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莱太史慈-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立时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着王允一脸怨毒的样子,史阿一拳打在王允地肚子上,冷哼道:“老匹夫看什么看,郭淮本就是我史阿的徒弟,是你自己老眼昏花,与人无尤!”
  王允一听郭淮乃是史阿的徒弟,不由得露出了懊恼之极的神色。
  转过头去看看自己的侄子王晨木无表情的站在一旁,现在也是被抓了起来,不由得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不再言语,只是眼中厉芒闪动,不知道在打什么鬼主意。这时,对面冲击的敌人已经越来越多,要不是因为街道狭窄地原因,现在只怕已经是肉搏战了。
  又是一阵猛射,敌人再次攻击不利,潮水般退了下去。
  太史慈见状纵马来到两军阵前,高喝道:“对面领军者何人?出来见我青州刺史太史慈!若不住手,我不敢保证大司徒王允的安全。”
  此语一出,对面军队立时哗然。太史慈?原来对面的军队是青州军.他说什么?他说他抓住了王允大人?
  不多时,几匹战马缓缓而出,只见战马上端坐着几个文武官员.
  有一人高喝道:"对面的人可是青州刺史太史慈?"
  史阿在长安中的时间不短,对这些文武官员自然熟悉得很,来到太史慈身边,低声道:"主上,说话的乃是大鸿胪周奂."看着大鸿胪周奂的那张肥脸;太史慈点了点头;朗声道:原来是大鸿胪周奂大人;既然你能主持此间事情;那么还请把这些军队撤走;我们才好说话。
  大鸿胪周奂还未说话;旁边的一个黑脸汉子便喝道:太史慈;你是什么身份?敢和周奂大人这般说话;你本是外地诸侯;不为天子守好疆土;却在这里大开杀戒。还抓了司徒王允大人;你到底是何居心?还有没有朝廷的法度?
  史阿在一旁冷哼一声道:这人乃是越骑校尉王颀;是个人才。太史慈眼中闪过寒芒;冷然道:王颀大人;你要搞清楚;我太史慈乃是当今天子的臣子;不是王允又或者其他人的臣子?居然指责我没有为天子守好大汉疆土?笑话!我太史慈有没有这么做不需要向你来证明;明天子在上。哪里用找你来多嘴多舌!
  太仆鲁馗在一边气得浑身哆嗦;指着太史慈道:太史小儿。可认得老夫?居然敢借天子之命谋害国家大臣;真是天理难容!
  这人太史慈倒是认识,毕竟是汉献帝地近臣,微微一笑道:"太仆鲁馗大人啊.可惜你是圣上的老师而圣上,我倒要问问太仆大人,王允地事情你到底知道多少?你又何如知道我是滥杀无辜,你又怎么知道我太史慈不是奉了当今圣上之命来捉拿王允?"
  连续三问.便把太仆鲁馗问的哑口无言.
  长水校尉辑恼羞成怒,一摆手中长枪,喝道:"太史慈,休要再逞口舌之利,待我长水尉种辑拿下你这狗贼......"话犹未已。长水校尉种辑便已经翻身落马,一支雕翎箭贯穿了长水校种辑的右臂。
  待众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只见不远处地太史慈正收起弓箭,显然这一箭是术史慈射的。
  在向前抢出的士兵的搀扶下,惨嚎地长水校尉种辑被扶了下去。
  青州军方面人人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自然是看不起长水校尉种辑这种姿态。一直不说话的侍郎王子服大怒。他没有想到太史慈说着说着便会动手;才要说话的时候;太史慈已经肃容道:青州刺史太史慈奉天子命抓命王允;凡有意阻挡者视为同党;杀无赦;刚才仅仅是一个警告;各位大人小心自己的言词了。否则。哼!休怪太史慈不客气!
  王子服一张脸都气白了;喝道:太史慈;你奉地是哪一家的天子命?
  是寡人让太史卿家这么做的?谁敢违抗!一氢稚嫩的童声传了过来。随着声音的传来;青州军汗水般分开;同时跪倒在地口称万岁。太史慈闻声便知汉献帝到了,心中叫妙,有汉献帝在此,大局已定。否则眼前的局面还真有点头痛,看来王允这人颇有点手腕,眼前遭难还有这许多人为求情,若是没有汉献帝地话,今天势必不能善了,要控制长安更加是说梦。
  众人愕然中,面沉似水的汉献帝已经坐在马上来到了太史慈的身边,一摆手免了太史慈的礼,面罩寒霜道:“各位卿家,寡人的命令难道不是天子之命吗?”太史慈看着镇静自若的汉献帝,心中喝彩,到底是当惯皇帝的人,说话的气势自然不同。
  看着突然出现的汉献帝,对面的众人无不愕然。
  要知道,长安方面寻找汉献帝已经许多时间,虽然总是说能够找到,但是随着时日的变长,人人都不再抱什么希望,反正没有皇帝的日子也没有糟糕到什么不可救药的程度上。可是现在汉献帝突然出现,立时令所有人不知所措,一时之间呆住了。
  原本趾高气昂的众人立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再不敢和太史慈高声喊叫了。
  太史慈心中大乐,转过头去看看和汉献帝同时被带来的王允的侄子王凌,这小子才一到这里,马上下马跑到了自己的兄弟王晨那里,对其低声耳语了一会儿,后者马上脸色惨白,连连点头,显然是已经被王凌说动,要和太史慈合作了。毕竟家族的利益和王允的个人生命比起来,是在是重要的多。
  太史慈又转过头来看着对面因为汉献帝的突然出现而呆若木鸡的众人,冷哼道:“难道要圣上教你们什么是三纲五常,你们才懂得什么叫做跪下吗?”
