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统一认识,狠抓落实》,强调全党全国大抓农业的意义和它的艰巨性。“我们应当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看待农业问题。只有夺取农业丰收、丰富‘米袋子’、‘菜篮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社会稳定。”
  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社会纷繁复杂,但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一切有信仰的人,都依然相信真理,相信曾为中华民族谋利益,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地为12亿人民奔波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当人民生活艰难,或没有粮吃,或碰到灾难,或祸水袭来时,共产党总是想到人民群众。那朴实、庄严,曾经为居民奉献过的“国营”粮店,是群众向往的地方;当人们被假冒伪劣产品陷害而伤透了脑筋时,总想到去“国营”商店买到真品;当人们受到歹徒欺凌、侮辱时,就想到了头戴五星、国徽的人民警察这是一种信赖,这表明人心是向着共产党的(当然这个党不包括那些贪污分子、腐败分子和以权谋私的利己主义者)。
  粮食,正在困扰着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人民群众把这一重大的求生欲望,重重地压在共产党的身上,压在农民的身上。
  历史的经验证实,要养活12亿人,靠西方行不通,靠盟友难以奏效,只有靠自己,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具体点讲就是只有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养活中国12亿人,舍它,别无选择!
  在“八五”向“九五”计划转折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即《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镶进了这样的文字,“必须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增产”。
  很清楚,“得力措施”就是“要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
  1995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食会粮议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阐述发展农业存在四个方面的机遇:种子遗传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及教育、国际性农业贸易。这四大机遇中,他们认为,有效利用和保护现有耕地、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资源,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的重要前提。
  机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占有绝对优势,问题在于如何清醒头脑,把握机遇,不要懵懵懂懂,践踏耕地,伤害农民。
  诚然,把住机遇,不是几句狂言戏语就能奏效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人的行为。全党、全国重视农业,关注农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1994至1995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全党上下,完成了思想的“交接班”。这个时期,旨在扭转人们的思想,树立一种重农为农兴农的观念。
  人们再次回头,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局限,以及农业投入不足的种种弱点。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农业投入不足,后劲不大。如果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协调比例来衡量,必须把农业投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在一起考虑,特别是应该从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的关系来考察。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比例,应该为1.2.5。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业增长速度为4%,工业增长为20%以上,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6,显然失去了平衡。
  对此问题,目前中央采取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控制工业增长速度过猛的同时,增加农业投入。1995年,农业投入的安排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24%,其中非经营性投资比上年增长25.9%,在新增的非经营性投资中,农业和农用工业占到40%,这应该说是很大的倾斜。与此同时,在农行的支农措施中,最醒目的要数信贷投入的增长,贷款规模达到570亿元,优先支持“米袋子”和“菜篮子”,保证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
  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不仅中国人不能掉以轻心,外国的学者、专家也十分关注。
  当然,这里有个如何正确估价目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和我们的困难的问题,倘若夸大了困难,把形势估计得过于悲观,会使人民丧失信心;倘若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会高枕无忧,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到头来会酿成灾难。
  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在1994年,正当中国粮价陡涨,举国上下大议特议吃饭问题时,十分关心中国的粮食问题。在他挥毫撰写的另一篇论中国经济的长文中,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需要进口的粮食,世界所有出口量加在一起,也满足不了中国人的胃口。所以他预言:“粮食的严重短缺将会使中国经济奇迹过早结束。”这样的推测,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国内的学者中、经济界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未曾引起有关方面的兴趣和关注。中国人就有那么点“好奇”,这话一经美国人的口中吐出,似乎“身价”百倍,很快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那也好,趁此机会,也给这些人一次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在背上猛击一掌!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只看到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是不对的。在同一年,日本专家白石和良先生等著文评述了布朗的观点。他们指出:“布朗是过分强调了不符合事实的预测。”他们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说,正是中国自己看到了拥有众多的人口,看到了只能自己养活自己,所以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实施了许多相应的农业政策。
  如果布朗是好心,作为学者,提出中国人未来经济的发展,农业走势,倘若不引起重视,这个泱泱人口大国,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值得警惕!我们必须防止那样的悲剧出现。为此,大吼一声,让中国的决策者以儆效尤,我认为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
  至于别人是好心还是歹心,并不重要,至关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1996年3月7日,正当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刘江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谈道:怀疑中国人民能否养活自己的观点并非今天才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经预言,中国每一届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言外之意似乎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49至1984年,粮食总产量由1.1亿多吨增加到4亿多吨,年均递增3.5%,人口虽然由5.4亿增加到10.4亿,但人均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1984至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又跨上4.5亿吨的新台阶。
  刘江充满信心。他说,中国未来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粮食增产目标?我以为,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值时,预计需要粮食6亿多吨。按这个目标,今后35年间,平均每年粮食产量增加近40亿公斤,每年递增1%就可以实现。而建国46年来,我国粮食年递增3%。
  当然,我们的增产目标难度是相当大的。今后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保护耕地;二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三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四是加快发展农用工业;五是调整生产结构;六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全党全国高度重视农业,确立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方针他最后的结论是: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制定好合理、正确的农业政策,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农民的潜力也很大。只要中国广大农民愿意种田、种粮,加上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我相信,中国的粮食供给是不会有大问题的。
  在本文搁笔时,我不禁再次向全国呼吁:保护国土!保护耕地!
