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
《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
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
六、七又是语词;卷八释动物名;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语词;卷十一释昆
虫;卷十二、十三大体与《尔雅》的“释言”相似,往往以一词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
汇比较方面的内容,与前10卷大不相同。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
(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
是写作提纲。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
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
    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
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
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例如:
    ①跌:蹷也。(卷13)
    ②焬、烈:暴也。(同上)
    ③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
或曰怜。怜,通语也。(卷1)
    ④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
齐语也。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卷1)
    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例
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
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
狭之分。
    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
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
    ⑤庸谓之倯,转语也。(卷3)
    ⑥鼅骸蛭街W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11)
    例⑤倯(sōng)与庸叠韵,都是懒惰无能的意思。例⑥两种名称实指一物,即今
天的蜘蛛,它们都是由“侏儒”一词的语音衍化而来。
    《方言》一书所涉及的方言区域,东起齐鲁,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
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
蜀、汉,中原地区则几近包罗无余。由此我们可以考见汉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区域,绘制
出大致的方言地图。《方言》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情况的资料。
尤为重要的是,《方言》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
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方言》一书的价值更在于,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
力量进行全国方言词汇调查后而撰成的一部书,它的编纂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种创举,
收集材料和编写方法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方言词汇、方言语音调查的规模和
记录手段、工具都已远胜古人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铭记扬雄握笔携绢,口问手写,孜孜
不倦的开创之功。《方言》作为“悬诸日月而不刊之书”,在中国语言学史和世界语言
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是当之无愧的。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00 《释名》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
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
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
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
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
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
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
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
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
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
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
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
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
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
以恶言被迫人也。”(罵,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
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
(月、阙皆在月部)《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
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
“月”的原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如“斧,
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发,拔也,
拔擢而出也。”(《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
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而且有的名称由
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所以对事物之名如
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释名》“中间颇
伤穿凿”。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
可贵。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
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
《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
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
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
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
的,因而十分宝贵。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
或传注相参证。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
《释名·释州国》: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尤其是《释名》
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
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
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释名·释长幼》曰: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
背,背有鲐文也。”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又如《说文》:“瓦,
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
确貌也。”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外。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
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
“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
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
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
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
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
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
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
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书。又如《释典
艺》:“碑,被也。
    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
    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
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
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
《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
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
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
    《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
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
今中国人效之也。”
    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
而出其谷也。”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阅读这些记载,
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
《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
《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
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它进行补证疏解,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毕沅
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后者为清人研究整理《释名》的集大成之
作。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后记



    去年酷暑时节,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区向明等同志来京组稿,我们谈起了《中国100
系列丛书》的编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