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在美国-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消息。同时也让正在家中运筹帷幄的艾力克斯倍感兴奋,他大喊了一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科罗廖夫好样的!”

媒体的报道迅速将焦点从绑架案身上转移到卫星上,突然之间,整个美国都感到了惊慌。美国第一次感到它在空间技术方面落后了,那种感觉就好像苏联在天上安放了一双眼睛,紧紧的盯着他们。

艾力克斯回到家中之后,一直忙于习武练拳、熟悉易容和投资事宜。他将自己手中的几家公司进行了调整重组,然后利用投资公司去做更多的商业投资。原本他打算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就要去办一件事情,却被苏联发射卫星的事情打乱了计划。

在这个消息传开之后,艾力克斯接到了休斯的电话。休斯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苏联人已经走在前面了,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

“不要担心,一切都在我计划之中。”艾力克斯回答说,他是说真的,如果没有苏联刺激美国,那么太空竞赛就搞不起来。

“那么你有把握发射卫星了没有?”休斯问道。

“再大的把握也没钱去做啊!发射地球卫星可不是几千万的事情,这涉及到的资金是要上亿!难道你现在准备好投钱进去了么?”艾力克斯反问道。

“我已经在联系政府,希望能够争取到相关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艾力克斯听了之后,笑了:“那么你去争取吧,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节奏来做。你应该知道我们的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最早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发射!”

说完之后,艾力克斯将电话挂上了。他认为目前还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就算是休斯拥有雄厚的人脉也很难做到。

不过准备工作却不能落下,他打电话给肖克利,询问有关晶体管小型化的消息。

“没问题,你要的晶体管早已准备好了!”肖克利回答说,只是从对方的语气来看,似乎还有什么事情想说似得。

“那你把那些晶体管和其他元件都送到火箭研究所去吧,我现在就要用到。”艾力克斯没有多想,他目前的问题很多,并没有时间去关心肖克利的麻烦。

“好的!我立刻让人送过去!”肖克利说完了之后,停顿了一会,犹豫的问道:“你有没有接到关于莫尔他们的电话?”

对于这种没头没尾的问题,艾力克斯没好气地回答:“什么电话?我被绑架了那么久,根本就接不到外面的电话!”

肖克利连忙道歉,他说:“对不起,我感到很抱歉。不应该问你这个问题的!也许是我多心了,你当然不会知道我们这边的事情!”

艾力克斯耸耸肩,不可置否地说:“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对了,你的研究现在搞得怎么样?出成果了没有?”

肖克利沉默了半响,过了好久才吐出一句话:“还没有,现在正在研究中!”

“那要抓紧时间了,现在苏联人的卫星都上了天了,再不抓紧点,说不定你的研究还在实验室中就被别人抢先弄出来申请了专利呢!”

对于艾力克斯这种明显是玩笑的话,肖克利只是嘿然一笑,并没有回答。他们两个道别了之后,就将电话挂上了。

很快,星际技术公司的火箭研究所就收到了肖克利寄过来的电子元件,这些都是特制的小东西,是准备用到卫星上的零件。有了这些东西,艾力克斯的卫星计划才能进行下一步,毕竟他发射火箭并不是送一颗毫无用处的大铁球,而是想要实现商业价值的通讯卫星。

作为追逐利润的企业家,就得要优先考虑盈利问题,他才不可能像美国政府那样,拿出数以亿计的资金来给冯布莱恩进行火箭实验。他甚至在考虑要伸手向政府索要钱,为自己的星际技术公司拉到研发资金。

至于怎么向政府要好处,那就得看接下来的计划顺不顺利,以及美国人对于苏联的恐惧感有多强了。

这个时代,二战刚刚结束十多年,战争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的头顶。特别是苏联在战后快速崛起,意识形态的不同,令地球国家形成了两大阵营互相竞争。

此时中国刚刚解放,国内问题一大堆,急需处理解决。同时中苏两国还未产生矛盾,也没有分道扬镳,另立门户。所谓的第三世界的概念依旧只存在某些人的脑子里,尚未大声公开宣布。

用杜鲁门的话来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道铁幕不仅隔绝了各方面的交流,也增加了政府、民众内心的恐惧,拼命的在各个领域竞相比较,试图在所有方面上都压倒对方。艾力克斯跟休斯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要利用这种情绪来赢取政府、民众的支持,赚取大量的政治资本跟金钱。()

第168章苏联星星

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人们就幻想着要飞向宇宙,登陆月球。

16世纪中叶,望远镜的发明,大量的天文观测,获得了有关行星运动和行星面貌等丰富资料。

到17世纪,一些作家将天文知识和推理虚构情节结合起来,撰写航天科学幻想小说,其中包括用火箭和利用太阳能等喷射推进方式的月球旅行。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当属法国作家j。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

很多科学家都深受这两本科幻小说的影响,产生了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设想。其中就有齐奥尔科夫斯基、奥伯特等科学家就是看了这两本小说才萌发了研究火箭,去宇宙中航行的想法。

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有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的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整个的太阳系。”

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国,父亲是护林员,母亲是工艺人,少年家境贫寒。在8岁生日时,母亲送给他一本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还送给他一个氢气球。这两个礼物,在他的心里播下宇宙航行的种子。

无独有偶,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奥伯特,在11岁时,看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绕月飞行》看过之后,被宇宙航行魅力所吸引。

