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5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自己要明了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个普通人,中下根性。老师的介绍,净宗法门,我们也学习了净宗的五经一论,这五经一论我过去统统都讲过,《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五经一论还是太多了,所以我只在这里面选两种,一种是《无量寿经》,大本,另外一种小本,《阿弥陀经》,我就选这两部。大经的注解,我就采取黄念祖老居士的,他老人家一生做这一部注解,我觉得他是对我最大的贡献,我非常感激他。《阿弥陀经》我采取两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我学习的范围就这么小,读诵大乘,我就念这两部经。
  可是佛祖教导我们修学净土,持戒念佛,那戒经不能疏忽,我的戒经就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我常常读诵。我的志向不高,只希望我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了。蕅益大师说的,我向他老人家看齐,绝不好高骛远,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出离。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我不能说做得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应当可以及格,这决定没有问题,七、八十分,够!尤其是最近这几年进步非常快,你要问什么原因?寿命到了。古大德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七十九了,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我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放下吗?还不放下就错了!不但要放下,彻底放下。
  这些年来,很多同学都晓得我们为了整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参加了多次的会议,也是到处奔波。现在这些事情我也放下了,我以后不再参加了,我带的一些年轻人,希望他们接著去做。如果有什么问题,你来问我,我尽我的能力来帮助你。我的本分事情,这是我常说,人在世间本分的事情要把它做好,我们的本分事情是讲经教学,这是本分事情,其他的都不是我们自己本分事情。本分事情做好了,跟一切大众各行各业来配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我这个环节做得很好,我可以配合其他各个环节。人人能守本分,人人能尽本分,这就好了,这就是道德,行道履德,应当精进勤奋努力去做。
  所以「修」这一方面,中年以后,这个字我们就要把它抓住了。人命无常!同学们也许看到我们道场昨天立了一个往生牌位,张良栋先生。我这一次在北京,他来看过我两次,五十出头,昨天早晨过世了。我听到这个讯息,我都呆了,前几天很好,来看我的时候有说有笑,突然就走了,无常!还有一些在灾难当中过去的,天天都有,这些都是现身说法在警惕我们。所以不放下,错了!不精进,错了!修行一定要勤奋,一定要精进,不能够懒惰,懒惰,你就没有办法在这一生超越轮回。轮回太苦!这是说修。
  第二个说「障」。人人都有业障,这一生所造的业,还有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的这些善恶业,全是障碍。善业感得的是善缘、顺境,容易叫你起贪恋,那贪恋就是障碍;恶缘、逆境容易叫你生瞋恚,容易叫你怨天尤人,全是障碍。障,有人浅、有人深,深麻烦!一定要通过勤奋的修学,障碍才能够由深化浅。
  我的业障很重,现在业障不重,什么原因?学佛五十四年,年年都在消业障,我的业障消得快。为什么?我对於佛法的道理明白,顺境善缘我知道那是无常,所以贪爱的心很淡薄,逆境恶缘我已经学会了逆来顺受,这是消业障最快的。转怨为亲,化敌为友,别人不问他是存什么心,不问他有意无意,他毁谤我、侮辱我,甚至於陷害我,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我只有退、只有让、只有回避,内心里面生感激的心,感激什么?感激他替我消业障。我现在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经讲一天算一天,多住一天,众生有福,我多帮助一天,毫无留恋,所以心地清净。
  这诸位晓得,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学佛首先要学会消业障,你看普贤菩萨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这个贪瞋痴是业障的根源,我们懂得了,那你就要把它忏除。菩萨讲「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要天天真干、真忏悔!忏悔了,还有没有贪瞋痴?还有,那没忏尽,还要继续努力,还要一段长时间,要把它忏除干净。这个东西不管事,事无所谓,有好,没有也好,事随缘,心里头不能有。佛法是心法,事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最重要的念头,起心动念这不得了。所以起心动念一定要纯净纯善。纯净,这个净不是染净的净,染净两边都放下;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两边也放下,才叫纯净纯善,性德法尔如是。你不懂,你就没有办法把你深重的业障化解,这对自己的利益太大太大!我自己这样做,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影响别人,善根深厚的人看到我这个样子,他就觉悟,他就回头。这就讲什么?自行即是化他,教人实在讲就是在教自己,劝别人就是在劝自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再看机缘,「机有生熟」,机是根机,生是根机浅,熟是根机厚。这个生熟与过去生中的宿因有关系,这个人过去已经修行一百世了,他这个根当然深,这要是有个好老师一教他,他马上就契入了,他就开悟、就真干!机熟了。有些人遇到好老师,老师天天在苦口婆心劝导,他是若有若无、若闻若不闻,没有放在心上,还是随顺世俗,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就是什么?这是生,过去生中学得少,纵然遇到好老师也没法子,也只能在佛门种个善根种子,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所以金刚不坏的种子给他种下。这说到根机。如果像前面讲,他有智慧,悟性很高,纵然根机浅一点、生一点也不怕,这一生当中加功用行,前面讲勤修,精进不懈,他进步就很快,业障也消得快。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讲的话就很有道理,「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讲得太好了,生熟浅深关系不大,遇缘关系太大!所以下面讲缘,「缘有具阙」,具是什么?具足,阙是欠缺。这缘是讲的外缘,增上缘,你遇到真正好老师,真正好的同参道友,真正好的修学环境,那你统统具足了,你这个缘具足了。有人遇到好老师,遇不到好的同学,这有缺,这缘不具足;遇到好老师,没有好的修行环境,这个缘也缺了。遇缘难!这个东西,李老师以前常跟我说,可遇不可求,你真正遇到的时候,你要能掌握到。
