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蓬纵横-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点了点头便闭目端坐在青牛上。

君策牵着青牛一步步向着函谷关行去,来到函谷关外。就见一位身穿官服的男子站在关前躬身说道:“弟子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前来。不知圣人名讳……?”

老子没有说话,君策看了老子一眼,对这位未来的文始真人说道:“这位圣人乃是贫道的师祖,老子。”

尹喜并不认识君策,但是老子的大名却是早就知道了,听到自己堵住的竟然是老子。不由大喜过望,躬身说道:“弟子尹喜久闻圣人大名,今日有缘得见,实乃三生有幸。还请圣人稍作停留。让弟子能请教一番。”

老子睁开眼睛看了看尹喜,说道:“你我却是有缘,值得老道在这里耽搁一段时间。”说完就不再说话,闭上眼睛不知道干嘛去了。

君策闻言对尹喜一拱手说道:“尹喜大人,请吧。”

尹喜听到老子愿意留下来指点自己一番,心里也是高兴的紧。忙在前面领路,带着老子与君策来到自己的府邸。

老子也不多客套,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交给尹喜说道:“此乃老道一生精华所在,你若是真有相当之心,可在三十年后来XXXX寻我。”说完就飘然而去。

君策见老子没有对自己说什么。便知道老子是不想让自己也跟过去,便打消了去现场观摩老子化胡为佛的念头,准备返回显圣观。

尹喜见老子离开了,给老子牵牛的这个道人却没有离开,便问道:“不知大贤如何称呼?怎的不随老子一起离开?”

君策笑了笑说道:“师祖既然没有说让贫道一起前去,那就是不想让贫道继续跟随了。贫道也该回去了。名字么,以后你自然就会知道。”说完有些羡慕,或者说贪婪的看了尹喜手上的《道德经》一眼。

这《道德经》自己虽然也有,而且也已经背的滚瓜烂熟。但尹喜手上的这一卷完全不一样,是老子亲手所书,珍贵程度自然不是自己手上玄都**师交给自己的能比的。更何况这卷书是老子阐述大道所写出来的,上面已经沾上了一些道的痕迹。就算是当法宝来用,也是一件很不错的法宝了。

尹喜乃是为官之人,察言观色是相当厉害的。看到君策的眼神,知道君策对这本书很是眼热。以为君策没有得到传授,便笑着说道:“大贤可是想要这卷《道德经》?若是大贤想要的话,尹喜可以让大贤抄录一份。

老子圣人既然将这本书交给我,想必也有接我之手将这卷书传播出去的意思。”

君策笑了笑,说道:“这卷书在五百年前,贫道就已经是倒背如流。又何必再抄录一份?”

听到君策在五百年前就已经把这卷书倒背如流,尹喜却是有些纳闷了。既然已经知道书里面的内容,怎么还会用这种羡慕的眼神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想了想便明白了,君策想要的恐怕是老子的真迹。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笑道:“原来大贤是想要老子圣人的真迹,这也无妨,待尹喜将内容誊抄下来。老子圣人的真迹可以送给大贤。”

尹喜是看到君策陪伴在老子身边,想君策与老子的关系肯定不一般,想要拉拢君策。

听到尹喜的话,君策先是一喜,紧接着叹气说道:“这卷手书乃是师祖他老人家送给你的,贫道怎么能拿走呢?”

尹喜既然决定了要放弃,倒也放开了许多,笑道:“若是大贤觉得心中过意不去,那就为尹喜讲解一番这卷书之中的奥妙就是了。”

君策忙摇头说道:“不行,不行。师祖将这卷手书交给你,显然对你期望甚大,所以你只能自己去领悟。贫道却不方便为你讲解。

这本书包含天地至理。讲述天地万物。里面的智慧无穷无尽,每一个人领悟出来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贫道若是为你讲解了,你所得到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贫道领悟的东西。而不是你自己的东西,若是被师祖知道了,贫道可是要受罚的。”

想了想接着说道:“你若是真心向道,还是辞去这个官职,寻一山清水秀之地,好好的慢慢领悟吧。红尘纷杂,却是不适合悟道。”

尹喜闻言忙说道:“多谢大贤指点,若不是大贤,尹喜险些步入歧途。明日尹喜就辞去官职,深山归隐,好生领悟这卷《道德经》。”

君策点了点头,说道:“若如此甚好。”说完就准备离开。

尹喜上前拉住君策的袖子,说道:“得了大贤指点,尹喜无以为报,这卷老子圣人手书的《道德经》就权当谢礼,送于大贤。”

君策迟疑了一下,还是说道:“这样不好吧?”

