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深艳:艺术的张爱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下楼去拎了两桶水上来,打发主人洗了澡。门铃响,那新的女人如约来了。阿小猜是个舞女。她问道:〃外国人在家么?〃一路扭进房去。脑后一大圈鬈发撅出来老远,电烫得枯黄虬结,与其他部分的黑发颜色也不同,像个皮围脖子,死兽的毛皮,也说不上来这东西是死的是活的,一颤一颤,走一步它在后面跳一跳。
  《浮花浪蕊》里有个〃叶太〃,叶太〃显然是个外室,也许本来是舞女〃。这使人想起胡兰成在结识张爱玲前,把比张爱玲还小几岁的上海百乐门的一位红舞女应嫫娣,长包在大酒店里做外室。有了张爱玲,他才冷落了应嫫娣。后来他与应嫫娣分手,还到张爱玲面前伤心流泪,而张爱玲〃亦不同情〃。张爱玲对应嫫娣应不止印象深刻,爱说话之如胡兰成,一定会将应嫫娣的故事说给张爱玲听。而后来竟演成张爱玲与一个舞女〃抢〃男人。再后来,胡兰成又因有周训德、范秀美而冷落了张爱玲,置张爱玲于当年应嫫娣之同样地位;而张爱玲最终又像应嫫娣一样主动提出分手……这位下笔爱情如踢挞舞的才女,在现实的爱情中却焦头烂额、几乎要与舞女纠缠不清了。
  银灯的诱惑电影篇
  无非是借了水银灯来照一照我们四周的风俗人情罢了。
  张爱玲《借银灯》
  电影的门徒
  张爱玲在散文《私语》中写道,她8岁那年随父亲从天津迁回上海,母亲与姑姑从国外回来,父亲暂时告别了荒唐,与母亲和好,家庭呈现出昙花般的幸福欢乐气氛。其中一个场景是:〃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张爱玲的〃电影教育〃至少由此开始。
  差不多同时期,张爱玲已经进影院看电影了,她在《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中写道:〃我七八岁的时候看电影,看见一个人物出场就急着问:'是好人坏人?'〃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上高三时,在校刊《凤藻》上发表过一篇《论卡通画之前途》,专谈卡通影片。当时卡通影片从国外引进还不到10年,人们对它的认识难免肤浅。因为常被影院用来在正片之前放映一小段卡通片以娱乐观众,因此它的作用也就被人们误以为仅此而已。在人们眼里,它不过是为了取悦孩子们以活动画面代替书中呆板画面的小玩意儿。而看低卡通影片的不仅仅是国内观众,这使得一味以童话、神话为目标的好莱坞的卡通画家们一度陷入题材枯竭的苦闷中。张爱玲正是有感于此,用她稚气未脱的雏音疾呼:
  〃卡通画是有它的新前途的。有一片广漠的丰肥的新园地在等候着卡通画家的开垦。未来的卡通画决不仅仅是取悦儿童的无意识的娱乐。未来的卡通画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生,发扬天才的思想,介绍伟大的探险新闻,灌输有趣味的学识。〃
  以卡通影片发展到今天的状况,再来回味近70年前张爱玲的话,不能不赞叹那个中学生前瞻的眼光。张爱玲之所以对卡通画的前途能下此断言,凭的并不仅仅是少年的热情,而是电影给她的启示。在文中她这样写道:
  〃也许有人会怀疑。然而,不看见电影的榜样吗?电影在新发明时代,不是同样被认为是引儿童发笑的东西吗?然而现在有些影片的严肃的态度却可以做学校里课本的补助品了,并且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是公认为足以永垂不朽的。〃
  可见张爱玲对电影很早就没有停留在〃爱看〃的水平上,她已经注意到电影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了。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写道:〃看了电影出来,像巡捕房招领的孩子一般,立在街沿上,等候家里的汽车夫把我认回去(我没法子找他,因为老是记不得家里汽车的号码),这是我回忆中唯一的豪华的感觉。〃这应是在她的中学时期。
  张子静曾回忆说张爱玲性格内向,一向话很少,但是一谈起电影等话题,〃她就逸兴飞扬,侃侃而谈〃。进入中学直到离家之后,张爱玲每次与弟弟见面,也只愿意谈电影与小说,不愿谈家庭和个人生活。


  第二部分

  第11节:银灯的诱惑电影篇(2)

