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方周末2004年精粹 上-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道理服人。而不是拿大而无当的废话搪塞人、拿虚情假意的鬼话欺骗人、拿沉默不语躲避人。对一级政府也罢,对一个官员也罢,公开透明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人,无法面对透明;不学无术遇事拿不出办法的人,无法面对透明;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的人,更不敢面对透明。如此说来,公开透明有时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一级政府、一个官员的思想境界、为政水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还是结党营私、一心为个人利益、个人“政绩”,在这点上可以看出端倪。一级光明正大的政府,一个襟怀坦白的官员,其所作所为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那么他们有什么需要向公众隐瞒,又有什么怕人民知道的呢!

  新的一年开始了。在对待各类突发事件的态度上,我们的党和政府将以更加开明、更加开放、更加负责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公众、面向舆论。那么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来一个彻底的与时俱进呢?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不必等待 
 



  南方周末   2004…01…15 10:56:12 

  方舟评论

  □司马心

  最近的报纸上,忽然说起“未知的马克思”来。这话本不错,对于马克思的认识,对于经典著作的研究,永远没有止境。对于马克思,我们永远是“知无涯”。

  然而,这回说的对于马克思的“未知”,是指什么呢?是说马克思有一批手稿,从来没有面世,特别是马克思在1852年以后的一些手稿之中,据说有马克思对于自由经济的肯定,“如果这些话可以整理出来”,对于我们正在推行的市场经济、正在发展的非公经济,无疑是一个“福音”,所以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原话”的问世。

  这种等待,有没有“迫切的必要”呢?诚然,我们对于马克思的手稿和他未发表过的“原话”,是要科学地发掘和研究的,也不允许一些假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任何隐瞒、歪曲和“附加”。然而,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首先应当是研究和坚持它的原理,而不是马克思在特定条件下的个别论断甚至片言只语;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原理的坚持,重在实践和发展,这才是“迫切的必要”,而不是把一往情深,倾注在“等待”马克思的“手稿”怎么说,既不必为老祖宗说过一句什么“原话”而欣喜狂欢,又不必为老祖宗不幸没有说过或可惜说的不是某个意思而心里发虚,总之,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说新话、说自己的话、说实践的话,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例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伟大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坚持,更是对老祖宗“原话”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何必把希望寄托在一批“未知”的手稿上呢?

  其实这样的一往情深,并不是第一次。当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还在酝酿发轫之际,为了证明市场经济并不悖于老祖宗,学术界也盛传一个“喜讯”,说是《资本论》有54页手稿从未付印,现在在国外被发现了!很可能这从未见过的54页手稿里,就有马克思对于市场经济的支持和首肯!如果有,那不是一切“迎刃而解”了么?结果怎么样呢,54页手稿翻译出来了,可惜那里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因为老祖宗没说,我们就不干了?小平同志不这样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幸福寄托在那54页手稿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性实践,不是造就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不是由此极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由此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么?

  再回到马克思1852年后的那一批手稿上来,如果老祖宗说过市场经济是合理的这一类的话,那固然好,但如果马克思没有说,或者说的不是那个意思,不是那个指向,那也无妨。老祖宗的原理摆在那里,我们自己的开创性实践摆在这里,没有必要既要“改制”,又要“托古”。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25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在我们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前所述,应当是坚持它的原理,重在实践和发展。 




创建时间:2005…3…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超越“极化”思维(上) 
 



  南方周末   2004…01…08 13:07:34 

  超越“极化”思维(上)

  ———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思索

  ■现在和将来的格局都可能既不是单极、两极,也不是多极,而是三者并存的新格局

  ■中国人对多极化过于乐观。事实是,多极化存在多种而不是一种趋势,利弊掺杂,对世界和平与中国而言,可能有利,但也存在不利的和不确定的因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自成

  “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的多极化战略大体包括三部分内容:1。国际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定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多极化战略指导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今天也有必要对多极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单极、两极、多极格局复合的国际体系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描述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比如,有人说今天是单极化世界,多极化世界已经崩溃了;也有人说今天的格局已经是多极化格局。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片面性。