看出君策的迟疑,尹喜笑道:“有何不好?大贤若是不收下,就是看不起尹喜。”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君策自然是十分高兴的收下了这卷老子手书的《道德经》。而尹喜也立马开始誊抄。

尹喜誊抄的时候,君策就站在一边观看。发现尹喜手上的《道德经》与自己得到传授的,有了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对于人道有了更深的解释。

“唔,这应该是师祖在人间数十年得来的感悟吧?”

尹喜在一边誊抄,君策就站在一边仔细揣摩这些变化。两人都沉浸在了《道德经》宏大的智慧之中,连时间的流逝都没有注意到。

等到尹喜将这一卷《道德经》誊抄完毕之后,却发现这么长时间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自己不但没有疲倦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不由对这一卷《道德经》更加喜欢了。

起身之后将手中老子手书的这一卷《道德经》交到君策手中。

君策抚摸着手中的这一卷《道德经》笑着对尹喜说道:“贫道虽然道行浅薄,但也勉强有一点神通。日后若有事,交代一声,只要贫道能做到,决不推辞。”

尹喜等的就是这句话,笑着说道:“不过小事一桩,何足挂齿。大贤不必在意。”

“贫道道号紫阳,就住在齐国显圣观之中。先生若有事,尽管来找贫道就是了。告辞。”说完脚下腾起一片祥云,向着东方飞去。

紫阳真人的大名,这些年来可是越来越响亮了。纵然是秦国没有太清教传教士,尹喜还是知道有这么一位大神通者的存在。

看着君策驾云远去,尹喜突然有一种后悔的感觉。紫阳真人在神州享誉数百年,天下供奉祭拜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连紫阳真人都看重那一卷老子手书的《道德经》,足可见其珍贵。自己竟然就这么简单的交给了他。

不过尹喜也不是凡人,后悔的感觉仅仅是一刹那就消失了。一件东西再珍贵也比不上一个有能力的人珍贵。紫阳真人偌大的名气,以后对自己的帮助绝对不小。想到这里,尹喜便安心的写下辞呈。第二天就离开函谷关,消失不见。

尹喜却不知道,以他日后的地位,想要为他办事的人数以千万。再说他还是君策的长辈,根本就不用这么刻意的去结交君策。

等到尹喜日后知道老子手书的那一卷《道德经》的珍贵程度,以及自己和君策的关系之后,不由的后悔连连。可是那时候后悔已经太迟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和君策的这一番交易,实际上他并不怎么吃亏。就算他是君策的长辈,能不能指挥的动君策也还不好说。况且君策在未来的成就,也并不比他弱多少。他孤单一人,有些事做起来还是不怎么方便的。

可君策却是真正的手握大权,利用手中的权利,可以做很多其他人无法做到的事。

  第一四六章 二祖出世

第一四六章 二祖出世

感谢书友星之辰翼的打赏。

得到了太上道祖的手术。君策高高兴兴的返回了显圣观。不过,回到显圣观没有多长时间,君策就感觉到麻烦了。还不是一般的麻烦,是很大很大的麻烦。

因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到了齐国了。不要问君策是怎么知道的,临淄城内一股浩然正气冲天而起,就算是瞎子也是能感觉到的。

孔大圣人来了,君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按道理这位通天教主的转世之身是自己的师叔祖,自己应该前去拜会。

可是自从封神大战之后,人教和截教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而且这位孔大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自己前去偷看的时候,可是受到了一番警告的。现在去拜会,人家会怎么对待自己也不知道。

况且就算是拜会,是明着拜会还是偷偷的拜会,也都拿不准。明着拜会吧,以自己现在的名声,一定会把儒门的名气高高的抬起来。对自己不利。可偷偷去拜会吧,万一让孔大圣人觉得自己看不起人家,那也是要倒大霉的。

