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_李自成-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到了?是怎么找到的?”

  “他们都被太监们送到周皇亲府上,布告在各街道贴出不久,周皇亲和另一家皇亲都不敢隐藏,将他们献出来的。”

  “现在何处?”

  “现在看管在五凤楼上,于直叔与林泉将军正在向太子询问宫中事情,等候父皇召见。”

  “叫传宣官速去午门传旨:李岩、吴汝义速将明朝太子和永、定二王带来见孤!”

  过了一阵,李岩、吴汝义二人将太子和永波二王带到了李自成的面前。吴汝义叫太子等赶快跪下,但是太子倔强地不肯下跪。看见他不肯跪,他的弟弟们也不肯跪。李自成态度温和地对吴汝义说道:

  “不肯跪算了,不必勉强。”他又用文雅的口吻向太子问道:

  “汝父为何亡国?”

  太子自信必死,慷慨回答:“我父是勤政爱民,发愤图治,本无失德,只因诸臣误国,所以失去江山。”

  “你知道你父是现在何处?”

  “天明前我由内臣护送出宫,以后宫中事全然不知。”

  “你不用害怕。你还在少年,非当国之主。明朝种种弊政,非你之过。孤每读史书,看见三代以后,一遇改朝换代,继世开国之主多不能以宽仁为怀,对前朝皇室家人宗党,惟恐不斩尽杀绝,连孩提都不放过。孤心中不以为然,有时掩卷长叹。孤要效法三代圣主,所以破西安、太原之后,对秦、晋二王及其家室宗亲,一个不杀,一体恩养。如今秦、晋二王都随孤前来幽州,你们可知道么?” 

  太子不知道李自成将北京改称幽州,也不知道李自成言语真假,低头不语。李岩因为经常参与密议,所以知道李自成的这些话都是出自真心,已经见诸行事。他对太子说道:

  “殿下不必害怕,新皇上是尧舜之主,断无杀你之心。你应当感谢不杀之恩。”

  李自成语气诚恳地接着说:“在进军幽州之前,孤曾与大臣们讨论决定,倘若兵临幽州城下之日,你父皇知道天命已改,愿意禅让,孤将待以殊礼,使他继续享受人间尊荣,优游岁月,对官眷也一体保护。孤还在御前会议上对文武大臣们宣布:我大顺军进城之日,倘若崇祯帝已经自尽殉国,找到了太子和永、定二王,一不许杀害,二不许虐待。孤要对太子待以杞、宋之礼①,封以大国。说明白吧,周成王封微子为宋公,孤将封你为宋王。至于你的两个弟弟,比你封爵降一级,一封永国公,一封定国公。此事孤早已决定,只等孤举行登极大典之后,就对你降敕封王,颁赐铁券,世袭罔替,与国同寿。” 

  ①杞宋之礼--周武王封夏朝的后代于杞(今河南杞县),成王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使二者承夏殷之祧。

  吴汝义轻轻推了一下太于:“赶快跪下,向大顺皇上叩头谢恩!”

  李岩也不无感动地说:“此系三代以下未有之仁,殿下赶快谢恩!”

  太子仍然倔强不动,也不说“谢恩”二字。他的两个弟弟见他是如此态度,也照样学他。李岩担心太子和二王的倔强会惹怒大顺皇帝,目视太于;在窗外窃听的宫女们更担心本来可以不死的太子和二王会惹出杀身之祸,暗中焦急。吴汝义又一次催促太子谢恩,但大于依然不动。李自成看见倔强的太子的眼眶中充满热泪,只是忍耐着不让眼泪流出。他对吴汝义侧然说道: 

  “算了,不必勉强他对孤谢恩。他的国家已亡,母后自尽殉国,父皇不知下落,应该心中悲痛,也应该怀恨于我,要他跪下去叩头谢恩他当然不肯。孤今得了天下,何计较这些小节!”

  李岩虽然从六年前就率众起义,投奔闯王,同明朝决裂,但他毕竟是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曾中天启举人,在对待太子和永。定二王的问题上,他的感情比较吴汝义复杂,所以没等李自成将话说完,赶快跪下说道: 

  “陛下对胜朝如此竞仁,三代而后实属仅见。四海之内,前朝臣民必将闻之感奋!”

