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蓬纵横-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那依上仙所见,商汤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郑伯好整以暇的问道。

“实力!强大的实力才是商汤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商汤没有强大的实力,就算是夏桀残暴不仁,商汤也不可能取代大夏成为天下共主。

而商汤强大的根本就在商业!!!正是商业的积累,让商汤有了足够的财富去打造一支无敌的军队,从而推翻夏桀的暴政。

所以,郑伯想要让郑国国力增强,大力发展商业,是必不可少的。商人世代以经商为生,对于经商有着比其他人更充足的经验。

若是郑伯能赦免境内的商人,让他们为郑伯所用,定然能为郑国带来大量的财富。有了大量的财富,郑伯就可以用来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

郑伯眼前一亮,点头说道:“上仙所言甚是,寡人回去之后,马上就和诸位大臣商议,赦免商人的罪人身份,恢复他们平民的地位。”

君策点头说道:“郑伯此举大善。不过商业毕竟是手段,而不是根本。”

刚才关于商人的话,已经让郑伯觉得此次不虚此行,闻言忙问道:“那不知仙师所言的根本又是指什么?”

“商业是手段,农业才是根本。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才能考虑其他的事。所以,发达的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郑伯点头道:“仙师所言极是,可郑国境内,能用于耕种的土地,基本上已经全部都用于耕种粮食。再想要扩大耕种面积,却是不容易。”

君策呵呵一笑,说道:“既然没有办法扩大耕种面积,那就让粮食的产量上升,贫道这里有一些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郑伯若是愿意,可以去试试。”

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张纸,让玄玉交给郑武公。

上面所写的一些东西,在郑武公看来是莫名其妙的。不过郑武公还是慎重的收起来,准备回去试一试,如果可行的话,就在全国推广。

等郑武公将东西收起来之后,君策又接着说道:“农业是根本,但是根本的根本是人!只有有了人,一切才都会有发展的余地。

所以郑伯想要让郑国强大,还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口。这个问题却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一方面可以在国内鼓励生育,慢慢的增长国内的人口。另外一方面可以吸引他国百姓来投,不过这一点也用不着着急。当他国百姓知道郑国百姓的日子衣食无忧的时候,自然就会扶老携幼而来。”

郑伯连连点头说道:“仙师所言极是。不过人口多了,难免也会有疾病,不知仙师可有办法减少疾病?”

君策笑道:“这个问题暂且不着急,明年这个时候,郑伯再来贫道这里。”

郑伯点点头说道:“好,明年这个时候,贫道会再来找仙师讨教。今天打扰仙师了。”说完转身离开,君策也没有挽留。

“你还会回来的,只要你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你迟早就会回来的。呵呵。”看着郑武公的背影消失在茅庐,君策低声说道。

随意从身边的案几上拿来一张纸,在纸上写了几句话,折成一只仙鹤,放飞出去。

这只折纸鹤飞出君策的手掌之后,很快就向着天边飞去。眨眼间化作一道流光消失不见了。

大荒,太清宫中。

已经将道号改为道清的一清子,正端坐在蒲团上,为下面的一干二三代弟子讲解剑道。

太清宫在君策的授意下,有了气、剑两宗。不过修炼的时候却并不分气、剑,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道清、道方、道元三人不定期开讲,所有的弟子都会去听。

就是道清、道方、道元三人,也会在对方开讲的时候去听,或许就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今天刚好轮到道清开讲,太清宫除道号道通的殷茂之外,所有的弟子都在受道院听讲。

道清正讲到兴奋处,下面的弟子也都听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天边突然传来了一阵鹤鸣,一只闪烁着清光的折纸鹤从天际飞来,落到了道清手上。道清讲法自然也就被打断了。

对于突然出现的这只折纸鹤,受道院中正在听讲的一干弟子,自然是相当不满的。

道清将手中的折纸鹤打开,看完之后,转头对身边的道方、道元说道:“两位师弟,师尊传来消息,让我等挑选一批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送去神州,他有大用。”

道方皱眉说道:“师兄,我太清宫中,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好像并不多……。”

