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幻,就不是真的。
  佛法讲真假,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永恒不变,那叫真的;刹那刹那在变化,那就叫妙相,那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凡所有相包括一真法界,像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自性里头有没有华藏?有没有极乐?没有,自性这里没有,但是自性能现。我们心地清净,永离妄想分别执著,现的这个相就现华藏、极乐;如果我们心里面还有妄想分别,现的相是四圣法界;还有执著,那就现六道;起心动念不善的念头多,就现三途。它能现,所现的一切相全都叫妙有。
  《般若经》上讲: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讲性,性确实永恒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真性,真性是自己!真性在哪里?真性就在事相上;因为所有一切事相是真性变的。古人也把真性比作水,把现相比作波,波是虚幻的,不是实在的,水是真的,水在哪里?水就在波上。波在哪里?波就在水上。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但是你要晓得,性是真的,相是虚幻的,相是妙有,「妙有非有」,性是真性,「真空不空」。
  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甚至於应化在三途,真的是哪里众生苦,佛菩萨就到哪里去。愈是苦的地方,佛菩萨愈多,虽多,那个苦难的地区众生业障很重,不听教诲,怎么劝他,不能接受,甚至於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这是常事!要不然怎么能称他愚昧?他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甚至於没有能力辨别利害,你说这种众生好不好教?太难太难了。这些众生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我们。我们肯听话吗?肯听教诲吗?听到别人教训,多说了几句,我们就讨厌,离开了,不想再见他面了。看到圣贤的书,书里头统统讲的都是我的毛病,算了,不看。这样的人多!
  清朝,也很了不起,清朝开国的皇帝都是明君,不糊涂。从顺治入关,这是康熙的父亲,经历康熙、雍正、干隆,后面这是嘉庆、道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不尊重知识?我们今天讲知识分子,尊重。请这些大德们,儒、释、道都邀请到宫廷里面去讲经、去说法,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来听,接受儒家的教诲、道家的教诲、佛家的教诲。所以宫廷里面是几乎没有间断,好学。皇上好学,把这好学的风气带起来了。宫廷里面讲经废除是什么人?慈禧太后。清朝皇宫里面讲经讲得最多的是《无量寿经》,你去看看我们现在会集本,前面梅光羲居士那一篇序文,他序文写得好,很长!
  清朝过去历代帝王宫廷里面都讲《无量寿经》,到咸丰之后,慈禧太后执政,把它废除掉。我们想她为什么废除掉?大概《无量寿经》讲的全都是她的毛病,特别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恐怕她听了很不高兴,算了,不要念了,不要讲了。以后她搞什么?宫廷里面唱戏、歌舞。还喜欢什么?扶鸾,她不请专家学者来讲道,她驾乩扶鸾。这个事情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说满清亡国亡在扶鸾上。这是不相信人说的,相信鬼神,鬼神捉弄她。
  因为我非常好奇,我小时候住在福建,住在建鸥,那个地方扶鸾的风气很盛,那时候我们才十几岁,念小学,十一、二岁。可是你不能不相信。福建这扶鸾操纵乩盘的是什么人?多半是挑水的、卖柴的、拉黄包车的,不认识字。随便在外面叫两个人来,他那个鸾是两个人抬著的,一个人抬一边,在沙盘上他就写字,而且字写得规规矩矩,他不是草字,连我们小孩在旁边都看到,他写字,旁边有个人把他记录下来。大概这样子,一个小时能够写几十个字,大概是五、六十个字。这个扶鸾的人不认识字,他不知道,所以不能说他是假的。我这个印象很深。
  以后在台湾,台湾有个元玄学社也是搞扶鸾的。这里面有几位大德,我认识他们,他们就带我去参观,好,我就看,那时候我已经学佛了。可是看他们扶鸾的时候,他是专门有一个乩童,别的人不能操作,只有这一个人,好像这个灵附在他的身上,他拿著乩笔,两个手振动,在沙盘里面,动作非常快,我在那里仔细观察看了一个小时,一个字也没有看出来。他口里头念,这个乩在沙盘里头动。沙盘,我们仔细看沙盘,沙盘上我一个都不认识。可是他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长篇大论,几千字写出来了,他一面念,旁边人在那里写,我觉得这个不可靠,这是有问题。你说找两个不认识字来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相信。
  我就把这个事情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扶鸾是真的,灵鬼在操作,但是像元玄学社这个,靠不住。我问他这个事情,他告诉我,慈禧太后喜欢这个,所以满清亡国是亡在乩盘上。国家大事不找大臣商量,在扶鸾坛上由鬼神来决定,你说糟不糟糕?所以在政策上很多很多错误。鬼神有,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要尊重他,但是你不能被他欺骗。你被鬼神欺骗,那你很可怜,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偈颂里面所说的: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