  1934年夏,蔡楚生编导、王人美韩兰根主演、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渔光曲》在上海热映。影片描写了船主何家与外国人合办了渔业公司,采用新式轮船捕鱼,使得租用何家普通渔船捕鱼的渔家兄妹小猴小猫的生计难以维持。兄妹俩于是与老母亲一同离乡投奔在上海路边卖唱的舅舅,继而兄妹俩也随舅舅卖唱,路遇了到国外学习渔业的少年好友、何家儿子子英。子英同情兄妹俩的遭遇,赠以百元,却不料兄妹俩因此被诬抢劫而被捕。等还以清白出狱,母亲与舅舅又因家中失火而双双丧命,何家也出现变故,何父因渔业公司破产而自杀。子英随兄妹俩回到渔村,一同上船捕鱼,小猴又在捕鱼中受伤而死。影片充满了悲惨的调子,最后在凄凉的歌声中结束。
  收音机里几乎每天都在播放该影片的主题曲,张爱玲的后母孙用蕃有个小丫头叫小胖,胖而且笨而且难看,张爱玲一向讨厌她,有天却一早起来弹琴教她唱《渔光曲》。小胖学得慢,张爱玲竟有耐心教了她一上午。若非对电影迷得深,断不至此。
  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写道:
  除了文学,姊姊学生时代另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电影。她当时订阅的一些杂志,也以电影刊物居多。在她的床头,与小说并列的就是美国的电影杂志,如《MovieStar》、《ScreenPlay》等等。
  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演员主演的片子,她都爱看。如葛丽泰•;嘉宝、蓓蒂•;戴维斯、琼•;克劳馥、加利古柏、克拉克•;盖博、秀兰•;邓波儿、费雯丽等明星的片子,几乎每部必看。
  中国的影星,她喜欢阮玲玉、谈瑛、陈燕燕、顾兰君、上官云珠、蒋天流、石挥、蓝马、赵丹等。他们演的片子,她也务必都看。
  张爱玲对电影痴迷的程度,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她与张子静及一帮亲友到杭州去游玩,刚到的第二天,她从报纸上看到上海新上映谈瑛的《风》的影片广告,游兴立刻消失殆尽,非要当天赶回上海去看电影不可,大家伙儿谁也劝不了她,最后只好由弟弟陪她离杭返沪。他俩一下火车,连家也来不及回,就径直奔向电影院,一连看了两场。回到家时张子静因疲于奔命,只喊头痛,而张爱玲却像大吃了一顿冰激凌似地心满意足道:〃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我心里不知道多么难过呢!〃
  影片《风》的宣传之势非同凡响。1934年4月5日那天在《申报》上的广告几乎占了整幅版面,广告词也极尽煽情诱惑之能事,列出谈瑛、高占非、袁丛美等众多明星及其头像,宣称是〃十颗亮晃晃的大明星全体总动员合演深刻白热非常精湛作品〃;一面说〃这是一部珍贵的无上荣誉大作品!冲破中国的电影圈伸展到世界去!〃有诱惑人感官的:〃大风起兮夜园会,那些颠狂的丑男女都显出原形,绅士的高帽在地上打滚,贵妇的晚服露出肉来!〃〃这里的无灵魂的女人奢淫,沉沦;权势的阶级者贪欲,残忍!〃有宣扬其大场面大制作的:〃风的超特场面有:狂风暴雨侵袭了千百人享乐的夜园会,纯东方色彩的伟大别墅,耗费万金的百货公司等。〃(图)如此宣传,不由观众不趋之若骛。显然张爱玲也被其吊足了胃口,不然该影片连续上映多日,直到月底还有影院在上映,她又何必放弃旅游那么迫不及待呢,显然她只是要先睹为快。
  该影片写的是一对工人家庭出身的兄妹俩,在船上当船员的哥哥和其他船员与私贩军火的船主斗争,冲突中开枪打死了船主;在百货公司当店员的妹妹遭经理诱骗失身。兄妹俩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中,当时夜已残,风正吼,他们眺望着天边的一抹曙光,觉悟了,并且心中充满了希望。
  张爱玲当时虽然连看了两场,但事后却似乎并未引发她多少感想,在她笔下,并未发现有关《风》的文字。
  张爱玲在香港念大学期间,因为满心希望被保送到英国去,所以学习非常用功,连得了两个奖学金,并且每一门功课总是考第一。即使〃偷空游山玩水,看人,谈天〃,心里也觉得是糟蹋时间。在这种状况下,看电影的次数应不会多。张爱玲的文章中,只有一次提到在那期间看电影的经历,那是她应炎樱之邀到中环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因为座位偏后,影院结构奇异,既看不清画面,又听不清声音,结果她们吃完了买票请客的潘那矶先生买的油剌剌的〃浸透加塘鸡蛋的煎面包〃后就中途退场了。

