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祖为夭。”“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是说,事物
没有大小之分,泰山与兔毛尖无大小之别;事物没有美丑之分,西施与丑厉
是一样的;事物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殇子的短命与彭祖的长寿是相同的。至
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大鹏与小虫也都是一样的。庄子在《秋水》中
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
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
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
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
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
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论断是在说明,从道来看,万物是
没有贵贱之分的。从量上看,顺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顺小的来看万物又
都是小的。从功能上看,顺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顺无用角度来看又都
是无用的。从取向来看,顺万物对的看都是对的,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
的。可见,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走上了相对主义。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也都没有是非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庄子不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也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认
识也是相对的。在他看来,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他在《齐物论》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
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
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他还特别论述了是非不能断定的观
点。他说,两个人辩论,你说你的观点对,我说我的观点对,无法断定谁是
谁非。如果找个第三者来评是非,那么第三者站到你我任何一方也判定不了
谁是谁非,第三者如果不站在你我任何一方,也更无法判定谁是谁非,所以
是非是永远搞不清楚的,是非之争辩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的认识就应当“彼
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不去追求客观真理。
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须使自己不是陷入绝


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136
页)庄子正是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陷入不可知论的。在庄子看来,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认识能力来说,他把人生
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他曾说:“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只能是一场疲劳不堪结果。在《则阳》中也曾指出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未知是广大的,事物变化无止境,我们的判断无法制定一个永恒的标准,
事物是无法认识的。就知识的可靠性来说,他把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混为
一谈。在《知北游》中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在《大宗师》中说:“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
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就是说,把知与不知混同起来,以大
知代替小知,以不知代替所知,陷入了怀疑论的不可知主义的泥潭。
3。诡辩论中的辩证法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但是它毕竟
是中国先秦认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况且还具有反对儒、墨教条
的别开生面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这就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因素和诡辩论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诸如在《齐物论》中认为:“其
形化,其心与之然”的形神关系的观点;“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
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的观点;在《逍遥游》中的“日月出矣,而
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
乎”的观点;在《知北游》中认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
死”的观点,全书中承认外物作为认识客体存在的观点,都是其朴素的唯物
主义因素。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整体上来说是诡辩论的方法论,
但是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中就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庄子的著
作中同老子一样运用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诸如:阴阳、动静、大上、上下、
祸福、生死、有无、彼此、心物、始终、善恶、偏全、形神、是非、治乱、
寿夭、长短、盈虚、安危、精粗、得失等。尽管在运用这些对立概念时被相
对主义的观点吞啮了对立的界限,但是这些对立概念的运用表明了庄子观察
问题的灵活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庄子还承认事物变化的观点。他在《逍遥
游》中开宗明义他讲了鲲可以变为大鹏。这种观点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产生
之后好象很自然的,而在庄子的时代提出鲲变大鹏确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的
推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则阳》中又讲了:“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
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明确肯定万物是变化的,而这种
变化又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他在《知北游》中说:“阴
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
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
人类悲之。”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所以他才接受“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的观点,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庄子辩证法的无条
件性使他走向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
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


政治主张林立。这种政治状况必然反映到庄子的头脑中来。庄子的政治立场
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
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
度。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人间世》、《应帝王》、《胠箧》和
《盗跖》诸篇之中。
1。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他在《则
阳》中揭露卫灵公说:“夫卫灵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戈,不应
诸侯之际。”又说:“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他揭露了齐桓公小白
“杀兄入嫂”,谴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的行为。对“窃钩者诛,窃国者
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的不公正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
庄子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的痛斥。他在《庚桑楚》
中痛斥说:“民之干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为穴阫。
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
人与人食者也!”他在《说剑》中鞭答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昔赵文
王喜剑,置以上夹门,而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
不厌,如是三年,国衰。”揭露宋王的残暴时把他比作驱龙,在《列御寇》
中说:“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今宋国之深,
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驱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
王而寤,子为■粉矣。”他又揭露秦王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
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他把古今的政治统治作
了对比,说古代的人君“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在为在
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
罪不敢,重力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则阳》)
2。反对争霸的战争和有力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是反对战争的。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
■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
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盗跖》)当
韩魏之间争霸战争烽火燃起时,庄子说:“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
侯,昭值侯有忧色。”用子华子讲了一段劝说停止战争不废左右手的故事,
说服国君停止战争。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的话说:“回闻卫君,其年
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蕉,民
其无知矣。”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庄子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
好利引起的,他借尧进攻丛枝、胥、敖,武王伐纣的战争实例说明战争的起
因是为了贪得名利地位。
在反对战争的同时,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力政治。庄子认为,儒家所宣
扬的政治观点都是有为政治。他在《盗跖》中揭露孔子说,“此夫鲁国之巧
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
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使天下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
疾走归!”在《列御寇》中借鲁哀公问颜阖“吾以仲尼为贞干,国有其疹乎?”
答说孔丘的有为政治是不可用的。尤其在《外物》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
儒以诗礼发家的故事,借以说明儒家有力政治是唯利是图而不择手段的。
3。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庄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庄子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
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他在《马蹄》中指出:“及至圣
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擅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
分矣。”就是说等到圣人的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发生了
迷惑;纵逸求乐,烦琐为礼,天下才开始分离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圣人
不死,大盗不止。”(《胠箧》)与有为的主张相反,庄子提倡无为而治。
他在《应帝王》中说:“汝游心于无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就是说,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
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的。他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他看来,战国之世并非
是“至德之世”。而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这种至德之世就是“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
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
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
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民”。还
宣称,在这个至德之世,人们不分君子与小人,没有欲望和私念,“民有常
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劳动者、人人平
等的乌托邦社会,虽然这种鸟托邦思想在当时是幻想,或是一种倒退的消极
的理想,但也给人们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
(三)庄子的伦理思想
庄子是讲人性,讲道德,讲人的价值的。但是他与孟子的性善说,与告
子的性善性不善说,与后来荀子的性恶说都有所不同。庄子所主张的伦理思
想是自然人性说,其伦理观点的史料主要在其《人间世》、《大宗师》、《马
蹄》、《骈拇》、《秋水》、《至乐》、《庚桑楚》和《徐无鬼》诸篇之中。
“天人合一”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任何一个伦理学家在对道德作
出评价时都离不开什么是人的问题,庄子也毫不例外。庄子认为,人是自然
物,“人与天一”(《山木》)的自然物。
人就是天,天就是人,他在《大宗师》中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
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就是说自然和人是同一的。人只能因顺自然而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