  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众生』,主要是讲有情众生,广义的来说,也能够把无情众生包括在其中。『诸趣』就是讲六道。这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从相上你能够见性,从事上你能够明理,两句话都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的话,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欲望,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许多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他要没有烦恼,他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你在相上能见性,你在事上能见理,你就常生智慧,你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念头不起,你功夫成就了。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金刚经》不能不熟,为什么?便於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那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这个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是从这个地方学来的。否则的话,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遇到境界还是起心动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逆境现前,冤家债主找来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毁谤你,骂你,打你,这时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了,错了,这又生烦恼。应该怎么样?用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瞋恚的念头伏住了,报复的念头化解了,这叫真会用功。受一点委屈,受一点冤枉,不必跟人说,跟人说,你还没忘记,你还没放下,你不过是勉强在那里忍住而已。忍不能解决问题,忍久了,所谓是忍无可忍,这个爆发就更严重了。
  忍是有极限的,忍是属於定,一定要用慧,定开慧,慧把这个化解了,没有了。这个化解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都化解了。所以这化解,照见,智慧照见。知道什么?这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梦中,梦中又何必计较?不要计较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净心,用慈悲心,这就生智慧,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要说怎么用功?功夫怎么用起?功夫从这里用起。你要说用什么方法?我们现在大家都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
  我在讲席里头举过例子,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什么方法把我这个妄念断掉,那个「心」就是念头。这妄念断了之后,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得不少!《金刚经》我相信很多同修都念过,你们懂不懂?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须菩提安心?怎样教导须菩提降伏妄念?能答覆出来的人不多。答不出来,好好的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金刚经》念了还是不懂,你去念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就会明白了。
  可是这个事情,如果要是用净宗法门来解答他,太简单了!你要晓得这净宗之妙。如果说是我怎样降伏我自己的妄念,佛要教净宗有缘人,有净宗根性的人,他不会那么麻烦,他一定会直截了当,「南无阿弥陀佛」,念头转在阿弥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专想阿弥陀佛,妄念就没有了,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应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里?世尊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这名号上,一点都不错,决定往生。你看看用净宗来答覆,一句话就把两个问题全答得圆圆满满。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知道净宗之妙。所谓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门!成就不在他们之下,你怎么会不欢喜这个法门。
  你接触到净宗的经论,听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古来祖师大德不在面前,但是他那些注解,注解就是讲经,看他的注解就是听他们的教诲,法喜充满。你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尝到法味了,法味是快乐,其味无穷,你就会欲罢不能。你每天去读诵,每天去思惟,每天去观察,每天去实行,无比的乐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学这东西干什么?快乐无比!人一生要快快乐乐,不可以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伤人、伤心、伤身,身心都受伤害。所以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人为什么老化?忧虑。年岁愈大忧虑愈多,对自己忧虑,还对家庭忧虑,对儿孙忧虑,他忧虑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岁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年轻、儿童他没有忧虑,他不懂事,活泼天真。这些道理,古人讲得很多,现在科学也给我们实验,给我们做出证明,真是这个样子的。
  学佛没有别的,学什么?学快乐。你在学佛里头没有能够离苦得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