他的父亲是医生,本来要让他学医,他却看了很多科技方面的书籍。他推算出:“飞向月球必须得有11。2千米/秒的速度。”

二次大战结束不久,满目战争疮痍的前苏联。就着手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

也许是由于战后美苏对峙、冷战浓云密布的原因,当时的苏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然而要搞导弹和火箭。需要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最困难的是资金。

由于前苏联是二次大战中遭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国家,损失了几乎1/3的国民财富;有1700个城镇和数万个乡村要重建,而且还有数百万人住在战时防空洞内,生活困苦,需要安置。

因此,资金奇缺。尽管如此,当局还是拨出巨款,一定要搞导弹和火箭。

他们采取的第二个有效措施。就是调集全国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保证导弹与火箭研制工作的进行,特别是集中一些权威性的专家,进行研制大推力火箭的攻关。

由于俄罗斯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乡,不乏优秀的火箭人才,研制工作在对外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在各项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加强了组织协调、技术协调的工作。当时曾正式宣布,在科学院天文委员会的范畴之内成立一个跨部门的星际通信协调委员会。以实现对研究工作的协调和监督。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搞导弹、火箭并发射卫星,是一项极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局的技术协调。往往比研制工作更难,更费时。

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使前苏联能够成功发射洲际导弹。而且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

1953年11月,前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

这就预示前苏联要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以及它的运载工具。但是并未引起人们多大注意。

1955年,美国宣布要在1957年至1958年期间发射“尖兵号”地球人造卫星。当时没有人怀疑美国的能力和信心,但是,1956年前苏联的代表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又提出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将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当时没人注意这事,一些西方记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宣传而已。

实际上,前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准备把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工具,供发射卫星用。

1957年10月4日的那一天,天气晴朗,不仅在美国那边也是罕有的大晴天,就连苏联拜科努尔那里也是个好天气。

在拜科努尔这个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小地方里,有着一个秘密基地。这个基地其实就是苏联的航天中心。

这一天,航天中心的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立着一枚大型火箭。这是使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

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圆球形的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升腾,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颗卫星直径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有4根鞭状天线。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

尽管这颗“小星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它向全世界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发送了电子信号,宣告它的诞生。这让世界各国大为震动,深感不安。

从此地球有了一个“新星星”。这个“新星星”有一个诗意般的名字:“地球的旅伴。”

然而,几乎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新星星”惊醒了睡梦中的美国人,更改变了冷战世界的格局。

美国人认为苏联率先发射的这颗人造卫星具有军事意义,是悬在自由国家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刺向资本主义国家。

这颗卫星的出现也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豪森威尔不胜其烦,最主要的是在新闻媒体狂轰乱炸下,不仅民众感到担忧。就连政府官员也忧心忡忡。

白宫顾问们都乱了方寸,在那几天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围绕在艾森豪威尔身边,如蚊子一般骚扰着他。无线夸大苏联卫星时间的影响。

这让美国总统很生气很烦恼,在这以后他常常说道:“宁愿凭直觉行事,也比听从股份的建议要好!”可见他有多不喜欢白宫的顾问了,恐怕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的。

在当时,除了白宫顾问们在不停的追着总统骚扰,就连总统的政敌、民主党参议员、后来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也在鼓噪。他不断的接受媒体采访,大事渲染卫星事件对美国人民的影响,并且有意无意地将矛头指向现任总统,认为正是政府的不作为才让苏联人领先一步。

苏联发射卫星这件事情给肯尼迪带来了机遇。让他有更多的曝光率,频繁的出现在美国民众面前,由此积累个人声望,为他今后竞选总统奠定了基础。

在年轻帅气的肯尼迪推动之下,美国人很快幡然醒悟,人们开始认为曾经的战斗英雄、指挥过诺曼底登陆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个外表光鲜的草包。人们指责艾森豪威尔只会打仗不会管理政府,只能当将军而做不了总统。

民众向媒体说道:“苏联人已经在我们头顶上空放了颗眼睛,难道这还不可怕么?自由国度的人民们无时无刻都在老大哥的眼皮底下,难道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

新闻界也开始炒作和激将。讽刺漫画满天飞,闹得沸沸扬扬。

《纽约时报》在头版用彩色大字赫然写道:“苏联向太空发射了地球卫星,该卫星以每小时18000英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四次越过美国上空……”

《新闻周刊》则刊登了一段特殊的报道。一周后又补了一段。报道写到:“在一个专政的国家,一群受控制的科学家取得了如此成就,这个国家已经将‘卫星’这个词赋予了奴役的含义。”

《生活》杂志则发表了一篇名为《惊慌失措下的争论》。讽刺艾森豪威尔说得不多、做得也太少。

参议院多数派领袖林登?约翰逊(后来肯尼迪遇刺后成为美国总统)则写到:“10月4日晚上,当苏联把卫星送上太空之后。我在德克萨斯州自己家的农场散步,不知何故。我感觉天空看上去与往日不一样了。”

林登?约翰逊还用颇具夸张、恐吓味十足的口吻说:“控制太空意味着控制世界。未来太空的主人(如果不是美国,那就是苏联了)将有能力控制地球的天气,制造干旱和洪涝,改变潮汐使海平面上升,使洋流转向,将温暖变成寒冷……”

1957年11月25日到1958年1月23日,以林登?约翰逊为主席的参议院武装服务委员会,密集地召开了不下20次会议,以宣泄委员会的担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