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思想,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他认为,帝王要“以无为常”,“帝王无为
而天下功”(《天道》)。在庄子看来,为人处世应是不偏不倚的,不去伤害别人,也
不施舍,不与人争财物,自食其力。因此他主张遵循“中道”,这样可以保身,可以舍
生,可以养亲,可以终年。他劝人们“顺其自然”,不要以好恶损伤天性,应听任自然
变化。“顺其自然”反映了庄子自我解脱的内心世界。他从厌世思想出发,发展到“以
死为至乐”,在庄子看来,人类的产生是道的物化,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道的物化。
所以,他妻子死的时候,认为妻子的死是安然睡在天地这个大房子里,得到了宁静,他
不但没有痛哭流涕,竟“鼓盆而歌”(《至乐》)。他自己临终前,也反对弟子厚葬,
他说,要与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总之,以万物为赍送。
    道是自然之道,人性是人自然之性,无为而治是任民之自然而治,艺术是主观自然
与客观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部《庄子》基本可用“自然”二字概括。
《庄子》一书的作者,用以表述“自然”这一概念的,大都是个“天”字,或者“天地
之道”等。
    《庄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学士感兴趣的一本书,它不但涉及哲学、人伦、政治,
而且谈论美学、艺术、语言、生物、养生等方面。闻一多和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
源于庄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都是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在美学家眼里,多以为庄子
开辟了有别于儒家的美学系列,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深远。在语言学者看来,庄子是一位
语言大师。
    《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以伦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
小说的概念,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被
称为“诙谐小说之祖”。在气功师眼里,认为气功中的踵息法、缘督以为经皆源于《庄
子》。
    在今天,《庄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亦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是值得
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当然我们在阅读研究《庄子》时,必需看到他思想中有积极和消
极的两个方面。如它破坏偶像,要求个性解放,这是进步的要求,是积极的一面;它的
虚无主义的东西是消极的一面。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8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
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也有的说“荀”、
“孙”古代同音,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的
《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
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12卷,
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
32篇本,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杨倞本与刘向本的区别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杨倞改
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
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
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
《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
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
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
礼记》的文字。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
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
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
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
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
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
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
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
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
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
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
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
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
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
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
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
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
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
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
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
“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
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
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
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
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
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
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
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
性质。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
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
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
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
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
    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
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
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
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
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
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
安居乐业。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
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
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
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
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
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
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
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9 《墨子》




古代劳力者之哲学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
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
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
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
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
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
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
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频有不同看法:一种是三项分类法,
把《墨子》全书分为《墨经》、《墨论》、《杂篇》三类,《墨经》类有《亲士》、
《修身》、《非儒》、《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因为这些篇
没有“子墨子曰”字样,所以认为是墨子自著。《墨论》从《所染》到《非命》共28篇,
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杂篇》从《耕柱》到《杂守》共16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与
前两类体例不同,当是后期墨家学派的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