  我这一生大家都很清楚,我要遇不到方东美先生,我就不能入佛门,我不相信,我认为它是迷信,谁跟我讲都没用。为什么?我不佩服你,你给我讲,我还有一套歪理,强词夺理,也能叫你没有法子说服我。所以你一定要遇到善友,善友是什么人?我佩服他,我尊敬他,他说的话我能接受,我能依教奉行,这种人很不容易。那个时候我在台湾,我认识的名教授有十几位,对方老师印象最好,那方老师也是同乡,桐城人,距我们的老家距离大概二、三十公里,很近。方老师对我也特别爱护,这是宿世的缘分,他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这才能接受,别人不行。
  认识佛法之后,这个缘又很殊胜,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是特别爱护我。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六十多岁,那时候我二十六岁,把我当小朋友看待,指导我三年。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圆寂之后又过一年,我认识李老师,我把工作辞掉,专心来学这个法门。那个时候对佛法真的认识了,太好了!没有人弘扬,没有人向社会大众介绍,多可惜!我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了,我有义务、我有责任来承传这个事业,所以把工作辞掉了,专心跟李老师学教,这一跟就十年。
  在台中同学多,同学里头还要有同志,最好的同学连我七个人,我们这七个人在一起学习,十年如一日。那修学的环境也好,这李老师提供的,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这是我学习的地方。缘具足,没有欠缺,接受老师的教诲没有怀疑,依教奉行,这才能成就。再看看我们同学当中有不成就的,二十个多个同学有很多没有成就,缘缺。虽然同样有个好老师,没有同学切磋琢磨;纵然有同学,不能十年如一日,或有或无,这个不行。这个东西是锲而不舍,长时薰修,你们有好的同参道友,有个一年、二年就散掉了,那真可惜。至少十年,十年同学在一起真的不是容易事情。
  「智有明昧」,智是智慧,就是我们讲有聪明、有愚笨。聪明的人学得快,领悟力强,我们一般人讲悟性,悟性很高,他学得快;悟性差的人就比较慢,那真的是很长时间薰修。所以我们七个同学在一起,这七个同学,虽然十年我们都在一块学习,成就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什么原因?烦恼习气有人放下,有人放不下。学习归学习,境界现前还是顺境有贪恋,逆境有瞋恚,这就不行,自自然然他就淘汰了;很不是容易事情,要自己真正有坚定的决心。
  所以老师教我,无益於心性的这些东西统统不接触,这一条教诲我得大受用。那我们这些同学,这条他就没做到,他们每天看报纸,每天看电视,这就问题大!这个东西是严重的染污,你要天天跟它接近,你的道业怎么能进步?你的道业怎么能保持?自己没有定慧,那就知道应当要回避,不要去接触,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你一跟它接触的时候,你就被染污,你心就不平,你就迷惑,迷在其中。所以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下面说「功」,功是功夫。你学习的功夫有厚薄,功是讲修行的功夫,功厚你才会有得,功夫浅薄,你什么都得不到,有这么多的原因,勤首菩萨答覆文殊菩萨。你看到学佛的人,有人成就得快,有人成就得慢,原因不外乎这几点。这都是从纲领上来说,细说太复杂、太多了!总而言之,我在讲席里常常勉励同学十六个字,自私自利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很糟糕!即使你的缘具足,你也不能成就。真要想成就,这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这十六个字是严重的障碍。
  一切善缘具足而不能成就,都是这十六个字。过分的执著,重视自己的利益,错了,你没有办法入佛门。为什么?入佛门头一个条件破我执,所以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太强,我执天天增长,你怎么能入?破我执才能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里面才能够得初信位的菩萨,入初信位。你自私自利,这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不破,永远在门外,初信位你得不到。这问题多严重!小乘须陀洹果没分,大乘不能入初信,学得再好,考试都得零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我的得力,实在讲就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教我的「看破、放下」,那两个小时奠定我一生修学关键。这是答前一个难题,难问。
  后面这是答后面的一个难问,「修与不修故,见同益异,答后,难也」。这就是学,学了之后不肯修,那就不一样。学是相同,果报不相同,你没做到!这里面文字虽然很简单,境界深广无尽。修与不修,这是两个极端,两个极端当中就很复杂,同样修,有的人修行,这一生当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缘具足。这上面所讲,他勤奋,他业障浅,他根机熟了,一切缘具足,他证得法身菩萨位。明心见性,在《华严经》是圆教初住以上。有的人修,勤奋比不上前面这个人,前面是百分之百的精进,他大概能做到百分之九十的精进,也是真修,那么他所得的果报(这利益就是果报)就要次一等。这里面差别就大!
  为什么我们现代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得的利益真的很少,原因在哪里?没有真修,这关系很大。佛法的修学,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次第、顺序决定不能够颠倒,总的指导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总的指导原则。那我们的戒有没有修?净宗法门,「净业三福」是我们修行指导的原则,净宗的指导原则。其他宗也不例外,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净业三福属於戒律。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有没有做到?这是根本。学佛先要学会做人,你对父母有没有恭敬心?你对於老师有没有尊重心?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你有没有做到?你做到了几成?我们把孝亲尊师分为一百个等级,你是在第几个等级?你那个等级愈高,你的成就愈高;你等级愈往下,你成就愈低。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印光大师讲得好,我们对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师没有看在眼里,你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