道清想了想道:“唔……这个,我剑宗好像没有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气宗好歹还有一些,这件事就麻烦两位师弟了。”

道方笑道:“师兄何必这样说呢,都是在为光大我太清教一脉努力。唔……也不知道师傅需要多少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

道清想了想,说道:“这个师傅倒是没说,不过我太清宫中这种弟子并不是很多,干脆全部派过去好了。”

  第六十六章 传教郑国

感谢书友龙游海底、七宗罪#剑尊的打赏

看着道方带来的这区区十几个“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君策心底不由有些惭愧。太上道祖是几位教主之中炼丹之术最为精湛的,自己门下竟然找不出几个能够精于医药、丹术的弟子。

就算是勉强找来的这几个,也都不过是对医药、丹术有一点兴趣,多少接触过的,真正的实力并没有多强。

看到君策的脸色,道方知道君策是不怎满意,忙说道:“师傅,我太清宫并没有专修丹道的弟子,所以……这个……。”

君策摆摆手说道:“为师不是责怪你们,为师是责怪自己。太上道祖外丹之术三界第一,为师也是得到传授的,怎么忘了在我太清宫留下外丹一脉。

若是让其他教派的人,知道我太清一脉的弟子,竟然不会炼丹,那可就成大笑话了。”

说着看了自己面前的这不到二十个徒孙一眼,说道:“就从你们开始,你们既然对丹药之术多少感一点兴趣,那从今天开始你们就主修外丹之术。”

听到君策的话,这十几个德字辈、通字辈的道人都愣住了。

原本能够前来见师祖,心里都是很兴奋的。如果能从师祖这里学到一点什么东西,那可就赚大发了,有时候,一点点的体悟,就能比得上自己的百年苦修。

可是谁想到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看到这十几个德字辈、通字辈的徒孙,脸上的表情,君策哈哈一笑,说道:“你们不必懊恼,外丹之术并不是什么外道法门,也是正经的玄门秘法。

修炼外丹,也是能够得成仙道的。而且可能比修炼内丹的还要快。”

君策的话,没有人当真,都以为君策不过是在安慰他们而已。不过他们也没有胆子反对,既然已经决定了,那也就只好认命了。

君策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转头对道方说道:“如今神州道统的争夺很快就要开始了,为师不想你们掺和到这里面来。你们的修为还是稍微有些低,难保不会出什么问题。

再说有为师在这里坐镇,也差不多了,你们师兄弟可去苦境其他世界传道。记住,万事小心,人间此时还有不少不愿意飞升,赖在人间的老不死,万一你们招惹到了,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有什么不对劲的尽快通知我,自有为师处理。

道方躬身答应。

“恩,为师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去吧。”

“弟子告退。”道方稽首一礼,离开君策的茅庐,向着大荒太清宫飞去。

郑武公回到国都之后,马上就颁布法令解放商人奴隶。找了几亩地试验君策教给自己的方法。随后第二年就将这种方法向整个郑国普及。

君策所教的方法,骑士很简单的,不过就是用人以及牲畜的大小便来做肥料而已。不过这时候的人,却不知道这个简单的方法而已。

郑武公本来说的是一年之后便去找君策,不过郑武公心中也是有顾虑的。这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给别人好处的。

君策既然给了自己好处,一定会在其他方面找回去的。郑武公不知道君策像要的好处,自己能不能给人家,却是踌躇了两年。

直到第四年的时候,才咬牙来到嵩山见君策。

“寡人这三年来事情繁多,以至于不能前来见仙师,还请仙师见谅。”刚一见到君策,郑武公便连忙为自己没有按时到来的事解释了一番。

虽然两年前已经派人来说过了,不过郑武公觉得自己还是再亲口说一遍比较好。

“呵呵,郑伯两年前已经派人解释过了。如今又何必在多解释呢?郑伯这三年来的所作所为,贫道也都是知道的。确实是相当忙碌。”

郑武公干笑了两声,说道:“仙师,三年前寡人询问让百姓身体康健的方法,仙师没有告诉寡人,不知如今可否告知寡人。”

