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貌,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赋得红梅花(第五十回)    
  '说明' 
  芦雪广联句,宝玉独少,被罚往栊翠庵折红梅花。大家又叫新来的岫烟、李纹、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专命折得红梅的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诗。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注释' 
  1。芳菲——花草香美。 
  2。“冲寒”句——意即“先喜〔红梅〕冲寒迎东风而笑。” 
  3。“魂飞”句——意谓红梅若移向庾岭,其景色就与春天很难区别了。大庾岭盛植梅,参见《牙牌令》之二注。借“庾岭”点出梅花,借“春”点出色红。 
  4。“霞隔”句——用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的故事。见《龙城录》。用“霞”喻花红。用“隔”、“未通”,因赵师雄所梦见的罗浮山梅花是淡色的,与所咏的红梅不同。 
  5。“绿萼”二句——意谓红梅似燃着红烛、添加了红妆的萼绿仙子,又如喝醉了酒在跨过赤虹的白衣仙女。绿萼,梅花绿色的称绿萼梅,这里借梅拟人,说“萼绿”,即仙女萼绿华,故曰“添妆”,与下句取喻相类。《增补事类统编·花部·梅》“萼绿仙人”注引《石湖梅谱》:“梅花纯绿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云。”妆,指红妆,红衣、胭脂等皆属。宝炬,指红烛。宋代范成大《梅》诗:“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妆初罢蜡脂融。”缟仙,本喻梅花。见《咏白海棠》之一、之四注。扶醉,醉须人扶。以“醉”颜点出花红。残虹,虹以赤色最显,形残时犹可见。南朝江淹《赤·虹赋》:“寂火灭而山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也借以喻花红。 
  6。“看来”句——包含二义:一、花色美丽,不同寻常;二、梅花一般都是淡色的,用“岂是”来排除,是为了说红梅。 
  咏红梅花得“梅”字(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注释' 
  1。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 
  2。“逞艳”句——意即春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我醉眼开放。 
  3。冻脸——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故喻之。借意于苏轼《定风波·咏红梅》词:“自怜冰脸不宜时。”痕,泪痕。以血泪说红。 
  4。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故言酸。待到时过,虽无怨恨,花亦乌有,所以说“成灰”。借意于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误吞”句——说梅花本是白的,因误吞神奇的丹药而换了骨格,变成红花。“丹药”的“丹”双关义就是红。范成大《梅谱》:“世传吴下红梅诗甚多,惟方子通一篇绝唱,有‘紫府与丹来换骨,春风吹酒上凝脂之句。” 
  6。“偷下”句——说红梅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传说瑶池种植仙桃,《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7。“江北”二句——意谓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当时还是冰雪天气。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咏红梅花得“花”字(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注释' 
  1。“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2。“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 
  3。“幽梦”句——意谓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参见前联句“何处梅花笛”注。以“红袖”的“红”点花的颜色。 
  4。“游仙”句——意谓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银河与海相空,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花红。槎,木筏。 
  5。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6。“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 
  '鉴赏' 
  参见《访妙玉乞红梅》诗的鉴赏。          
访妙玉乞红梅(第五十回)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再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释' 
  1。开樽——动杯,开始喝酒。樽,酒杯。句未裁——诗未做。裁,裁夺,构思推敲。 
  2。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 
  3。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 
  4。嫦娥——比妙玉。程高本作“孀娥”,只是寡妇的意思。从脂本。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黛玉说:“凑巧而已。”(据庚辰本)程高本改为“小巧而已。”也是不细察原意的妄改。 
  5。“入世”二句——这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紫云,李诗原喻紫色石。 
  6。“槎枒”句——意即“ 谁惜诗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这里说因冷耸肩,写自己踏雪冒寒往来。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7。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自己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鉴赏'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竟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照理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广联句除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当然,这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作者曾借凤姐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似乎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彷佛也在作自画像。 
  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作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说:“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这并非由于他才疏思钝,而是他的性格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让他被“罚”再写二首不限韵的诗来咏自己的实事。所以,这一次湘云“鼓”未绝,而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如:“割紫云”之喻借李贺的词而不师其意,“沾佛院苔”的话也未见之于前人之作。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感觉。          
点绛唇·耍的猴儿谜(第五十回)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说明' 
  这首用“点绛唇”曲子写的谜语,湘云念了后,“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一下子就猜着了。 
  '注释' 
  1。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 
  2。名利犹虚——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武将的样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3。后事终难继——小说中湘云已作了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鉴赏' 
  湘云这个谜,作者大有深意。谜儿众人不解,只让宝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真何趣”的感慨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反抗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谜语就简括了宝玉一生的道路。 
  从整个贾府后来“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来看,也完全符合谜语末句所言。当时湘云以猴儿断尾解说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如果这些人知道这句话所预示的真正含义,还有谁能笑得出来呢? 
  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又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因为,在作者那样“旁观冷眼人”看来,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后四十回的续补者没有按原作者这条线索去写。他硬要宝玉念念不忘“有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对李纨说的话),而且写他自已也得了贵子还攻读“四书”、“八股”,考中科举,金榜挂名,又预言“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的案。今天看来,这些地方恰好都是续书的致命伤。          
灯谜诗(第五十回)    
  '说明' 
  暖香坞中所制的灯谜,包括薛宝琴的《怀古绝句十首》在内,小说中都没有交代谜底。看来,作者有所寄托,也只在诗句本身。 
  其一(薛宝钗)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注释' 
  1。“镂檀”二句——这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不是工匠用砖石垒砌起来的,而是天然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