  第12节:银灯的诱惑电影篇(3)

  炎樱显然也是个影迷,对电影迷恋的程度甚至超过张爱玲,在香港战争期间居然〃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来张爱玲与炎樱成为好友并不奇怪。但张爱玲那次并没有与她同去,尽管那时已经停课了。
  爱君笔底有烟霞
  尔后张爱玲辍学自香港回到上海,开始为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撰写散文,其中有不少是影评,比如1943年5月号上登出的〃Wife;Vamp;Child〃(《妻子,荡妇,孩子》),同年6月号发表的〃TheOpiumWar〃(《鸦片战争》),7月号上表的〃SongofAutumn〃(《秋之歌》)、〃CloudOvertheMoon〃(《乌云遮月》),8月号上发表的〃MothersandDaughtersinlaw〃(《婆媳之间》),10月号上发表的《〈万紫千红〉和〈燕迎春〉》,1943年11月号上发表了〃ChinaEducationtheofFamily〃(《中国家庭教育》)等,分别评论了根据美国影片《情谎记》改编的《桃李争春》(1943年出品,陶秦编剧,李萍倩导演,陈云裳、白光主演)、《梅娘曲》(1943年出品,屠光启编剧导演,王熙春、严俊主演)、《万世流芳》、《秋之歌》(1943年出品,谭维翰编剧,舒适导演,陈娟娟、顾也鲁主演)、《万紫千红》(1943年出品,陶秦编剧,方沛霖导演,李丽华、严俊主演)、《燕迎春》(1943年出品,屠光启编剧导演,袁美云、高占非主演)、《自由魂》(1943年上映,王引编剧导演,袁美云、徐立主演)、《两代女性》(1943年出品,卜万苍导演,顾兰君、王丹凤主演)、《母亲》(1943年出品,姚克编剧,舒适导演,顾兰君、梅熹主演)、《新生》、《渔家女》等诸多影片。其中有些文章后又改以中文发表,后来收入散文集《流言》的《借银灯》、《银宫就学记》都属此类。1943年即便不是张爱玲看电影最多的年份,也是她写影评最多的年份,评得最多的也是本年度的电影。除了上述的以外,她在其他作品中提到的还有《人海慈航》(陶秦编剧,黄汉导演,胡枫、孙敏主演)和《侬本痴情》(桑弧编剧,屠光启导演,顾兰君、梅熹主演)。
  《新生》1936年由群星电影研究社出品,导演李钟茵。张爱玲在《银宫就学记》里认为电影《新生》是几年前的电影《三个摩登女性》、《人道》相同题材的再现。
  《三个摩登女性》由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联华影业公司1933年出品。该影片写了三位女性与一位男性之间发生的故事。青年大学生张榆(金焰饰)因不满家庭包办婚姻,从家乡东北来到上海,进入电影圈,很快成了明星。〃九•;一八事变〃后,他逃婚的未婚妻周淑贞(阮玲玉)与母亲逃亡来到上海,在电话局找到一份接线员的工作。她打电话给张榆,劝他不要再演那种无聊的爱情片,而应做一些对挽救民族危亡有益的工作。张榆得知是周淑贞,听从了她的劝告。〃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张榆因参加前线工作受伤,在医院里与参加抗日救护工作的周淑贞相逢。张榆想与周淑贞恢复婚约,但得不到周淑贞的响应。张榆以前的一位恋人虞玉(黎灼灼饰)成了寡妇后从香港回到上海,来到他的身边;另一位从江南小城特地来上海找他的少女影迷陈若英(陈燕燕饰)也在拼命追求他。张榆虽不接受陈若英的爱,但感她一片痴情,愿意合拍一部影片作纪念。不料陈若英借女主角自杀的情节,假戏真做,自刎殉情,使张榆深受震动。而后周淑贞带张榆到贫民窟、厂区码头、工人小学,广泛接触下层贫苦人民。觉悟了的张榆拒绝了虞玉的引诱,与周淑贞走到了一起。
  《人道》根据钟石根原著改编,编剧金擎宇,卜万苍导演,联华影业公司一厂1932年出品。该影片写了出身于北方农村富农家庭的赵民杰(王桂林饰),从农村到天津念大学后,沾染了城市奢侈逸乐的习气,不顾家乡有妻,又与洋行买办的女儿柳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