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的空性与二谛思想研究-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二元性的路数,超越包括存在与非存在、肯定与否定在内的二元性,从而开启了“真空妙有”的矛盾结构。在瑜伽行派的三性说中,除了有、无的关系以外,还阐明能缘与所缘的关系,这是与中观学派最为不同的地方,是以主体彰显了“真空妙有”的境界。

  1、三性与空义

  龙树以诸法缘生,无著、世亲则以“识”和“境”来剖析诸法,同时瑜伽行派又以“依他性”来表示“识”是缘生的;境是无的,只是被虚妄分别(识)分别而为有,被称为“分别性”。因此,以“识”为依他性,以“境”为分别性,表现了“唯识无境”。

  在真谛的唯识思想体系中,所缘既然是无,则缘此的能取识亦不能为有,所以“识”也必定是“无”。因此,所缘与能缘的“无”是同时成立的,即是“境识俱泯”,而成立无分别智。此时,无分别智缘真如境而生起,境智不二,此无分别智、真如是真实性。总之,境(分别性)无而唯有识(依他性),包含了真实性。识作为依他性的缘生法,是有;同时,如安慧所说:“由于识不是由自身生成,而是像幻象一样,依〔幻术师、咒语等〕他缘而起,所以如所现见那样的生起是没有的”24,因此依他性的识既是“有”同时又是“无”(空)。但识之“无”并非如龙树所言,乃缘生故无,而是由于识(能取)之境(所取)“无”,所以识也是“无”。龙树是以空观来空诸法,但是无著等则是透过唯识观来空诸法。所以,“依他性是缘生”是指依他性之有,而非意味空;“空”是因为所取境的无。真实性是以“无”为自性25,但是其“无”并非相对于“有”之“无”,而是作为无分别智、真如的“无”。

  所以,分别性与依他性的同一无性即是真实性。实际上三性就是同一无性。这样,依他性就成为“无而有”的构造。在般若、中观体系的“色即是空”中,色(有)和空(绝对无)的不二是由“即”来表现;但在真谛的三性思想中,是通过依他性蕴含“有”和“空”二义,来表现出有(因缘有)和绝对无对立而且同一的矛盾构造。民国年间,梅光羲编《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曾讨论真谛与玄奘所传三性思想的不同:

  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曰: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自性,即是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无所有。此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而在玄奘所译之《显扬论》则曰:三自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者,所谓诸法依因言说所计自体;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按此不同之处,在真谛则谓分别性与依他性悉皆是空,唯真如实性是有;而玄奘则谓但遍计所执性空而依、圆二性则皆是有。26

  总之,真谛主张分别性与依他性都是空,而真实性是有;而玄奘主张分别性是空,依他性、真实性是有。所以,二者的三性对望中道各有不同,列表如下:

  真谛:三性对望中道 分别性——体相都无——非有

  依他性——无生——中道真实性——境识俱泯、智如合——非空玄奘:三性对望中道 分别性——体相都无——非有

  依他性——如幻假有——中道

  真实性——真空妙有——非空

  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是否定的对立同一,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都加以遣除,空与空性是同一的;玄奘是站在“性相永别”的立场,主张“空”是“无”乃至否定,强调分别性是“无”,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别性是“空”,而真实性是“空性”, 因此“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如《成唯识论》说:

  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恒非有。前言义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性故。27

  在西方思想中,认为存在(being)为本体论地先于非存在(non…being),所以超越乎存在与非存在的对反之上的究极者,是大写的绝对存在(Being)。28按照中观思想,“空”是一种动态的构造,“空”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对否定的否定。这种双重否定并不是一相对否定,而是“绝对否定”,“绝对否定”正是“绝对肯定”。29所以,绝对否定即是绝对肯定,绝对肯定即是绝对否定,这种吊诡的表述方法正显示出“空”的辩证和动态的结构。所以,中观 “空”的究极者,不是“绝对存在”自身,而是无形相的“空”;“空”不是有,亦不是无;为了区别相对无,所以常被称为“绝对无”。所以,“空”的动态结构表现为:(1)有与无间的交相涉入的运作;(2)有与无的自我同一的运作都在真正的“空”中被完全地、动态地和吊诡地体会。

  玄奘系的三性思想强调“空”与“空性”的分离,虽然继承佛教“空”(绝对无)是把握最高真理(绝对存在,真如)的本质需要,“二空所显真如为性”,但是“真如”、“空性”成为后世所说的“凝然真如”,而成为了静态结构,从而背离了中观“空”义的根本精神。于是,作为最高真实的“真如”、“空性”,有点类似于西方思想传统的“绝对存在”;其原因在于玄奘系的三性思想只遣“分别性”,而不遣“依他性”。因为,“依他性”作为肯定面的存在,如果没有遭到遮除与克服的话,便会形成这样的预设:依他性在存在论上是“先在”于作为否定面的“分别性”,这就自然把作为“绝对存在”的“真如”、“空性”视为最高的真实,视为解脱的象征。而这样的“真如”、“空性”,是存在论的先在性的焦点。在这种理解下,否定面成了肯定面所克服的对象,所以《成唯识论》说:“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即克服了否定面的“分别性”,也显示了“绝对存在”的“真实性”。圆测介绍了玄奘对“空”的四种说法:

  慈恩三藏泛论空者,略四种:一者、说无为空,是故《瑜伽·菩萨地》说:有为、无为名为有,无我、我所名为无;二者、别空无我,谓有漏五蕴上,无我、我所,即说五蕴为空,故《成唯识》云:别空非我,属苦谛故;三者、通空无我30,如世尊说:一切法皆空,空无我体通一切法;四者、生法二空所显真如,说之为空,此即空之性故,说名为空。若依梵音,空有二义:一者、舜若('sūnya),此翻为空,四中第一,能显无义;二舜若多('sūnyatā),此云空性,即是第四所显真性。今论此中舜若多处说舜若声,非如旧说。31

  正因为“空”与“空性”的隔离,造成了“性相永别”的立场,于是成为分别性之“无”与依他性、真实性之“有”相对的“中道”。分别性之“非有”、依他性之“假有”、真实性之“实有”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它们之间不许绝对地相互交彻。

  真谛的三性思想正是体现了“空”的动态结构,依他性是“无而有”的矛盾构造,分别性、依他性的无所有正是“真实性”——“空”,即是有与无的自我同一性。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真谛的三性思想是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进一步演绎,只是创造了通过主体(即依他性——识)来彰显“空”的新途径。相反真谛强调肯定面的“依他性”与否定面的“分别性”是相等与交相涉入,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背反的、矛盾的对峙形势。而“空”正是从存在的背反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解脱,必须最后连“空”也“空亦复空”。这样,解脱的象征并不是“绝对存在”的真如,也不是“依他性”在存在论上先在于“分别性”的焦点。因为真实性含摄了“真如”与“正智”,所以“空”是动态的与能动性的。

  真谛对三性的空义,在《显识论》中说:“分别性是无有空,分别无法可得故;依他性是不如空,如是破所执;真实性是自性空,无人法二我,是自性空也。”32同样的文句,可以发现在《中边分别论·真实品》第七颂的世亲释中,我们对照如下:

  真:无空不如空,性空合三种。

  分别性〔相者,无别道理令有,无有物是其空;依他性相者,无有如所分别,不一向无此法,不如有是空;真实性相者,二空自性,是故说名自性空。33

  玄: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

  空有三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种性全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性故。34

  所以,《显识论》对三性的空义的阐明,是引用《中边分别论》世亲的解释。依梵文本,三种汉译本都将空性('sūnyatā)翻译为“空”('sūnya),而没有将“性”(tā)明确翻译出来。我们将梵文以及三种汉译本,对三种空的原语,列表比较如下35:

  梵文显识论(真谛)
  中边分别论(真谛)
  辩中边论(玄奘)
  abhāva_'sūnyatā无有空无空无性空atad_'sūnyatā不如空不如空异性空Prakr·ti_'sūnyatā自性空性空自性空对于“分别性”是空的,真谛与玄奘都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依他性”的空,真谛译为“不如空”,表示了依他性是“无而有”的矛盾结构;而玄奘译为“异性空”强调依他性与分别性的相异性,表明依他性是“有”、“非全无”。真谛与玄奘都译真实性的空为“自性空”,前者强调“二空自性”,后者强调“二空所显为自性”,二者的差别可见一斑。

  2、三无性与空义

  中观学派对“空”的诠释唯有遮诠,而瑜伽行派则遮、表双用。中观虽然不立“胜义自性”,与瑜伽的最高存在与最后归宿是相同的——空。“空”作为最高存在来说,瑜伽行派以“三性”探讨存在的形态,以“三无性”追寻存在的本质。三无性的梵文原语、汉译如下:  梵文  梵文全译真谛译玄奘译laks·an·a…nih·svabhāvatā相无自性性无相性相无性upatti…nih·svabhāvatā生无自性性无生性生无性paramārtha…nih·svabhāvatā胜义无自性性无性性胜义无性

  三性、三无性是中观“空”思想的新展开,三无性是三性的反面,二者是一种表里的关系。36“无性”、“无自性”是对“自性”的存在性的否定、超越。世亲《唯识三十颂》第二三、二四偈提出了“三无性”的思想:

  〔梵文〕:trividhasya svabhāvasya  trividhām· nih·svabhāvatām/ sam·dhāya sarvadharmān·ām·de'sitānih·svabhāvatām·// 23 prathamo laks·an·enaivanih·svabhāvo ’parah· punah·/ na svayam·bhāva etasyety aparā nih·svabhāvatā//24〔梵文汉译〕:基于三种自性,因而有三种无自性。一切法的无自性便被说示了。第一,就特质一点而为无自性;其次,此中不是自有。这样所说的,是跟着的圆成实性的无自性。陶静真:然一切诸法但有三性,摄法皆尽。如来为众生,说诸法无性,亦有三种。此三无性是一切法真实。以其离有故名常,欲显此三无性故,明唯识义也。37

  玄: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38

  提出“三无性”的目的,是为令众生对诸法的无实体性作进一步了解。而玄奘强调“佛密意说”,这是梵文本所没有的。而且,《成唯识论》以“显非了义”解释“密意”39,这一解释为后来相宗轻视空宗、性宗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给后世造成很大的影响。梵文sam·dhāya本有秘密、隐藏的意思,可能是一种深藏的真理。如《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说:“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所有密意。”40《成唯识论》的解释应该来源于此,则其涵义亦应随同,不应该以“非了义”来解释。而且,从梵文语法来说,世亲的梵文原颂“无相性”、“无生性”都没有tā(性),“无性性”才有,这说明世亲是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