思来想去,君策只能是转身离开,返回了大荒太清宫。就当自己不在神州。

不过,很快君策就不得不返回了神州。没有办法,因为兵家鼻祖孙武子出来了,而且带领吴国大军征伐楚国,一路连战连捷,楚国大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虽然楚国派出了二十万大军,孙武子带领的军队才仅仅三万。可是面对这位用兵神鬼莫测的兵家鼻祖,谁遇上谁倒霉。再加上与这位兵家鼻祖配对的是伍子胥这位顶尖大能,楚国要还不吃亏那可就真的说不通了。

楚国残留的截教弟子与巫族后人也不得不出手对付吴国大军,最终的结果还是大败而归。俗话说殊途同归,孙武子虽然是兵家,但到了这个程度,也已经是入了道。自己炼制的一杆白虎凶旗杀气冲天,配合士卒列下的阵势,不管是截教弟子还是无阻后人都不是对手。

截教与巫族在楚国发展了这么多年,自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对付的。一些老不死的,本来还不愿意参与到这种凡人的争斗之中。可是看到自家子弟一群人拥上去,结果被人家一个人给收拾了。

虽然孙武子有三万士卒助阵,但在这些老不死的眼中,对敌的就是孙武子一个人,普通凡人属于直接忽略的。自然就是认为人家一个人单挑一群,结果人家还赢了。脸上自然很是下不来台,不得不出山准备去讨个公道。

不过……孙武子这种天纵奇才,一家鼻祖如果是这么容易就对付的,那也就称不上是天纵奇才了。一群老家伙冲上去,虽然没有输,不过也没有能够拿下这位兵家鼻祖。

老家伙们觉得自己脸丢光了。可真正的灾难还没有开始呢。被人不停的围攻,孙武子也脾气上来了,用事实告诉他们。自己也是有朋友的,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让伍子胥紧守营寨,自己跑出去找回来了一个帮手——王诩。同样的一代祖师,一家鼻祖。纵横家的开山鼻祖鬼谷子——王诩。

事实证明,很多人的年纪都是活到狗身上去了。相对于孙武子与鬼谷子两人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年纪都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鬼谷子可能比孙武子稍逊一点,但也是绝对的天纵奇才,尤其是在阵法、奇门遁甲上,更是一等一的天才。

孙武与王诩两人联手,将奇门阵法和军阵之法合在一起,打的楚国人狼狈逃窜。楚国人甚至连王城都没有保住,一路逃窜。

仗打到这个份上,应该说也已经差不多了吧?伍子胥的仇已经报了,吴国也突然间变成了天下大国。不管是谁都应该满意了。

不过,阖闾这会却是雄心勃勃。认为这天下也该换一个主人了,自己身为周祖后稷的真正嫡传子嗣,这天下应该由自己做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吴国的开国君主叫太伯。太伯他老子叫亶父,亶父生了兄弟三个。老大叫太伯,老2叫虞仲。这两位名气都不是很大,不过老三名气就不是一般的大了。qǐsǔü叫姬昌!也就是人常说的周文王。

当年亶父喜欢老三姬昌,想把族长的位子让给姬昌。后来被太伯和虞仲知道了,这哥俩转身就跑了,一直跑到现在的吴国,慢慢的安家落户了。

等到周武王姬发击败殷商,成了天下共主之后,自然就有了吴国的诞生。

史书上说,是太伯和虞仲体谅父亲,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所以哥俩就跑了,自动把族长的位置让给了姬昌。不过……事实是不是这样,那可就很不好说了。也说不定是太伯和虞仲老哥俩发现老三姬昌和李世民一样的“雄才大略”,所以跑了呢?

当然了,这个现在谁也说不清了。

所以从根子上来说,吴王阖闾这一脉,才是周部落的嫡传嫡脉。而周王室反倒是旁支,鲁国、晋国这又都属于远支了。

虽然吴国最后的结果也还算不错,也是一方诸侯。可是地位连鲁国、晋国这样的远支都比不上,更不要说和周王室相比了。自认为嫡传嫡脉的吴王一脉,心里自然是不怎么服气的。

以前周王室强盛,吴国的国力也不怎么强。就算是有什么念头,也是不敢表示出来的。只能乖乖的做自己的诸侯。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周王室的实力已经衰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吴国的国力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吴王阖闾觉得自己应该担起担子,振兴大周了。这是自己嫡传嫡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