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5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交流和沟通等。(3)超越者能在实际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观察事物的同时,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圣的一面,能随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圣化,即从永恒的方面观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受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存在价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统一、二歧超越等是他们的主要或动机。等等。马斯洛共列举了23种特征。⑤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无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

  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学如何向超个人心理学自然发展的见证。马斯洛以研究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什么开始,以探索超个人问题结束。关注人的充分发展是人本心理学的灵魂,而超个人正是人性充分发展的结果。②

  五、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应用

  马斯洛也特别重视他的人格理论在理解社会组织上的应用。在《Z理论》中,他进一步将其需要层次理论加以精炼,变成一种三重模型。这要从麦格雷戈(D。MeGregor)的管理学讲起。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Y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他的假设包括:(1)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不是本能地讨厌工作,究竟工作是一种满足(因而被自发地完成)还是一种惩罚(因而被尽量避免),取决于可以人为控制的条件。(2)外部控制以及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们努力完成集体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会为了他们努力的目标而自我指导和控制。(3)为一定目标献身是奖励成就的一种结果。最有意义的奖励是自我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可以成为为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直接结果。(4)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普通人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追求责任。(5)使用较高程度的想象力和独创力来解决集体问题的能力为人类的多数而不是少数所具有。(6)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一部分被发挥出来。⑥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工商组织中,X理论水平上的管理是权力取向的,雇员为工资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论水平上的管理则是相互尊重的,雇员有权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组织的管理,权威被假定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Z理论层面上的管理假设所有雇员都热心于服务,业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服务客户或消费者,权威被假定为对每一个体都是超然的和在伦理上显而易见的。

  马斯洛试图显示他的三重模型的需要理论如何能应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商业、治疗、政府管理、人际关系、宗教和哲学等。例如,X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遵循的是传统医学的模型,治疗家是知识渊博的权威,向当事人提供指导,告诉当事人该做什么和怎么做。Y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是帮助当事人了解其同一性,治疗家创设可靠的医患关系或咨访关系,与当事人建立同事或兄弟关系,一起探索命运,寻求价值。Z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自我超越,在这种治疗关系中,治疗家对于当事人就好比一位智慧而慈悲的导师,这种治疗具有道家的特点,寻求自然的声音,以“任其自然”为治疗原则和目标。

  同样,基于X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专横的,专制主义的;基于Y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人道主义的,断言人性是善良的;基于Z理论水平的宗教是超人道主义的,以宇宙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宗教可能没有人格神的概念,也可能有一个无所不包的、矛盾的和难以言传的神的概念。

  马斯洛的这一三重模型以及不同层次结构相应于不同的病理和治疗的观点预示着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结构观点,如后来的维尔伯(Ken Wilber)的意识谱(the spectrum ofconsciousness)理论,以及维尔伯的三个水平的发展模型,这种模型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前个人(prepersonal)、个人(personal)和超个人(transpersonal)三个水平。②需要强调的是,马斯洛所言的超越性体验是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的人,即人类杰出分子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人格发展到超个人水平的根本特征。由于这种体验带有神秘性,因而具有非理性的色彩。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中,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非理性(non…rational)状态,一种是前理性(prerational)状态。一种是超理性(transrational)状态,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如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的消失、某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等等。在当代超个人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架构中,二者的区分是明确的。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就在于,当事人的自我和理性是否建立起来。婴儿与外部世界是一体的,因为他(她)还没有建立自我概念,更没有理性可言,还不具备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能力;超越者也经常体验到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用中国传统的表达就是天人合一,这是建立在自我和理性已经确立的基础上的体验,它以稳固的自我和理性为基础和前提,但又不是停留于清晰的、理智的、现实的考量上,用维尔伯的话说,它超越并包含(transcends but includes)理性和自我。⑦前理性与超理性的区别就好比婴儿与圣哲的区别。某些心理疾病,某些受他人教条或观念的控制而产生的幻觉、迷狂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等,可以被解释为人格的退化,向前理性和前自我的状态退化,甚至向前生命(死亡)状态的退化,这种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没有发展出健全的理性,因而不能与超越者相提并论。总体上,退化者与超越者的区别在于:退化者是向后的、破坏性的、敌意的、对抗生命的,而超越者是向前的、创造性的、友善的、热爱生命的。如果将超越与退化混为一谈,就陷入了维尔伯所称的“退化与超越的谬误”(thepre/trans fallacy)。⑧

  马斯洛心理学特别是他晚年的著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以及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对意识状态的经验研究。他晚年修订了的需要层次模型是当代超个人发展理论的先导。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工商管理、宗教、哲学和政治等领域,为后来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开辟了道路。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

  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non…identification)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

  针对主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1969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维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等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从字面上讲,“超个人”一词的含义是超越个体的人或精神,即超越通常的自我界限、超越时空的人类意识的扩展和转换,它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在说明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的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从萨蒂奇的这段表述不难发现,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但对个人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梦境、入定、催眠、超觉静坐、沉思、药物及酒精等的作用下都曾发生过。心理学应该对这引进现象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内外部经验和行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研究极其健康的人及其体验。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都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这些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潜能。

  2。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和训练。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