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学习一个宗、一个派,这是枝,是从根里面生的枝干;枝干再多都不离根,都是一个根本生的。无量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一个法门,那是枝叶,枝叶不离干,干不离本,一脉相传。所以一门通一切法门。就好像一棵树一样,你仔细去观察这个树,你会开智慧,树在那里表法。一棵树有一个根有若干个本,有很多树是一个本,就是它的主干,有些树有两个本(两个主干)。我们也能看到从一个根生五、六个主干,这五、六个主干接近根的部分是连在一起,一个根生的,这好像是不同的宗。可是这个本又生干,又会生出若干个干,那就好像从宗里面延伸出来的派。从干里面,小的分枝里面又生枝条,枝条再生叶。你从这里头细心去观察,所谓是一门深入,深入到枝条,枝条里面所有的叶都贯通了,再深入到干,那这个干里面所生的一切枝条统统贯通了。如果你再深入,深入到根本,深入到树根、根本,那你整棵树所有枝枝叶叶全都贯通。这是说总持法门的重要,你不能够不懂,不能不深入。深入能通一切世出世间法,谁能做到?一般说来法身菩萨,究竟圆满,当然是如来果地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懂,要能够通达,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四无碍辩才也是属於智慧,我们前面读过文殊妙慧。但是智慧的根本,记住自心不动智佛,你的心不动就生智慧,动就生烦恼,这一动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动是真实智慧。不动智起作用就是四无碍辩才,就是文殊妙慧。由此可知,日常用功总的来说无非是修清净心而已。清净心的修学,总要记住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所以修道的人著重在清心寡欲,你要走这个方向就对、就正确了。
  欲望愈少愈好,愈单纯愈好。同学们跟我这么年,你仔细的看我,我在韩馆长护持的那个时代,三十多年,这是我第一个阶段,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上讲台学讲经,除这桩事情之外心里头没有事,万缘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这统统放下,我就这桩事情。学习的阶段当中,这条路我走通了,跟我同年龄同时代一起起步发心学讲经的,好多好多都退转、都消失没有了,什么原因?你要晓得他们夹杂了名闻利养,夹杂五欲六尘,夹杂自私自利,功力不纯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没有人干涉,没有人考核,一切是自然的。
  韩馆长往生之后,我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第一个阶段是学讲经,第二个阶段还是学讲经;除讲经之外,一切人事物不闻不问。所以什么事情我不想知道。有些同学常常节录一些讯息,从网路上,从报纸上剪了一点点来给我看所谓重要的讯息。实在讲,什么重要的讯息对我都不重要。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每天摄影棚里面四个小时,活在世间就为这个,把大乘经教与诸位同学们共同来学习。大家兴趣相投有志一同。无论我们同学的人多少,无论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我们可以肯定都得利益。每个人得利益浅深广狭确实是有不同。这个不同的原因,是由於我们每个人根性不一样,学习的心态不一样,修学的环境不一样,但是只要持之有恒,精进不懈,我们相信都有可观的成就可以期待。
  世间读书做学问最忌讳的是干扰,俗事干扰,古今都不例外。我有一个同学也是非常要好的老朋友,已经过世多年了,他大我五岁,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傅乐成先生。我们是抗战期间在一起,他是个读书人,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标准的读书人,不与外面接触,每天跟书本作伴。学校里面给他一个宿舍,我去过,他大概是为了要安静,窗户都密封;也许是怕杂音来干扰,生活没有规律,晚上看书是常常看到两、三点钟,早晨大概十一点钟还没有起床,这是我们一般讲生活不正常,他已经几十年养成习惯,所以是标准的读书人。从来没有做过事务方面的事情,有一段时期成功大学请他去做文学院的院长,他做了一个学期辞掉了,一个学期大概四、五个月。回到台北,我们碰到了之后在一起吃饭,他说简直不是人干的。读书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人事,做了行政业务,那就不能推卸,这一个学期就受不了了,以后再也不干,回到台大还是去教他的书。
  我举出这个例子,做学问跟我们学佛很类似,我们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应当专心,应当远离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就在经教上下功夫。但是佛教导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锻炼。换句话说,经教里面学的一些理论原则,要能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得上,这才是真实智慧,这叫真正修行。我们要问到底修的是什么?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修的就是这个东西,怎样远离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断掉。你要是不跟大众接触,自私自利怎么断?关在房间里断不了,要与人接触才断得了,与人接触念念为他著想,不要为我想;念念为社会著想,念念为苦难众生著想,我,慢慢就淡忘掉了。久而久之什么是我?众生是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这叫契入境界。名闻利养放下,念头没有了,世间人求名求利,我们晓得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对於修行还没有成就的人,这东西决定有障碍,绝对不是好东西,有毒;对於佛与大菩萨来讲,这东西不但没有毒,它还是宝。什么宝?能够帮助佛菩萨教化众生。所以说成就戒定慧,那东西可以用。没有成就戒定慧,那个东西是障碍戒定慧的,沾都沾不得,这个道理你要懂。
  昨天悟通师上山来,中午跟我在一起吃饭,告诉我,美国、加拿大那边有很多道场要请他去讲经。他问我可不可以去?我告诉他一句老实话,能够不被境界所转可以去,应当要去;如果敌不过境界,那最好不要去,道理在此地。你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行,应当去。如果你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你要晓得出去弘法利生,那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什么样的诱惑都摆在你面前,你能受得了吗?你能不起心动念吗?你真能放下吗?问题在这里。多少善心的学人、学子,学了一点点出去弘法利生,遇到这些五欲六尘境界就被度走了,这是度众生,到最后怎么样?被众生度跑了,自古至今不少人好心出家,出家几年修得还不错,德行、道心、讲学都令人敬佩。讲了几年,听说这法师跟他信徒结婚、还俗了。还不错,还俗当居士,没有放弃学佛,已经就退转了。这种例子很多,所以你要心里有数。这是我教他的,教悟通师的,能不能去自己做主。