君策笑道:“三年前,贫道不告诉郑伯,并不是不愿意告诉你。而是怕郑伯你不相信而已,准备等郑伯见到前面两条的成绩的时候,再告诉郑伯你。如今三年时间过去了,贫道所说的前面两条,好像都有作用了吧。”

郑武公点头说道:“仙师所说的两条,都已经见效了。虽然还没有让我郑国的国力有大规模的提升,但是已经初步有了效果。只要坚持下去,一二十年内,我郑国就会真正成为齐国那样的大国。

不过如今困扰我郑国的,就是各种疾病,不知仙师……。”

“我太清教中,自有各种丹药,可以医治百病。不过这丹药却不能轻易传人。”

郑武公心中暗叫一声来了,说道:“仙家灵丹,自然是不能轻易赠与他人,不知仙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将丹药赠与。就算是需要金山银山,只要能让我郑国百姓康健,寡人在所不惜。”

“金银难得之物,非是我等修道之人所求。贫道的丹术确实不能轻易传授,不过……如果郑国百姓信奉我太清教主太上道祖老子,贫道却是可以让门下弟子免费施医舍药。”

“太清教?”郑武公轻声念叨了两声,抬头说道:“仙师,你所说的太清教,可是一直在齐国传教的太清教?”

君策点头说道:“正是。而且贫道也不惜要郑伯你做什么,只是你不阻挠就可以了,传教之事自然有贫道与门下弟子去做。”

郑武公楞了一下,问道:“仙师的条件就这么简单?”

君策也愣住了,说道:“是,就这么简单。”

“好,寡人答应了。”

郑武公答应的这么爽快,君策也是楞了一下,说道:“郑伯既然知道我太清教已经在齐国传教百年,我太清教所做之事,想必也都是知道的。贫道就不再多说了。明日,贫道就带门下弟子下山,开始传道、施医舍药。”

君策想了好多后面准备诱惑郑武公的话,竟然都么有说出口。本来君策还以为,有周公旦当初的法令,自己想要说服郑武公,还需要多付出一点点代价的。

君策却是忘了,人都是善忘的。两百多年前的法令,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能记着呢?就算是记着的,又有多少人还会当回事呢?

甚至带头违反周公旦当初定下的礼乐制度的,还是他周公旦的后人。

敲定传教之事之后,君策立马带着一干门人下山,开始从嵩山周围开始,向周围的百姓宣扬太清教义。

嵩山周围的百姓,本来这十多年来就在不停的受着君策与他门人的恩惠,对于君策所说的东西,却是很容易就能接受。

齐国太清教大本营显圣观中,也早就准备好了人手。跟在君策与一干门人的身后,巩固君策他们的成果。

十年时间,随着郑武公不停的攻城略地,郑国的版图慢慢的变大。君策带领门人弟子传教的速度也是加快了。

基本上是郑武公攻下一座城池的同时,太清教的传教士后脚就赶到了。

郑武公后面发现,这些传教士在稳定人心方面,比一般人做的好好多了。到后来,郑武公甚至每次出兵的时候,都会带上一部分的太清教传教士,以便在攻下城池之后,能够尽快让城池里的百姓安定下来。

随后郑武公发现,这样做竟然还有一个好处。军营中有了传教士之后,自己麾下士卒受伤之后死亡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了。

少了许多担忧的军士们,在进攻的时候也更加的勇敢了。

郑武公过世,郑庄公继位。

这位春秋五霸之前,东周唯一的霸主,却是比自己的父亲还要果决许多,用计解决了威胁自己地位的太叔段,囚禁了母亲姜氏,将郑国国内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全部都给解决掉了,郑国也就只有了一个声音。

不过,郑庄公也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囚禁了姜氏之后,没有多久就后悔了。可是他已经发下了不到黄泉绝不认母的实验,却也是无可奈何。

君策自从在郑国传教之事走上正轨之后,便不再亲自传教,所有传教之事都是由太清教传教士负责,自己则是在嵩山上教导那十八名改修丹道的徒孙。反正太清教是自己一手创建的,太清教的传教士传教,功德自然也是有自己一份的。

这天君策正在为这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