  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的单极化,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有人把罗马帝国说成是单极体系,但那是有条件的,它仅仅存在于西欧体系中,罗马帝国是这个体系中惟一的支配力量,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与之相提并论。但罗马帝国从来没有影响过东亚。东亚是另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长期起支配作用的是中国的王朝。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中国长期是东亚的单极力量,同样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中国比较。但中国的单极世界,也仅仅是就东亚体系而言。所以,就西欧和东亚来说,存在两个单极世界,但从整个世界来说,有过罗马帝国与汉唐并存的两极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单极世界。

  后来的英帝国时期也是一个类似的体系。就18-19世纪英帝国的综合国力而言,它可以说是单极力量;但就欧洲体系而言,英国从未统治过欧洲大陆,俄、法、德、奥都是强国,是一个多极体系,英国是多极体系中的单极;而就整个世界体系而言,在1800以前,中国的清朝在东亚也可以说是一个单极体系,它的经济实力在很长时期内远超英国。保罗·肯尼迪认为,175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1。9%,而此时的中国生产世界产品中的32%;1800年,英国的产量占世界的4。3%,中国占33%。一直到1860年,英国占19。9%,中国占19。7%,英国才第一次超过中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认为,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按1990年时的国际美元来计算,中国为1992亿美元,为世界第一,中国占当时世界GDP总量的28。7%,比印法英三国总和还多。所以,清朝与英国在一段时间内又构成了世界的两极,直到清朝1840年被英国打败,这种两极体系才结束。所以,就18-19世纪的世界体系而言,它有单极,有两极,也有多极,是一个三种格局同时并存的格局。

  冷战时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二战结束到1960年代,是典型的两极体系,美苏两个大国称霸世界,各自成为“东西方两个世界”的领导力量。但这种格局在19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两极格局中出现了中国、印度等不为美苏两国控制和影响的大国。尼克松在1967年提出世界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就是多极格局的开始。先是出现了中国这一相对弱小但却独立的一极,构建了那个时代的“中美苏三角”。到19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力量被日本超过,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方面加强了多极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力量的相对持续增长,美国拉开了与苏联、日本、欧洲的距离,两极格局到冷战末期已经不是相对平衡的两极,美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苏联。因此,冷战以两极格局为主,但又发展出多极化趋势,并包含了美国单极化的趋势。

  所以,从历史上看,单极、两极、多极都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完全排他的、完全对立的。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认为今天的矛盾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世界格局注定要演变为多极格局,并没有历史的根据。相反,很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相对的单极、两极与多极的并存,三者或其中的两者同时并存,长期和平共处,在一超多强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单极倾向突出,有时多极趋势明显,或者此消彼长、互有消长,或者共同消长、共同进退。

  从这种历史观念出发,认为今天已经是美国的单极化时代,或者认为今天已经是、或者今后必将是多极化时代,都是单向思维,而世界格局的现实很可能是多重结构并存,所以,人们过多地争论是单极还是多极,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两者虽然有矛盾,但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共处共存。

  多极化存在多种趋势,利弊掺杂

  现在中国许多人在谈论多极化时,往往乐观地认定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也对中国有利。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也不利;第二个假设是多极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更有利,对中国更有利。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来看,这两个假设都有片面性。

  第一个假设,单极、两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对中国不利并没有完全得到历史的证明。

  就相对的单极而言,正如前面所说,存在过两种不同的相对单极体系,即罗马帝国的西欧体系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从东亚体系来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体系内没有任何对手,而且更由于中国建立起了虽不平等但却相对宽容的朝贡体系,中国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体系内国家对中国主导作用的承认,因此,中国基本维持了这个体系的稳定与和平,没有发生过类似西欧三十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在这个单极体系中,它对中国有利,对体系内的国家也有利。

  就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体系而言,两极导致对霸权的争夺,但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各自控制着一定的核心区域,所以竞争主要是在两个体系之外的地区展开,而在各自的核心区域内,则维护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而且由于核均势的存在,世界处于相对和平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种局面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比如,日本和西欧国家,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这种两极格局下得到了发展。

  对中国而言,两极体系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是一些屈辱,如台海的分裂状态,以及美苏其他一些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对中国不利的。但客观地说,中国也从两极相对稳定的格局中获益不少。中国通过与苏联结盟,利用苏联的援助很快建立了中国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力量;而此后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则使中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使中国得以利用西方的外部资源迅速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中国正是在两极格局的相对稳定中,奠定了后来能够成为单独一极的基础,开始了中国历史性的崛起进程。

  因此,两极格局对世界而言,虽然战争和冲突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世界大体维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而言,两极格局也是好坏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