  当然,如果真的要发大愿,肩负起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担,要道业有成。道业有成了,像《华严经》上讲的,还要做种种示现,这用意很深。古来的祖师大德,哪个人成就不是多年住山养道。养道养的是什么?养戒定慧,专门修学这个,修养。净宗近代的印光祖师,大家知道他早年在普陀山藏经楼住三十年,没有离开他工作修学的范围。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图书馆,他专门管这个图书馆的。藏经楼清静,实在讲真正去阅藏的人、读经的人并不多,所以我相信他的工作很清闲,每天真正到那看经不过就几个人而已,照顾照顾他们。所以他在那里三十年,戒定慧具足圆满,厚积薄发。七十岁的时候才被人发现,这老和尚真的有道行、有学问,大家把他传出去,这叫出名。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
  离开了普陀山,他到苏州灵岩山寺闭关。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方法是用文字,这是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他老人家是陕西人,家乡的口音很重,南方人不懂他的话,讲经不方便,还要找翻译,所以他一生很少讲经。因为他在关房,多半是给一些信众书信往来,现在大家看到的《文钞》,他用这个方法度众生。这个方法真的是善巧方便,把经论里头最重要的东西节录出来,讲解清楚,讲解明白,让你在现前生活上就得受用。这是在末法时期给我们做榜样、做典型的。
  现在这个时代跟印祖那个时代不一样。我们相差不过是中国人讲一个甲子(一甲子就是六十年),顶多八十年,那个时候《印光法师文钞》已经出版了。在今天由於科技的突飞猛进,不必用文字了,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可以传播,效果比文字还要殊胜。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是适逢其会,我相信印光大师当年如果有现在这种科技设备,他一定在关房里面面对著摄影机讲经说法。好的工具要会用,你要不用它,这太可惜了。所以在他那个时候用文字、用书籍,目的无非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看第三句。
  「三者善能开阐四真谛相」。前面两句是说弘法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不能不知道,这个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自己要真正修学戒定慧三学,除这个之外还要广学多闻。为什么?四无畏里面决疑、答问要有丰富的常识,否则的话你应付不了。前面讲总持、知根,观机,这是要慧,要定慧。后面决疑、答问要广学。广学内容非常广泛,佛法世法都要有相当的基础,佛法世法才能圆融。这第三句是讲,讲经教学的内容,内容不讲其他的,只说四圣谛,就把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了。「四圣谛品」我们前面刚刚读过,印象还相当深刻,《华严》说得好「无量四谛」,苦集,世间因果;灭道,出世间因果。
  我们从这个地方自自然然就有很深刻的领悟,原来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教化众生不出「因果」这两个字。对的,一点都不错,圣贤之道确确实实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华严》讲「五周因果」,《法华》讲「一乘因果」,佛法也不能够离因缘生法,因此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非法是佛法以外一切法,统统是属於因果。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实,这话什么意思?不是真实就是幻有,所谓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可以学习,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要执著据为己有那就错了,那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因果的真相。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世出世间圣人教化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如此而已,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所以用「四真谛相」,全部都包括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转大法轮第四句。
  「四者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三、四两句,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提示我们的是「所转深妙」。文字很简单,意思无限的深广,把一切佛法都包括尽了。三、四两句是讲说法的内容。「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句就可以落实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它的名字很多,其中有一个名叫《大不思议经》。清凉大师把这部经说为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而末后一品品题,在这《四十华严经》的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就是无碍。这句话就是很明显也很具体的告诉我们,随顺《大华严经》。《大华严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这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法轮。我在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说之为「佛教概论」,他称佛教,他不称佛学。以后我就把它加了几个字,大家更容易理解,佛陀教育概论或者是佛陀教学概论。在中国古来大德都称这部经是根本的经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就好像一棵大树,《华严》是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这棵树的枝叶,而《华严》是根本,枝叶决定不能够离开根本。
  这两句讲得好,前面讲的是「四真谛相」,后面是「随顺诸佛无碍解脱」,这教学的内容两句话就讲圆满了。诸佛无碍解脱真的是要随顺,在这部大经里面,你看看佛所说的,首先把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真相(那个果德就是真相)给我们说出来。这就是清凉大师所判定的,我们讲科判第一分,「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一分,这一分也只是一会,初菩提场会一共有六品经,从「世主妙严品」到「毗卢遮那品」。这六品经前面五品是讲果报,后面这一品,毗卢遮那是讲因行,什么样的因成就什么样的果报,在我们现在的本子一共有十一卷。这十一卷就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从第二分以下,一共是四分,第二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我们简称信解行证,第二分是解。第三分「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三分是行。第四分「依人证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