  李自成点头使李岩平身,对吴汝义接着说:“你派一队将士将太子和二王护送到刘宗敏处,妥加照顾。你再寻找几名东宫的旧太监,前去服侍。”

  吴汝义躬身说道:“领旨!”便带着太子和二王出去了。

  李自成急于想看看他早已听说的金銮殿,也想看看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和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但他想偕牛金星和宋献策一同去看,顺便还可以谈一些别的事情。他叫双喜去命宣诏官到内阁宣牛丞相进来,并派另一位宣诏官去军师府召宋军师速来。 

  双喜启奏:“回父皇,军师曾在申时一刻来到武英门请求见驾,说他有事要面奏皇上。儿臣说皇上连日劳累,不得休息,刚才在仁智殿寝宫午睡,是否将皇上叫醒?他说‘不必惊驾,我先去内阁找丞相商议,等圣驾醒来后你叫我就是’。此刻军师一定还在内阁。” 

  “叫军师同丞相一道进宫!”李自成轻声说,他如今要召见军师和丞相,已经不再用“请”字,而用“叫”字了。

  内阁是在午门里边向东的一个小院内,院门向西,进门过一屏风,便入内阁小院;有五间坐北朝南的平房,除当中的一间供着孔子和四配神位,其余四间便是辅臣们办公的地方。在明代这本是机要重地,严禁在内阁会客闲谈。但是一则大顺朝废除了辅臣制,恢复了宰相制,二则宋献策地位崇隆,当然可以随时同丞相牛金星面商机务。 

  过了不多久,牛、宋二人便来到了。他们向李自成行了叩头礼以后,李自成叫他们坐下,先向军师问道:

  “献策刚才进宫,有何紧要事儿?”

  宋献策使眼色,要双喜将窗外站立的宫女屏退。双喜出去挥退宫女们,他自己也去武英门的值房中了。宋献策重新在李自成的面前跪下,奏道:

  “臣得到确实消息,吴三桂……”

  李自成说:“献策平身,坐下说话。”

  宋献策叩头起身,坐在椅子上,欠身奏道:“吴三桂的兵力不可轻视,他以山海关为后继,人马已有一部分进至永平、玉田与三河一带,对北京颇为不利。目前我朝文武群臣,莫不望陛下赶快举行登极大典,而尤以在襄阳和西安两地降顺的文臣盼望陛下登极更切。陛下今日进入北京,估计必有大批明臣投降,甘为新朝效忠。他们一旦投降,也盼望陛下赶快登极。陛下一登极,他们就算是对新朝有拥戴之功。然而以臣愚见,陛下登极典礼大事必须加紧筹备,招降吴三桂一事更为急迫,以免夜长梦多。” 

  李自成问:“吴三桂究竟有多少人马?”

  宋献策说:“崇祯十四年八月,洪承畴在松山兵溃,吴三桂虽是洪承畴所率八总兵之一,损失不轻,但宁远是吴三桂父子经营多年的根基,也是洪承畴在关外必守之地,所以松山之溃,只损失了出证援锦之师,他的老本儿留在宁远,并未受挫。吴三桂因为实力仍在,所以松山溃败后能够固守宁远。虏兵进至塔山,也不敢再向前进。近半年来,听说虏兵绕过宁远攻占了中后所等城堡,都在宁远与长城之间,惟独不敢进攻宁远,也不敢攻占觉华岛。” 

  李自成问:“觉华岛在什么地方?”

  “觉华岛又名菊花岛,在宁远城东南海滨,为内地由海路向辽东运输粮食辎重要地,也是防守宁远的命脉所在。虏军不攻取宁远城与觉华岛,非不愿攻,实因吴三桂在宁远是一块硬骨头,不容易吃掉。所以眼下宁远兵驻扎在山海关及永平一带,犹如在北京户外驻军,陛下对吴三桂万万不可疏忽大意。” 

  “孤问你,吴三桂究竟有多少人马?”

  “吴三桂原是宁远总兵,步骑精兵约有三万,近来他改称关宁总兵,受封平西伯,山海关也归他管辖。守山海关的兵马素称精锐,少说有五六千战兵,所以关宁兵合起来有三万五千以上,加上驻在秦皇岛与关内附近各处之兵,总数在四万出头。关宁兵以骑兵最强,号称关宁铁骑。” 

  李自成听到宋献策的禀报,表面上不动声色,露着微笑,但心头上猛然沉重。默然片刻,他向牛金星问道:

  “启东有何意见?”

