身,倒像是怜惜卡罗琳的落寞,好歹给了她层出不穷的可以挥霍光阴的理由。    
    做这个长篇特写的MarkSeal,循着故事的演进追踪多年,采访过包括卡罗琳本人在内的十余位当事人,得到一长串详尽而未必确凿的数据和线索。纵然他那样费尽气力地拼接起来,事实与事实之间,也还是留着太多太多难以看透无可言说的裂痕。最后写成的文章,在我看来,作者在字里行间多少透出一些如释重负的意思——这故事委实太长太冷,就像卡罗琳的人生,如今总算是熬到头了。    
    就像一个俗套小说的开头:曾经,她确实长得很美。一种逼人的、攻强守弱的美。    
    二十世纪初,卡罗琳·斯凯利出生在印第安纳州,初时父亲威廉·G·斯凯利(WilliamGSkelly)也是一贫如洗,但很快靠石油发迹。卡罗琳自从记事起,就披上了石油大亨继承人的外衣。    
    “一想到你,眼前就是上周日看到你的样子……真美啊,”美国一线化妆品牌“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Arden)的创始人在给她的信里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瞧你,身量不高不矮,衬上那么个小蛮腰……千万,千万别变呵,哪怕一分一毫。你会永远都这么招人爱的。”    
    同所有的富家千金一样,卡罗琳是在东部的名校里接受了一系列时髦教育后才回到家乡的。二十岁的卡罗琳小姐一踏入家门就被爱情抱了个满怀:父亲公司里新来了个名叫弗里曼·伯福德(FreemanBurford)的卡车司机,这份工作本是他在法律学校里念书的同时找到的兼职,不想就此为他架好了直上青云的天梯。原来,石油大亨的千金,真的不是如外人想象的那么难追的。    
    一九二六年,“斯凯利小姐下嫁石油小子”的标题上了报。婚后,一对新人先在圣路易斯安那州住了一阵,伯福德靠着老丈人的荫庇在那里开了一家斯凯利炼油厂的分号。接着,他们又搬到达拉斯,伯福德出任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政界一度盛传他将成为下一任德州州长。一九三五年,他们的闲钱已经多到必须动足脑筋才能挥霍一二的地步,于是,一幢后来成为著名的“海龟湾饭店”的豪宅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幢类似于意大利西班牙混合式行宫的宅子建于二○年代,原来的主人是棉花业巨头舍帕德·金(SheppardKing)。当时正植石油业方兴未艾、逐步取代棉纺业主导地位的阶段,伯福德夫妇一掷七万六千美元收购金宅的壮举因此也就显得颇有象征意味。    
    令伯福德始料未及的是,女人一旦尝到了花钱的甜头,就有吞吐量惊人的胃口,尤其是像卡罗琳这样的女人。平时置办服装,她只要在杂志上看到一件入得了眼的,就会定做所有相关的配饰,哪怕是同样图案的笔记本也得备齐。而她对于装修新房的热情,更是到了几近偏执的地步。对此,达拉斯的一位装修师至今想来仍哭笑不得。据他回忆,有一次,卡罗琳下令把门厅的一大块木地板统统换成大理石。不料工程进行到半截,毫不知情的男主人在凌晨三点回府,一脚踏空,直接跌进地窖,摔断了腿。关于整幢大楼的色调,更是费尽了干戈:起初,卡罗琳要的是铺天盖地的粉红——地毯、家具、墙面、窗帘……三个月下来,好容易粉出规模了,她又发话道,“没错,这样是挺漂亮,可我改主意啦,还是那种很浅很浅的蓝色更美。”于是众人返工。但浅蓝照样称不了卡罗琳的心,她又在验收时要求改成灰棕。最后连灰棕也给否决了。话说那日正纠缠得紧,伯福德撞进来,见状大怒,吼道,“他妈的你们到底在折腾什么?”装修师细陈来龙去脉,伯福德当即断喝,“我把你给炒了!”旋即转身直视卡罗琳,“我把你也炒了!”    
    最终走的人却是伯福德。三○年代末,他卷起铺盖,搬出了这座永远也装修不完的宅子。卡罗琳不肯罢休,威胁他“最好还是回来,要不就走别的路。”    
    一九三九年,他们七岁的女儿小卡罗琳在报纸上读到一条超过她理解范围的新闻:父亲被控从事非法石油交易。据小卡罗琳说,向警方通风报信的人正是她母亲,后者曾咬牙切齿地宣称,“没有什么比一个被侮慢的女人更难弄的了。”    
    伯福德最终逃过了牢狱之灾,但他们十几年的婚姻是再难挽回了。两人一共有三个子女,最小的安妮跟着母亲生活,而小卡罗琳和儿子比尔则判给了父亲。    
    安妮童年的记忆里凸显的是母亲独坐在盥洗室里的影子,那影子紧挨着镀金浴缸,四周镶满了从天花板直落到地面的大穿衣镜。她失败的婚姻和挥霍无度的脾气让老斯凯利从面子直伤到里子,情急之下一度切断了她的大半财路,只肯提供一点“基本生活费”。她开始一件一件地变卖古玩,成批成批地遣散仆从,前脚要父亲为了满足她的“基本生活用度”替她买的新衣服付帐,后脚就把衣服折价出售换成现钞。另外,她还把名下多余的房子全租了出去,写《欲望号街车》的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Williams)就当过她的房客。    
    卡罗琳与文学界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她的儿子比尔·伯福德(BillBurford)长大后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曾被普利策奖得主卡尔·夏皮罗(KarlShapiro)誉为“他那代人里唯一当得起‘美国诗人’称谓的家伙”。在他的作品《一个孩子的故事》里,母亲卡罗琳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母亲走在大理石客厅里/身穿一件亮闪闪的长袍/在或明或暗的地方搜索/然而痛楚牵扯着她的心/追逐着她在四面墙内无处可逃。    
    这首诗接下来的一段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神形毕肖地勾勒一个“面貌扭曲”的保姆,如何给诗人的心灵投下憧憧幽影。据比尔说,确实有过那么个吓人的保姆,最终或是自己出走,或是被家里解雇,临行时口袋里只揣着十六块钱。更恐怖的是,她还给母亲扔下这么一句话,“我希望有朝一日你也遭此厄运!”