  太史慈这么一说,众人才如梦方醒,一个个翻身下马,跪拜在地口称万岁。他们身后的大军更是跪倒了一大片,喊出的万岁之声更是传遍了整个长安城。汉献帝享受着自己久已失去的帝王待遇,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漂浮上来。
  太史慈心中更是高兴,现在连长安城的军队都知道汉献帝在自己的手中,那么这些军队就绝对不敢乱来。
  虽然说大汉皇帝的威严已经丧失殆尽,但是那只是一个背后的事实,任何人见到汉献帝在心理上还是惧怕的。毕竟这是个皇权至上的世代。不过到什么时候都会有直谏之人。
  太仆鲁馗此时战战兢兢地说道:“圣上驾到,臣下有所不知,冒犯天威处还请圣上恕罪,不过司徒大人王允一向忠君爱国,圣上这段时日不在长安,多亏有了王允大人,长安才安稳太平,圣上万不可因为某些奸险小人的挑拨而错杀了王允大人啊!”
  此语一出,身后的众人无不出声称是。史阿闻言大怒,满脸杀机地看着眼前的这些大臣。
  太史慈却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至少现在,汉献帝一定会站到自己一面。
  果然,汉献帝皱着眉头寒声道:“众位卿家,王允所作所为自有铁证如山的事实,并非太史将军搬弄是非,王允实在是死有余辜。虽百死难逃其罪,来人,给我把王允斩首示众!”
  对面众人一阵大乱。太史慈大喝道:“再圣上面前谁敢放肆!”
  立时,众人噤若寒蝉。
  太史慈心怀大畅,有皇帝在手就是不一样。一声令下,谁都不敢有疑意。
  直到此刻,太史慈才真正体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快乐,尤其是当着天子心甘情愿地和你站在同一边的时候。
  同时,太史慈也看出,对于斩杀王允一事已成定局,没有人会反对,毕竟这是汉献帝亲口下的命令,而且还对王允愤怒极了,现在就差一个适当的理由了。
  汉献帝冷哼一声道:“你们可知,这王允暗中勾结袁绍和袁术的事情?我已命太史卿家出示草拟王允的几大罪状,以明天下民心!哼,单就是勾结袁绍袁术,迫害朝中大臣这几项罪名,这王允就百死难酬!”这些人面面相觑,这件事情他们多少有耳闻,而且至少袁绍追杀太史慈的事情他们就知道事王允透露的消息给袁绍和袁术.
  不过他们却知道王允和两人的关系汉那么简单,现在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当然谁也救不了王允了.
  因此,众人纷纷闭上了嘴巴.汉献帝又把王凌和王晨两人叫到前面来,向众人说明这两个王允的侄子已经弃暗投明,交代王允的罪行。
  众人见到两人垂头丧气的模样,知道王允大势已去,更加没有了异议。
  太史慈一摆手,王允被推搡到了前面,狗啃屎般倒在地上。
  对面的众人无不怜悯地看着他,却无人出言相救。一名特种精英手起刀落,血光迸溅处,王允的人头落地。
  可笑这位大汉司徒一世玩弄权术,终死于权术之下。
  心情激荡的太史慈却没有注意到王允临死的时候口中喃喃低声细语,只用自己才可听得见的声音道:“太史慈,老夫生仇死报,看你还能得意多长时间!”
  就在众人以为长安之战告一段落的时候,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 第三部 一统 第二卷 ·
~第二章 混战~
  
  王允一死,长安城的实力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太史慈趁着机会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收编了长安城的军队。只有军队在自己的手里,才谈得上真正控制长安。
  虽然长安城的很多大臣诸多不满,但是却不敢声张,那并非迫于太史慈武力压力的问题,而是太史慈手中掌握着汉献帝,又或者说汉献帝现在完全站在太史慈一边的原因。这些大臣一直以来标榜的就是忠于大汉,更以放抗权臣,扶持皇帝为己任,原本他们以为汉献帝被太史慈劫持,杀王允也是受太史慈所迫,可是现在却是汉献帝主动要杀王允,那太史慈倒好像是汉献帝的心腹似的。
  所以现在放的太史慈已经全无必要,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说汉献帝是昏君呢?那似乎更说不通,这汉献帝一直在权臣的控制之中,杀王允只不过是汉献帝随心所欲下的第一个命令而已,而且证据充足,谁又能说汉献帝这么做是错误的呢?所以更谈不上“直谏”“死谏”了
  故此唯有默默的接受太史慈的所作所为,至少在现阶段,谁反对太史慈就等于反对汉献帝。
  因此,太史慈收编长安军队的工作极为顺利,在加上自己有郭淮、王凌、王晨这三个熟知长安军队不防的地头蛇,做起事情来哪还不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史阿这大汉第一剑师自然是跟随汉献帝回宫。
  看着郭淮领着王凌和王晨井井有条的安排一切,太史慈这才放下心来。
  这期间,长安城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王允身死皇帝回宫而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又或者兴奋异常,生在乱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地一切。任何所谓的希望在他们地眼中都变得十分的可笑,故此长安城地气氛十分地冷淡。不过长安城的大小官员们却看时忙碌起来。太史慈的突然杀到和汉献帝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处死王允给这些政客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何去何从。
  随即,汉献帝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太史慈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是叛贼。
  汉献帝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太史慈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太史慈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太史慈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太史慈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太史慈变成大汉最大的军事长官。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汉献帝又令太史慈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太史慈的手里,可以说汉献帝对太史慈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太史慈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汉献帝的警惕。尤其是汉献帝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太史慈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汉献帝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汉献帝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汉献帝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太史慈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汉献帝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汉献帝对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