  只有保护耕地资源,才能保持社会安定!只有全党和全民支持农业,才能多打粮食!
  是的,历史与现实给我们启迪,要养活12亿中国人,靠外国农场主,不行;靠盟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独只有靠中国农民养活中国。这就是结论,这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后记之一
  《啊,国土忧患的警钟》一问世,许多朋友都关心这部书,关心我。不时有人称赞这部书“题材抓得绝,写得好”。也有人提出疑问:“你当初是咋想的,为啥要写这部书?”
  应该说,《啊,国土忧患的警钟》和读者见面后,自已心中充满喜悦,然而,我捧着书,阵阵高兴,阵阵惆怅。高兴的是,我多年的夙愿变成了现实,把激烈的人地矛盾,推到读者面前,敲响了忧患的警钟;而忧虑的是,一些愚昧的人,对地球的破坏,已完全失去了理智。这样的呐喊,能否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正如诗人李广田在《地之子》中所抒发的情感:“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是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儿子的深情。”
  人类是地球的一个部分。但人类发展到今朝今夕,却难以控制自己,全世界人口剧增到57亿,到2000年将变成惊人的数字:62.5亿,超过了地球承载力。人满为患!人多了,要保持地球的本来面目十分艰难,必然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无情践踏和破坏。目下,负重如牛的地球已是满目疮痍了。中国早些年算是地球母亲胳膊上的一块肥肉,如今的负荷沉臃,难以迈步。就人们占有的耕地而言,世界人均耕地15亩;中国不足1.3亩,“天府之国”更可怜,成都平原就更少更少了。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在不断减少,逆差日趋加大。可以想象,土地对人类是多么珍贵呀!昔日,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居的中华民族,如今已面临“土地匮乏”的局面。中央提出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86年,全国各地建起了国土管理机构。从此,有了一支生气勃勃的捍卫队。紧接着,国家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从此,在华夏有了土地管理的法规,人们不禁欢呼雀跃!
  有了队伍和法规,应该说有了管好土地的基础。然而事情并不那么乐观,要理清土地管理的混乱状况,理顺思想,转变观念,谈何容易呀!四川是人多地少的典型,是矛盾的集合点,问题集结,宛如一堆理不清的乱麻。
  1988年春天,是执行《土地管理法》的第二年。那时,我在“民主与法制”编辑室当编辑,报社派我抓土地管理的宣传报道。
  在宣传上,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以陌生的目光去透察那块黑色的土地。我迈开双腿,走南闯北,渐渐地在发烫的黑土地上,发现了人类的顽疾和地球的困惑。据了解,土地管理如履薄冰。许许多多的奇事、怪事触动了我的情怀。那年仲春,我到川西地区去调查土地管理情况,碰上一位国土局的女局长。她是一位北方女性,工作泼辣,感情丰富,能说会道。可她谈起土地管理上的困扰时,似乎受了莫大的委屈。她对记者说,上级领导不理解,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扔出一句令人难堪的话:“国土管理不需要啥人才嘛!不就是开开票、收收钱、画画线”谈到这,女局长忽然哽咽了,哭得如此伤心。
  在土地管理的混乱年代,干部以权谋私,抢占土地,营造安乐窝;一些百姓仿效,跟着侵占土地;乡镇企业更是近水楼台,随音强占耕地。人类有限的耕地资源被一块一块地吞噬。
  人源于土,人离不开土。古人云:“四海之内,五合之间。曰奚贵?曰贵土”。“有地霸业,无地难为家。”中华民族的祖先视土如金,奉若神明!然而,历史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人们的国土观念薄弱,乱占、滥用土地,违法占地建房到如此地步。诚然,国家重点建设需要用土地,也应合理用地、依法用地、节约用地,不应浪费践踏!
  许多奇闻怪事,驱使着我。不多时,我跑遍了全川,对人与地的冲突作了全面透视、剖析,撰写出一批文章发表在报端,引起读者关注,一度来访者不断。他们中有的是反映干部违法占地建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