卷一:遭遇巧克力的诱惑钻石非恒久(2)

    她的诅咒最终居然灵验。卡罗琳本人果然面目全非——沟壑纵横的脸上潦草地堆着皱缩得毫无章法的皮肤,不仔细瞧几乎看不到完整的五官。上唇只剩了一条线,发“S”音都困难,更要命的是两个让你不忍细看的黑洞,那曾经是她明媚灼人的双眼……    
    关于这场骇人的毁容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因何而起,斯凯利一家都像是得了失忆症,拿不出一句准话来。有亲戚说,她是在做头发的时候在电烫机下睡着了,结果着起火来;比尔认为问题出在皮肤感染上;而安妮的说法似乎更有根据一些,“三○、四○年代那会儿,摩登女子一度流行往脸上照光来扮靓,结果那些射线致使她脸上供血不足,就此生出溃疡来”;小卡罗琳干脆一问三不知,“那段时间的故事有很多,可我实际上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也许卡罗琳自己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她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里抛出了毁容之谜的不同版本。其一,此乃她某个嫉妒心十足的姐妹的杰作,后者把滚烫的开水浇到了她的脸上,纯属家庭悲剧;其二,为了不让她干涉斯凯利石油公司的事务,董事会某个野心家一手炮制了惨剧,实乃商业阴谋;其三,当年因用X光治疗粉刺弄巧成拙,导致后患无穷,此谓医疗事故;其四,狠心的丈夫在某次激烈争吵中把电吹风砸在她脸上,要不就是洒了酸液,是为爱情陷阱。对于以上版本,比尔既不首肯也不否认,只以一句诗意盎然的话搪塞:“若当时真的有戏上演过,那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母亲迷路了。”    
    迷路的卡罗琳却躲不开债主的纠缠。不得已,她卖掉了宅邸,带着安妮搬入达拉斯饭店,开始隐居生涯。她的皮肤每况愈下,最后安妮只好向外公求助。某天半夜,老斯凯利终于派来了飞机,把脸上缠满绷带的卡罗琳和安妮接到圣路易斯的巴恩斯医院。在那里,她面临的是没完没了收效甚微的整容手术。    
    卡罗琳的人生之页折去了一半,对她而言,更戏剧性的那一部分尚未展开。    
    卡罗琳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里,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会计师弗兰克·伯诺清清楚楚地记得一九六六年初见卡罗琳时的震撼。她顶着棕色假发,脸被黑面纱遮去了大半,含混不清的话音仿佛从幽深的黑洞里飘出来,“希望你别介意我的模样,”她又为自己的惨状搬出了另一种解释,“那是油田里的一次大爆炸造的孽。”    
    此时的卡罗琳,刚刚从亡父那里继承了八百万美元的遗产,随即登报招聘资深会计帮她理财。合该她运气好,第一个找上门来的伯诺还真是个深谙此道的高手。一九六八至一九八四年间,通过股票交易,伯诺帮助卡罗琳净赚了整整四千万。    
    在伯诺的记忆里,他的雇主有时候任性得像个孩子。每个工作日的晚上,伯诺的下班时间总是被卡罗琳一拖再拖,而且伯诺太太愈是打电话来催,她就愈是软磨硬缠——也不为别的,就是想让人陪她说说话。    
    卡罗琳的妹妹琼、妹夫哈罗德更是不堪其扰。从结婚的第一天起,卡罗琳就一口咬定妹夫是在打斯凯利家财产的主意,极力撺掇妹妹离婚。她甚至雇来了私家侦探,整天跟踪着夫妇俩,直到后者忍无可忍,以干涉隐私的罪名把卡罗琳告上法庭。    
    待官司了结,卡罗琳在斯凯利家族里的位置也进一步孤立。她成日里躲在圣路易斯的住所里,唯一的乐趣是收集商店派发的购物礼券。    
    终于,连伯诺也看出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一九七八年的某一天,他爆发了,“瞧你手里握着这么一大把钱,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开始用呢?”    
    一句话点醒了卡罗琳,当年的奢华作风似乎一下子就在她身上复活了。她掀开面纱,戴上硕大的墨镜,假发换成金黄色,把自己的姓从伯福德改回到斯凯利,打算在社交界东山再起。为了让舞会上的客人不至于光盯着她脸上的伤疤发呆,她开始搜罗那种能让观者屏住呼吸的珠宝。“越大越好,越大越好,”她向纽约和伦敦的珠宝商再三强调。    
    一直守在圣路易斯替卡罗琳管帐的伯诺真是悔不当初!他怎么也没想到,三十五万的手链,五十万的戒指,女主人买起来连眼皮都不抬。更别说来个电话跟他打个招呼了。每当伯诺提醒她慎防小人时,她便轻描淡写,“行啦,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了能更方便更尽兴地选购珠宝,她在曼哈顿买了一套公寓,又在英国南安普敦租了一所房子。同时,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