  牛金星欠身回答:“军师几年来虽然在军旅之中,赞襄帷幄,但是素重辽事,总在博访周咨,所以方才所议,颇中肯綮。以臣愚见,目前对吴三桂以招其来降为上策。我朝一面筹备登极大典,使四海知道天命已定,耳目一新,一面派妥当人前往山海关,劝吴三桂早日来降,不要观望。倘若吴三桂能够来北京参与皇上登极盛典或派人送来贺表,不仅可以为北方武将表率,亦可以为江北四镇榜样。望陛下速差人前去招降!” 

  李自成说:“倘若他肯投降,孤不吝高爵厚禄。你看他能投降么?”

  牛金星胸有成竹,从容说道:“以臣愚见,吴三桂晋封伯爵,奉诏勤王,舍弃父子两代经营之宁远,携带五十万百姓入关,宁远随即为东虏占领。他兵进永平,我大军已将北京团团围住,使他勤王之计化为泡影。如今困居于山海①、与永平之间,进退失据,军需民食,咸失来源。他虽有三四万关宁精兵,势如游魂,此其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一也。吴三桂之父吴襄,偕其母及其妻与子侄、仆婢等三十余口,于去年移居北京城内,现已成为我朝人质,此吴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二也。自从崇祯十四年二月破了洛阳,三年来陛下身统数十万众,所向无敌,威震海内,今日又轻易攻占北京,夺得明朝江山。古人云‘先声夺人’,以陛下今之神武威名,东虏未必敢来入犯,吴三桂孤立无助,此吴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三也。还有第四,崇祯十四年洪承畴所率领的援锦八总兵,其中白广恩、唐通二人已经投降,颇受礼遇,官爵如旧。白广恩在我朝且已封伯。这些榜样,吴三桂看在眼里,岂有顽抗不降,自寻败亡之理?臣请陛下宽心,明日可命吴襄写一家书,钦差适当大员,带着陛下手谕与吴襄家书,并带着犒军银物,前往永平,面劝三桂速降。十日之内,定有佳音。” 

  ①山海--明朝习惯,对山海关简称山海,因为它不仅有一座关城,还是一个军事辖区山海卫,到清朝才设立县治。

  李自成满意点头,又问:“差谁去较为合适?”

  “臣认为唐通最为合适,请陛下圣衷斟酌。唐通是明朝北人的有名镇将,与吴三桂同时封伯,且为洪承畴援锦八总兵之一,与吴三桂是患难之交,且资历老于三桂,作为劝降钦使,定必胜任。”

  李自成点头同意,又转向宋献策问道:“军师意下如何?”

  宋献策答道:“丞相所言极是。不过唐通毕竟是一介武大,言语未免失之过直。臣以为再差张若麒同行,文武搭档,有张有弛,遇事多有进退,较为适宜。”

  李自成面带笑容,又连连点头,随即向李岩问道:

  “林泉有何高见?”

  李岩认为宋献策的担心也正是他的担心,对于牛金星的话并不同意,但是在西安时因谏阻过早东证已经深拂主上之意,几乎受责,加上宋献策经常对他提醒,如今他最好少说会令李自成和牛金星不愉快的话。他心中矛盾片刻,然后恭敬地站起来说: 

  “微臣原来也为东边的情况担忧,但听了丞相之言,也就略觉心宽。臣尚有若干刍荛之见,过几天后,俟陛下稍暇,再为奏陈。至于遣使一事,丞相与军师计虑周详,臣无他议矣。”

  李自成急于要看看三大殿和乾清宫等几处主要宫殿,便点头同意。正要率牛、宋等起身去看三大殿,双喜神情兴奋地走进暖阁,跪到他的面前,声音急促地说:

  “启禀父皇,崇祯,崇祯……找到了!找到了!”

  牛、宋、李岩都大吃一惊,定睛注视着双喜的神色激动的眼睛。李自成不觉从椅子上跳起,大声问道:

  “崇祯藏在何处?没有受到伤害?”

  双喜回答:“是找到了崇祯的尸体。他已经上吊死了。”

  李自成松了一口气,重新坐下,忽然产生莫名其妙之感,随即用轻松的口吻说道:

  “这倒好处置了!……他是在何处自缢的?是怎样找到的?”

  双喜说道:“父皇,全部清宫将士,午后继续在皇城内各处寻找,总无头绪。刚才忽然补之差人来说,崇祯已经在煤山东山脚下上吊死了,尸首找到了。旁边一棵小树上还吊死一个没有胡子的中年汉子,好像是个太监。为怕尸首认不确实,如今将乾清宫的两个太监也叫去了。” 

  “崇祯的尸体从树枝上卸下了么?”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